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车王府旧藏弹词存60余种,2000余册,今归首都图书馆。此批曲本以刻本为主,兼有部分抄本,刊刻时间上自清乾隆年间,下迄同治、道光时期,且有10余种稀见和较早刊本,是不可多得的俗文学文献。1935年刊凌氏《弹词目録》与当时其它弹词目録一样,多着録题名、作者、刊刻时间及书坊,于卷、回、册及本事、体例等则略而不题;又因目録发表与凌氏整理车王府藏弹词的时间相距多年,且《弹词目録》中多存由笔误或其它原因造成的错讹之处,这也增加了后人据以判断同名弹词版本异同的难度。本文着重介绍这批弹词的来源、整理状况,同时以文本校读为基础,对《弹词目録》及其它着録这批弹词的目録如《弹词宝卷书目》等的着録作补正,对部分稀见曲本从版本、本事、内容等角度予以揭示。

  • 标签: 清朝 蒙古 车王府 曲本 弹词
  • 简介:服气是道教重要修炼方法之一。通过对唐宋之前相关道经的研究,可获知道教关于服气的总体理论,并可清楚地看到道教服气在理论上的重要变化,即从早期的服外气理论到唐代之后服内气理论的转变。服外气的理论和方法随着道教的发展而逐渐丧失了在道教修炼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但却作为独立的技术存留在更广泛的医学和养生实践当中。

  • 标签: 服气 内气 外气
  • 简介:诗、词用韵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宝贵资源,周密诗、词用韵前人未做过系统研究。通过穷尽考察302首周密古体诗、词,并以鲁国尧的宋代通语18部系为参照,得出周密古体诗、词韵系共16部。周密古体诗、词用韵大致符合宋代通语,同时也体现了宋末浙江吴语方音的特点。

  • 标签: 周密 诗、词用韵 韵系 宋代通语 吴语方音
  • 简介:汉代时四川社会安定,经济兴盛,文化繁荣,表现在书艺方面刻石遗存极多。从形制上可分为碑碣、墓记、石阙、石经及摩崖题刻等;文字内容分记功、纪事、题名、契约、经典等。时至今日,虽佚存参半,精粗并存,但原有内涵永远无法取代,仍可进行综合,为我国

  • 标签: 四川 汉隶石刻 书法艺术 历史文化
  • 简介:潮剧《京城会》的剧本源自正字戏《京城会》,其唱腔也继承、发展自正字戏。正字戏《京城会》剧本出自明代青阳腔。

  • 标签: 潮剧 正字戏 《京城会》 青阳腔
  • 简介:《虞庭集福》作为清代宫廷在中秋、万寿和节令承应时的常演剧目,在搬演过程中形成了总本、曲谱、题纲、串头、鼓板、角本等多种形态的演剧用本。本文从所见剧本入手,结合清宫异平署相关档册记载,对其进行全面考察。

  • 标签: 虞庭集福 清代 宫廷戏曲
  • 简介:台湾简锦松先生《杜甫夔州诗现地研究》否定了杜诗旧注中有关公孙屯田的史实.对杜诗“行官张望”一语现有的理解也表示怀疑。本文通过考证认为:公孙屯田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旧注虽不确当亦有历史的依据;行官张望只能解为称谓和人名。

  • 标签: 旧注 夔州诗 杜诗 杜甫 考论 中国
  • 简介:历史上有同名而不同设置时期、不同境域的汉置南广县与梁置南广县之分。学界过去对此研究明显不足,有诸多纷扰和混淆,至今余波未息。将传统文献与考古发现结合,“南广”的建置和沿革,可以为全面认知宜宾地区行政建制变迁提供一个具体而微的例子,进而有助于从“地方”视角增进我们对区域历史地理及文化的认知。

  • 标签: 汉南广 梁南广 宜宾地区 行政建置变迁
  • 简介:郑缉之《东阳记》是较早的古代地记作品,或于南宋时亡佚。在今人刘纬毅等辑本之外,补辑得《东阳记》佚文数条。并在此基础上,对《东阳记》佚文价值进行了评述。

  • 标签: 《东阳记》 亡佚时代 佚文 价值
  • 简介:《乐府补题》是宋末元初易代之际同题唱和词集,在清初词坛掀起了第一次“拟《乐府补题》”唱和热潮。至雍乾词坛,出现了第二次唱和高峯,共有五十位词人参加,存一百五十七首唱和词。清中叶士风多归理学,世称雅正;词坛又受到浙派创作的影响,这使唱和词风在形式上注重巧构形似和搜典钧摭。同时,雍乾词坛“拟《乐府补题》”唱和虽然在主题上对前代、前朝有所承变,拓宽了吟咏领域,但明显减弱了情感表现的满度和强度。

  • 标签: 唱和 浙派 雍乾词坛 “拟《乐府补题》” 词风 主题
  • 简介:郑缉之的《东阳记》,是较早的古代地记作品。郑缉之熟悉浙江地理,或有过任职于东阳(今金华)、永嘉(令温州)二郡的经历。其所作《东阳记》在北宋犹存于世,南宋时亡佚。《东阳记》佚文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文献学价值。今人纬毅等辑本之外,尚有《东阳记》佚文数条失辑,当予补辑。

  • 标签: 《东阳记》 亡佚时代 佚文 价值
  • 简介:后苍是汉代礼学传承中的重要人物,为中国儒学史上的第一位礼经博士,其学术活动历经武、昭、宣三朝。他制定《仪礼》十七篇次第,又校书讲礼,著有《后氏曲台记》。其弟子闻人通汉、戴圣参与石渠阁会议讨论,清代学者辑录的《石渠礼论》有闻人通汉材料七则;弟子戴德遵守其《仪礼》十七篇次第,并致力于丧服研究,著有《丧服变除》,又选辑礼、记等史料编为八十五篇的《大戴礼记》,有弟子徐良,传徐氏学;弟子戴圣重新拟定《仪礼》十七篇次第,并选辑四十九篇《礼记》,有弟子桥仁、杨荣;弟子庆普有弟子夏侯敬及庆成,东汉曹褒传习庆氏礼,并参与朝廷礼制改革。后苍及其弟子的礼学传承,既促进了《仪礼》、《大戴礼记》、《礼记》等典籍的整理、形成和流传,又对西汉后期匡衡、师丹等人的郊庙礼制改革及东汉的朝廷礼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后苍 闻人通汉 戴德 戴圣 庆普
  • 简介:作为为革命流血的女界第一人,秋瑾遗作在其身后也得到了迅速流传。尽管学界已确认1907年于日本东京印行的《秋瑾诗词》最早行世,但由于初期版本难得一见,故其间尚有不少情节值得索。本文聚焦于1907至1912年编印的三种秋瑾诗词集,主要讨论各本的成书及编者情况,尤其关注三个文本之间的关联以及秋瑾遗稿的来龙去脉,并借以观照各本背后所隐含的社会思潮变迁。

  • 标签: 秋瑾诗词集 何震 陶成章 龚宝铨 王时泽
  • 简介:金玉局是元代重要的官营手工业机构。其匠人的最初来源,是元世祖初年从蒙古故地迁徙到大都的工匠;元灭宋后,一批战俘和童男被元政府征为匠户。至少在元仁宗皇庆年间以后,大都城的金玉局设于金城坊的法藏寺,大致位于今北京的金融街广场一带。元代金玉局官员仕途上只能在本系统内迁转,几乎没有跻身权力中枢的可能;金玉局工匠境遇也不理想,以致有改名换姓骗取官位者。通过分析、研究出土和传世的金玉局相关石刻文字资料,可发现金玉局工匠广泛参与了元大都及其周边地区的很多地方文化事业。

  • 标签: 金玉局国 局址 官员 匠人 地位
  • 简介:防空便门是抗战时期西安防空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陕西全省防空司令部为首的政府机关于1939年和1944年,先后在城墙上开凿了14处便门。随后又增加了便桥、路灯及卫兵住所等设施。防空便门多以附近街巷为名。其命名体现了地方政府希望国家有力量抵御外辱,同时也是地方对提升自身地位的一种现实表达。防空便门的开设将城内外的防空避难设施连接起来,形成了互相配合的防空避难体系,为西安城市的空间拓展提供了条件。此外,防空便门的开辟还奠定了日后西安城墙内外交通体系的基本格局。

  • 标签: 抗战时期 西安 防空便门
  • 简介:舞台题记是戏曲演出时间、演戏班社、所演剧目等情况的原始实录,具体言之,是对某一舞台某年某月某些时日戏曲演出活动的实际记录。整体言之,即是某一舞台若干时期历次演戏情况的无意识组合;广而言之,则是某一区域能够统计出的舞台演戏情况的客观总汇。这些记在墙壁上的有关演剧活动的历史,不加修饰地反

  • 标签: 东岳庙 明清传奇 演出剧目 著录 中国曲 戏曲演出
  • 简介:地处中原腹地的山西平阳府自古有深厚的礼乐传统,有关地方音乐的记载见于明清以来的各类方志。通过对此类史料的勾稽,可以管窥清代平阳府地方音乐的基本面貌。其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各级官府举办的各种国家祀典礼乐活动,如文庙释奠、关帝庙祭、文昌庙祭、乡饮酒礼、救护礼等。二是由民间社会自发组织的各类民俗音乐活动,如婚嫁、丧葬、社祭、迎春、庙会及其他节庆等。两类活动中包含有乐舞、鼓吹、笙歌、戏曲等音乐表演形式,它们在有益互动中呈现了既鲜明对立又高度融合的形态特征,共同组成了清代平阳府地方音乐文化的整体。

  • 标签: 平阳府 方志 官方祀典音乐 民间礼俗音乐
  • 简介:马瑞辰是清代嘉道年间著名的经学家。其生长于文化底蕴深厚的桐城,与桐城派学者往来甚为密切;又因曾求学京城、进士及第而与著名的汉学家交往颇多。然而,学界对此关注甚少。为此,研究其交游情况,不仅是马氏个案研究的必需,也是了解其学术渊源从而对其进行学术史定位的要求。

  • 标签: 马瑞辰 交游 京城 桐城
  • 简介:《四书删正》为明儒袁黄所作,其孤本现存日本内阁文库。本文拟通过考察作者其人其学、该书的写作缘由与概况,及其传布与禁毁过程,揭示其举业参考用书与四书诠释著作的双重性质。同时指出,该书崇尚“尊经破注”,具有强烈的“崇王抑朱”思想特色,是站在阳明心学立场上对四书的再诠释。

  • 标签: 弧本 四书删正 袁黄 崇王抑朱
  • 简介:望江县李治华同志几年前收到一张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安徽“怡和祥茶号”贰圆钱票。该票横式,新闻纸质地,面背均呈蓝色。正面上缘横印有“怡和祥茶号”和“祁西·高塘”两排文字,下缘为“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印”和“景德镇新民社代印”。票面中间为庙宇宝塔图,两侧椭圆形花符内纪值“贰圆”,下方分三段横印:“凭票如期,即兑大洋贰元”,“谨验假冒毋许涂改”,

  • 标签: 安徽 考述 祁门 中华民国 望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