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成为影响美国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美国现代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模仿。在各种模仿形式中,化取现有中国古诗译文的某些句子、词语或意象入诗颇引人注目。本文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点化说"运用到美国诗人对中国古诗的模仿中,以卡洛琳·凯瑟和雷克思罗斯的作品为例进行文本分析,并讨论了"语际点化"的理论依据。"语际点化"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古诗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传播方式,也能从文化交流角度加深理解中西诗歌的兼容性和互补性。

  • 标签: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 美国现代诗歌 点化
  • 简介:五四运动后,儿童文学作为文学大系统中的一个独立分支登上了中国文学舞台。在此进程中,几乎占领了整个儿童文学领域的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功不可没。本文简要介绍分析了五四前后重要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 标签: 儿童文学 外国儿童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
  • 简介:延续数千年的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曾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次是来自西域的印度佛教文化,影响到华夏文化的诸多方面;另一次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洋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这两次外来文化的大规模输入,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文学方面来说,其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二次翻译高潮促进了翻译文学的兴起,由翻译文学引发了我国现代文学观念的转变。

  • 标签: 翻译文学 现代文学 文学观念
  • 简介:清末民初翻译文学是一个妥协与反叛、归化与欧化的集合体。在中国古代雅文学语言的立场下,吴汝纶、严复较完整体现出在典雅文言语体下建构翻译语言的归化思想。从戊戌变法开始,小说、诗歌等的翻译基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不同语言体式资源,显示出各异的归化的主流倾向。愈到后期,清末民初翻译文学愈在内部生成"西方范式",藉此突破以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体式来翻译西方文学的局面,同时也促进了"翻译体"欧化倾向白话的出现。

  • 标签: 归化 欧化 清末民初 翻译文学语言 西方范式
  • 简介:本文借用安德烈·勒菲费尔三因素说中关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性影响的观点,尝试通过对《译林》译载《尼罗河上的惨案》引发的那场风波进行个案研究,考察在我国进入“新时期”之初的政治转型期,意识形态因素以及意识形态的嬗变对外国文学汉译的操纵和影响。

  • 标签: 新时期 外国文学汉译 《尼罗河上的惨案》
  • 简介:学界一直普遍认为。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晚明耶稣会士在中国推行的是“适应”政策。走的是“补儒易佛”的道路。然而,如果以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为视角,我们会发现《天主实义》中对《圣经》中的名词“Deus”(God)与动词“diligere”(tolove)的翻译实为“异化翻译”。即以天主教为本位,以古儒的概念翻译和阐释天主教的词汇,这与译入语晚明社会的主流儒家形成了“对抗”。用“上帝”或“天”翻译“Deus”势必会“颠覆”晚明的“天子”政治理念,因为人人都是由“上帝”或“天”创造的.所以人人生而平等,这样“忠”就失去了合法性;用“爱”(diligere)等同于儒家的“仁”,势必使人们舍“孝敬父母”而取“爱天主”.这样儒家的“孝”也就从根本上被“颠覆”了。

  • 标签: 颠覆 忠孝 《天主实义》 异化翻译 《圣经》
  • 简介:“文本旅行的地图”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的名称,借用来评说《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查明建、谢天振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这个项目名称,其实也是借用了萨义德“理论的旅行”(travelingtheory)之说。

  • 标签: 外国文学 翻译史 旅行 中国 地图 文本
  • 简介:《语言与翻译的政治》是一本从后现代文化理论视角来考察翻译的文化属性的学术汇编。共包括8篇文章,从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的解构主义名作《话语的秩序》、尼南贾纳(rrejaswini·Niranjana)的《为翻译定位》到斯皮瓦克(Gayatri·C·Spivak)的《翻译的政治》和韦努蒂(Lawrence·Venuti)的《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等。正如孙歌在前言中所说,在开篇之作里,福柯以浓缩的方式提出了他在其它几部著作里提出的基本问题,虽然没有直接讨论翻译的政治,但他对于“话语秩序”与“话语霸权”的理论分析,尤其是对“主体性断裂”的论述却引导出一个进入翻译政治的基本途径。

  • 标签: 翻译理论 翻译政治 韦努蒂 语言 话语秩序 文章
  • 简介:作为中国当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与改革开放同步,新时期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也走过30年的历程。古人云:“三十而立。”12月13日上海作协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联合在上海作家协会举办了题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研讨会”。

  • 标签: 翻译与研究 外国文学 改革开放 综述 中国当代史 专业委员会
  • 简介:当代翻译研究已经超越单一学科的限制,朝跨学科方向发展;翻译研究者已不再将目光局限于语言层面,而是将翻译置于更为宏大的文化语境中来审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必然使人们更多地关注翻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种跨学科研究的必然结果便是学科界限的淡化。比较文学与文学翻译研究日渐交叉融合、界限不再泾渭分明便是有力的例证。在积极吸收其他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翻译研究自身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为其他学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标签: 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 学科建设 外语院系 外国文学
  • 简介: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现代室主办的“翻译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讨会,于2008年9月10日在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翻译与20世纪文学的关系、翻译文学与文学史的关系及其地位的确立、翻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 标签: 翻译文学 中国文学 研讨会综述 跨文化 中国社科院 对话
  • 简介:2001年夏季的《蜀山传》和《少林足球》为整个香港电影带来了一股高科技电影的汹涌浪潮。《蜀山传》说的是一个剑仙奇侠的故事,而《少林足球》是一部将武术与足球、笑料杂糅在一起的电影。两部电影在题材和旨意上都大相径庭,但是都有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疯狂地使用了电脑特技。无论是驭剑飞行、星海飞驰的蜀山剑侠还是少林弟子的绿茵神技,对于观众而言无疑都是一场“怪、力、乱、神”的视觉狂欢。

  • 标签: 香港电影 《少林足球》 观众 电脑特技 题材 视觉
  • 简介:《中国英诗汉译史论——1937年以前部分》(2011年9月第一版)是“通天塔丛书”中第一本付梓的著作。此套丛书由香港浸会大学张佩瑶教授和湖南师范大学张旭教授共同主编策划,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 标签: 1937年 英诗汉译 史论 中国 方法论 翻译史
  • 简介:20世纪初,寄寓着国人急于跟上世界发达民族国家的梦想,同时也蕴蓄着国人对于本土现代文学草创时期百废待兴状况的忧虑与自卑,“域外文学”的翻译与介绍显然负载了相当沉重的内容,而变得复杂。对革新时期《小说月报》翻译文学特别是以俄国为代表的弱小民族文学的解读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 标签: 《小说月报》 民族文学 翻译文学 革新时期 俄国 现代性
  • 简介:翻译文学及翻译文学史的研究自文革到90年代初在中国学术界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90年代初,谢天振教授等关于重视翻译文学及翻译文学史研究的呼吁,受到了老一辈学者及学界同仁的一致赞同。接着,有关翻译文学及翻译文学史的研究文章、专著如雨后春笋,陆续发表、出版。该书就是呼声之后的又一产物,也是目前国内外第一部研究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的专著。

  • 标签: 翻译文学 文革 专著 文章 发表 年代
  • 简介:近来在比较文学界,有人从“原文原教旨主义”出发,陆续发表了一些“世界文学”否定论、“外国文学史”(或称“世界文学史”)中文课程取消论的言论。这些言论在学理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但这也在客观上表明,中文系传统的外国文学史课程及教学应该加快改革。改革的思路就是用“中国翻译文学史”来改造“外国文学史”课程,而不能将外语系的国别文学史照搬和移植到中文系来。必须明确,在中文系用中文讲授外国文学,与在外语系使用外文讲授外国文学,其宗旨和效果都是根本不同的,也是不能相互取代的。中国文学对外国文学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在中文系将外国文学课程中文化,用中文讲授外国文学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中外文学与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因而其实质就是“比较文学”;用中文讲述外国文学,外国文学便在中文、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受到过滤、得到转换、得以阐发,也就是化他为我,其本质具有“翻译文学”的性质。

  • 标签: 外国文学史 世界文学 翻译文学 比较文学 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