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7 个结果
  • 简介:今年是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的著名佛教翻译家、文化巨人、后秦高僧鸠摩罗什诞辰1660周年。中日两国佛教界在中国古都西安举行以“鸠摩罗什译经与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为题的佛教学术会议,回顾缅怀鸠摩罗什的光辉事迹,是十分有意义的。

  • 标签: 鸠摩罗什 中国佛教 纪念 中日两国 文化巨人 学术会议
  • 简介:"拉萨辩论"一直是一个历史悬案,其中有许多历史史实辩论本身的误会。不论如何,摩诃衍是总体失败了。这其中有许多外部的因素,也与摩诃衍本人的禅法诸多不究彻之处有关。本文在梳理历史史实的基础上,经过深入分析当时的辩论内容,重点凸显当时辩论的具体分歧点及其原因。摩诃衍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他一直依于第一义谛,根据大乘经典的理论来解说禅法。整个辩论质量,排除语言、文化、政治等外部因素,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摩诃衍本人的修行方法见地。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无法完全客观地评论双方。今人所能作的,只能是尽量依据现有的资料解析。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消除误解,消除佛法诤论,促进现代未来汉藏佛教的交流与理解。

  • 标签: 拉萨僧诤 摩诃衍 第一义谛 汉藏佛教
  • 简介:宗教的本意是谋求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文明。然而在当今世界,打着宗教旗号或者以宗教面貌出现的极端主义行为、暴力恐怖活动、不同宗教背景国家之间的冲突却愈演愈烈,宗教似乎成为世界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解决现实的问题、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实现世界和平,不同的文化宗教能够彼此尊重、兼容理解,能够彼此对话,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伊斯兰教 对话 基督教 宗教背景 世界和平 侧记
  • 简介:中世纪西欧教会曾严厉镇压异端运动,同时又有一系列宽容的思想举措。这是逻辑混乱或虚伪吗?教会法对异端分子的处理展现了基督教宽容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存在运作,也说明这一宽容的渊源不是对真理的怀疑冷漠,而是出自对神恩的信心、对他人良知的尊重。真理只能在历史进程中得以认知,而对宽容的评价也只能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按照12世纪教会法学家格兰西的理解,处分异端分子的方式举措典型地展示了正义仁慈统舍于爱,而爱就是关怀人类的拯救。不论是对罪犯处以绝罚还是鼓励他们与上帝教会和解,相应的教会法规范都应该遵循,但是解释应用法律必须考虑时间、地点、案件当事人的特殊情形,据此减免刑罚或停止律法的施行。有时教会宽恕异端分子,期望他们能因此更快地纠正谬误。宽恕,不应该是神职人员渎职的借口;严格执法,也不应该蜕变成贪图炫耀个人权威的机会。教会法对株连的批评尤其值得借鉴。教会法关于宽容的原则在律法的解释施行中并未得到完全贯彻,迫害滥用权威的现象时有发生,可知在寻求真理的同时又怀抱宽仁之心何其难也!

  • 标签: 历史语境 12世纪 西欧国家 绝罚 法论异端
  • 简介:199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各地区、各行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为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模范集体模范个人,他们是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优秀代表。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彰显模范集体模范个人的先进思想模范事迹,

  • 标签: 国务院 个人 集体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 简介:本文从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工具型翻译的角度,对美籍华人学者余国藩(AnthonyC.Yu)英国汉学家詹纳尔(W.J.F.Jenner)两个《西游记》译本中佛教用语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余译本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让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佛教文化,主要采用文献型翻译来传译原文中的佛教用语。与此同时,余译本也考虑到了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常采用梵文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在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也较好地将原文中佛教文化渗透到读者中,使译文读起来更具异国情调。而詹译本为了更加流畅地传递原文信息,使译文可读性更强,倾向于主要使用工具型翻译,如能在译入语文化基督教中找到类似的意象,多采用直接套用法。尽管两位译者所秉承的翻译理念有所不同,但其译作各有所长,受到东西方学术界的高度赞扬与肯定,以及西方读者的喜爱。本文认为以传播宗教文化、为研究者提供研究资料为目的时,译者宜主要采用文献型翻译;以提高译文在西方普通读者中的可读性为目的时,宜主要采用工具型翻译。

  • 标签: 文献型翻译 工具型翻译 《西游记》 佛教用语 翻译策略
  • 简介:一、良好的心态我们的心态,常会受到周围人和事物的影响,以致影响到工作的成效。耶稣在与撒玛利亚妇人谈道之先,克服了好些可能影响他心态的事物。这些事物是:(一)法利赛人对耶稣的议论。别人对自己的议论,很会破坏一个人的心态。耶稣这次离开犹太,就是法利赛人对耶稣的议论引

  • 标签: 玛利亚 耶稣 工作方法 妇人 约翰 犹太人
  • 简介:绝罚(excommunication)在《英华大词典》中译为“革出教会”;该词典还说明,“大革出”是指开除教籍。在中古西欧,绝罚在宗教、政治经济生活中有重大意义,准确认识这一教会处分是研究教会史探讨中世纪社会深层结构所必不可少的工作,

  • 标签: 历史语境 12世纪 西欧国家 绝罚 法论异端
  • 简介:任何宗教或社会团体,只有着眼有益于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事业,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得到大众的认可。“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是道教慈爱思想的旗帜宣言,积德行善是道教徒实现长生成仙终极目标的重要载体途径。因此,济世利人一直是道教的优良传统。开展公益慈善社会服务活动,既是道教徒践行教义思想的具体表现,也是道教体现自身社会价值、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必然要求,对于道教事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 标签: 中国道教协会 社会服务活动 慈善 公益 道教事业 社会团体
  • 简介:五、儒家仁爱观念的真实内容在简要讨论了儒家和基督教仁爱观的形式之后,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它们各自的真实内容。本节先论儒家。"亲亲为仁",儒家的仁叫做"人伦之爱"。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意思是说,人与禽兽之别只在于人有人伦并能察于人伦,仁义不是为行而行的,它不过是人对人伦的

  • 标签: 基督教 仁爱观 儒家 人伦文化 宗法人伦 现代化
  • 简介:苦难是人生在世不可避免消除的一种“边缘处境”。宗教对这种处境的关注揭示尤多。本文以基督教佛教为例,力图表明宗教在这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 标签: 苦难 宗教
  • 简介:本地化神学思想建设是发展振兴地方教会的基础保障,是每个本地教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了本地化神学,就不能在本地的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环境背景下,洞察到天主的旨意,从而也就无法充分而恰当地活出对天主的信仰。天主总是以“人”所能理解接纳的方式途径走进人类,使得人类能够认识、走进、信赖、爱慕并最终与祀完满地结合。

  • 标签: 神学思想建设 中国天主教 教会工作 本地化 保障 环境背景
  • 简介:道教在东汉末年创立后不久,随着移民的迁徙和文化交流的展开而传到周边的国家与地区,其中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尤为显著。这样一种以“道”为本,通过种种修道术来追求“得道成仙”的信仰是何时以何种方式传入朝鲜半岛又如何与朝鲜半岛的本土文化互动的?

  • 标签: 道教 动态性 韩国 教授 朝鲜半岛 东汉末年
  • 简介:2008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年初南方遭遇严重的冰雪灾害,"3-14"藏独分子在拉萨策划了严重的打砸抢烧破坏事件,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型灾难性的地震.这些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深深地触动着国内外中华民族儿女的心灵,考验着中国人民应对挑战、战胜灾害的意志决心."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没有退缩,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以大无畏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战胜了罕见的自然灾害,挫败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挑衅破坏.

  • 标签: 促进经济社会 做出新 发展社会
  • 简介:一、由来与定义基督教传人中国已有十几个世纪,但基督教思想却未能在中国文化中扎根,未能成为中国方化诸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我们要思考的是:基督教思想在过去为何不能在中国文化中扎根?能否在现代中国文化中扎根?以及如何行?有两种外来思想对汉语思想曾经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 标签: 文化基督徒 基督教信仰 神学思想建设 中国文化 中国大陆 基督教思想
  • 简介: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为团长、国家宗教局副局长剂晓飞为顾问的中华佛教音乐展演团(大陆僧众),圆满完成澳门、香港、洛杉矶、旧金山温哥华五场演出,于3日晚间返回北京,国家宗教局副局长杨同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等到机场迎接。

  • 标签: 圆满 中国佛教协会 圣辉法师 宗教 一诚法师 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