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分辨率CT在肺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7年7月期间在我院经皮穿刺活检或经手术切除证实的56例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普通厚层检查与高分辨率CT检查,比较两种检测结果中出现肿瘤深分叶征、棘状突起征、胸膜凹陷症、空泡征、含支气管征、短细毛刺征、血管集束征等情况。结果普通厚层扫描过程中深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短细毛刺征等情况发生率均略低于高分辨率CT检查结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厚层扫描过程中棘状突起征、空泡征、含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等情况发生率低于高分辨率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厚层CT扫描相比,高分辨率CT可发现细微病变结构,提高疾病检出率,为肺腺癌后期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肺腺癌 高分辨率CT 普通厚层CT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比率CT在肺部结节性病变CT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1年12月期间于本院健康体检中经X线胸片检出肺部结节灶者76例为研究对象,行临床回顾性诊断研究,患者均于病理检查前接受高分比率CT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准,比较良恶性肺结节高分比率CT鉴别影像征,分析恶性肺结节诊断效能。结果:(1)恶性肺结节患者结节分叶征、毛刺征检出率高于良性结节,囊状透光影检出率低于良性结节,且结节sGGN密度占比高于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分比率CT对恶性肺结节诊断敏感度为88.24%、特异度为95.24%、符合率为92.11%。结论:高分比率CT在肺部结节性病变鉴别诊断中具有显著价值,可经高分辨率影像学成像为患者结节性质的鉴别提供完善影像资料,临床效果确切。

  • 标签: 高分比率CT 肺结节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优化扫描时间,提高颞颌关节组成结构及病变细节的分辨率,动静结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采用3.0T磁共振,32通道头颈高分辨线圈,双侧同时扫描静态闭口、张口的斜矢状位和斜冠状位,快速动态扫描单侧正矢状位。结果  高分辨静态颞颌关节结构显示清晰,双侧同时扫描无交叉伪影,快速动态扫描能清楚显示颞颌关节的运动过程。结论  高分辨静态及快速动态颞颌关节磁共振扫描方法,能更清晰地分辨颞颌关节组成结构及病变细节,FOV为10cmx10cm冠位成像,双侧同时扫描,提升了扫描速度,小FOV规避了交叉伪影,结合快速动态采集,提高了颞颌关节磁共振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高分辨 扫描速度 小FOV 无交叉伪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力CT诊断和鉴别诊断肺结核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20年7月~2022年7月期间确诊的38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查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分辨力CT对肺结核的诊断准确率为97.37%(37/38)。高分辨力CT对肺结核的诊断准确率为97.37%(37/38)。肺结核患者的CT影像图可见空洞、树芽征及磨玻璃密度与实变、结节和微结节等征象,部分患者可见胸水及纵隔/肺门淋巴结增大。结论:高分辨力CT应用于肺结核的诊断准确率高,在肺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高分辨力CT 肺结核 结节
  •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了基于高分辨质谱的新型药物成分检测技术,针对该技术的特点、存在问题和优化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强调了复杂的质谱数据处理与解释、样本准备与预处理以及方法性能提升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这些创新对策有望提高新型药物成分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药物研发和安全性评估提供更可行的解决方案。

  • 标签: 高分辨质谱技术 新型药物 成分检测 数据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LMSDF数据库探究阻断RBD-ACE2结合或能特异性识别RBD-ACE2结合物的脂质分子。方法:借助Pymol、Autodock、Ligplot等软件及LMSDF 数据库。结果:筛选出可紧密与RBD-ACE2结合物结合的脂质分子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 脂质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低分子肝素钙不同的注射方法对患者的影响及护理。方法比较甲、乙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注射方法,不良事件如出血、疼痛、皮下硬结的发生是否存有差异及护理。结果甲、乙两组在护理相同、注射方法不同的情况下,皮下出血、疼痛、硬结的发生,甲组明显少于乙组,差异有显著性P<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注射剂在腹部注射时,应将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捏起,垂直进针,同时拔针后不需按压局部,以减少出血和疼痛。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钙 注射方法 护理
  • 简介:二十年前,我50岁时患了高血压,虽然按医嘱服降压药,但思想压力大,因为我祖辈父辈都因患高血压而中风不治,尤其是伯父和三姑母刚过50岁,先后都因中风和心梗而猝然离世,所以觉得服降压药是人到晚年、疾病缠身的无奈之举,不知何时会中风。

  • 标签: 高血压病 小分子水 思想压力 降压药 中风
  • 简介:摘要血管生成拟态是一种不依赖内皮细胞的新的肿瘤血管生成方式,是肿瘤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脑胶质瘤中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机制复杂多变,多种分子及信号通路(如缺氧诱导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等)在其形成过程中相互作用,共同调控血管生成拟态形成。对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为抗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血管生成拟态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纳米抗体凭借其优越的靶向性、稳定性、溶解度及组织穿透能力,已成为分子影像领域中的热门靶向分子。多种基于纳米抗体的分子影像探针在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中均已展现出良好的诊断效能。笔者主要介绍纳米抗体分子影像探针在肿瘤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进一步讨论其临床转化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 标签: 分子探针 纳米抗体 放射免疫显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肿瘤诊断
  • 简介:摘要分子核医学是利用核医学技术研究生物体中分子水平的变化,从而了解其功能变化的新型学科。2021北美放射学会年会有40余篇以分子核医学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主要内容有新型显像剂和新影像学显像方法在肿瘤(前列腺癌、乳腺癌、直肠癌等)以及其他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中的应用。该文将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核医学 分子显像 发展趋势
  • 简介:水孕育生命,水养育人类。人体内水的重量约占70%。人们平常喝的天然水是由许多水分子缔合成的簇团,参与体内生物化学作用差。人体动脉内的脂质沉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多,血流阻力增大,同时动脉管腔变窄,血流量减少。中老年人可能患动脉粥样硬化症、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症,有的人还伴发血黏度高、血糖高、血尿酸高,产生微循环障碍,这些病变,形成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促使人体器官功能提前衰减,缩短了人应享的自然寿命。

  • 标签: 天然水 小分子水 老年病 化合物 医学
  • 简介:目的:分析大花红景天Rhodiolacrenulata与长鞭红景天R.fastigiata、云南红景天R.yunnanensis等云南常见药用红景天及景天属的长丝景天Sedumbergeri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序列,为药用红景天分子鉴定提供依据.方法: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其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并作同源性分析.结果:构建了大花红景天11个地方居群、长鞭红景天9个地方居群、云南红景天1个地方居群及长丝景天1个地方居群的ITS基因片段序列数据库.序列比较的结果表明红景天属样品的ITS序列与长丝景天有显著差别;红景天属内各种序列差异虽小,却存在显著而稳定的差别,能准确鉴定出各种药用红景天植物.结论:根据rRNAITS区碱基序列差异,能准确鉴别大花红景天及其近源植物及药材.

  • 标签: 大花红景天 长鞭红景天 云南红景天 长丝景天 分子鉴定 降落式多聚酶链式反应
  • 简介:摘要分子生物学在艾滋病病毒(HIV)检测传染源中能起到早发现和早诊断的作用,而且可对HIV感染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能对HIV感染者进行耐药性监测,降低艾滋病对人体和社会的危害。本文对分子生物学在HIV中的检测进展和HIV-1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综述。

  • 标签: 艾滋病 分子生物学 检测进展 HIV-1
  • 简介:胆汁淤积即胆汁的生成和排泌障碍导致肠道内胆汁缺乏及毒性胆汁成分在肝脏、体循环中聚集的病理生理过程[1-3]。主要临床表现有黄疸、瘙痒和乏力等。实验室检查可出现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升高,发生肝细胞损伤时可有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transaminase,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transaminase,AST)升高[2]。生理情况下,胆汁的正常代谢受相关核受体和转录后调控机制调节。胆汁酸的转运有赖于分布于肝肠循环各个部位的细胞膜转运系统协同配合。引起胆汁淤积的病因有肝细胞膜转运蛋白基因突变、药物、激索、炎症、胆道梗阻、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些疾病因素通过影响胆汁酸转运蛋白的表达或使其功能受损导致胆汁淤积的发生。此外细胞极性改变,细胞间紧密连接的破坏和细胞骨架改变也可能是胆汁淤积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1]。结介近期该领域的文献报道,本文将对胆汁淤积相关的主要分子机制及治疗靶点进行综述。

  • 标签: 胆汁淤积 胆汁酸 分子机制
  • 简介:现代肿瘤内科治疗的发展只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首先发现氮芥类药物,目的是杀死肿瘤细胞,但缺乏选择性,50年代末根据设想合成了环磷酰胺和氟尿嘧啶,70年代蒽环类和铂类药物进入临床实践,都是抗肿瘤药物发展的里程碑。以后,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新的衍生物,新的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癌植物药等相继出现,包括20年前上市的紫杉类药物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果,但选择性仍不够。

  • 标签: 分子靶向治疗 不良反应 免疫抑制
  • 简介:乏氧是肿瘤对放化疗抵抗的主要因素之一。PET乏氧显像发展至今有近10年的历史,尽管不断有新的正电子乏氧显像剂问世,但18F-MISO仍是临床前和临床经验累积最多的显像剂。该文综述了18F-MISO在临床前及临床研究的进展,着重于肿瘤的异质性对乏氧阈值判断的影响,并与血氧水平依赖(BOLD)MRI比较。

  • 标签: PET/CT 乏氧 18F-MISO 血氧水平依赖MRI
  • 简介:长期以来,药用普通肝素(standardheparin,SH)是临床上较为广泛使用的经典抗凝药物,多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但因其分子量大,具有出血、血小板减少、血栓形成综合征、骨质疏松等副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应用。低分子量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凝药物,它是SH通过化学分解,

  • 标签: 低分子量肝素 LMWH 治疗 肺栓塞 心脏病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晚期肺癌患者接受分子靶向药治疗后的恢复情况。 方法: 将 58 例晚期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分子靶向药治疗)和对照组(化疗)各 29 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89.66% > 65.52% , χ 2 =4.858 )相对更高( P < 0.05 ),而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6.90% < 27.59% , χ 2 =4.350 )相对更低( P < 0.05 )。 结论: 在晚期肺癌的临床治疗期间,分子靶向药治疗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和控制病情,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 标签: 分子靶向药治疗 晚期肺癌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皮下低分子肝素注射流程的改进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90例需要皮下注射分子肝素治疗的患者。常规组对患者进行常规的皮下注射方法。治疗组改进皮下低分子肝素的注射流程之后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结果治疗组患者在皮下出血、出血程度以及皮下硬结方面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在出血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皮下低分子肝素注射流程进行完善和改进,能有效的提高医务人员的规范操作,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请,更能保证患者的安全。

  • 标签: 皮下低分子肝素注射 流程 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