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内地丝织与西藏佛教结缘已逾1300年,在增进艺术交流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文章聚焦明代佛教织绣,依据文献及15件传世实物,从图像内容、布局、形态、色彩、款识、尺寸、装裱等入手,通过分析、比对,论述其渊源、产地及相关问题,并对无款识佛教织绣的年代做了初步推断,进而指出明代佛教织绣既是艺术交流的结晶,也是雪域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

  • 标签: 明代 缂丝 刺绣 藏传佛教 艺术交流
  • 简介:从2007年开始,位于甘肃省永登连城的鲁土司衙门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走入公众的视野: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拍摄《黄石的孩子》,佛教文化的最新发现……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事,显示出这块地方的不同寻常。

  • 标签: 鲁土司衙门 佛教文化 明代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 甘肃省
  • 简介:本文阐述了佛教因果报应论的特色,并比较了佛教因果报应论的异同。认为其相同之处在于佛教学者均重视佛教因果报应理论的道德教化功能,重视六道轮回思想,重视心在因果报应中的决定性作用。不同之处在于藏传佛教重视以佛教戒律作为构建藏族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注重来世的果报和解脱,表现出强烈的出世精神和超越情怀;注重临终关怀和心灵安慰,表现出强烈的宗教人文主义精神。汉传佛教则既重视现世又重视来世的果报和解脱,显示出积极的入世精神和人本主义情怀;重视人现实的心性修养,强调在人间成佛。

  • 标签: 藏传佛教 汉传佛教 因果报应论 特色 比较研究
  • 简介:“为了更好地弘扬佛教文化,将佛教文化之主要内容绘制成连环图画,系统地、全面地介绍给一般读者,使之体现生活,净化心灵,以大众化之形式,达到化大众的目的,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爰是编辑出版《佛教》。本书兼顾到佛教教义和佛教美术的

  • 标签: 佛教文化 佛教教义 文明建设服务 佛教美术 编辑出版 连环图画
  • 简介:美国学者滕华睿(GrayTuttle)的著作《建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已译成中文。其书中的关键论点——佛教是现代藏民族间的桥梁已被很多学者反复引用。文章认同这一观点,不过从现代中国史学研究的观点看,藏传佛教徒甚至是汉传佛教徒,在建构现代中国民族国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微不足道的。

  • 标签: 滕华睿 藏传佛教徒 现代中国
  • 简介:因明的比较是近代以来中国因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因明本身而言,比较研究可以加深对因明义理的理解,有助于解决一些长期困扰学界的因明疑难,实现新的综合。从更广泛的文化角度而言,有助于理解两民族的思维形式有哪些同异之处,这些差异对各自民族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等。从现实意义看,有利于藏民族间的沟通和理解,有利民族团结与和谐相处。本文从宏观体系、逻辑论和知识论三个角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了多维视角比较的设想。

  • 标签: 藏传因明 汉传因明 比较
  • 简介:中国钱币学会会员、甘南藏族自治州钱币学会秘书长詹中宏(运中旺苏)同志编译的《金融词典》一书,现已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和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该书由中国金融学会会长黄达先生和区著名学者赛仓活佛题写藏书名;由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檀景顺先生撰写序言。

  • 标签: 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发行 词典 中国钱币学会 甘南藏族自治州 中国人民银行
  • 简介:<正>在我国,居住在中原地区以农业为主的汉族,同居住在西南、西北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的藏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中茶马贸易又是藏人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茶马贸易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衰于清,前后相沿数百年,成为藏民族维持友好关系的重要纽带,在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上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茶马贸易 茶叶 吐蕃 茶马互市 汉藏民族 宋朝
  • 简介: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有计算机在手就能呼风唤雨。只要上网点选,就得到各门各类的答案,连书本、笔记都可抛到云霄外!大家都变成足不出户而天下事尽在胸臆的秀才,……完全无法想象世间仍有很多人,终其一生没见过书、纸、笔,没用过任何电器、电子、网络,不知什么是学校、同学、老师……。却拥有一副顶天立地的性格,拥有比我们更仁厚的关怀,更善良、真挚、诚恳的爱心!那年是1988年,在走过中国大地之旅中,为要达成一探被称作中华民族文化源头的黄河发祥地,历尽千辛万苦,抵达位在青海、海拔近五千公尺的黄河源头后,

  • 标签: 《藏眼与汉眼》 艺术家 文学作品 散文 随笔 中国
  • 简介:丹玛札(IDanmabrag)地方在藏族历史上一直是很著名的,因为公元641年,唐廷公主文成嫁王松赞干布前往逻些之时曾拜谒此地.据说公主在丹玛札建造佛像并刻有愿文铭文.自十一世纪以来,就有藏族史家讨论到这个事件,并认定佛像为“弥勒像”(Maitreya),只有一位认为此像是大日如来(Vairocana);佛像的高度也有不同的说珐,或七尺,十一尺或八尺.的确,后一种弥勒造像尺度的依据是梵文和巴利文(Pali)文献,这些造像学文献引导佛徒从阿富汗

  • 标签: 西藏 佛像 佛教造像 前引书 博物馆藏品 摩崖石刻
  • 简介:杨孝容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1期上发表文章,提出作为民国时期佛教最高学府和中国佛教教育中心,教理院对地方佛教特别是重庆佛教的影响深远。据作者统计,教理院在重庆办学18年(1932-1950),共招收学生500名以上,在生源地明确的399人当中,约77%的学生来自川渝,具体到重庆当地,则先后有135人曾到该院就读,分布在27个区县。也就是说重庆现今38个区县将近四分之三的区县有教理院学生。教理院对佛教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该院为重庆培养了大量佛教人才,促使兴办佛教教育,还体现在因其地处重庆,给当地佛教道场、佛教社团、弘法模式带来的改变,包括直接接入其中,如对南川及金佛山佛教的影响便为一例。

  • 标签: 中国佛教 金佛山 重庆 教理 南川 人文社会科学
  • 简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是语言交流和沟通是前提。为了全面教育好全体学生,采用双语教学法,促进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

  • 标签: 小学 藏汉双语教学
  • 简介:和声”走进世界乐坛喜饶尼玛世界屋脊西藏不仅仅以巍峨的雪山美丽的布达拉宫著称,她的一切都无不吸引着现代人的注意。藏族音乐和歌曲就是最让人梦牵魂绕的。正因为如此,许多首藏族歌在国内各民族人民中广泛流传。最有力地证明便是前几年那盘走红大江南北的《红太...

  • 标签: 《阿姐鼓》 藏族文化 世界乐坛 西藏 汉藏 国际现代音乐节
  • 简介:藏族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不仅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勿庸讳言,藏民族在创建自己独特文化的过程中,曾从异民族处吸收了大量优秀成份,极大地丰富了藏族文化内涵。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同志(尤其是本民族的同志)认为,藏族文化是一种纯而又纯的文化,无视甚至否认藏族文化的外来成份。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本文根据早期翻译情

  • 标签: 吐蕃时期 民族文化 翻译问题 藏族人 文化内涵 藏族文化
  • 简介:摘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灿烂辉煌,作为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自古有之。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和文学的发展。自文成公主进以来,西藏和内地的联系也更加地密切。公元834年吐蕃王朗达玛灭佛,经过一段动乱时期,佛教在卫重新得以传播,被称之为藏传佛教“后弘”时期,对应汉民族的宋、元、明清时代,这一时间,藏民族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藏民族的交往、交流更加地频繁,双方的交融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藏民族艺术审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自文学的发展。

  • 标签: 后弘时期 汉藏文学 艺术审美 比较
  • 简介:佛教寺院羌姆流派[云南]郭净佛教传入西藏以后,经两个多世纪的漫长努力,于公元8世纪扎下根基。10世纪后半期,酉藏进入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史称"后弘期"。佛教势力从多康(今青海一带)和阿里两地重新传入卫,并逐渐本土化,繁衍出具有西藏特点的各佛教...

  • 标签: 羌姆 宁玛派 藏地佛教 桑耶寺 莲花生 护法神
  • 简介:藏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史不绝书.元代藉一统之势,凭帝师之优,藏文化得以深入沟通.科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元代科教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成果显著.本文从双向交流的角度全面探讨元代藏文化通过科教渠道相互影响的情况.

  • 标签: 元代 汉藏 科教文化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