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点阵铒激光治疗浅表瘢痕的有效和安全。方法应用点阵铒激光对292例浅表瘢痕进行治疗,治疗次数为1~3次,对治疗前后照片进行对比,根据疗效判定标准进行疗效统计和安全分析。结果治疗1、2、3次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9%、95.1%和95.7%。8例出现色素沉着,无其它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点阵铒激光治疗浅表瘢痕疗效好,副作用小,恢复快,疼痛较轻,术后护理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浅表性瘢痕 点阵激光
  • 简介: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皮肤疾病。尽管痤疮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炎症反应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痤疮丙酸杆菌是主要致病菌。痤疮丙酸杆菌可通过激活Toll样受体2(Toll-likereceptors2,TLR2)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诱导炎症级联反应,从而形成炎症痤疮。一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TLR2受体的功能与表达,发挥抗炎及治疗痤疮的作用。该文就TLR2在痤疮发病中的作用及与之相关的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 标签: 痤疮 炎症反应 TLR2 治疗
  • 简介:大疱皮肤病是以水疱、大疱和无菌脓疱为原发损害的一组疾病,由于其皮损比较广泛,水疱容易破裂形成大小不一的糜烂面,患者可因感染、败血症及恶液质而死亡。而高血糖又使糜烂面难以愈合,给治疗和护理带来很大困难。我科于2001年1月~2008年3月收治13例天疱疮和23例类天疱疮患者,其中例伴有糖尿病,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大疱性皮肤病 护理
  • 简介:介绍许铣主任诊治皮肤病患者时重视调理其心身状态,从而治愈一些顽固皮肤病的临床思路和体会.其中,注重调理心、肝两脏的气血阴阳,是治疗难治和顽固皮肤病的重要思路.

  • 标签: 心身医学 皮肤病 名医经验 养心调肝 许铣 @@
  • 简介:1临床资料患儿男,6个月,因“头顶部丘疹3个月”于2017年3月就诊。患儿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在头顶部出现个粟粒至绿豆大小淡红色丘疹,无自觉症状。之后皮损逐渐增大至豌豆大小,表面呈红白色。病程中皮损未出现水疱。患者为明确诊断来我科门诊就诊。既往史无特殊,否认外伤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情况。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查体:患儿头顶部有1个豌豆大小淡红色丘疹,皮损中央无脐凹,活动度可,质地中度,无压痛见图1,其余部位未见明显类似皮损。诊断:黄色肉芽肿?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组织病理:真皮内可见数个小叶状、内生性结节,结节中有较多嗜酸性包涵体,与结节相连下方有1个囊结构,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并可见颗粒层,囊内容物为大量层叠状角质物质及嗜酸性软疣小体,见图2~4。最后诊断:表皮囊肿伴传染软疣。

  • 标签: 表皮囊肿 传染性软疣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贝优芬与溃疡糊联合修复乳腺癌放射皮肤损伤的疗效。方法:对28例Ⅱ级以上乳腺癌放射皮肤损伤的患者使用贝优芬与溃疡糊联合治疗,皮肤破溃的部分涂抹溃疡糊,未破溃及近期修复的皮肤涂抹贝优芬,直至完全修复后2~4周,以保护修复的皮肤免于再次损伤,同时恢复皮肤的弹性和减轻色素沉着。结果.28例患者经治疗3~9天皮肤损伤处完全愈合,1~2周后皮肤恢复弹性,色素沉着减轻或消失。本治疗出于人道考虑,无法设置对照组。结论:贝优芬与溃疡糊联合修复乳腺癌放射皮肤损伤效果确切。

  • 标签: 贝优芬 溃疡糊 修复 乳腺癌 放射性皮肤损伤
  • 简介:儿童真菌皮肤病占儿童皮肤病的0.5%~10.0%,男性多于女性。常见的儿童浅表真菌皮肤病有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甲真菌病及花斑糠疹。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头癣的治疗采用以口服药为主的综合疗法;体股癣、手足癣及花斑糠疹以局部治疗为主;不同临床类型的甲真菌病其治疗方法亦有不同。常用于儿童真菌皮肤病的口服抗真菌剂有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及氟康唑。

  • 标签: 儿童 真菌性皮肤病 头癣 体股癣 手足癣 甲真菌病
  • 简介:目的观察系统红斑狼疮中西医临床分型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实验室检查,归纳系统红斑狼疮中医分型.结果心肾不交型多见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降低,尿蛋白增高,左房增大,心动过速;热毒炽盛型多见白细胞增多,血红蛋白、血小板降低,心动过速;阴虚火旺型多见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降低,尿蛋白增高,心动过速,心肌缺血;心脾两虚型多见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降低,尿蛋白增高,肝脾肿大,心动过缓,心率不齐;心火亢盛灼肺侮脾型多见白细胞增多,尿蛋白增高,血尿,心动过速,左房增大,心包积液,胸透胸片可见两肺纹理阴影增高;脾肾阳虚水寒射肺型多见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增多,尿蛋白增高、红细胞+,肝肿大,肺部感染;寒邪困脾伤肺型多见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降低,白细胞增多,尿蛋白增高、红细胞+,肝脾肿大,腹水,少量胸腔积液.结论采用西医理论可以解释中医分型,并能高效治疗并发症.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 临床分型
  • 简介:白癜风常并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autoimmunnethyroiddisease,AITD)、类风湿关节炎、1型糖尿病、恶性贫血、系统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thematosus,SLE)、艾迪生病、斑秃等,其中以AITD最多见,包括Graves病、慢性淋巴细胞甲状腺炎(桥本病)、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相关眼病等,但有关白癜风并发AITD确切机制研究甚少。鉴于白癜风是一种多因素、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和各种非遗传因素相关,多数认为是由基因、环境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导致共同的终末通路,即氧化应激-自身免疫介导的黑素细胞缺失,特别是非节段型白癜风(non-segmentalvitiligo,NSV)。该文从白癜风的基因、自身免疫和氧化应激3个关联机制上综述、阐述其与AITD的关系。

  • 标签: 白癜风 甲状腺疾病 自身免疫性 遗传 自身免疫 氧化应激
  • 简介:报告1例靶样含铁血黄素沉积血管瘤。患者男,15岁,左大腿暗紫红色靶形丘疹6年,无明显自觉症状。专科检查:左大腿见一1.5cm×1cm大小暗紫红色斑丘疹,呈靶形,中央见1.0cm×0.3cm大小暗褐色丘疹,质硬,周围绕一暗紫红色淤血环,丘疹与淤血环间皮肤呈淡黄色。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轻度棘层增厚,真皮浅层血管增生、扩张充血,扩张血管与表皮平行,部分管壁内皮细胞肿胀,似鞋钉样突向管腔;真皮中层血管呈裂隙状,呈垂直走向;见较多管外红细胞,真皮中层见含铁血黄素。根据临床及组织病理,诊断为靶样含铁血黄素沉积血管瘤。

  • 标签: 血管瘤 含铁血黄素沉积性 靶样
  • 简介:痤疮治疗方法较多,对丘疹及脓疮痤疮疗效较好,而囊肿、聚合痤疮至今仍无满意的治疗方法,我所美容中心,采用搔刮术配合中西药内外用药,对589例囊肿、聚合痤疮进行1个疗程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标签: 面部囊肿 搔刮术 囊肿消 痤疮 囊肿性 痊疮
  • 简介:过敏紫癜(anaphylactoidpurpura,AP)是一种急性、自限性,主要侵犯全身毛细血管的疾病,多发生儿童及成人。病因复杂,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发现可能与感染、药物、遗传等因素相关。本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发现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内皮素-1、Toll-like受体2、Toll-like受体4、基质金属蛋白酶、白三烯和脂氧素A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均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 标签: 过敏性紫癜 病因学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匐行血管瘤(AS)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5例已确诊为匐行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例患者中女3例,男2例,平均年龄(18.60±4.98)岁,病程2-6年;均具有典型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皮损表现为簇集或小片状红斑,其上见多发针头大小红色斑点,呈撒胡椒粉样,边缘匐行性向外扩展。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浅层,尤其乳头层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无炎细胞浸润、红细胞外溢及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匐行血管瘤少见,诊断需要临床与病理密切结合。临床医生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可避免误诊误治。

  • 标签: 匐行性血管瘤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 简介:目的总结药物相关皮肤血管炎(DACV)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以期提高临床医师认识。方法收集2008-2014年间就诊于我院皮肤科的皮肤血管炎(CV)患者158例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58例CV患者中49例为DACV,引起DACV的常见药物是抗生素(30例,61.2%)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5例,10.1%),其中抗生素类的β-内酰胺类所占比重最高(22例,44.9%)。临床表现中患者均出现皮肤受累,约1/4有发热,38.7%有消化道受累,约1/2有关节受累,1/3有肾脏受累。实验室检查40.2%红细胞沉降率升高,24.7%白细胞升高,18.4%贫血,20.4%抗核抗体(ANA)阳性,16.3%类风湿因子(RF)(+),6.1%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24.5%冷球蛋白(+)。治疗中27例(55.15%)患者在停用致病药物及卧床休息后病情完全缓解,其余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14例)和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访5个月后9例患者病情复发。结论抗生素(主要β-内酰胺类)和NASIDs类药物是引起DACV的常见药物。临床表现除皮肤表现外,往往累及消化道、骨关节、肾脏等脏器。大多数患者在停用致病药物和卧床休息后病情缓解,预后较好。

  • 标签: 血管炎 药物 治疗 预后
  • 简介:作者报道1例I期色素减少蕈样肉芽肿,患者为一13岁男孩,尽管临床上病情得到完全缓解,但T细胞受体γ多聚酶联反应发现仍有微小残留病变。通过对缓解后皮损的T细胞受体γ多聚酶联反应产物的进一步克隆和测序,发现原发性T细胞克隆仍存在,但数量有所下降。随访3年半,无任何新出皮损。蕈样肉芽肿残留的恶性T细胞克隆的临床意义还有待阐明。

  • 标签: 微小残留病变 蕈样肉芽肿 减少性 色素 多聚酶联反应 T细胞受体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