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出院护理计划服务在行肠造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接受肠造术的结直肠癌患者9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出院护理计划服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对患者情绪状态评估,肠造患者健康知识知晓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常用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同时统计患者自我护理情况。结果出院时,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SAS评分(43.5±4.2vs.42.5±6.3,t=0.985,P〉0.05)和SDS评分(41.5±3.6vs.41.3±4.1,t=1.047,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出院3个月后,试验组SAS(44.5±3.5vs.52.5±4.5,t=2.382,P〈0.05)和SDS(42.5±3.5vs.50.5±4.2,t=2.411,P〈0.05)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入院和出院时,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得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入院时(5.5±2.8vs..5.8±1.5,t=0.639,P〉0.05);出院时(12.6±3.6vs.12.5±3.3,t=5.325,P〉0.05)],出院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3.7±3.8vs.8.5±2.5,t=9.342,P〈0.01)。出院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造自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100%(49/49)vs.95.9%(47/49),P〈0.05;97.9%(48/49)vs.89.8%(44/49),P〈0.05],试验组的造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1.6%vs.63.3%,P〈0.05)。结论出院护理计划服务用于结直肠造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使患者维持较高的健康知识水平并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

  • 标签: 肠造口 出院计划服务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自体荧光内镜对消化肿瘤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以自体荧光为技术基础的荧光内镜检查消化肿瘤,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其诊断准确性。结果自体荧光内镜对早期癌的检出率为86.7%,对进展期癌的检出率为95.5%;其诊断消化恶性肿瘤的总体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2%、94.0%、93.3%、94.8%和94.1%。结论自体荧光内镜对消化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高敏感性,对检出形态特征不明显的病变较普通内镜有更大优势,易于发现肉眼难以识别的可疑病灶并确定其发生部位和范围,可精确指导活检,对提高早期癌的检出率具有重要意义,并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消化道肿瘤 自体荧光 荧光图像 早期癌症诊断
  • 简介:目的通过在管胃的基础上重建贲门(人工贲门)、胃底(人工胃底)探讨手术方式对预防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3例食管癌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成单纯管胃组(37例)和管胃+抗反组(36例),分别在术后的1、6、12个月对患者术后的反症状、上消化造影、24hpH值监测及胃镜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患者.术后反症状、上消化造影、胃镜等结果提示管胃+抗反组与管胃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24hpH值测定术后1个月、6个月的总反数,术后1个月、6个月的反〉5min数,术后6个月、1年的pH值〈4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管胃+抗反组抗反效果总体优于单纯管胃组.其中管胃+抗反组无吻合口瘘出现,但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要高于管胃组(19.4%vs10.8%).结论管胃+重建贲门、胃底术式较单纯管胃术式能更好地控制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且降低了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风险.

  • 标签: 食管癌 胃食管反流 抗反流手术 重建贲门 重建胃底
  • 简介:目的从生存质量的角度比较永久性造及手术因素对中下段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1年4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全部中下段直肠癌患者,在手术前一周内、手术后第1、3、6月采用QLQ—C30与CR38量表进行生存质量数据采集。最终共65例患者完成了全部四次量表调查.其中造组23例.无造组42例。对造组与无造组生存质量得分进行同一时间节点组间比较.对造组与无造组组内手术前、术后4个时间点的各领域生存质量得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无造组在术后1个月时的角色功能(P=0.020)与总健康状况(P=0.025),3个月时的性功能(P=0.045)显著优于造组。术后6个月时,造组在3个症状领域:失眠(P=0.048),便秘(P〈0.001)与腹泻(P=0.007)的生存质量优于无造组。结论在术后3个月内.无造组的生存质量略优于造组。术后6个月时.保肛患者比造患者受到了更多排便相关症状的困扰。无论造与否.术后1个月时的生存质量在各时间点中都是最差的.术后1到6个月的生存质量均能逐渐恢复。

  • 标签: 直肠癌 保肛 造VI 手术 生活质量
  • 简介:有研究报道,艾迪注射液可提高晚期消化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增加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艾迪注射液为从人参、黄芪、刺五加、斑蝥等中药中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精制提取的一种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双相作用的抗癌药物[1].我们自1998年6月至2000年6月对65例晚期消化肿瘤患者联合艾迪和ELF方案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艾迪注射液 治疗 消化道恶性肿瘤 临床资料 ELF方案 免疫调节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胃底折叠重建His角预防食管胃连接部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反的价值。方法食管胃连接部癌根治术中利用人工胃底折叠重建His角,使其接近恢复食管胃连接部的生理解剖。术后通过上消化造影及胃镜检查来评定其抗反效果。结果实验组51例,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瘘,上下切缘均无癌残留。其中6例有反症状,反发生率11.8%;对照组51例,有反者22例,反发生率43.1%。两组反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该术式具有较好的抗反作用,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

  • 标签: 食管胃连接部癌 人工His角 抗胃食管反流
  • 简介:目的观察奈西雅预防宫预癌化疗所致胃肠反应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格拉司琼比较。方法对收治的宫预癌32例,随机分为奈西雅组和格拉司琼组(A组和B组),对两组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化疗后0~6h,奈西雅对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的控制率与格拉司琼相似,但在0~24h,奈西雅组对食欲不振的改善率为68.8%,明显优于格拉司琼对食欲不振的改善率(43.8%),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主要为头痛。结论奈西雅能有效预防化疗药物所致胃肠反应,作用时间长,是良好的化疗止吐药。

  • 标签: 奈西雅 格拉司琼 食欲不振 癌化 化疗 预防
  • 简介:目的应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评估热塑体加真空垫固定技术在鼻咽癌放疗中的作用,以期寻找最优的固定辅助装置,减少摆位误差,提高治疗精度。方法选取60例行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热塑体模组(n=30)和热塑体+真空垫组(n=30),两组患者均在放疗第一周每天1次,此后每周进行1次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治疗过程中用实时图像与定位CT图像进行自动灰度配准,计算出当前患者在X、Y、Z轴方向的误差。结果在治疗第1、第2周,热塑体+真空垫组患者X轴误差绝对值均明显小于热塑体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第3、第4周两组X轴误差绝对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Y轴和Z轴误差绝对值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的推移,热塑体+真空垫组X轴上的误差不断升高,而热塑体模组X轴上误差不断降低。结论热塑体加真空垫固定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放疗过程中的摆位误差,有助于提高放疗的精确性。

  • 标签: 放疗 真空垫 热塑体模 摆位误差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简介:目的:评价乐沙定与氟脲嘧啶(5-FU)、四氢叶酸钙联合治疗晚期消化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晚期消化肿瘤患者30例,其中胃癌组(A组)15列,肠癌组(B组)15例,均以乐沙定、5-FU、四氢叶酸钙联合化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组CR3例,PR8例,SDl4例,PD5例,总有效率36.7%。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和神经感觉障碍,大多数为Ⅰ-Ⅱ。结论:乐沙定联合5-FU、四氢叶酸钙治疗消化肿瘤是一种有效、安全的化疗方案。

  • 标签: 乐沙定 化疗 晚期消化道肿瘤 氟脲嘧啶 四氢叶酸钙 联合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无咽侵犯的T1-2N0鼻咽癌不同设野放射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将56例T1,2NoM01992年福州分期鼻咽癌病人随机分为面颈联合野组(A组)和面颈分野组(B组),A组先设面颈联合野和下颈切线野,均照射36Gy后改双耳前野24Gy,鼻前野8—10Gy和颈前切线野14Gy;B组设置双耳前野60Gy,鼻前野8-10Gy,颈前切线野50Gy。结果放疗结束时,鼻咽原发灶消退率A组和B组分别为96.4%和92.9%,两组无显著差异。A、B组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9.3%和85.7%。面颈分野组1例发生放射性颈脊髓损伤,两组急性和慢性放射损伤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T1-2N0M0鼻咽癌病人选用面颈联合野或面颈分野,疗效无显著性差异。5年生存率及远期放射损伤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鼻咽肿瘤 放射治疗 面颈联合野 面颈分野
  • 简介:我国消化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疾病负担重。针对消化癌防治的各类新方法新手段是研究的热点。然而,面对有限的卫生资源与不断上涨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突出的矛盾,卫生经济学评价是精准、科学地选择临床诊疗手段或方式的必要因素。本文对常见卫生经济学方法及模型进行介绍,并结合消化癌临床实践应用进行简要概述。

  • 标签: 消化系肿瘤 卫生经济学评价 治疗性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比较胃癌全胃切除术3种消化重建方式的优缺点。方法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68例患者施行全胃切除术,消化重建方式分别为Lahey+Braun式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术(Ⅰ组,n=46)、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ux—ell—Y吻合术(Ⅱ组,n=12)及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Ⅲ组,n=10),探讨3种消化重建方式的优缺点。结果Ⅱ组和Ⅲ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均明显优于Ⅰ组,均P〈0.05;Ⅱ组和Ⅲ组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少于Ⅰ组,均P〈0.05。Ⅱ组与Ⅲ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变化和术后并发症相比,除体重外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胃切除后P型空肠袢Roux—ell—Y吻合术和改良功能性空肠问置代胃重建方式较Lahey+Braun式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术更有利于患者的营养恢复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胃癌 全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术式对比
  •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窦冲洗置药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安徽省立医院和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住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感染的患者18例,患者早期感染为7例,中期感染8例,晚期感染3例,患者均无明显发热,引流液均行培养和药敏检查,均培养出细菌。采用无菌管通过窦置人关节腔,分别使用生理盐水,过氧化氢进行反复冲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通过无菌管置入关节腔,并保留无菌管用作引流,根据引流量决定冲洗置药次数。换药后嘱患者持拐下床活动,后期引流量较少,细菌培养3次阴性,冲洗置药后可拔出无菌管,随后窦可愈合。治疗中定期复查血常规,生化,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保持较好营养状态。结果18例经3周治疗,窦愈合,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5.8分提高到术后70.6分,血常规恢复正常,CRP平均在30mg/L,ESR平均在35.6mm/h。除1例因医疗纠纷选择手术取出假体外,其余17例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对于部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感染病情平稳的患者,通过加强营养,使用无菌管通过窦置人关节腔进行反复冲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通过无菌管置入关节腔,可达到窦愈合,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感染 抗感染药 局部
  • 简介:目的:探讨纵行切口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对上消化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本中心收治的48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的上消化SMT患者。根据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切口的不同分为2组:传统组(23例)为环形切口,改良组(25例)为纵行切口。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48例患者均顺利施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病理资料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改良组和传统组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0%vs.91.3%,χ2=0.451,P=0.502),但改良组的手术时间(63.8分钟vs.71.5分钟,t=2.371,P=0.022)和术中出血量(15.7mlvs.35.6ml,t=8.163,P<0.001)均明显小于传统组。两组患者无术中大出血,但均有1例患者出现术中消化穿孔,此外在传统组中观察到有1例患者存在延迟性出血。结论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对上消化SMTs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措施。

  • 标签: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肿瘤 胃肠道 消化系统肿瘤
  • 简介: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作为消化肿瘤的主要化疗药物之一,通过抑制胸苷合成酶(thymidilatesynthase,TS)达到抗肿瘤效应。而二氢嘧啶脱氢酶(dihydropyrimidinedehydrogenase,DPD)是5-FU分解代谢的起始酶和限速酶,TS和DPD分别作为5-FU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关键酶,在5-FU的治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二者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活性是影响5-FU化疗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TS酶和DPD酶的功能、特点及其与5-氟尿嘧啶疗效的关系,以利于临床制定合理的个体化化疗方案,实现消化肿瘤的个体化治疗。

  • 标签: 胸甘酸合成酶 二氢嘧啶脱氢酶 消化道肿瘤 化疗
  • 简介:目的研究沙蚕消化产蛋白酶菌D2株胞外蛋白酶对鼠乳腺癌细胞EMT6增殖的影响。方法选用鼠乳腺癌细胞EMT6作为靶细胞,用0.0043-43μmol/L浓度的沙蚕消化产蛋白酶菌D2株胞外蛋白酶(D2蛋白酶),通过体外细胞培养法进行细胞增殖抑制检测,测其吸光度(OD)值,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与阳性对照组(紫杉醇组)比较。结果实验组OD值低于空白对照组,且存在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结论沙蚕消化产蛋白酶菌D2株胞外蛋白酶对鼠乳腺癌细胞EMT6的增殖存在抑制作用,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 标签: 海洋药物 海洋抗肿瘤药物 蛋白酶 D2蛋白酶 EMT6细胞
  • 简介:目的比较改良袢型与P袢型空肠代胃在全胃切除术消化重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10年11月进行了全胃切除术的胃癌和贲门癌患者88例,其中47例采用改良袢型消化重建,41例采用P袢型空肠代胃吻合进行消化重建,比较两种重建术后并发症,患者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结果改良袢型组与P袢型空肠代胃组患者相比,消化重建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倾倒综合征和反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更低;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营养评定指数均高于P袢型空肠代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袢型消化重建术式能更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胃肿瘤 全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改良袢型吻合 P袢型吻合
  • 简介:目的①探讨Treitz韧带结构破坏在结肠癌患者术后上消化梗阻发生中的影响;②探讨重建Treitz韧带在预防左半结肠切除术后上消化梗阻中的作用。方法108名左半结肠癌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不重建Treitz韧带组和重建Treitz韧带组。其中不重建Treitz韧带组按左半结肠切除术的常规做法,Treitz韧带被破坏后不予重建(按传统观念无要求重建);对于重建Treitz韧带组的患者,在Treitz韧带被破坏后予以缝吊重建Treitz韧带,其余做法两组相同。对比两组的术后上消化梗阻发生率。结果不重建Treitz韧带组54例患者术后2周内有10例出现上消化梗阻,梗阻发生率为18.52%;重建Treitz韧带组54例患者术后2周内有1例出现上消化梗阻,梗阻发生率为1.85%,P=0.008(P<0.05)比不重建Treitz韧带组梗阻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重建Treitz韧带减少左半结肠切除术后上消化梗阻的发生。

  • 标签: Treits韧带 重建 左半结肠切除 肠癌
  • 简介:高级别胶质瘤(又称恶性胶质瘤)包括WHO分级为Ⅲ、Ⅳ级的肿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脑肿瘤。新诊断的Ⅲ和Ⅳ级胶质瘤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24个月和8~15个月。采用目前标准的替莫唑胺(TMZ)同步化疗及辅助化疗.新诊断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不足10%。前期研究显示,干扰素α(IFN-α)可通过抑制胶质瘤细胞MGMT和NF-kB的表达增加TMZ的化疗敏感性.

  • 标签: 高级别胶质瘤 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标准方案 干扰素Α 诊断 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