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8 个结果
  • 简介:金刚石(110)表面具有不同方向上抛光速率的强烈不对称的特征,用第一性原理全能量平面波赝势方法模拟研究了类金刚石薄膜表面的结合强度与摩擦性能,确定了相互作用模型以及排斥力作用范围,研究了范德华排斥力在摩擦表面上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摩擦表层感受到的力在〈001〉和〈110〉2个方向上表现明显不同,而且〈110〉方向上摩擦力一直高于〈001〉方向上的摩擦力.

  • 标签: 类金刚石薄膜 结合强度 摩擦性能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 计算机模拟
  • 简介:采用CBS-QB3方法构建了丙烯酸甲酯(CH_2=CHCOOCH_3)与O_3反应体系的势能剖面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经典过渡态理论(TST)和Wigner矫正模型计算了标题反应在200K~1200K温度区间内的速率常数kTST/W.研究结果表明,CH_2=CHCOOCH)3与O)3反应首先经过渡态生成一个稳定的五元环中间体,然后按断键位置不同,分别生成产物P1(CH_3OCOCHO+CH_2O_2)和P2(CH)3OCOCHOO+HCHO).此外,速率常数结果显示,在计算温度范围内,标题反应速率常数呈正温度系数效应.294K时,CH_2=CHCOOCH_3与O_3反应速率常数为1.76×10^(-18)cm^3·molecule^(-1)·s^(-1),与所测实验值(0.95±0.07)×10^(-18)cm^3·molecule^(-1)·s^(-1)非常接近.

  • 标签: CH2=CHCOOCH3 O3 Criegee机理 反应机理 速率常数
  • 简介:在MP2/6-311++G**水平上优化乙烯酮自由基与LiX(X=F,Cl,Br)形成锂键复合物.当卤素的电负性很强(如F元素),使得Li原子处于缺电子状态,此时,电子给体会把电子偏移向锂,形成共价性较强的锂键.而当卤素的电负性减弱时,锂键中主要成分逐渐变为离子键,并且此时锂键性质还要受电子给体影响.另外,由于HCCO为缺电子结构,电负性较弱且体积较大的卤素中的孤对电子会与HCCO之间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使得HCCO…Li—X键夹角变小,接近120°.锂键性质对HCCO…LiX(X=F,Cl,Br)复合物中Li—X的伸缩振动频率有直接影响.当锂键表现为共价性时,该频率红移,而当锂键表现为离子性时,该频率蓝移.但是,由于Cl的电负性与O的接近,C的电负性与Br接近所以,在O…Li…Cl和C…Li…Br中容易形成共振结构,导致远大于在其他复合物中的红移.

  • 标签: 乙烯酮自由基 锂键 自然键轨道理论 分子中的原子理论 量子化学
  • 简介: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LaxSr(2-x)MnO4尖晶石类光催化剂,确定了适用于LaxSr(2-x)MnO4的制备方法和条件,通过改变结构和组分实现光催化水氧化反应。实验表明,晶体的缺陷和晶格的变形影响光催化性能且x为0.3-0.6时都表现良好的催化活性,Na2S2O8浓度过高不利于催化性能,可能发生其它的副反应。利用X-射线衍射(XRD)法,气相色谱(GC)法、电化学循环伏安法、极化曲线法、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法对结构和其催化性能进行表征。

  • 标签: 尖晶石 光催化 光水氧化
  • 简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6-311G**方法,对一系列以三亚吡嗪为中心的有机共轭分子的二阶NLO性质和电子光谱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取代基推、拉电子能力的变化、相对数目及共轭桥的性质对研究分子的极化率及二阶NLO系数都有较大的影响.当研究分子以甲氨基为供体、以三氰基乙烯为受体、并以C=C双键为共轭桥时,显示了较大的二阶NLO活性和良好透光性的优化.该系列分子在NLO材料领域有较好的潜在应用价值.

  • 标签: 密度泛函理论 三亚吡嗪 二阶NLO性质 电子光谱
  • 简介: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将Keggin结构的饱和磷钨酸、硅钨酸复合到二氧化钛薄膜中,合成出POM/TiO2复合光催化剂.红外光谱表明在复合膜中,多酸仍保持其基本结构不变.详细考察了催化剂种类、催化剂用量和反应体系等因素对苯胺的光催化降解反应的影响.

  • 标签: 多金属氧酸盐 二氧化钛 溶胶-凝胶 苯胺 光催化
  • 简介:用荧光、紫外等分子光谱法研究了美他环素(MC)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考察了不同温度下MC与HSA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同时研究了Cu^2+,Al^3+,Pb^2+,Ca^2+和K^+等金属离子对MC与HSA的结合性质的影响.基于Fo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确定了荧光给体HSA与受体MC间的结合距离.

  • 标签: 人血清白蛋白 美他环素 荧光光谱法
  • 简介: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计算了纯MgF2晶体、Co掺杂MgF2晶体、P掺杂MgF2晶体和(Co,P)双掺杂MgF2晶体的电子结构和光学特性.结果表明,掺杂后的MgF2晶体发生了畸变,原子之间的键长也有所变化.(Co,P)双掺杂后,由于非金属原子P态和金属原子d态之间的轨道杂化,在MgF:的导带与价带之间形成了新的杂质能级,这些杂质能级一方面减小了MgF2的带隙宽度,使光吸收曲线红移到可见光区,另一方面有利于光电子一空穴对的分离,提高了MgF2光催化效率.(Co,P)双掺杂使位于禁带中的杂质能级的态密度明显增加,导致电子从价带跃迁到杂质能级和从杂质能级跃迁到导带的概率增加,从而使其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提高.并揭示了(Co,P)双掺杂MgF2在光学元器件方面的潜在应用.

  • 标签: 密度泛函理论 第一性原理 钴磷双掺杂MgF2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 简介: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在6-311G(d)基组的水平上系统研究了CaSin(n=1-10)团簇的几何构型、稳定性与光谱(红外与拉曼)性质.研究结果表明,CaSin团簇构型是在CaSin-1构型上戴帽1个原子而形成的;当n≥4,CaSin团簇的最低能量结构均为立体构型;Ca原子的掺杂降低了体系的化学稳定性;CaSi3与CaSi5是幻数结构;在相同的观察频段内,CaSi3团簇的红外与拉曼活性在低频段均表现较好,而在高频段拉曼活性则表现较差,与之不同的是CaSi5团簇的红外与拉曼活性在整个频段内都表现的较好.

  • 标签: CaSin团簇 结构与稳定性 光谱性质
  • 简介: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采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DNA热变性及黏度法研究欧前胡素及同分异构体异欧前胡素与DNA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其构效关系.紫外光谱表明,加入DNA后,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的紫外光谱均呈现减色效应;荧光光谱显示,随着欧前胡素或异欧前胡素浓度的增大,DNA—BR的荧光被猝灭,表明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对BR与DNA的结合存在竞争性抑制;盐效应、DNA热变性温度、黏度法等实验进一步证明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与DNA的作用模式均为嵌插与静电混合作用模式.研究表明,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均与DNA发生作用,且欧前胡素与DNA作用强于异欧前胡素.

  • 标签: 欧前胡素 异欧前胡素 小牛胸腺DNA 紫外光谱法 荧光光谱法 黏度法
  • 简介:应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和密度泛函理论(DFT)对HO2+C2H2反应体系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在B3LYP/6-311G**和CCSD(T)/6-311G**水平上计算了HO2+C2H2反应的二重态反应势能面.计算结果表明,主要反应方式为自由基HO2的H原子和C2H2分子中的C原子结合,经过一系列异构化,最后分解得到主要产物P1(CH2O+HCO).此反应是放热反应,化学反应热为-321.99kJ.mol-1.次要产物为P2(CO2+CH3),也是放热反应.

  • 标签: 密度泛函理论 HO2+C2H2 势能面 反应机理
  • 简介:采用反相高效液相-电喷雾离子阱串联质谱法对由乙醇提取的黄连生物碱进行了研究.优化出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黄连生物碱的条件:流动相为V(乙腈)∶V(H2O)(三乙胺2mmol/L)=30∶70;柱温为30℃;流速为0.5mL/min,并结合电喷雾串联质谱检测出了黄连生物碱中的小檗碱、药根碱、巴马汀、黄连碱以及微量的表小檗碱和木兰碱,利用小檗碱和表小檗碱的CID数据分析确证了它们的结构,并利用电喷雾离子阱串联质谱研究了木兰碱在正离子检测方式的多级串联质谱,对其碎裂机理进行了解释.

  • 标签: 黄连 黄连生物碱 反相高效液相-电喷雾离子阱串联质谱 木兰碱
  • 简介:以丙烯酸为聚合单体,TMPTA为交联剂,AIBN为引发剂,咪草烟为模板分子,采用在低温光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对咪草烟分子具有选择性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IR和HPLC表征,咪草烟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咪草烟分子具有良好的识别作用.

  • 标签: 分子印迹聚合物 咪草烟 光聚合
  • 简介: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ENi(en)2]6E(VO)12O6B18O19(OH)3].6H2O多钒硼酸盐,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该晶体属三方晶系,R-3空间群.测试了晶体的IR光谱和TG曲线,用循环伏安法详细研究了合成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质及电子转移机理,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两对氧化还原峰,其电子转移数分别为单电子和三电子.

  • 标签: 水热合成 晶体结构 多钒硼酸盐 簇合物 氧化还原性质
  • 简介:归纳了从钛铁矿中分离铁和二氧化钛的方法,包括亚熔盐法、预氧化法、还原锈蚀法;其次,初步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制备Fe3O4磁性纳米颗粒和TiO2纳米粒子的方法。最后,对Fe3O4/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均匀沉淀法作了梳理。Fe3O4/TiO2复合纳米材料很好地解决了单独使用TiO2作为废水处理催化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易随水流失,难以回收利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 标签: 光催化活性 磁性纳米粒子 Fe3O4/TiO2复合粒子 钛铁矿
  • 简介:通过紫外差谱方法研究金属Fe离子不同形态与不同类别血清白蛋白分子的别构效应,并比较分析分子作用机理.考察氧介导条件对Fe离子不同形态分别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serumalbumin,HSA)、牛血清白蛋白(Bovineserumalbumin,BSA)别构效应的影响,建立定量模型方程.结果表明,Fe离子不同形态与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体系中存在Fe(Ⅱ)-HSA/BSA~Fe(Ⅲ)-HSA/BSA的动态平衡,Fe(Ⅱ)-HSA/BSA~Fe(Ⅲ)-HSA/BSA电子转移效应是别构效应的关键影响因素,导致Fe离子不同形态与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别构效应迥异,呈现形态显著性差异.氧介导及无氧条件下的Fe(Ⅱ)-HSA/BSA~Fe(Ⅲ)-HSA/BSA电子转移效应机理不同.无氧条件下,Fe(Ⅲ)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遵循动力学一级反应规律,计算得到结合反应体系的速率常数k及自由能变ΔG≠.

  • 标签: Fe(Ⅱ) Fe(Ⅲ) 别构效应 荷质传递 动力学方程
  • 简介:将磷钼杂多酸聚吡咯(PMo12-PPY)用电聚合法沉积在载有多孔阳极氧化铝(AAO)的玻碳电极表面(AGCE),制备了PMo12-PPY/AGCE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极,并通过循环伏安(CVs)、电化学阻抗谱(EIS)方法表征了PMo-PPY/AGCE和PMo-PPY/GCE的电化学性质及电极界面反应特征.结果表明,AAO膜使电极表面粗糙度降低,电子传输的能力增强,并使氧化还原反应速度加快.

  • 标签: 阳极氧化铝 纳米复合材料 修饰电极 电化学交流阻抗
  • 简介:以化学沉淀法制备单相的铕离子掺杂硼铝酸盐红色荧光粉YAl3(BO3)4:Eu3+,考察了焙烧温度、掺铕量等因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对荧光粉的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以尿素为沉淀剂,900℃焙烧沉淀前驱体可得到单相荧光粉YAl3(BO3)4:Eu3+,反应温度比传统高温固相法降低了300℃;沉淀法制备的荧光粉粒径分布范围小,无团聚现象,粒径约300nm.掺铕量为10%(物质的量比)时发光强度最大.在260nIn的紫外光激发下,Eu3+的5D0→F72的电偶极跃迁最强,发射光为618nm的红光.

  • 标签: 稀土 发光性 沉淀法 荧光粉 YAl3(BO3)4
  • 简介: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稀土离子Er^3+-Yb^3+共掺杂的纳米TiO2晶体粉末,利用XRD,UV-VIS吸收光谱及上转换发射光谱对其结构和光学特性进行了表征.以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为实验菌株,以980nm激光为激发光源,考察了室温下Er^3+-Yb^3+共掺杂纳米TiO2的光催化杀菌性能.结果表明,稀土离子掺杂的纳米TiO2可以通过上转换发光的途径增加TiO2对可见光的利用率,从而实现TiO2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范围的光催化氧化杀菌作用.

  • 标签: 纳米TIO2 稀土掺杂 上转换 杀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