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手术过程中螺旋刀片的不同位置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2例股骨转子间各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73例在C臂机透视下采取螺旋刀片均位于正侧位片的中心,59例在正位片上位于股骨颈中下1/3处,侧位片在中心。结果在术后3-5年的长期随访过程中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情况等。采用Harris评分标准,两组的优良率为97.49%和95%,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螺旋刀片的位置在股骨颈中下1/3和股骨颈的正中,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PFNA治疗效果没有差异,临床工作时都可以采用。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 疗效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方体定位置软管加尿激酶溶解冲洗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研究对象为9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用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50例采用方体定位置软管加尿激酶溶解冲洗引流治疗,评价不同方法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死亡率、日常生活能力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方体定位置软管加尿激酶溶解冲洗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可提高血肿清除率以及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死亡率。

  • 标签: 方体定位 尿激酶 高血压性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整体护理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BPPV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个体化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复发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理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BPPV临床治疗中应用个体化整体护理,能促进临床疗效提升、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BPPV 个体化整体护理 复发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继发良性的阵发性眩晕(BPPV)的发病因素。方法将我院耳鼻喉科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诊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共计127例为研究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所有患者的详细病例资料,分析相关发病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共计127例其中继发性耳聋者24例(18.90%),继发BPPV者中男性8例(33.33%),女性16例(66.67%)(P<0.05)。结论在突发性耳聋继发BPPV患者中,女性、中年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听力损失严重者的比例较高,故据此推测继发于突发性耳聋的BPPV患者相关发病因素为女性、中年、患高血压糖尿病、听力损失严重。采取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较好,应尽早给予患者治疗。

  • 标签: 突发性耳聋 BPPV 发病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利多卡因与培他司丁氯化钠注射液联用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1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0例予利多卡因100mg加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5天、培他司丁氯化钠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5天;对照组60例予丹参250ml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5天,对症治疗两组相同。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多卡因联合培他司丁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优于丹参注射液。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 利多卡因 培他司丁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调查研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体位限制时间的长短与临床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8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分成体位限制时间较长的观察组,体位限制时间较短的对照组各34例,给予两组正常Epley手法、Barbecue翻滚法的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BPPV手法复位疗效显著、操作简单且安全系数较高,患者可以进行自我复位,体位限制的时间较长疗效更好,值得在基层神经内科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 标签: 良性阵发性眩晕 手法复位 体位限制时间长短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药物辅助Epley手法复位治疗老年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老年PC-BPPV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仅予以Epley手法复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药物治疗(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及静脉滴注舒血宁);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89.4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药物辅助Epley复位法治疗老年PC-BPPV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手法复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BPPV Epley复位法 老年 舒血宁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III类患者舌体位置与下前牙牙槽骨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因下颌前突来我院正畸科就诊的骨性III类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将研究对象根据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均角、低角三组。在侧位片上测量休息时不同位点的舌体位置,测量CBCT中下切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并进行Person相关分析。结果在釉-牙骨质界S1层面及根中部S2层面处,高角组和均角组与低角组的下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下前牙舌侧牙槽骨厚度与舌体位置高低呈负相关关系(p<0.05)。在根尖层面S3处,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与舌体前、后部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高角组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低于均角组和低角组。舌体位置高低与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呈负相关关系。

  • 标签: 舌姿势位 牙槽骨厚度 骨性III类 垂直骨面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