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的介入治疗观察,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及明胶海绵经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血管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2006年4月—2011年5月在我科治疗的有完整资料的血管患者52例,有症状的血管患者行动脉插管注入平阳霉素与碘油乳剂栓塞硬化血管体,并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体供血动脉。结果52例血管患者介入治疗,一般者1次,肿瘤较大者做2次,本组中10例巨大血管行两次栓塞治疗,全部患者均于首次术后随访1、6、12个月,行CT检查,其中显效26例,血管缩小50%以上,上腹部不适、疼痛明显减轻,有效20例,肿瘤缩小30%,上腹部不适明显减轻。肿瘤缩小<20%者6例。有效率达88.5%。所有患者栓塞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治疗血管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肝血管瘤 介入治疗 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直径与手术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362例血管患者的临床资料。217例肿瘤直径为5-10cm血管患者设为大血管组,119例肿瘤直径〉10cm且〈20cm血管患者设为巨大血管组,26例肿瘤直径≥20cm血管患者设为特大血管组。手术方法包括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切除术和血管剜除术。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术后并发症例数、术后住院时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面±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M(P25,P75)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netyU检验。结果36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患者。其中行开腹手术315例(大血管组175例、巨大血管组114例、特大血管组26例),行腹腔镜手术47例(大血管组42例、巨大血管组5例)。大血管组、巨大血管组、特大血管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60min(125min,205min)、220min(175min,275min)、330min(280min,42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00mL(100mL,500mL)、500mL(300mL,1000mL)、1975mL(800mL,4000mL),术中输血例数分别为31、36、20例,术后并发症例数分别为5、5、7例,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d(7d,9d)、9d(8d,10d)、11d(9d,13d),3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矿=84.24,80.94,53.65,31.54,47.67,P〈0.05)。大血管组与巨大血管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39,6.51,x^2=11.29,Z=4.73,P〈0.05);大血管组与特大血管组患者上述4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28,6

  • 标签: 肝血管瘤 肝切除术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型脊髓髓内海绵血管畸形(ISC)的手术时机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1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陀分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例)及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神经外科(3例)收治的27例进展型IS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首次急性发病至手术时间<3 d或反复发作后突然加重至手术时间<7 d[即急诊挽救性手术组(ESS组),15例];另一组按常规时间手术(即非ESS组,12例)。术后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包括复查脊椎MRI以判断病变是否残留或复发;采用改良Aminoff-Logue量表评分(mALs)判断脊髓功能,其中较术前提高≥1个等级为改善,不变为稳定,降低≥1个等级为恶化。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判断ESS是否为影响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27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随访时间为(51.7±19.9)个月(12~80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病变均无复发。至末次随访,17例患者的脊髓功能改善,10例患者的脊髓功能稳定。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类型、病变累及脊髓节段、家族史、伴有颅内海绵血管畸形或多发ISC、术前mALs、病变横径比及矢径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SS组较非ESS组的发病至手术时间短[分别为(3.8±1.9)d、(10.7±4.7)d,P<0.05],且术后12个月脊髓功能改善的患者占比高(分别为13/15、4/1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SS是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保护性因素(OR=0.077,95%CI:0.011~0.521,P=0.009)。结论选择急诊挽救性手术可更好地改善进展型ISC患者的脊髓功能。且手术时机是影响进展型ISC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脊髓 血管瘤,海绵状,中枢神经系统 治疗结果 手术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型脊髓髓内海绵血管畸形(ISC)的手术时机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1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陀分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例)及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神经外科(3例)收治的27例进展型IS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首次急性发病至手术时间<3 d或反复发作后突然加重至手术时间<7 d[即急诊挽救性手术组(ESS组),15例];另一组按常规时间手术(即非ESS组,12例)。术后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包括复查脊椎MRI以判断病变是否残留或复发;采用改良Aminoff-Logue量表评分(mALs)判断脊髓功能,其中较术前提高≥1个等级为改善,不变为稳定,降低≥1个等级为恶化。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判断ESS是否为影响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27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随访时间为(51.7±19.9)个月(12~80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病变均无复发。至末次随访,17例患者的脊髓功能改善,10例患者的脊髓功能稳定。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类型、病变累及脊髓节段、家族史、伴有颅内海绵血管畸形或多发ISC、术前mALs、病变横径比及矢径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SS组较非ESS组的发病至手术时间短[分别为(3.8±1.9)d、(10.7±4.7)d,P<0.05],且术后12个月脊髓功能改善的患者占比高(分别为13/15、4/1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SS是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保护性因素(OR=0.077,95%CI:0.011~0.521,P=0.009)。结论选择急诊挽救性手术可更好地改善进展型ISC患者的脊髓功能。且手术时机是影响进展型ISC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脊髓 血管瘤,海绵状,中枢神经系统 治疗结果 手术时机
  • 简介:海绵血管畸形(CCM)系由单层血管内皮细胞构成的良性血管错构畸形,其间无常脑实质组织。大量尸体解部研究显示,脑海绵血管畸形的发病率为0.10%-0.50%.临床主要表现为癫癎发作和脑出血,患者常有反复发作的脑出血病史,出血范围随累及血管数量的增加而逐渐扩大。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畸形 脑出血 遗传学机制 家族性 分子 细胞构成
  • 简介:目的探讨延髓海绵血管畸形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延髓海绵血管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手术切除病灶,KPS评分对术前、术后及随访状况进行评估,统计分析影响呼吸、吞咽功能和预后KPS评分的相关因素。结果手术全切除16例,术后平均KPS评分(57.5±15.3)。随访16例,时间3~169.3个月,平均45.2个月,随访平均KPS评分(68.8±30.7),均无再次出血。高位延髓病灶较低位延髓病灶者呼吸功能差(P=0.034),而年龄≥40岁者较年龄〈40岁者呼吸功能差(P=0.008);病灶偏中线一侧较病灶位于或接近中线者吞咽功能差(P=0.034);年龄≥40岁者较年龄〈40岁者随访KPS低(P=0.036)。结论延髓海绵血管畸形手术预后较好。对于年龄较大、高位延髓或位置偏中线一侧的病灶应加强围手术期治疗。

  • 标签: 血管畸形 中枢神经系统 延髓 血管外科手术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海绵血管的病理超微结构特征及其血管壁内促血管生成素-1(Ang-1)、CD6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情况与其反复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颅内海绵血管标本35例、海绵血管标本35例及正常脑组织血管标本4例,采用光镜及电镜观察其血管超微结构特征,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血管壁内Ang-1、CD68、MMP-9的表达水平。结果颅内海绵血管血管壁薄,仅有单层内皮细胞和较薄的外膜,缺乏肌层和弹力层.细胞间可见明显的间隙连接,基底膜模糊显示不清,血管周边有大量电子密度高的沉积物。CD68及MMP一9在颅内海绵血管中表达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68与MMP-9表达之间秩和相关分析示两者呈高度正相关(r=0.870,P=-0.000)。Ang-1在颅内海绵血管中表达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海绵血管血管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缺陷和不稳定是其出血的前提条件,CD68、MMP-9的高表达与其出血密切相关。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出血 基质金属蛋白酶-9 CD68 促血管生成素-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发血管动脉介入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多发血管患者,共60例,按进入医院的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普通治疗,观察组给予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多发血管的治疗过程中,利用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肝多发血管瘤 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SPECF血流-血池显像技术对血管的诊断以及治疗后疗效评价的具体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8例患者,其中男56例,女22例,年龄在21到71岁之间,具有上腹不适、腹胀的临床表现。78例患者均已经做了B超及CT的检查,最后进行SPECF血流-血池显像检查,病灶较大者,也可直接做平面显像检查,病变在平面显像显示不清或者是病灶较小的患者,追加进行断层显像,断层厚度为6.25mm,横断、矢、冠状的断层图像。结果应用SPECT检查血管,阳性率可达100%;CT检查的阳性率为74.4%、假阳性率为25.6%;B超检查的阳性率为56.4%,假阳性率为43.6%。结论SPECF血流-血池显像在对于血管患者的检查、诊断以及对介入治疗疗效的评价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

  • 标签: 肝血池显像 肝血管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散积益汤治疗血管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6月至20201月收治的78血管患者作为治疗观察对象,将全部患者随机纳入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均为39组,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散积益汤治疗,比较两组各项肝功能指标、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各项肝功能指标和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13%)低于对照组(20.51%),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74.36%)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联合使用散积益汤进行治疗,相比于传统仅使用西药治疗,利于提升治疗安全性和临床效果。

  • 标签: 散积益肝汤 肝血管瘤 中医症候积分 不良反应 肝功能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切除治疗血管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行外科手术治疗血管患者 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各 25例,分别采用腹腔镜和开腹切除术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 3d腹腔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 3d引流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同时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 P<0.05)。结论:腹腔镜切除治疗血管较开腹治疗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风险小,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手段。

  • 标签: 腹腔镜 肝切除 肝血管瘤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切除治疗血管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实施的18例腹腔镜切除术治疗血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均应用腹腔镜完成手术。血管平均直径为7.6(5.5-14)cm,手术时间为(121±44)min。13例患者术中选择性半阻断,术中平均出血量283(60-90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6-12)d。术后病理均证实为海绵血管。术后1例患者并发胸腔积液,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掌握半血流阻断技术,选择正确的实质离断平面,合理应用离断实质器械,腹腔镜血管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腹腔镜 肝切除术 肝血管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卡波西样血管内皮(KHE)与丛血管(TA)的临床特征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治的KHE患者和TA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疾病在性别及发病年龄、临床特征、并发症、组织病理学、影像学表现、治疗方式及预后等指标上的异同。两组定量资料因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定性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17例患者,其中KHE患者183例,TA患者34例。KHE与TA在男女比例(χ2=0.44,P=0.510)、发病年龄(U=2 757.00, Z=-1.09,P=0.278)及发病部位(χ2=3.64,P=0.162)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HE以混合型最常见,达63.39%(116/183),TA以浅表型最常见,达88.24%(30/34)。KHE患者病灶直径为6.30(4.40,9.70) cm,大于TA患者的2.95(2.05,4.03) c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967.50,Z=-6.38,P<0.001)。KHE引起骨骼肌受累、血小板减少症与严重纤维蛋白原减少症可能性更大。KHE主要累及真皮、皮下组织甚至深部肌肉,表现为浸润性肿物,磁共振成像(MRI)在T2相上呈团块状弥漫性高信号,而TA往往为仅累及皮下脂肪层的浅表病灶,MRI显示高信号局限于皮下脂肪层。KHE总治疗有效率为85.79%,总药物治疗有效率为85.32%,均低于TA的91.18%和95.65%。结论与TA相比,KHE病变范围更大,侵袭性更高,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高,治疗难度更大,治疗方案更复杂,治愈有效率较TA低。

  • 标签: 血管内皮瘤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 丛状血管瘤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张玉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6
  • 出处:《中国药理学报》2023年第5期
  • 机构: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苏州 215101
  • 简介:目的:研究血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效果。方法:选择66例血管患者,研究组33例患者诊断中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式,对照组33例患者诊断中使用二维超声检查方式,对比组间数据。结果:对比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检出率明显更高、漏诊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血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出率高,可以对患者的病灶特征进行明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血管瘤;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收集本中心健康体检中经超声诊断为血管的病例资料,探讨超声在血管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2012年到本中心参加健康体检7923例中超声诊断为血管112例(检出率1.4%),回顾性分析112例血管的超声图像特征。结果112例血管中高回声型88例(占78.6%),低回声型16例(占14.3%),混合回声型8例(占7.1%),单发98例(占87.5%),多发14例(占12.5%),右叶例58例(占51.8%),左叶42例(占37.5%),左右并发11例(占9.8%),尾叶1例(占0.9%)。

  • 标签: 超声 肝血管瘤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