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在既往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调查地点覆盖新疆东疆、南疆和北疆乡镇和社区,抽取年龄≥60岁的常驻居民8 529例,其中既往有房颤病史或调查时完善心电图明确诊断房颤患者301例。将房颤患者按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标准分出认知障碍组55例及认知正常组246例。采用基因测序方法对房颤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的主要房颤相关基因、衰老相关基因及认知障碍相关基因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力劳动、非独居是老年房颤认知障碍的保护性因素(OR=0.206、95%CI:0.048~0.873;OR=0.286、95%CI:0.089~0.922;均P<0.05)。Klotho(rs571118)TT和载脂蛋白E(ApoE)ε3/ε4基因型是老年房颤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3.922、95%CI:1.326~11.595;OR=6.843、95%CI:1.263~37.078;均P<0.05)。Klotho(rs571118)和ApoE ε3/ε4的交互作用与老年房颤认知障碍发生无相关性(OR=1.552、95%CI:0.703~3.428;OR=1.897、95%CI:0.967~3.723;OR=0.496、95%CI:0.061~4.026;均P>0.05)。结论Klotho(rs571118)TT和ApoE ε3/ε4基因型可能促进老年房颤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为老年房颤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提供临床依据。

  • 标签: 心房颤动 认知障碍 基因型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年来恶性肿瘤患者并发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增加。恶性肿瘤合并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具有挑战性。目前相关指南鲜有评价恶性肿瘤合并房颤的脑卒中及出血风险的推荐意见,更无指导这类患者如何抗凝治疗。本文重点介绍恶性肿瘤合并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的评价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肿瘤 CHA2DS2-VSc评分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症状多样,可反复发作,临床医护人员需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加强对症状的全面评估和管理。本文就心房颤动患者自我报告症状评估工具进行综述,分析其内容、信效度及优缺点。旨在为医护人员合理选择症状评估工具或开发新的工具提供借鉴,为房颤症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心房颤动 自我报告 症状 评估工具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且与年龄相关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及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发病率均逐渐增加。老年患者由于认知及各器官功能减退,加之共病、并发症增多,服用药物也随之增多,其抗凝治疗变得复杂。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增加了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选择。现就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现状、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及挑战、用药选择等问题进行回顾综述,以助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凝治疗方案。

  • 标签: 老年 心房颤动 抗凝药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心房颤动患者脑利钠肽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文选取了我院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间收治的相关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选取了76例房颤患者房颤组,选取了76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针对两组人群的脑利钠肽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的脑利钠肽水平为(22.31±33.21)pg/ml,房颤组的脑利钠肽水平为(43.21±34.24)pg/ml,房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心房颤动患者来说,BNP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与维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利钠肽水平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且与年龄相关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及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发病率均逐渐增加。老年患者由于认知及各器官功能减退,加之共病、并发症增多,服用药物也随之增多,其抗凝治疗变得复杂。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增加了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选择。现就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现状、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及挑战、用药选择等问题进行回顾综述,以助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凝治疗方案。

  • 标签: 老年 心房颤动 抗凝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是否为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6至2007年度于开滦集团所属11家医院参加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经12导联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队列中发生全因死亡的情况,末次随访时间为2013年12月31日。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并比较高尿酸血症组与正常尿酸组心房颤动患者全因死亡的发生风险。结果共388例社区心房颤动患者纳入最终统计分析,在平均6.93年的随访期间,共发生全因死亡136例。高尿酸血症组及正常尿酸组心房颤动患者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每年分别为9.24%(36/390)、5.16%(100/1 937)。在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中,高尿酸血症组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比(95%CI)是正常尿酸组的1.84(1.26~2.69)倍(P<0.01)。在校正潜在混杂变量的基础上,高尿酸血症组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校正风险比(95%CI)仍是正常尿酸组的1.94(1.32~2.85)倍(P<0.01)。在校正潜在的混杂变量情况下,尿酸每升高0.01 g/L(1 g/L=5 950 μmol/L),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1.15(1.05~1.26)倍(P<0.01)。结论高尿酸血症是社区心房颤动患者全因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房颤动 高尿酸血症 全因死亡 危险因素 社区人群
  • 简介:目的研究预激综合征(WPW)伴心房颤动(Af)的机制与室性心动过速(VT)的关系,提出正确诊断与及时治疗的方法。方法对20例WPW伴Af患者的心电图及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例患者常规心电图均记录到窦性心律,显示典型预激图形。Af阵发性发作时QRS波呈快速增宽且宽窄不等,部分QRS波起始处可见到δ波,显示WPW伴Af。心室率170~230bpm,其中11例为170~190bpm,7例为190~210bpm,2例为210~230bpm。有8例患者记录到房室折返心动过速(AVRT),其中6例为前向折返性,2例为逆向折返性。结论WPW伴快速心室率的Af最严重的结果是演变成VT与心室颤动,最终导致患者死亡。所以对WPW伴快速心室率Af的患者应尽快尽早给予治疗,使Af时心室率减慢并转为窦性心律。

  • 标签: 预激综合征 心房颤动 室性心动过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搜集自2016年01月至2017年12月389例AMI住院患者,根据既往是否有房颤病史,分为房颤组(48例)、非房颤组(341例),比较两组之间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房颤患者年龄更大,脑钠肽水平更高、Killip心功能≥2级的发生率更高,住院天数更长,射血分数更低(P<0.05)。房颤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比例更高(P<0.05),非房颤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比例更高(P<0.05)。结论房颤患者更容易发生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房颤患者合并AMI预后较非房颤患者差。

  • 标签: 心房颤动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基因芯片筛选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差异表达的环状RNAs(circRNAs),初步探讨circRNAs在房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10月1日至10日在泰州市人民医院拟消融治疗的4例房颤患者和4例正常对照者,应用芯片技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circRNAs差异表达,进行基因本体论(GO)、代谢信号通路(pathway)分析,建立circRNAs-miRNAs共表达网络。结果初步筛选出120条差异表达circRNAs,上调65条,下调55条。GO分析富集最大的生物过程包含磷脂酰乙醇胺酰基链重塑、磷脂酰胆碱酰基链重塑、磷脂生物合成等,富集最大的细胞组成包含特殊颗粒、细胞表面、细胞外区等,富集最大的分子功能包含2-酰基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活性、跨膜信号受体活性、1-酰基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活性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提示差异表达circRNAs相关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炎症和免疫系统。circRNA_7571、circRNA_4648、circRNA_4631和circRNA_2875是共表达网络中结合节点最多的前4个circRNAs,hsa-miR-128-3p是共表达网络中与circRNAs作用最多的节点。结论房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存在差异表达circRNAs,与房颤的发病机制可能相关。circRNA_7571、circRNA_4648、circRNA_4631和circRNA_2875是共表达网络中结合节点最多的前4个circRNAs。circRNA-hsa-miR-123p在房颤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关键性作用。

  • 标签: 心房颤动 环状RNAs 芯片 表达谱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心房颤动(AF)患者出院准备度影响因素及与出院指导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6—12月洛阳市某三甲医院的房颤患者300名,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出院准备度量表》与《出院指导质量量表》进行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房颤动患者总体出院准备度总得分为(9.53±0.59)分,出院指导质量总得分为(7.53±1.74)分。其中教育程度、工作状态、收入、医保类型、居住类型、疾病确诊时长、是否首次住院,多因素分析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房颤患者出院准备度与出院指导质量呈正相关(r=0.667,P<0.01)。结论AF患者出院准备度和出院指导质量处于较高偏下水平,但仍需提升,出院准备度与出院指导质量呈正相关,即出院指导质量越好,出院准备度越高,提示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提高房颤患者的出院准备度,同时也应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状况进行特异性、个体化指导,提升出院指导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 标签: 心房颤动 出院准备度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冠心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存在临床并不少见。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而血栓栓塞高风险的房颤患者则需口服抗凝药物以减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但会增加出血风险。针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发布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合并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专家共识并及时更新,而我国尚缺乏相应的抗栓治疗指南或共识。该共识依据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以及专家建议等,着眼于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对指导我国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心房颤动 抗栓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从 2018年 3月 -2019年 3月收治于我院的 86例行左心耳封堵术的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案分成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n=43),与综合护理的观察组( n=43),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情况。结果:经过护理,观察组患者心包填塞、栓塞与封堵器脱落等并发症的产生率均小于对照组患者,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心房颤动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采取综合护理方案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并发症的产生几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术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产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及其主要治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的20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有关资料,回顾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产生脑卒中的情况,对该疾病患者同时产生脑卒中患者及未发生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发缺血性脑卒患者分析其致病的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8.5%(37/200),发病率并随年龄不断增长而升高;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产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不低于75岁、冠心病、高血压、心房持续性/永久性颤动、左房直径不小于40毫米、CHADS2评分不小于4分等都是主要的致病危险因素。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产生脑脑卒中的患者,年龄不低于75岁、心房持续性/永久性颤动及高血压都是致病的高危因素。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卒中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华法林治疗慢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效果以及与标准剂量强度进行效果对比。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慢性心房颤动患者 9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选择抗凝药物的不同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 阿司匹林组 抗凝强度 2.0~ 3.0.;第二组 华法林 I组 抗凝强度 1.6~ 2.5;第三组 华法林 II组 抗凝强度 2.6~ 3.0。观察、记录患者 INR达标时华法林剂量、 INR值、栓塞事件、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阿司匹林组 4例发生脑卒中,华法林 I组 华法林 II组分别为 2例、 1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阿司匹林组出血 3例,发生率为 10%,华法林 I组 、华法林 II组出血分别为 2例、 4例。华法林 I组、华法林 II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华法林是首选的抗凝药物,应用华法林时应定期监测 INR,根据 INR值调整用药剂量,权衡利弊采取个体化用药原则。    关键词: 低强度华法林;阿司匹林;心房颤动;个体化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彩超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7年9月间收入并开展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42例、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50例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记为A组,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记为B组,使用心脏彩超(PAF)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同时对比检查结果。结果A组患者联律间期平均值短于B组,P<0.05;A、B两组患者心房平均直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联律间期平均值与非阵发性患者存在显著区别,其影响因素涵盖面较广,具有相关性。

  • 标签: 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脏彩超 临床分析
  • 简介:心房颤动与心力衰竭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带来的不良预后越来越受人重视。目前有四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可以预防由心房颤动导致的血栓栓塞。越来越多的心房颤动伴发心力衰竭的患者,包括瓣膜性、非瓣膜性房颤或者应用直流电复律治疗的患者。本文旨在讨论NOACs在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中应用的可能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抗凝药
  • 简介:目的:针对指南推荐对于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中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决策相对灵活性,分析评估目前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中危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探讨针对这一人群的抗凝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92例,依据患者意愿给予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和不服药,将其分为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阿司匹林组和不服药组。观察与对比各组治疗后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及随访1年后终点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结果:192例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心房颤动患者中,服用华法林的例数少于服用阿司匹林与不服药的例数(P〈0.05);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P〈0.05);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和阿司匹林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和不服药组(P〈0.05)。结论:CHA2DS2-VASc评分法为1分的心房颤动患者虽然为中危人群,规范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是必要的。结合我国国情服用阿司匹林是必要的和值得推荐的选择。

  • 标签: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CHA2DS2-VASc评分法 抗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