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白居易的《长恨歌》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以及令人击节赞叹的诗歌艺术表现魅力。然而历代的读者在解读这首诗时,不仅对诗歌的主题存在不同的看法,就是对于某些诗句也有不同的理解。我在研读和讲解《长恨歌》时,对某些诗句的内涵及其艺术表现魅力也有自己的一些理解与想法,今即掇出《长恨歌》中的若干诗句,从诗句的内涵和其艺术表现魅力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 标签: 《长恨歌》 诗句 解读 艺术表现 内涵 白居易
  • 简介:陶晶孙作为创造社的元老,中国"现代派"文学的先驱,由于政治的原因,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惨遭埋没。长期的日本生活,导致陶晶孙与中国的疏离、隔膜,尴尬的局面于是不得不出现:无论是中国的,还是日本的,陶晶孙都无法深入,他成了一个没有文化归属感的"边缘人"。

  • 标签: 陶晶孙 移根 边缘人
  • 简介:当代中国美学理论问题首先在于:各种美学理论几乎共时态地涌入,造成了中国的接受语境复杂化。新世纪中国美学理论应走出拿来主义模式,走向输出主义。季羡林先生看到了我国美学研究的误区和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美学必须转型。除了美学转型问题以外,季羡林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在国际的"失语"问题,非常关注。季羡林先生在全球化时期为中国的诗学呼喊着它的合法性,并且努力阐明东方的中国文化和诗学所具有的美学魅力,进而对中华文化、中国诗学的国际地位加以提升。本文通过对季羡林先生的文学观念和美学实践进行分析,探索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构和文学作品创作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季羡林 文学观念 美学实践 当代意义
  • 简介:相比董鼎山等科班出身的散文大师,刘荒田之日常生活的"鸡零狗碎"更贴近读者,其对"杂色人生"的描述波澜不惊、空灵剔透,反倒让读者有更多"陌生化"的体验。他代表了靠自己的肩膀、手脚,而不是"话语"被濡化为"美国人"的移民者形象,但他却被公认为是一个"智识分子","原色"与"底层"是其关键词,高屋建瓴与人文关怀却是其写作的精神实质。

  • 标签: 刘荒田 旅美作家 雅俗跨界 文体革命
  • 简介:草是马华早期成就突出的一位作家,在推动马华文学不断本土化的进程中,他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其小说作品呈现出明显的本土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聚焦本土,融情于景;二是深入乡土,审视现实;三是善用方言,追寻土味。因而他的作品既有深刻的历史感和真实性,又有浓厚的生活感与南洋味,本土色彩鲜明。

  • 标签: 马华文学 原上草 短篇小说 本土化特征
  • 简介:"礼"讲的是"人道"。"人道"即为人之道。当今时代,深入中国"礼"的文化渊源及本质内涵,重温中华民族"礼"的传统价值观,不仅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也有利于中国文明新形象的重塑。本文拟从礼的基本含义与功能、"三礼"的基本内容、"六礼"及其意义、"礼"与西方价值观比较等四个方面展开。

  • 标签: 人道 “三礼” “六礼” 传统价值观 西方价值观
  • 简介:时间:2016年7月2日地点:浙江温州市洞头区东岙村旅馆阳台上张勇耀:各位师友,很高兴能借助"小众"微信公众平台组织的这次年度散文、诗歌颁奖暨作家采风活动,让我们有机会相聚在浙江温州这美丽的洞头海岛上。昨天晚上的颁奖晚会,"小众"将年度散文奖颁给了《夹边沟纪事》《定西孤儿院纪事》的作者杨显惠先生,将年度诗歌奖颁给了"80后"诗人张二棍。

  • 标签: 散文写作 浙江温州市 杨显惠 采风活动 诗歌奖 当代散文
  • 简介:英国著名小说家伊恩·班克斯在《捕蜂》里讲述了父亲克拉旱姆通过男性激素把女儿弗兰克"成功"地从女性变为男性,而被父亲违背伦理的实验改变了身份的弗兰克成了伦理身份混乱的"兼性人"。弗兰克的身份错位导致他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继而无法进入正确的伦理选择的过程,而缺乏伦理教诲让他无法产生正确的伦理意识,无法建立善恶观。此外,弗兰克成长的客观伦理环境让他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沟通。这几个因素最终造成弗兰克通过残害小动物和"弑童"来缓释"被阉割"给他带来的创伤。小说表达了作者反对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希望生活回归正常秩序的强烈愿望。

  • 标签: 伦理选择 伦理教诲 伦理混乱 《捕蜂器》
  • 简介:“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孔子语录中最具争议也是最被人诟病的一句,直到今天,在大多中国民众心中,它依然是孔子蔑视妇女的“罪证”。对于此句,历代注解《论语》的学者有不同说法,但也不排除为维护孔子的圣人地位而做的刻意回护和人为拔高。其实无论是刻意回护还是故意歪解,都远离了孔子的本意。本文意在从断句及社会背景角度,对这个句子做出全新阐释。

  • 标签: 《论语》女子与小人 社会背景 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