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2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水热法以不同配比的2-磺酸基对苯二甲酸单钠(或2-胺基对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三氧化铬为原料合成了两系列共10个MIL-101(Cr)类化合物.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物理吸附仪等手段测定了这些化合物性质.比表面积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对于MIL-101(Cr)-SO3H系列化合物,当2-磺酸基对苯二甲酸单钠和对苯二甲酸摩尔比1∶3时,BET比表面积为3011m2/g(Langmuir比表面积为4420m2/g),孔容为1.634m3/g,达到该系列最大;对于MIL-101(Cr)-NH2系列化合物,当2-胺基对苯二甲酸和对苯二甲酸摩尔比3∶1时,BET比表面积为1752m2/g(Langmuir比表面积为2526m2/g),孔容为0.8724m3/g,达到该系列最大.比较这两个系列的吸附性能,引入胺基基团不利于MIL-101(Cr)材料吸附性能的提高.

  • 标签: 水热法 MIL-101 吸附性能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盆底表面肌电分析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4月我院产后门诊6~8周复查的产妇60例,按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30例和阴道分娩组30例,采用盆底表面肌电分析和生物反馈训练系统A2进行标准Glazen评估。结果剖宫产分娩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较阴道分娩组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分娩组产妇产后阴道活动前,后静息电位较阴道分娩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综合分没有明显差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较剖宫产产妇强,但是阴道活动前后静息电位较剖宫产产妇低,故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的影响不同,但综合分没有明显差距,说明不同的分娩方式对盆底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只是侧重点不同,这为我们在今后的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

  • 标签: 盆底表面肌电分析 不同分娩方式 产后早期盆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表面激素吸入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二丙酸倍氯米松(必可酮)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肺功能改善情况、血常规变化、气道高反应性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2%,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FEV1、PEF、FVC、FEV1/FVC较对照组明显好转,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气道阻力(Raw)、气道传导率(Gaw)、气道高反应性(BHR)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表面激素吸入治疗有良好效果,能显著改善气道炎性反应,增强肺通气功能,降低气道阻力和高反应性,且不良反应少,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 表面激素吸入 安全性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联合使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与NCPAP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36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予以所有患儿均采取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NCPAP治疗,观察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结果36例新生儿中显效22例(61.1%),有效12例(33.3%),无效2例(5.6%),治疗有效率为94.4%。患儿本次住院时间为(26.4±3.8)d。结论联合使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与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患儿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牛肺表面活性物质 NCPAP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摘要变电站设备间隔预试时,需要对某一间隔的电流互感器(简称CT)绝缘电阻和电容量以及介质损耗角正切值(tanδ)进行测量。当该CT存在末屏时,通常将末屏接地引线拆开,末屏作为高压线和测量线接入端,进行末屏对地绝缘电阻和一次绕组对末屏绝缘的tanδ测量。如果末屏引出端子表面存在一定的泄漏电流,则此时测量出的绝缘电阻和tanδ大小与实际值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文首先叙述了电介质tanδ的测量原理,然后对一次绝缘电阻和tanδ的实测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屏引出端子表面泄漏电流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最后总结几种消除表面泄漏电流影响的方法。

  • 标签: 电流互感器 高压试验 绝缘电阻 电介质损耗角正切 泄漏电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52例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方法,观察组使用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2%,高于对照组的7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效果,且还可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有助恢复患者关节活动,提高关节稳定性,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 治疗效果
  • 简介:2017年6月26日,国际热处理及表面工程联合会(IFHTSE)执委会会议在法国尼斯会议中心召开,为即将召开的成员国大会作准备。会议由秘书长Steffenhock主持,主席Patrickjacquot,副主席scottMackenzie,前主席、西安文理学院校长徐可为教授及来自中国、俄罗斯、瑞士、斯洛文尼亚、日本等国的10余位执委会委员参加了会议。会前,秘书长特别为前主席徐

  • 标签: 参加国际 国际热处理 徐教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52例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方法,观察组使用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2%,高于对照组的7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效果,且还可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有助恢复患者关节活动,提高关节稳定性,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 治疗效果
  • 简介:钛及钛合金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生物相容性,是骨科植入物和牙种植体的首选材料,但其较高的弹性模量对临床应用产生一定的影响。钽金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多孔钽具有低弹性模量、较高的表面摩擦系数、优异的生物学特性等特点,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对钽及多孔钽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在组织工程学及口腔医学中的应用几方面作一综述。

  • 标签: 多孔钽 表面改性 植入体
  • 简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准确捕获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和实施靶向教学策略来增强课堂的核心吸引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益,从而促进师生更专注地投入到新一轮的教学活动中。

  • 标签: 核心吸引力 学习需求 靶向教学 学习效益
  • 简介:目的探讨晚期膝关节病患者应用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治疗的386例(422膝)晚期膝关节病患者,纳入标准包括: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膝关节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色素绒毛结节滑膜炎""创伤性膝关节炎",行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为期至少4年的随访时间。排除标准包括:使用限制型、铰链式假体;伴有精神、心理疾病史;由于文化、语言、认知等原因不能配合。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ROM)。结果截至末次随访时,共有288例(317膝)获得随访,随访率为75.1%,随访时间平均(5.4±1.3)年。术后并发症:2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2例肺部感染,1例膝关节结周围软组织感染,1例假体周围感染,1例右足干性坏疽,1例金属过敏性皮炎,5例伤口延迟愈合,3例僵直膝(ROM〈50°),2例外伤后股骨假体周围髁上骨折,1例腓总神经一过性麻痹。患者术前膝关节ROM平均(94±23)°,与末次随访时(104±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P〈0.05)。结论TKA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病的有效方法,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改善功能,纠正关节畸形,做好围手术期处理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要做好对应并发症的及时处理,因此加强患者TKA术后定期随诊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将不同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存在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的新生儿治疗中,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3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作为研究样本,分组参考应用的是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差异性,参照组以及实验组各有19例患儿,牛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参照组患儿,猪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实验组患儿,记录并观察2组患儿的治疗有效数据及并发症合计数据值。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有效数据和参照组患儿参比,P<0.05,显示统计学对比意义,实验组患儿的并发症合计数据值和参照组患儿参比,P>0.05,未显示统计学对比意义。结论采取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临床效果优于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可提升治疗有效数值。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52例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方法,观察组使用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2%,高于对照组的7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效果,且还可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有助恢复患者关节活动,提高关节稳定性,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在胃癌浸润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0例胃癌组织标本,采用SABC法检测标本中CD44蛋白表达,应用Pearsonχ2检验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确定CD44表达与胃癌生物学特性及其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00例胃癌标本中,CD44蛋白呈阳性表达有59例。呈阴性表达41例。胃癌组织中CD44蛋白表达范围主要在细胞浆。胃癌组织中,CD44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期和淋巴管浸润、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等有关(P<0.05)。结论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表达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 标签: 肿瘤干细胞 胃癌 CD44蛋白
  • 简介:目的探析无偿献血者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表面抗原突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惠州市中心血站2011年3月至2015年7月对常规血液实施血清学联合核酸检测的筛选结果,以二对半检测方法进行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检测,通过综合检测结果,对标本感染状况+献血者HBVDNA予以判断,从中选择隐匿性HBV感染标本+部分HBsAg-HBVDNA作克隆测序及S区巢式PCR,分析基因突变与分型。结果在无偿献血者250480份标本中,共筛查出HBsAg-DNA+196例,其中有171例OBI;在171例OBI中,46例作巢式PCR扩增,扩增出S区有16例,其中,C亚型有13例,发生突变5例;B亚型有3例,发生突变1例。结论在无偿献血者中,OBI具有较高的存在概率,基因突变和分型在各个地区都存在差异性。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无偿献血者 隐匿性 抗原突变
  • 简介:目的观察依托咪酯靶控输注联合表面麻醉用于老年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需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行表面麻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托咪酯靶控输注。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应激状态、血流动力学特征和术后1周的泪膜稳定性。结果观察组外周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6.38、-9.70、-18.97、-15.87,P均〈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开始30min后的HR、SBP、DBP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22、0.52、1.56,P均〉0.05);对照组患者手术开始30min后的HR、SBP、DBP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9.46、7.15、10.47,P均〈0.05)。观察组手术开始30min后HR、SBP、DB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8.99、-7.70、-8.22,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BUT、SIT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9.18、7.77、12.60、6.66,P均〈0.05),但两组术后BUT、SIT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t分别=0.67、-1.58,P均〉0.05)。结论依托咪酯靶控输注联合表面麻醉用于老年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及应激状态,且不损害泪膜稳定性。

  • 标签: 依托咪酯 白内障 超声乳化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资料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我院收治的80例重症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住院病历,对其进行详细的回顾与分析,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机械通气,而给予观察组患者在机械通气基础上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统计发现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5%,而对照组为82.5%,相比具有显著差距(P<0.05),而经治疗后观察组PaO2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距显著(P<0.05),以及治疗后PaCO2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差距显著(P<0.05)。结论对于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方法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患者通气质量得到显著缓解,得到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

  • 标签: 重症呼吸窘迫 新生儿 机械通气 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探讨和研究采取盐酸氨溴索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价值。方法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来我院新生儿科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接受基础治疗基础上联用盐酸氨溴索治疗的设为对照组,而接受基础治疗基础上+盐酸氨溴索治疗基础上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设为试验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研究数据表明,和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升,而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则显著缩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在常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有助于增加治疗总有效率,促进患儿病情康复,缩短治疗时间,效果确切,值得推荐和应用。

  • 标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盐酸氨溴索 肺表面活性物质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