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调查研究针刺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积极探讨肺与大肠相关脏腑络属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成治疗1组20例、治疗2组20例以及治疗3组30例患者,给予治疗1组患者肺经针刺治疗,治疗2组患者进行大肠经针刺治疗,治疗3组患者进行肺大肠经针刺治疗.并选取20例患者进行常规的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1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5%,治疗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治疗3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均高于对照组的40%(P<0.01;P<0.05;P<0.01),治疗1组与2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治疗后的FVC、FFV1和PEF均较组间治疗前显著上升,且3组治疗后的FVC、FFVI和PEF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有显著提高.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肺大肠针剌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使用.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针灸疗法 大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远红外消喘康贴穴位贴敷疗法防治肺脾气虚型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5例和对照组181例,治疗组使用远红外消喘康贴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三伏灸”药物外贴,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肺功能(FEV1、PEF)和观察主要症状与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疗法均能有效改善肺功能并控制症状,减少哮喘发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疗效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远红外消喘康贴防治支气管哮喘,疗效与传统三伏灸疗法无明显差异,可以替代传统三伏灸疗法。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 远红外消喘康贴
  • 简介:目的探讨全面护理干预对儿科重症哮喘患儿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30例重症哮喘患儿并进行全面护理干预(观察组);选取同期30例患儿为常规组,使用常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气喘、哮鸣音消失时间,用药完全依从以及生命质量评分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组患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哮喘患儿开展针对强的全面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同时提升治疗依从,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 标签: 全面护理干预 儿科 重症哮喘 临床疗效
  • 简介:孙申田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运动针法,是指在行针过程中让患者做对抗性主动运动,根据病情程度主动调整活动范围,使局部症状消失和运动障碍恢复的方法。提出了运动针法的适用范围、取穴原则、针刺手法、运动方法,详细说明了如何把握和理解运动针法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和操作。最后本文分析了运动针法的优势和应用要点以及临床应用思路。

  • 标签: 孙申田 运动针法 学术经验
  • 简介:1.仰卧起坐仰卧起坐应该在软硬适中的场地做。最好是在地板上铺一层运动软垫或是垫被,不要在太软的床上或者在太硬的地板上,有骨质疏松症或是压迫性骨折的人,并不适合做仰卧起坐。

  • 标签: 健身运动 家庭 仰卧起坐 骨质疏松症 压迫性
  • 简介:现代人最大的担忧不再是战争和饥饿,而是肥胖和运动不足,这种因为工作、学习繁忙和自身懒惰所造成的运动量的不足,正在变成一个隐形的杀手,慢慢地吞噬着你身体中最为重要那部分健康。

  • 标签: 健康生活 运动不足 色彩 现代人 运动量
  • 简介:运动性疲劳是当今体育发展研究的热点议题之一,而针灸缓解运动性疲劳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对1978年来有关针灸缓解运动性疲劳的44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归纳、整理,总结目前针灸缓解运动性疲劳的现状与不足,并提出发展策略。

  • 标签: 运动性疲劳 针灸 竞技体育
  • 简介:现代医学认为,帕金森病(Pakinson'sdisease,PD)是由于多巴胺神经递质减少所引起的以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和平衡障碍为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症侯群。其中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和平衡障碍称为PD“运动症状”(motorsymptoms)。由于PD的诊断至今仍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好的生物学指标,临床诊断还停留在以运动症状为主的经验诊断的层面,而PD的运动症状与中医证候学的“风证”非常接近,但又不完全一致,这就对中医学开展PD的研究带来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所以有必要加以甄别。

  • 标签: 运动迟缓 症状 帕金森病 中西医 临床诊断 平衡障碍
  • 简介: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社会大众的运动需求也在逐渐提升,但与此同时,出现运动性疲劳的情况也越来越高,这虽然不是一种疾病,但是会使得人的身体状态出现降低的现象,运动性疲劳的缓解也是运动界和医学界的严重重点内容,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利于运动性疲劳的缓解,这对于人类自身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中药的合理运用就能够缓解运动性疲劳。故此,在本文中就将针对中药缓解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缓解运动性疲劳中中药的运用。

  • 标签: 中药学 运动性疲劳 中药运用 研究进展 研究分析
  • 简介:目的:运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运动膝关节损伤,观察其疗效并探讨分析其对膝关节周围肌肉功能及其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康复门诊、住院部收治的运动膝关节损伤患者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别纳入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予康复训练,2组均在4周治疗后,在等速向心肌力测试下,测定其在角速度分别为60°/s及180°/s时,患侧膝关节的峰力矩、做功量及股后肌群的向心峰值力矩与四头肌的向心峰值力矩的比值(H/Q),同时测定角速度分别为60°/s时,相关肌群的表面肌电情况,并进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1)在4周的治疗后,观察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较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角速度为60°/s及180°/s测试时2组峰力矩、作功量及H/Q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角速度60°/S时,观察组的屈伸肌群的sEMG改善程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伸肌及屈肌肌力均较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改善运动膝关节损伤患者的症状,改善膝关节的功能,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提高膝关节周围肌肉肌力水平和改善其参与膝关节活动的生物力学。

  • 标签: 针刺 康复训练 运动性膝关节损伤 组织构建 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