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主要以四个层次讨论了音乐话语体系的转型:工业文明时代音乐话语体系的构成(本质主义的音乐话语体系;有技术的贡献;但也有对生活世界的殖民);跨语际实践的音乐话语体系与后殖民批评(通过音乐话语的后殖民批评,超越工业文明时代音乐话语的局限性,以期产生平等话语权的多元文化音乐话语对话的秩序);后现代生态文明时代音乐话语体系转型的哲思(建构世界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音乐话语);中国音乐学界如何面对音乐话语体系转型。

  • 标签: 音乐话语 工业文明 生态文明 话语体系 话语转型
  • 简介:本文对秦腔20世纪30年代早期录音,50年代传统戏录音,60、70年代的现代戏录音进行精选,在确定"典型音列"的基础上进行测音.对大量数据整理分析后,提出秦腔音乐的纯四、五、八度律制构架,进一步肯定了中立音"苦音si"提出清角音在不同八度上为不同律位、秦腔音乐的律制假设,并涉及现代戏中音律演变问题.

  • 标签: 秦腔 中立音 律制假设 音律演变
  • 简介:作为演奏理论基础的教材研究.是帮助演奏家实现作曲家意图的有效途径。该文是作者继对科勒《长笛练习曲OP.33》理论研究之后.从力度、速度、表情记号、技巧安排等方面对科勒《长笛练习曲OP.33》所作的演奏研究

  • 标签: 科勒 长笛 《长笛练习曲OP.33》 演奏研究
  • 简介:一、征文对象: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工作过的学者,音乐研究所培养的历届硕士、博士、访问学者、课程班学员等,参与过以音乐研究所为首的各项研究与田野考察的学者,以及在学术生涯中与音乐研究所有过交集的学者,等等。

  • 标签: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征文启事 访问学者 田野考察 学术生涯
  • 简介:文章通过“前言”,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状况”;二、“中国音乐史学史研究所涉及的几个问题”:1.属性,2.观念(包括音乐、音乐历史、音乐史学与音乐史学史),3.范畴和范式,以及“结语”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历史材料固然重要,但是史学观念更重要,没有特定的史学观念,所发现和整理的文献依然是素材,而历史研究的重点永远是书写。有什么样的书写范式,就会有什么样的历史呈现和理解。因此,音乐史学史研究和探讨的意义不仅是加深对于历史中的音乐的理解,而且更是对于中国音乐学术的历史性思考的历史梳理,以期促进和提升中国音乐史研究的学术品质。

  • 标签: 音乐 音乐史学 音乐史学史
  • 简介:枣梆和上党梆子都是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梆子剧种,二者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枣梆源于上党梆子,系上党梆子流入山东菏泽后受当地方言及音乐影响发展演变而成。由于各自成长环境的不同,枣梆和上党梆子虽然在某些方面还保留有相同的特质,但已差别较大。本文从音乐特征、唱腔板式、演出剧目、行当分工与乐队配置等几大方面对二者进行音乐本体的当代发展之分析比较,探寻其各自的发展特点,以期对剧种的发展及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 标签: 枣梆 上党梆子 渊源关系 比较
  • 简介:以鲍元恺《太行春秋》的钢琴改版(改编者:未培宾,鲍元恺修订)为论述对象,以其民间音乐的运用和音乐风格特征,及其改编手法和特点的分析为切入点,重在剖析鲍元恺对山西民间音乐如《走西口》《看秧歌》等5首民歌素材的创作思路及朱培宾的钢琴改编套路。从中,既可以看到中国管弦乐发展中民族化的缩影,也可看到钢琴中国民族化的点滴经验。

  • 标签: 《太行春秋》 钢琴曲 民间音乐运用
  • 简介:贝多芬的《bB大调大赋格》是他晚期复调音乐方面的代表作.作品中的四个主题个性鲜明,相互联系,并在全曲各部分中变化呈现,体现作曲家晚期作品中炉火纯青的技术境界.

  • 标签: 贝多芬 《bB大赋格》 主题 复调手法
  • 简介:广泛流传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民间鼓吹乐曲《凡字调》不仅旋律风格多样,还有着不同的曲名,如《凡乙调》、《反四调》等。这些曲名看似无意,实则与古代燕乐二十八调、明清工尺谱等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曲名的《凡字调》系列乐曲,隐藏着传统乐学理论的相关信息。

  • 标签: 《凡字调》 鼓吹乐曲 燕乐二十八调 调名
  • 简介:四川目连传说与目连戏/王定欧/戏剧、戏曲研究,1996(1),83—90佛教与《目连救母》杂剧的诞生/(原刊失名)/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1996(2),53—62目连戏中的舞蹈艺术/欧阳友徽//戏剧艺术,1996(2),43—53"花目连"剧目初探/文忆萱//艺海,1996(2),44—48

  • 标签: 目连戏 目连救母 论文索引 戏曲研究 戏剧艺术 民族艺术
  • 简介:本文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对从1958年梁巷雄《荀子乐论篇浅解》开始至2008年这50年间有关荀子《乐论》的主要研究成果作系统梳理,认为这些研究重点体现在音乐关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哲学等几方面。

  • 标签: 荀子 《乐论》 研究
  • 简介:讨论了以脊柱为根本的演唱姿态,重点围绕演唱时的站姿、气息、表情、声音造型和技法等进行了剖析,以期为演唱者提升舞台艺术审美而提供建议和参考。

  • 标签: 声乐 演唱姿态 脊柱 舞台艺术
  • 简介:<正>古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押韵是我国韵体文学(辞、赋、诗、词、曲)的主要特征。随着词、曲等新的韵文学形式的出现、发展,相关的韵学研究却迟迟不能跟上。比如,对于词韵的专门研究,现在可见最早的是明代胡文焕所辑的《会文堂词韵》,与词这种韵文形式始于唐、盛于宋的历史相比,实在是迟了太多。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对曲的音韵研究上。其原因在于,词、曲长期被视为次于诗歌的文学形

  • 标签: 曲韵 用韵 戏曲创作 《中原音韵》 胡文焕 戏曲研究
  • 简介:<正>引言瑶族,古盘瓠部落的后裔。该族今居于桂、湘、粤地区的“本地瑶”、“高山瑶”、“过山瑶”、“平地瑶”、“盘瑶”、“坳瑶”、“排瑶”等族系,在传统文化生活中流传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乐器长鼓和长鼓乐舞。虽然长鼓和长鼓乐舞作为瑶族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文化特质已

  • 标签: 腰鼓 过山瑶 代表性 起源 传统文化 文化特质
  • 简介:由于音乐教育是以人为主体的艺术教育,所以,心理活动是一切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为了从根本上探求音乐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借鉴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音乐教育心理进行深入地探讨.

  • 标签: 音乐教育 心理研究 横向思维 审美感受 思想认识 操作方法
  • 简介:<正>循环原则曲式结构的作品在我们目前所研究的马思聪小提琴作品(包括套曲)的范围内有四首是以循环原则而创写的。它们分别是《跳元宵》(1952)、《内蒙组曲》第一乐章。“史诗”和第三乐章“塞外舞曲”(1937)以及《秋收舞曲》(1944)。现将这四首作品的创作作如下分析:

  • 标签: 小提琴作品 马思聪 循环原则 曲式结构 创作研究 套曲
  • 简介: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引导小学生学习古筝,对培养小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充分感知中国古筝文化的丰厚底蕴,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作用。从2010年4月份开始,深圳市红桂小学就把弹奏古筝作为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的重要工具之一。

  • 标签: 中国古筝 小学生 实践研究 社团 文化素养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