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方法选择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针对分子生物技术在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中的临床应用及思考进行分析。方法:在本院20224月到20234月期间,对122例孕产妇开展产前三级预防,其中61例在常规三级预防基础上应用分子生物技术,记为观察组,另外61例采用常规三级预防,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孕产妇配合度。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低于对比组(P<0.05),两组孕产妇配合度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孕产妇在怀孕阶段对其开展产前三级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将分子生物技术应用在三级预防中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出生缺陷率,同时开展产前三级预防能有效提高孕产妇的配合度。

  • 标签: 分子生物学技术 出生缺陷 三级预防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2018-2022疑似肺结核患者转诊和追踪情况,探讨提高肺结核患者发现水平和追踪到位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分析2018-2022我院疑似结核病网络直报、疑似结核患者初诊登记本、追踪登记本等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2022实际报告疑似肺结核患者532例,报告病例数从151例降至66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结论 我院是发现肺结核患者的重要来源;报告病例逐年下降,总体到位率逐年上升;提高诊断水平是发现疑似患者的重要手段;首诊转诊和宣教制度、社区追踪模式、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等是提高疑似肺结核患者追踪到位率的重要措施。

  • 标签: []网络直报 疑似肺结核 转诊和追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21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包括RICU,不再作具体描述)和全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对常见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能力的测定,对呼吸内科、ICU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共收集788株非重复分离菌,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和自动化仪器法,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协会(CLSI)标准对药敏结果进行判读。结果:788株细菌中,标本主要来源于痰(344株),占53.35%,其次是肺泡灌洗液(148株),占18.78%。革兰阴性菌530株,占67.26%,革兰阳性菌258株,占32.74%。前五位的细菌排名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有发现对利奈唑胺耐药的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的菌株,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性在葡萄球菌、肠球菌中尚未发现。粪肠球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抗药性比屎肠球菌明显降低。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部分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肠杆菌科细菌和绿脓杆菌对两种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仍然较低。结论:2021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及ICU临床分离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部分仍较高,长期监测可充分了解专科科室细菌耐药趋势变化,检索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碳青霉烯的使用频率,避免产生多重抗药菌,降低患者死亡风险的可能性。

  • 标签: 抗菌药物 病原菌 耐药性 碳青霉烯类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2017-2021石狮市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情况,总结分析结果,提出对女性两癌健康的意见和建议,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干预,降低宫颈癌和乳腺癌发生率。【方法】:对2017-2021接受宫颈癌筛查的25415女性及接受乳腺癌筛查的25426例女性的检查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7-2021完成宫颈癌筛查25415人,检出HPV阳性1660人(6.53%),检出生殖道感染7629人(30.02%),检出生殖系统良性疾病1400人(5.51%),检出低级别病变(原CIN1)139人(0.55%),检出高级别病变(原CIN2和CIN3)81人(0.32%),检出宫颈癌14人(0.06%),宫颈癌早诊率为94.74%。2017-2021完成乳腺癌筛查25426人,检出乳腺乳腺纤维腺瘤333人(1.31%),检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6人(0.02%),检出乳腺癌27人(0.11%),乳腺癌早诊率为66.67%。【结论】:宫颈癌和乳腺癌的发病率较高,且早期无临床特异性表现,严重影响女性健康,通过定期两癌筛查,能够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女性健康水平。

  • 标签: 宫颈癌 乳腺癌 两癌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为掌握我县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管理工作现状,找出影响因素,进一步提升我县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工作的质量,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方法:202310-11月,县卫健局联合县疾控中心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全县参与网络直报管理的46家医疗单位随机抽取28家医院,通过现场查看相关资料的方式开展调查。结果:查出传染病 7864例,报告病例数 7401 例,漏报 463 例,报告率为 94.1%,报告及时率为 100%;纸质报告卡填写平均完整率为83.5%,填写平均准确率为69.6%,与网上录入卡片内容的平均一致率为68%。结论:网络直报模式下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工作得到明显提升,但仍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传染病上报率、传染病报告卡填写的准确性、一致性等环节亟待进一步提高。

  • 标签: 传染病 网络直报管理 调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对乙肝病毒血清的检验效果。方法:以100例乙肝患者为我院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组,给予对照组(50例)应用酶联免疫法检验,给予实验组(50例)应用化学发光法检验。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阳性率为62.00%,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的定性、定量检测率分别为60.00%、52.00%、24.00%、42.00%和60.00%,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化学发光法对于乙肝病毒血清的检验效果更加显著,更加有利于诊断准确率的提升。

  • 标签: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乙肝病毒 血清学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CTA)技术在心肌桥-壁冠脉血管形态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901月-202012月本院纳入的97例心肌桥-壁冠脉患者,均实行螺旋CTA并与CAG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应用效果。结果 相比于CAG,CTA评估的浅在型和深在型MB-MCA患者MB长度均相对较高;97例患者中,冠脉MB-MCA检出105段,相比于CAG,CTA在诊断MB-MCA类型中CAG诊断结果存在一致性(P

  • 标签: CTA 心肌桥-壁冠脉 血管形态学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检测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方法 于20203月-20222月开展研究,将在本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70例患者纳入研究,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检测。对比检测结果。结果 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血常规阳性检出率高于血涂片细胞形态检测(P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检测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100例为20211月-20221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病患,所有病例均抽取空腹静脉血6ml,并分装在A、B两个试管中,A试管(A组)进行血涂片细胞形态检测,B试管(B组)进行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然后对比检验结果。结果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阳性检出率B组更高,对比A组有统计意义(P〈0.05)。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粒细胞、单核细胞阳性检出率B组略高,但对比A组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在血常规检验中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的阳性检出率更高,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准确度的数据参考,具备一定的应用及推广价值。

  • 标签: 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 血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传统的手术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外科医师学习切开、止血、缝合、打结等最基础的操作时,均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提出将短视频充分应用于手术教学,建立基于新技术及新器械的短视频教学数据库,形成一套完整的手术短视频教学体系,并且随着新技术与新器械的不断涌现而增添数据库内容。

  • 标签: 手术学教学 短视频教学数据库 创新性思维
  • 简介:【摘要】 目的 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检测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5月-202111月我院收集的血常规检验阳性样本120份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份。对照组应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血涂片细胞形态检测。比较检验效果阳性率。结果 观察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检测可以提高血常规检验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 血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癌筛查应用液基薄层细胞检查(TCT)与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检测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1月至20226月在我院进行宫颈癌筛查的92例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比较TCT检查、HPV基因分型检测与阴道镜宫颈活检病理结果以及二者联合检测的异常检出率。结果 不同级别宫颈病变的TCT结果阳性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随宫颈病变级别升高,HPV感染率升高(P

  • 标签: 宫颈癌筛查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分型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冠疫情防控下开封市妇幼保健院医院儿科疾病谱调查、流行病特征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82月初至20201月底期间于开封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就诊的16586例患儿为疫情防控前组,20202月初至20221月底期间于开封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就诊的12293例患儿为疫情防控后组。统计两组患儿男女比例、年龄分布以及疾病构成比例。结果:疫情防控之前,男女比例为1.10:1,疫情防控之后,患儿总数量明显下降,男女比例为1.05:1;在疫情防控前后患儿在各个年龄段的分布情况基本没有变化,主要分布在1岁至7岁之间,并且主要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在疫情防控之后患有意外伤害和生长发育相关疾病的患儿占比有所提高。结论:疫情防控期间患儿数量明显下降,但是患儿男女比例以及年龄分布情况无明显差别,同时意外伤害和生长发育相关疾病占比有所提高,临床应给予重视,及时调整医疗资源,保障患儿的健康。

  • 标签: 新冠疫情 疾病谱 儿科 流行病学 生长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SDPL1在肝细胞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预测SPDL1基因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GEPIA2.0、HPA、UALCAN及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SPDL1表达对H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利用LinkedOmics、GeneMANIA数据库探讨SPDL1在HCC发生中的可能机制。结果:SDPL1 mRNA在HCC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P53突变型HCC中SPDL1mRNA表达在较未突变者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在不同民族、性别、年龄、BMI、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等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意义(P >0.05)。SPDL1mRNA高表达组HCC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无病生存期、肿瘤无复发生存期、疾病特异性生存期均低于低表达组(P<0.05)。PPI分析显示NEK9、KNTC1、ZW10、UBXN1、YLPM1等蛋白与SPDL1具有明显的相互作用,KIF18A、LMNB1、BUB1B、TTK和SGOL2等蛋白在HCC中与SPDL1共表达,这些蛋白能够促进染色体分离、染色体定位、DNA复制、细胞周期、同源染色体重组等,引起肿瘤染色体不稳定性。结论:在HCC中,高表达的SPDL1可能通过引起肿瘤的染色体不稳定,促进HCC的发生及发展,并成为判断HCC患者预后新的生物指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2016-2019灵璧县免疫规划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6-2019间进行免疫规划疫苗预防接种的灵璧县居民,使用SPSS软件统计异常反应发生例数并进行分析。结果:①2016-2019,灵璧县共出现疑似接种异常反应416例,发生率为32.66/10万,一般反应325例,发生率为22.51/10万,异常反应91例,发生率为7.14/10万,以发热、红肿、硬结等一般反应为主要表现;②2016-2019,灵璧县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中,共涉及12种疫苗,占比率排名前六位的分别是白破疫苗(儿童)、甲肝减毒活疫苗(冻干)、A+C群流脑多糖疫苗、百白破疫苗(无细胞)、乙脑减毒活疫苗、A群流脑多糖疫苗,发生率分别为20.91/10万、52.80/10万、48.06/10万、29.36/10万、39.87/10万、41.12/10万。结论:2016-2019灵璧县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发生率较高,需加强接种人员培训,在接种中严格掌握禁忌证并做好预检筛查,以减少异常反应发生。

  • 标签: 灵璧县 免疫规划 疫苗接种 疑似异常反应 疫苗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我院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阳性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2069例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阳性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区分布情况、耐药情况、抗感染治疗方案和临床疗效。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敏感率最高,为100%,其他敏感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依次为多粘菌素(98.55%)、庆大霉素(88.41%)、亚胺培南(86.96%)、美罗培南(86.96%);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在63.77%-81.16%。检出多重耐药菌株20株,检出率28.99%。初始治疗选择最多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1.74%)、其次为头孢他啶(18.84%)、头孢哌酮舒巴坦(17.39%)、头孢噻肟(17.39%)。单联用药29例(42.03%),联合用药40例(57.97%),主要联用药物为依替米星(65.0%),其次为莫西沙星(12.5%)、左氧氟沙星(7.5%)。治疗后共治愈20例,好转25例,无效24例,总体治疗有效率65.22%。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临床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经验性用药,并在开始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先留取有关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并结合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选用或调整抗菌药物,提高感染治疗的有效性。

  • 标签: 呼吸道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 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