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搏的影响。方法 156例院前急救心搏患者,随机分为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每组 52例。第一组予以口对口人工呼吸法,第二组予以气管插管通气法,第三组予以气囊面罩通气法,对比分析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搏的影响。结果 第三组自主循环恢复患者显著多于第一组、第二组, 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与死亡率显著低于第一组、第二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目前对院前急救心搏的最理想的心肺复苏程序是气囊 -面罩通气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心肺复苏程序;院前急救;心搏    入院治疗前发生心搏的患者大都是情况危急,予以复苏程序抢救前大部分患者已进展为生物死亡时期。特别是老年患者, 由于身体机能较为衰弱,心搏所导致的死亡率要显著比年轻患者高。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搏的影响,选取 2013 年 8月~ 2015 年 10月收治的院前急救心搏患者 156例作为研究的对象,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3 年 8月~ 2015 年 10月收治的院前急救心搏患者 156例作为研究对象,本次所选患者均存在突然意识缺失、脉搏消失等。将患者随机分为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 每组 52例。第一组患者中男 33例,女 19例,年龄 55~ 80岁,平均年龄( 68.5±3.8)岁;发生心搏原因:猝死 12例, 重度颅脑损伤 12例,高处坠落 20例,其余 8例。第二组患者中男 35例,女 17例, 年龄 53~ 80岁,平均年龄( 67.6±4.1)岁;发生心搏原因:猝死 10例,重度颅脑损伤 13例, 高处坠落 22例,其余 7例。第三组患者中男 34例,女 18例,年龄 56~ 82岁,平均年龄( 69.2±4.3)岁; 发生心搏原因:猝死 11例,重度颅脑损伤 13例,高处坠落 21例,其余 7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心搏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心肺复苏方法 第一组患者因为条件限制,实施口对口人工呼气法,徒手胸外心脏按压,至少 100次 /min的按压频率,深度至少 50mm,按压和放松比为 1: 1;再依据 30: 2的比例进行口对口呼吸法,按压更换为吹气时需要停止按压心脏,约为 10 s。第二组患者通过与现场实际情况结合后,实施气管插管通气法,徒手胸外心脏按压,操作方法同于第一组;气管插管通气过程中,亦需停止心脏按压,约为 10 s。第三组患者实施气囊 -面罩通气法,按压操作同于第一组,再利用气囊 -面罩通气法予以通气换气支持。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三组患者的自主心跳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情况以及死亡率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 结果    第一组患者: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为( 10.3±3.7) min;自主循环恢复 6例( 11.54%);死亡 46例,死亡率为 88.46%。第二组患者: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为( 13.3±3.9) min;自主循环恢复 13例( 25.00%);死亡 39例,死亡率为 75.00%。第三组患者: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为( 7.7±3.9) min;自主循环恢复 19例( 36.54%);死亡 33例,死亡率为 63.46%。三组心肺复苏情况对比:第三组自主循环恢复患者显著多于第一组、第二组, 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与死亡率要显著低于第一组、第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 讨论    心搏心脏由于多种急性因素突然失去有效的排血功能而导致循环与呼吸停顿的一种临床死亡状态,如果是老年人发生心搏,则具有极高死亡率。因此需要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程序急救心搏患者。心搏状况通常是在院外环境,或是在马路等特殊环境中发生, 其抢救时间非常宝贵,患者的生死存亡受到抢救时间的影响,医护人员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和现场其余施救者按照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脏复苏程序。   现阶段主要的心肺复苏通气方法有三种,即气管插管通气法、口对口人工呼吸法以及气囊 -面罩通气法,其中最为传统也最简易的方式是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而最常规的方式是气管插管通气法。但是在实际抢救情况中,因为插管过程相对复杂, 处理较为困难,使得复苏成功率显著降低。实施气囊 -面罩通气法具有技术要求低以及操作简便等优势,因此该方式是院前急救心搏患者的最佳心肺复苏程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三组心肺复苏情况对比,第三组自主循环恢复患者显著多于第一组、第二组,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与死亡率要显著低于第一组、第二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果充分表明,气囊面罩通气法相比于口对口人工呼吸法以及气管插管通气法,其心肺复苏效果更为理想。    综上所述,目前对院前急救心搏的最理想心肺复苏程序是气囊 -面罩通气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临床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予以评价。方法本医院选取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所收治的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患者共83例作为评价对象,分组选取随机数字表法,41例予以常规护理进行干预的患者作为对照组,42例予以常规护理进行干预+增强有关护理操作以及管理,对2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生存质量明显比对照组高,且心律恢复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采取统计学分析后,2组间的差异比较明显,且P<0.05,升高了分析意义。结论在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临床患者中,将护理有关操作以及管理增强,可以将生存质量提高,将心律恢复的时间缩短。

  • 标签: 恶性心律失常 心脏骤停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对心脏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间我院收入的128例心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研究组64例与参照组64例,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急诊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对比分析,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参照组,且差异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脏患者心脏复苏后采用急诊护理可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促进患者的恢复,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急诊护理 心脏骤停 心脏复苏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护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2年7月入住我院行的60例血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且气胸治愈率高达99%,且未有病例发生胸腔逆行感染。结论对血气胸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并给与精心护理,有利于提高治愈率,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血气胸 胸腔闭式引流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脏复苏后死亡患者危险因素及护理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实施心肺复苏后死亡的患者,共计38例,分析其死亡原因及死亡时间等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复苏后死亡原因主要为再次发生心脏,电解质紊乱及肺部感染等,且心肺复苏时间基本为5min左右。结论心脏患者复苏后死亡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心肺复苏时间较长,循环系统障碍、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患者肾功能障碍或出现电解质紊乱。应对此进行严密的护理,实施监测患者血压及心率,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并做好防感染措施。

  • 标签: 心脏骤停复苏 死亡患者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心脏患者心肺复苏抢救治疗中应用急诊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心脏患者5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为2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急诊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心脏复苏后临床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后平均动脉压、急诊转运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患者在心肺复苏抢救治疗中,采用急诊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病情发展,缩短患者病程,具有较高的护理价值。

  • 标签: 急诊护理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脏的急救护理配合及效果。方法取2019.3.-2019.4.住我科CCU病房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脏7例。通过对其抢救资料进行回顾,对冠心病患者心跳的急救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进行实施抢救,其中1例死亡,6例抢救成功。结论及时有效的抢救护理配合是冠心病心脏患者复苏的关键。心肺复苏及心脏电除颤对抢救成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例高钾血症致心脏、心肺复苏前后心电图演变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5月收治的1例高钾血症致心脏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心肺复苏前后心电图演变规律。结果该名高钾血症致心脏患者心肺复苏前心电图类型为室颤为主,心肺复苏后首先恢复为交界性心律,QRS波群振幅低小,复苏后24h转为窦性心律;搏前QRS波、PR间期、QT间期数值均>复苏后24h>自主循环恢复即刻,各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分析心肺复苏前后心电图演变动态可准确揭示患者心肺复苏效果并为窦性心律的恢复以及治疗工作开展提供准确指导。

  • 标签: 高钾血症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心电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急诊护理对心脏患者实施心肺复苏康复后的效果影响。方法:在我院选取从2020年5月到2021年7月收治的60例心脏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且按照数字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有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急诊护理干预,进行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以及康复情况等。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以及心理状态评分均有比对照组好。结论:心脏患者心肺复苏后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后,可以明显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急诊护理,心脏骤停,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在心脏患者心脏复苏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心脏行心肺复苏的患者108例,并做合理分组,有序分为A组(对照)54例,B组(研究)54例,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B组患者住ICU时长、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A组,差异显著,P

  • 标签: 急诊护理心脏骤停心肺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是为心脏病人行心肺复苏后采用急诊护理方法,以探究其对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本次80例研究者,均是来自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治疗的心脏病人,行心肺复苏后,将所有的研究者以字母划分方式可以细化为相同人数的两组,A组(给予急诊常规护理)与B组(急诊护理方法),比较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并发症。结果:在采取不同护理方法后,B组病人的护理效果优势显著;另外B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也比A组病人偏低,表明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以上表述,将急诊护理应用于心脏病人行心肺复苏后,能够稳定病人的生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效果,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急诊护理 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脏患者心肺复苏治疗辅以急诊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心脏患者心肺复苏治疗患者共108例,依照双盲分组方式分为急诊综合组和参照组,每组各54例患者,在参照组中施行常规护理,在急诊综合组中施行急诊综合护理,比对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和护理满意率变化情况。结果:急诊综合组患者心率、动脉压、呼吸机使用时间等各项临床指标均低于参照组,统计学对比差异显著(P<0.05);急诊综合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于参照组更低,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率相比于参照组更高,经对比分析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患者心肺复苏治疗辅以急诊综合护理的临床理想,可给予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急诊综合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突发心脏的原因,根据原因分析结果制定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突发心脏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出现心脏的原因,株据原因制定护理措施。结果:55例心血管疾病突发心脏患者有25例是情绪因素引起的,占45.4%;有16例患者是饮食不当引起的.占29.1%;有9例患者是排便过度用力引起的,占16.4%;有5例患者是其他因素引起的,占9.1%。经过抢救45例患者存活,10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8.2%。结论:心血管疾病突发心脏的主要原因是情绪因素、饮食不当以及排便过度用力等.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期间需要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排便护理等。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心脏骤停 原因分析 护理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术在急诊心脏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我院急诊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42例心脏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行心肺复苏术,回顾性分析心肺复苏术对患者预后造成的影响。结果:42例急诊心脏患者中有20例治疗成功,有12例治疗显效,有8例治疗有效,有2例治疗无效,治疗成功患者心肺复苏术后酸激酶同工酶依次低于治疗显效患者、有效患者、无效患者,数据差异明显(P

  • 标签: 心肺复苏术 急诊 心脏骤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脏行心肺复苏患者采取CCU护理干预的方式对其预后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从本院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收治的心脏行心肺复苏患者中选取104例,将其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52例,采取常规护理方式)和研究组(52例,采取CCU护理干预的方式),收集并分析采取两种护理方式后对预后产生的影响。  结果:研究组住CCU和呼吸机支持时间相比对照组明显更短,平均动脉压指标同时也高于对照组,同时,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心脏行心肺复苏患者采取CCU的护理干预方式有效改善了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CCU护理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