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历史上,西汉朝廷设唯一铜官于安徽古铜陵地区.文章通过地名的界定分析和铜陵出土大量青铜器与古矿遗址等物证,以及汉设铜官与铜陵历史条件等诸多因素,结合铜陵三千年冶铜史的发展脉络,阐述铜官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和意义.

  • 标签: 铜官 唯一 铜陵
  • 简介:“吃醋”的理据古来有各种解释,均难成立。本文对此词的理据进行新的考释,认为“醋”有俏丽、风情义,“吃醋”是在“争醋”“斗醋”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醋”的本字为“错”。

  • 标签: 吃醋 俗语词
  • 简介:历史上关于"鬼方"的研究分为北方说和南方说。作者仔细研读史料,发现北方说代表性人物王国维的"鬼方"就是"畏方"的判断、北方说的"鬼方易"的解读都存在破绽,并且从地理方位来判断"鬼方"在北方的不可能性,也剖析了梁伯戈"鬼方蛮"的"蛮"字的普遍涵义,从而肯定了南方说的科学性。

  • 标签: 鬼方 荆楚 西南
  • 简介: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故此有很多关于农业的神话传说。纺织业作为古代农业中国的支柱性产业,备受重视,先民们对于纺织神明的祭祀,对于蚕神的探寻也始终没有停止。由于文献记载以及出土文物的缺失,历朝历代所祭祀的蚕神(或先蚕)各不相同,当今对于蚕神身份的确定以及蚕神问题的研究就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以蚕神文化为切入点,力图从神话传说、文献记载、历史来源等几个方面考证蚕神之身份。

  • 标签: 蚕神 身份 考证
  • 简介:“国书”一词常见于古代典籍中,《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关于此词的释义不全面。与史籍相关的“国书”一词在南北朝隋唐时指本国国史或前代某国、某朝的国史。在宋代范围扩大,具体包括日历、实录、会要、勒令、御集、宝训、玉牒、时政记、起居注,亦有国史(多指正史)义。元明含义与南北朝隋唐相近,清代多指满族文字。不清楚各个时代“国书”的含义会造成误读古籍的错误。此外,“国书”是春秋齐国一卿士名,当于辞典中立此义项。

  • 标签: 国书 国史 玉牒
  • 简介:杜牧诗韵熊江平本文仅从音韵的角度出发,归纳整理杜牧诗韵,并考察他用韵的特点及其所反映的当时语音情况。凡例:1、本文根据《全唐诗》所收杜牧诗,并参考冯集梧注《樊川诗集》.《全唐诗》共收杜牧诗533首,其中有些诗又见别家诗集,都依《全唐诗》注明。2、材...

  • 标签: 同用 独用 杜牧 韵谱 韵例 韵字
  • 简介:<正>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大文学家、大书家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子弟们在山阴(今绍兴县)的兰亭地方举行一次“修禊”盛会,大家当场赋诗,王羲之作了一篇序,即是著名的《兰亭序》。这篇文章,历代传诵,成为名

  • 标签: 荫亭 摹本 兰亭 墨迹 石刻本 石本
  • 简介:"乐器"是中国宫廷祭祀使用的音乐器物的统称,与"礼器""兵器"并列,是象征权力的三类器物的概括名词。古代典籍之所以产生"八音""乐器"两个概括性名词,当然不是因为中原文化多么"发达",而是因为"礼乐"制度的"发达"产生了相应需求。两个名词,高屋建瓴,字达义明,贴切生动。这种了不起的概括,需要相应的文化制度催生。

  • 标签: 乐器 礼乐制度 概念名词术语
  • 简介:辞书有一“州^-”字,注明“音形,义未详”,今敦煌写本,可以确证该字为“刑”字。

  • 标签: “州^-” 字义
  • 简介:本文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名物学、文化史学等学科的角度,探源逐流,辨了我国当铺的名称演变和实体流布以及名实间的关系,重现了我国当铺文化发生、发展与嬗变的轨迹。文中还从当铺缤纷缭乱的异名中试图理出头绪,指出从古音学的角度,并根据史料,当铺名称诸字古同读如舌头音,乃为音近义通的同源词。

  • 标签: 当铺 名实 源流 考证
  • 简介:小明今年上小学三年级,短短的几根头发和一双大大的眼睛,以及几颗小痘痘都透出了他的性格——懂得不多,却自命不凡。今天学校刚教了“A、B、c”,小明想去别人。可是,谁呢?小明脑袋一歪,哈,有了!

  • 标签: 外语 小学三年级 学校
  • 简介:■及■族在已知的甲骨文、金文资料中都有较多记载。在■、■、■、■、■诸字中,为本字,其余俱为之衍生和派生字;而为畢之本字,义即田网,也就是"形小而柄长"的捕鸟兽之网。读毕,亦读禽,又通费,以及衍生字俱为捕鸟兽之义。及族既是商代一个部族方国,也是拥有爵封的诸侯世官,曾广泛参与商王之出使、征伐、祭祀、狩猎、巡查、垦田和纳贡等活动,其足迹涉及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广大地区。及族作为一个善于捕鸟兽的部族,其事迹与活动与秦人早期先祖多有契合。这为我们了解秦人起源与西迁,秦人在商代的历史概况,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 标签: 亚■ 秦人起源 秦人西迁
  • 简介:<正>《水浒传》一开始出现于文坛,就与两个人的名字密切相连:一个是施耐庵,一个是罗贯中。如嘉靖十九年(1540)序高儒《百川书志))卷六记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明郎瑛(1187—1566)《七修类稿》卷二十三也说:“《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贯中所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本子,明嘉靖间刊本和天都外臣序本都题“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这样

  • 标签: 墓志铭 史料 施耐庵 杂考 嘉靖 十七年
  • 简介:狐狸见小鸡:“小妹妹,小弟弟,我来考考你——你们家,住哪里?电话是多少?门牌号是几……”

  • 标签: 狐狸 门牌号
  • 简介:酃在汉代是今衡阳市东耒水入湘处的地名.自赵宋以来是今湘东炎陵县名。其偏旁需字同雷、电、震、霆为同一个词族.是古人对雷电自然现象的文字记录。酃曾名为窥和庞.反映了先民对雷电之自然崇拜到龙之神灵崇拜的认识进程,也是我国龙崇拜源于雷电崇拜的一个典型例证。汉酃和宋酃在行政、地和农耕文化的联系.可证洣水、耒水流域是炎帝神农氏的家园.酃以地望名的形式保存了这一历史记录。

  • 标签: 雷鼋 炎帝
  • 简介:假借,位列“六书”,自清代以来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休宁戴氏为代表,认为“假借”为用字之法;另一派,以高邮王氏为代表,认为“假借”为造字之法。假借是依语音之同而借文字中已有的同音字字形来为新出现的语词造出新字的方法,在甲骨时代已大量出现。这一造字法的出现解决了早期汉字使用象形类字无法表达抽象概念的局限,促成了汉字体系的完善,也为后来形声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后世对假借之法使用过滥,使文字不堪负荷,大量的语义共一字形也给交流带来极大不便,故通过为其加义符造形声字的方法分流其不同义项,假借之法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通假”是一个经常被与“假借”相混的概念,但它只是一种用字之法,与假借有本质的不同。

  • 标签: 假借 造字法 用字法 通假
  • 简介:本文从韵目和收字两个方面全面考察和比较了徐铉改定的《说文解字篆韵谱》和《黄氏逸书》所载李舟《切韵》二书之间的异同之处,指出徐铉改定的《说文解字篆韵谱》和《黄氏逸书》所载李舟《切韵》一定具有某种极为密切的关系,并怀疑《黄氏逸书》所载李舟《切韵》直接来自于徐铉改定的《说文解字篆韵谱》。

  • 标签: 说文解字篆韵谱 黄氏逸书考 李舟 切韵 比较
  • 简介:本文涉及的唐代使是指唐朝专门设置的校使、监考使和知使等三种使,他们是负责对课结果进行进一步审核、裁定的官员。此类官员一般是德高望重的京官,尤其是校使,朝廷赋予他们极大权力,他们对保证课结果的真实、公正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们的存在也是唐代课制度达到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安史之乱后,尤其是德宗后,唐政府各个机制的运行更加紊乱,课制度根本无法正常的运行,致使使的作用也只能流于形式。

  • 标签: 唐代 校考使 监考使 考课制度
  • 简介:李克即是李悝。《汉书·古今人表》记李克、李悝为两人,承此说者引《韩非子·难二》李克的言论,不仅不能证明李克与李悝不同,反而更让人相信李克、李悝是一个人。李克作为子夏门下政事弟子,后来成为法家鼻祖,具有亦儒亦法的双重特点。钱穆说“法原于儒”,从政事之儒产生前期法家也是历史的必然。李克曾任魏国上地守,后任中山相,在魏文侯晚年和武侯前期任魏国相。相中山是相魏的前奏,治魏“尽地力之教”著《法经》,是治中山的扩大与发展。

  • 标签: 李克 李悝 生平 业绩 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