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扬·阿尔贝的新作《非自然叙事:小说和戏剧中的不可能世界》是关于非自然叙事学的又一部力作,它建构了“不可能世界”的非自然叙事学,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九种解读非自然叙事的阅读策略和方法。《非自然》从理论上丰富了叙事学的研究领域,从批评实践上对于拓深整个文学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标签: 扬·阿尔贝 《非自然叙事:小说和戏剧中的不可能世界》 非自然叙事学 不可能世界
  • 简介:<正>亨利·大卫·梭罗(HenryDavidThoresu,1817-1862),美国十九世纪最广为人知的文坛巨匠之一,超验主义哲学先驱。《瓦尔登湖》是其不朽的代表之作。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评选中,它与《圣经》等同时被评为“塑造读者人生的二十五部首选经典”。梭罗于一八四五年的春天,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借爱默生的土地建了一座小木屋,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并在那里写下了

  • 标签: 梭罗 《瓦尔登湖》 超验主义 爱默生 康科德 文坛巨匠
  • 简介:风景是人走入历史后的一种建构,是可见的、可经历的自然风景可作为空间形体被感受,又可作为图像来描述。它既有自然物质的一面,又承载着文化社会的印记;既是感知、想象、情感投射的空间,又是政治经济权力运作、再现的场域;既是审美、道德、科学反思的对象,又是思想观念的反射。在风景的历史进程中,它或表现为对现实的超越,或被理解为社会标准对自然的介入,或被看作战胜自然的标志;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成为审美对象,而风景审美的方式又影响着对自然的理解。

  • 标签: 风景 学术研讨 会通 文学 历史进程 审美对象
  • 简介:英国荒岛文学作品以与世隔绝的荒岛作为叙事空间,展示了现代性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阐释了作家对现代人与自然的境况及其命运的认识,表现了作者既眷念现代文明,又崇尚原生态自然的矛盾心态;既体现了对现代性的向往与追求,又蕴含了对现代性的反省与超越;既揭示了现代人追求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望,又暗示了现代人追求的人境和谐只是一种乌托邦幻象而已。

  • 标签: 荒岛叙事 现代性 自然
  • 简介:2008年11月4日,著名的小说家迈克尔·克莱顿在美国洛杉矶去世,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在表示哀悼时说:“他有种极其了不起的能力,那就是把科学和戏剧概念融合一体……迈克尔把自己华丽光彩的一面写进了小说,没有任何人能够取代他的地位.”克莱顿是一位举世公认的、伟大的讲故事的人,他的《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猎物》、《恐惧状态》,屡屡挑战人们已有的观念,同时也给世人带来娱乐,激励着读者以崭新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的种种奇妙之处.

  • 标签:
  • 简介:爱默生和梭罗所奉行的超验主义自然观无法完全解释艾米莉·狄金森内心深处对"自然之谜"的疑惑,因她有意识地在诗歌创作中进行了极富独创精神的"再定义":"自然"等同于"知识",为直觉或"超灵"难以洞悉;"自然"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它对人的基本利益漠不关心,两者之间的疏离感无法打破.因为不能体悟"自然"的本质,诗人对"自然"的敬畏感逐渐加深,也构成了她对超验主义自然观冷静的质疑.狄金森和爱默生都相信读者应该经由个人的实践去感受和解读"自然之谜",而两者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狄金森最终确定该命题无解.

  • 标签: 艾米莉·狄金森 超验主义 自然观 再定义
  • 简介:虚空是当代美国女作家狄第恩一贯关注的焦点,其小说《顺其自然》揭示了处于后现代仿真语境中个人被黑洞吞没的空无状态。本文借用鲍德里亚关于内爆以及历史终结的相关理论,提出《顺其自然》利用好莱坞和拉斯维加斯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强调了后现代社会的仿真性,而小说在时空方面的挤压回应了鲍德里亚关于历史终结的推论。小说最终揭示的是,在后现代社会,主体的存在只是一种幻像,永恒的虚空才是宿命的策略。

  • 标签: 琼·狄第恩 仿真 历史 主体 虚空
  • 简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斑马鸣。李白这首非常著名的送别诗,写作时间、地点都不清楚,学者或认为开元二十六年(738)作于南阳,或认为天宝六载(747)作于金陵,但这都不影响我们对作品的理解。

  • 标签: 《送友人》 李白 自然 赏读 写作时间 送别诗
  • 简介: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大量的园林诗歌表明,园林是艺术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艺术和自然之间呈现出多重关系。艺术可以是自然的助手、改变者和模仿者,能够补足自然的缺陷。艺术的目的在于完善自然,模仿自然。诗人们借此可以创造诗歌中和谐的理想乐园。但另一方面,艺术也可能是自然的对立者,与自然竞争,甚至胜过自然。诗人借此也可以创造充满感官诱惑的虚假乐园。总体上说,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大多认为自然是一种伟大的创造力量,艺术应处于恰当的从属地位。正常的宇宙秩序是将艺术“嫁接”在自然的枝条之上。

  • 标签: 英国 园林诗歌 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精神 艺术风格
  • 简介:<正>泉水从山涧流出,开始悄无声息,滑过岩缝,滑过青青的草丛,渐渐地,汇成涓涓小溪,注入带鹅卵石的沟底,发出叮咚之音,然后水声砰砰,奋然出山……当我接触叶赛宁(同样,接触普希金、费特等)的抒情诗的时候,常常有这种感觉;这诗的泉水随着我不断地呤咏而逐渐发出声音,逐渐显露它美好的身影,最后我觉得我吐露出来的语言,已经不是俄文,而是我赖以生存的祖国语言。这就是我在翻译中所习惯的自然流露,这就是我所执着追求的那种神韵,那种奇妙的和谐。

  • 标签: 抒情诗 叶赛宁 自然流露 执着追求 语言 普希金
  • 简介:"五四"后,都市女性追求真爱的身影成为都市独特的风景线,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杂糅中畸形发展的都市,一定程度上为女性的解放提供了空间和文化背景。在当时的文学文本中出现了一批迥异于传统的都市女性形象:觉醒后的新女性勇敢地实践自己的爱情宣言,却在商业化的都市中寻求不到真爱,陷入苦闷彷徨的境地;追求性爱自由的摩登女郎性感的身体成为男性欲望的对象;在冰冷的现实面前为了生存臣服于男权文化的都市女性,在金钱的腐化下丢失了女性的尊严。都市女性的困境折射出女性的生存环境,独立自主的女性的成长需要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中女性意识的提高。

  • 标签: 都市 女性形象 女性意识
  • 简介:美国著名女作家安妮·迪拉德(AnnieDillard)迄今已出版著述十余部,体裁涉及诗歌、散文、回忆录、文学评论和西部小说等诸多方面.无论何种体裁的作品,迪拉德都在其中展示着她精妙的语言、深入细致的观察以及独到的思考与见地.作为当代美国自然文学的典范,迪拉德的散文集(PilgrimatTinkerCree后,又译)是堪与梭罗的相媲美的佳作,迪拉德也据此成为美国经典美文的代表之一.

  • 标签: 安妮·迪拉德汀 探寻安妮·迪拉德 汀溪
  • 简介:杜甫流寓成都的几年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他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岁末抵达这里,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五月离去,内中除有一年多(762年7月至764年3月)流寓梓州和阆州外,实际在成都草堂住了将近四年。这是他除长安之外住得最久的地方。正如诗人自己所说:“迢递来三蜀,蹉跎有六年。”(《春

  • 标签: 杜甫 “草堂诗” 唐代 诗歌创作 自然生命 文学题材
  • 简介:艾丽斯·沃克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忧心忡忡,她在书写女性生存状态的同时自觉地表现出对大自然(地球)命运的真切关怀。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对沃克的五部长篇小说进行文本分析,将其所表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大致概括为两点:一是审视性别压迫与“自然歧视”之间的逻辑联系,揭示人类破坏自然与男性压迫女性的同质性;二是抵制西方父权社会里那种把自然“他者化”的生态观,批判那种与性别歧视一样根深蒂固的“物种歧视主义”思想。

  • 标签: 艾丽斯·沃克 小说 生态女性主义
  • 简介:扬·阿尔贝是当代西方非自然叙事学阵营中最为活跃、最有建树的理论家之一。尽管受到布莱恩·理查森的激发和影响,但阿尔贝无论在非自然叙事的概念界定、特征描述还是在阐释策略方面都与理查森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概念层面上,阿尔贝把非自然叙事界定为物理上、逻辑上、人类属性上不可能的场景与事件;在特征描述上,他主要聚焦于非自然的叙述者、非自然的人物、非自然的时间和非自然的空间;在阐释策略上,他倡导以认知方法为导向的自然化解读策略。本文在评述阿尔贝非自然叙事学理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出:关于非自然叙事的界定与判断至少涉及“程度”与“层面”两个问题,而对非自然叙事特征的考察需要扩大至更多的类别与内容,如非自然的聚焦、非自然的心理以及非自然的情感等;在非自然叙事的批评实践上,所谓的自然化解读与非自然化解读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两者皆可”的选择,即我们应该在有效保留非自然叙事之“非自然性”的同时对其做出合理的阐释。

  • 标签: 不可能性 非自然叙事 非自然叙事学 扬·阿尔贝
  • 简介:<正>引言日本文学传统崇尚对自然美的描绘,追求人与自然、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强调通过自然来抒发真实的感情,在对自然的描写中美得以临摹、还原、再现和升华。日本文学的这种审美理念与日本人所处的环境有关、与其纤细入微、毫发具究的民族个性有关、同样与其人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感知密切相关。于是自然以及自然之"物"在日本文学中不仅是一种素材,而且是一种美感的来源;在四季更迭孕育出的美感中,春之幽艳,夏之壮硕,秋之静寂,冬之枯寥,形成日本文学美意识的特型。

  • 标签: 日本文学 物感 我一 美意识 川端康成 情与景
  • 简介:文章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敬畏自然的生态审美意识在壮族文化形态中的流传与影响分析,特别是在壮族民间文化的流传与影响的具体考察,提出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当大胆借鉴壮族经典中的敬畏自然的生态审美意识、人和其他动植物一样各有其存在的生命价值意义、人类必须敬畏大自然这个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母体、人类必须善待大自然中的所有成员。只有走坚定的自然之子的道路才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

  • 标签: 敬畏自然 流传 影响 自然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