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蓝光照射联合静脉滴注白蛋白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研究。方法以2012年3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蓝光照射联合静脉滴注白蛋白进行治疗,对照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后的患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及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TBIL、DBIL、IBIL水平均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光照射联合静脉滴注白蛋白对新生儿黄疸治疗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白蛋白 蓝光光疗 新生儿黄疸
  • 简介:摘要目的对择期剖宫产和阴式分娩正常足月新生儿进行NBNA和Apgar的评分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到2011年2月的183例新生儿,对其中96例足月正常妊娠剖宫产新生儿和87例阴式分娩新生儿进行第一分钟、第五分钟的Apgar评分,以及新生儿出生后第二天到第三天的NBNA评分。结果择期剖宫产新生儿第一分钟Apgar评分为(9.9±0.2),阴式分娩新生儿第一分钟的Apgar评分为(9.7±0.5),两者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择期剖宫产和阴式分娩新生儿第五分钟的Apgar均为(9.9±0.3);择期剖宫产新生儿第二第三天的NBNA评分为(38.7±1.5),阴式分娩新生儿为(38.2±1.5),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择期剖宫产和阴式分娩新生儿神经行为能力的Apgar评分以及NBNA评分无明显差异,但对以后的神经行为影响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择期剖宫产 阴式分娩 新生儿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化颗粒缩用于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情况的观察。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两年来对220例停经49天内要求药物流产的健康妇女随机分两组。观察组服米索前列醇2小时后服新生化颗粒1袋,对照组不服。观察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及出血量。结果观察组服用新生化颗粒后阴道出血时间及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新生化颗粒在药物终止孕49天内妊娠中对缩短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及出血量有一定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可视喉镜与直接喉镜下气管插管时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我们选取2010年7月—2012年07月气管插管行全麻手术老年患者72例,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直接喉镜下气管插管,观察组患者给予可视喉镜下气管插管,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将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T2—T4段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二重指数等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T5段的心率、二重指数等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患者采用可视喉镜行气管插管能够降低其血流动力学的反应,减轻患者的二重指数与心率的波动,有效的提高了老年患者的围诱导期安全。

  • 标签: 可视喉镜 直接喉镜 老年患者 血流动力学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盐酸维拉帕米(英文简称为VH)药物树脂复合物制备和体外释药动力学。方法与强酸性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发生相应交换反应以及其药树脂复合物于去离子水和0.5摩尔每升,1.0摩尔每升,2.0摩尔每升氯化钠以及0.5摩尔每升盐酸和0.5摩尔每升氯化钾溶液的释药性能研究。结果伴随温度升高,药物和树脂相应交换率增加。VH之Ke会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结论VH和001×7型树脂交换过程是粒扩散相应过程控制。体外释药动力学研究发现,VH药物树脂复合物于去离子水里不会释放药物,然而释药速率会随着介质里离子强度发生增大而增加。并且VH于各类释放介质中释放是粒扩散相应过程控制,其粒扩散系数会随着释放介质里离子强度增大而增加。

  • 标签: VH 树脂复合物 制备 体外释药 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吡美拉唑血药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的特点。方法受试者口服吡美拉唑,在用药前后各时段采集血样,测定血药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线性范围25-4000μg•L-1;回收率95.5%-106.5%;日内精密度<6.8%,日间精密度<10.1%;药代动力学参数半衰期为22.55±1.54h,清除率为337.8±112.5L•h-1,达峰时间为2.66±1.55h,峰浓度为1584±466μg•L-1。MRT为22.01±1.25h,得出药物的消除时间慢,治疗的时间较长。结论吡美拉唑被人体吸收的速度较快,药物的半衰期较长,药物的作用时间较长,治疗的效果较好。

  • 标签: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吡美拉唑 血药浓度 药代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在气管插管前应用拉贝洛尔并观察全麻患者在诱导插管前后心率、血压的变化,探讨拉贝洛尔对全麻患者诱导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在全麻下行腹部胃肠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血压、心率基本在正常范围。随机分为观察组(L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各30例。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用拉贝洛尔(或生理盐水)前(T1)、插管前(T2)、插管时(T3),插管后3min(T4)、5min(T5)、10min(T6)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变化。结果术前及T1的SBP、DB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气管插管时SBP、DBP、HR存在组间差异,两组患者的SBP、DBP、HR的值的时相变化趋势不同,观察组HR、SBP、DBP的值随时相变化较平稳。结论拉贝洛尔能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等的应激反应,对预防全麻患者气管插管期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拉贝洛尔可安全、有效地缓解全麻患者在插管时的心血管应激反应,是全麻患者诱导气管插管的理想方法,但应严格遵从其适应症和禁忌症,术前有心动过缓或窦房结功能低下者慎用或禁用。

  • 标签: 全麻 气管插管 拉贝洛尔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5-aminolevulinicacidphotodynamictherapy,ALA-PDT)疗法治疗联合CO2激光肛周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肛周尖锐湿疣患96例,分为治疗组46例,经过连续CO2激光治疗后,再采用5-ALA-PDT治疗,应用LED光源照射,功率密度70mW/cm2,距离20cm,照射30min。对照组50例,仅采用连续CO2激光治疗。首次治疗后3个月后判定两组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创面结痂、渗出少,无感染、溃烂或瘢痕等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治疗后创面出现糜烂、甚至溃疡、渗出明显,出现感染4例,瘢痕2例。随访3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6.5%,对照组复发率26.0%,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5-ALA-PDT联合CO2激光治疗肛周尖锐湿疣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可望于临床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光动力治疗 CO2激光治疗 肛周尖锐湿疣 5-氨基酮戊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三联疗法治疗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216例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8例应用综合疗法,采用复温、保暖、改善循环、抗感染等对症处支持治疗。治疗组10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和山莨菪碱静滴,肝素钠软膏外用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51.9%,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愈率33.3%,总有效率为79.6%。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①P<0.01,②P<0.05)。结论三联疗法治疗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疗效较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护理。方法对17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按左侧卧位、平卧位、右侧卧位,分次分量从气管内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后联用呼吸机治疗过程中,注重患儿体位摆放、用药的护理,呼吸机使用的护理,病情的观察及相应的处理。结果1例26+4周患儿合并肺出血死亡,其余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早期、足量用药并联用机械通气能有效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而正确的护理措施能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联用机械通气发挥至最佳疗效。

  • 标签: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机械通气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频振荡呼吸机的的应用对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的肺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于2011年至2012年收治的56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儿采用高频呼吸机治疗;B组患儿采用常频呼吸机治疗。对两组患儿在呼吸机设置、血气分析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患儿较B组患儿的临床表现明显缓解,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血气稳定。且A组患儿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率明显较B组的低,P<0.05。结论高频呼吸机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率,可明显改善患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症状。对临床指导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重大意义。

  • 标签: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呼吸机
  • 简介:摘要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医学专业基础课,主要的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由于初次接触医学知识以及适应大学的学习习惯尚未建立,大一新生在学习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

  • 标签: 大一新生 组织学与胚胎学 专业基础课 学习习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力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仰卧位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方式,在X线的透视下安装动力型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治疗。结果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1-2年随访,功能恢复良好,优40例,良12例,中8例,优良率为87%。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较难固定,若固定不好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功能活动,动力型外固定支架有较好的固定作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较显著,有助于骨折复位及功能恢复,其并发症少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动力型外固定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负荷/共同负荷联合血管收缩药物对腰部麻醉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本院于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2组,分别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产妇剖宫产腰麻后采用预负荷/共同负荷联合血管收缩药进行处理,对照组组患者不采用任何处理。手术过程中分别记录两组产妇SBP、DBP、HR,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T0)、麻药注射后5min(T1)、麻药注射15min(T3)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差异,并于注液完毕后抽取患者静脉血测定患者纤维蛋白原(FIB)、凝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与T0时段相比,两组患者在T1~T3时段DBP及SBP均下降,而HR则增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患者DBP、SBP以及HR等指标改变显著大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剖宫产术进行预负荷/共同负荷处理后能有效降低剖宫产腰麻过程中产生的低血压事件,不会对新生儿早产较大的影响,有利于母婴生命安全。

  • 标签: 剖宫产 预负荷/共同负荷 去氧肾上腺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3例(34眼)。观察眼压、视力、虹膜新生血管改变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3眼眼压<21mmHg,16眼联合降眼压药物眼压<30mmHg。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12眼,新生血管较术前明显减少30眼。术后视力提高7眼,视力不变23眼,视力下降3眼。术后并发症早期多数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出现眼球萎缩4例。结论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能有效降低眼压,使部分患者得以保留原有视力,避免眼球萎缩,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2012年5月95例窒息新生儿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LDH、CK、CK-MB、肌钙蛋白I活性进行检测,选取同期60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分别抽取相应指标。结果新生儿轻、重度窒息超敏C反应蛋白、心肌酶LDH、CK、CK-MB、肌钙蛋白I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重度窒息组又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结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心肌酶测定可作为窒息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的指标,能更早反映心肌变化,有助于早期判断及指导治疗。

  • 标签: 超敏C-反应蛋白 心肌酶谱 新生儿窒息 心肌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胺碘酮治疗新生儿频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5例频发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新生儿分别给予胺碘酮5mg/kg(>20min)静脉推入1,恢复窦性心律即停止。结果24例频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新生儿治愈,1例死于感染。院外随访1月,无复发。结论胺碘酮治疗新生儿频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显著,安全可靠,但使用时需在心电监护下进行。

  • 标签: 胺碘酮 新生儿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换血疗法治疗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对符合换血指征得新生儿高胆红素病儿进行双倍量换血治疗。并对换血治疗前后患儿的胆红素水平、肝肾功能、血常规、电解质、血气分析等进行监测。结果换血治疗前后总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水平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白细胞和血小板在换血术后显著下降,差异比较有显著性意义,2例患儿换血后出现血小板减少,无一例患儿出现低钙血症。2例患儿换血后出现高血糖症。血钠和血钾在换血前后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操作较为简便、安全、并发症少,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小,是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重要治疗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市立医院东部院区新生儿监护室开放式辐射抢救台在危重患儿抢救中广泛应用,并对115例不宜使用暖箱复温的患儿进行复温时效果良好,成功率高,而且便于对危重患儿观察治疗操作及抢救。提高了新生儿危重症的抢救成功率。现将开放式辐射台的复温原理、适应症、使用方法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热能调节 开放式辐射抢救台 新生儿复温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