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方法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较多,现对荧光反应,产毒株的筛选法,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分析。结果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在天然被污染的食品中,一般以黄曲霉毒素B1最多,而黄曲霉毒素B1、B2、G1只占很小部分,B1、G1毒性强,有致癌性。结论早期研究时根据毒素在薄层板上产生荧光颜色不同,分为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由于黄曲霉毒素的剧毒性,强致癌性及存在的广泛性。

  • 标签: 黄曲霉毒素 检测
  • 简介:摘要霉菌型食管炎临床又称为霉菌性食管炎,是食管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属消化道念珠菌病之一。霉菌性食管炎主要由于白色念珠菌侵入食管粘膜形成的一种溃疡性伪膜性感染所致。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正常人皮肤、口腔、肛门、阴道中都可分离出该菌,但以消化道带菌率最高,约占50%。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食管炎,当机体状况发生一定变化,如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接受激素或抗肿瘤药物治疗;慢性病及营养不良致机体抵抗力低下等情况下,宿主和微生物之间的动态平衡发生紊乱,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均易发生霉菌性食管炎。

  • 标签: 霉菌 白色念珠菌 消化道 食管炎
  • 简介:霉菌是一类真菌,常存在于自然界,是真菌大家族重要成员,现有发4500多种,有白霉菌、赤霉菌、黄曲霉等,黄曲霉及其毒素危害最大且可以致癌,是癌症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

  • 标签: 霉菌 毒素 损失 综合 防治 措施
  • 简介:口腔护理,是临床护理上最基本的操作之一。是预防、观察和治疗口腔并发症的重要措施。本文总结了3例典型病例,说明口腔霉菌感染的撩洗用药和护理。

  • 标签: 口腔霉菌感染 口腔护理 临床护理 碘伏溶液
  • 简介:蒙城县家禽养殖户在经历了H2N9洗礼以后,勉强维持在生存线上,近来由于高温高湿、饲料霉变等原因造成家禽死亡现象很严重,提高对霉菌毒素的认识,将有助于防止霉菌毒素对家禽的危害。

  • 标签: 霉菌毒素 养禽 高温高湿 死亡现象 饲料霉变 养殖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霉菌性阴道炎的有效治疗方法,选取本院76例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制霉菌素片联合中药治疗的效果,结果提示制霉菌素片联合中药能够有效得缓解缓临床症状,并且使白带恢复正常。本研究为临床霉菌性阴道炎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霉菌性阴道炎,制霉菌素片,中药,联合治疗
  • 简介:镰刀霉和曲霉在大麦中生长,会使这种大麦制麦芽后酿出的啤酒有易于喷涌的趋势,严重影响质量,因此大麦中镰刀霉和曲霉的检出十分重要。在此介绍大麦中镰刀霉和曲霉的检测方法各一种,供麦芽厂和啤酒厂同仁参考。1大麦中镰刀霉的检出1.1范围:野生真菌的检出,尤其是大麦颗粒中的镰刀霉。

  • 标签: 啤酒厂 大麦 镰刀霉 曲霉 检测方法
  • 简介:曲霉毒素是黄曲霉的代谢产物,具有致癌作用,可导致畜禽和人类肝损害和肝癌.对人畜危害极大。由于黄曲霉最适宜的繁殖温度为24~30℃.相对湿度为80%以上,秋季因多雨最易感染黄曲霉的玉米、豆类、花生饼等畜禽主要饲料极易发生霉败。这些霉败饲料饲喂畜禽后,可导致畜禽黄曲霉毒素中毒,且奶牛食入黄曲霉毒素后,可由奶中分泌黄曲霉毒素,危害人体健康。现将畜禽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病状况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 标签: 黄曲霉毒素中毒 畜禽 秋季 黄曲霉菌 饲料饲喂 代谢产物
  • 简介:近20年来随着肿瘤大剂量化疗、造血干细胞和实体器官移植的发展,机会性真菌感染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侵袭性曲霉病是肿瘤和移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尽管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问世,侵袭性曲霉病总体治愈率仅为50%左右^[1]。主要原因是早期诊断困难,导致抗真菌治疗的延误。2002年欧洲癌症-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研究协作组和美国国立变态反应和感染病研究院真菌病研究组(EORTC/MSG)提出根据宿主因素、临床特征、真菌学证据及组织病理,将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分为3级,即确诊、拟诊和疑诊,为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制定出规范的诊断标准^[2]。

  • 标签: 侵袭性曲霉病 诊断 半乳甘露聚糖试验 (1 3)-β—D葡聚糖试验
  • 简介: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在中国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叶绿素及其衍生物叶绿酸能有效抑制人体对黄曲霉毒素的吸收。黄曲霉毒素是肝癌的致病因素之一,也是目前发现的化学致癌物中致癌性最强的物质之一,广泛存在于受其污染的粮食、油及其制品中,在受黄曲霉污染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中最为常见。

  • 标签: 黄曲霉毒素 叶绿素 对抗 研究人员 州立大学 致病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痰培养联合曲霉血清学GM试验对侵袭性曲霉感染患者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在我院住院患者中选取57例,为此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是可疑性曲霉感染病例。采集试验标本,进行痰培养、曲霉血清学GM试验,分析每种方式和联合试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全部病例中最终确诊感染的患者有14例,非感染患者有43例。两种检测结果显示阳性诊出率是92.30%;GM试验阳性诊出率是73.33%;真菌培养阳性诊出率是23.07%。可以看出联合检测有着更高的诊出率,不同方式诊出率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诊断侵袭性曲霉感染患者的工作中,应该用痰培养联合曲霉血清学GM试验的方式,可提高诊出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痰培养 曲霉血清学GM试验 侵袭性曲霉感染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疾病(慢阻)合并侵袭性曲霉病(IPA)41例,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几丁质酶壳三糖苷酶(CHIT1)、甲壳质酶蛋白(YKL-40)的表达,分析两者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慢阻合并IPA患者血清CHIT1、YKL-40水平明显高于非IPA组,抗真菌治疗后水平下降,两者与功能、APACHⅡ评分存在一定相关性。血清CHIT1、YKL-40检测有助于慢阻合并IPA的早期诊断,可作为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疗效的标志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泼尼松联合伏立康唑对变应性支气管曲霉病患者功能及外周血中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绍兴市中心医院接诊的变应性支气管曲霉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大剂量泼尼松(0.5 mg·kg-1·d-1)联合伏立康唑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剂量泼尼松(0.25 mg·kg-1·d-1)联合伏立康唑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对比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g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00%(47/50)、68.00%(34/5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χ2=10.981,P<0.05)。治疗前,两组FVC、FEV1、FEV1/FV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FVC、FEV1、FEV1/FVC[(3.29±0.21)L、(1.86±0.25)L、(73.81±5.16)%]均高于对照组[(2.61±0.21)L、(1.58±0.28)L、(65.85±5.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190、5.274、7.781,均P<0.05)。治疗前,两组外周血EOS、Ig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EOS、IgE[(0.21±0.11)×109/L、(187.36±37.12)U/mL]均低于对照组[(0.34±0.14)×109/L、(689.35±40.16)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63、64.907,均P<0.05)。治疗前,两组TNF-α、IL-6、IL-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6、IL-8[(13.59±5.14)pg/L、(6.15±3.01)ng/L、(276.25±87.51)ng/L]均低于对照组[(19.48±5.01)pg/L、(10.25±3.52)ng/L、(322.27±99.74)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02、6.259、2.452,均P<0.05)。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00%(3/50)、26.00%(13/5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χ2=7.441,P<0.05)。结论在变应性支气管曲霉病患者中使用小剂量泼尼松联合伏立康唑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功能及IgE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曲霉菌病,变应性支气管肺 剂量效应关系,药物 免疫球蛋白E 泼尼松 伏立康唑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加重患者应用制霉菌素预防口腔真菌感染的疗效观察。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8例),分别采用生理盐水和制霉菌素进行口腔护理,比较两种方法护理后患者口腔真菌感染发生率结果使用制霉菌素对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加重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后,患者口腔真菌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使用制霉菌素进行口腔护理可降低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加重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的发生,有利于优质护理在呼吸科的开展。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制霉菌素 口腔护理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