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川病脏器损害的临床表现,藉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方法对30例川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脏受累8例,占26.7%;肺脏受累12例,占40.0%;肾脏受累13例,占43.3%;肝脏受累7例,占23.3%;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膝关节炎各1例.结论川病可累及全身各个脏器,临床表现多样,症状出现时间不一.不仅要掌握其临床上特征性变化,而且对脏器损害及少见表现要有全面的认识,才不致造成误诊误治.

  • 标签: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脏器损害 川崎病诊断 临床表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复发川病的临床特征,为复发川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川病患儿,选择复发病例,比较患儿初发时与复发时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情况等。结果4年间共收治确诊川病患儿3 041例,其中复发65例,男∶女为3.1∶1,复发时年龄(2.42±2.04)岁。复发时患儿发热热程为(5.66±2.37)d,较初发时明显缩短,且皮疹、四肢改变发生率较初发时有所降低,但常伴随呼吸道与消化道症状。65例复发患儿中,初发时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19例(29.2%),其中15例复发时冠状动脉损害有所减轻;另有11例患儿复发时出现新的冠状动脉损害。65例复发患儿中,9例患儿初发时考虑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型川病,但其中5例复发时IVIG初始2 g/kg后症状即明显改善;共12例患儿复发时考虑为IVIG无反应型川病。结论儿童川病复发多发生于初次发病1年内,且3岁以下儿童多见。多数患儿复发时发热热程短于初发,主要临床表现较初发时不典型。部分患儿初发时初始IVIG治疗有效,但复发时IVIG无反应,需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英夫利昔单抗等治疗。

  • 标签: 川崎病 复发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复发川病的临床特征,为复发川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川病患儿,选择复发病例,比较患儿初发时与复发时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情况等。结果4年间共收治确诊川病患儿3 041例,其中复发65例,男∶女为3.1∶1,复发时年龄(2.42±2.04)岁。复发时患儿发热热程为(5.66±2.37)d,较初发时明显缩短,且皮疹、四肢改变发生率较初发时有所降低,但常伴随呼吸道与消化道症状。65例复发患儿中,初发时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19例(29.2%),其中15例复发时冠状动脉损害有所减轻;另有11例患儿复发时出现新的冠状动脉损害。65例复发患儿中,9例患儿初发时考虑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型川病,但其中5例复发时IVIG初始2 g/kg后症状即明显改善;共12例患儿复发时考虑为IVIG无反应型川病。结论儿童川病复发多发生于初次发病1年内,且3岁以下儿童多见。多数患儿复发时发热热程短于初发,主要临床表现较初发时不典型。部分患儿初发时初始IVIG治疗有效,但复发时IVIG无反应,需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英夫利昔单抗等治疗。

  • 标签: 川崎病 复发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川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童最常见的血管炎之一,新生儿期发病较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以发热、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的新生儿不完全川病,病程中出现皮疹、手足肿胀蜕皮、冠状动脉扩张,经治疗后恢复正常。

  • 标签: 婴儿,新生 川崎病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EBN)方法应用于儿童川病(Kawasaki disease,KD)症状护理、特殊用药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诊断为KD的患儿168例,按入院时间分组,前3个月住院的病例82例,采用传统护理方法,作为对照组;后3个月住院的病例86例,采用EBN方法护理,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用药不良反应、家属满意度、依从性、焦虑程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球结膜充血消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口唇干裂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0.0001)。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家属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服药依从性、随访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BN有助于早期改善KD病人临床症状,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家属焦虑程度,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及随访依从性,值得推广。

  • 标签: 川崎病 循证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孙越不仅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爱国人士、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对于近代中国惟一的一所私立工学院——焦作工学院的存亡和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他在担任该校董事会常务校董期间的多次讲演,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竭力主张将该校转移到抗战后方西北地区继续办学,从而保证了该校的存续;抗战胜利后,他多方呼吁该校复员,促进了该校弦歌不辍;他还在办学经费、联系有关机构接纳该校毕业生等方面支持该校办学,为该校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孙越崎 焦作工学院 抗战前后
  • 简介:润一郎是日本文坛的一代大文豪。中国对谷润一郎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其作品的译介,而且对其创作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创作手法等进行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众多瞩目的成就,使我们对谷润一郎及其作品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 标签: 中国 谷崎润一郎 研究综述
  • 简介:病亦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血性疾病。本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症状有发热、皮肤黏膜改变、淋巴结肿大,血管炎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容易造成误诊,笔者曾遇到l例误诊为肾炎的患儿,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川崎病 误诊 肾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非典型川病(KD)的发病特点,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到2012年2月入住我院的103例小儿川病的临床资料,其中82例为典型KD,21例为非典型KD,分为典型组和非典型组两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分析、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的差异,并进行分析。结果非典型组中发热是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其次是皮疹、口腔黏膜弥漫充血、皲裂,然后是指趾端硬肿脱皮,最少见的是眼结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两组的临床症状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部分患者都有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增加、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加快等。两组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不符合典型川病诊断的疑诊病例,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再结合实验室检查,排除其它如败血症、类风湿病等疾病后,即可诊断为非典型川病。

  • 标签: 非典型川崎病 发病特点 实验室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川病的临床特征。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45例川病患儿,回顾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典型KD与不完全性KD年龄、性别、发热时间对比,P>0.05;体温对比,P<0.05;典型KD临床表现发生率较不完全性KD高,P<0.01;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对比,P>0.05。结论掌握川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并予以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 标签: 儿童川崎病 临床特征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川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借鉴国内外治疗川病的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对相关方法进行讨论。结论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呈自限性经过,适当治疗可以逐渐康复。

  • 标签: 川崎病 临床表现 治疗 免疫球蛋白 阿司匹林
  • 简介:病(KD)自1967年日本川富作首次报道以来,随着对此病的认识,病例明显增多,因此制定了诊断标准[1].但同时临床也出现了许多不典型病例,本文综合分析了60例KD临床特点,以期发现不典型川病早期诊断依据和确定诊断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川病并发心血管症状已是后天性心脏病的重要病因,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减少心血管的损伤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不典型川崎病 早期诊断 KD 治疗 后天性心脏病 心血管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川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川病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45例小儿川病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小儿川病多发于男性,年龄主要为五岁以下的儿童,季节性差异较小,不完全川病发生率为11%,误诊率为15.6%,小儿川畸病患者实施阿司匹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临床疗效较好。结论临床医师更要正确认识川病,将误诊率降低,并在早期的诊断治理过程中,将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率降低,实现川病患者预后情况的有效改善。

  • 标签: 小儿川崎病 临床分析 诊断 治疗
  • 简介:宫本研(1926—1988)是日本著名的剧作家,他的代表作有颂扬民主革命家宫寅藏的《桃中轩牛右卫门之梦》等剧。1981年9月他作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的"日本中国文化交流会代表团"成员来华访问,那时中央实验话剧院为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正在排演我创作的《孙中山伦敦蒙难记》,我与宫本研有幸相识。

  • 标签: 孙中山 青年毛泽东 中国文化 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代表作
  • 简介:摘要川病(KD)也可以称之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属于一种全身血管炎性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也是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病症。在1967年,由日本对此病症进行首次报道,随后在亚洲、欧洲、美国澳洲甚至是南非等国家均对此病症进行了相关报道,且当前相关数据显示,川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为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川病的发生也是导致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基础,针对于此本文以小儿川病的临床诊治进展为基础,探究川病的诊断、治疗方法等。

  • 标签: 小儿川崎病 临床诊治 进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