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舒芬太尼对高龄患者麻醉诱导时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择期高龄手术患者80例,ASA分级II-III级,年龄70-93岁,体重45kg-80kg,随机分为两组(n=40)舒芬太尼组(S)组和芬太尼组(F)组。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2mg/kg、枸橼酸舒芬太尼0.4ug/kg(S组实验用药)或枸橼酸芬太尼3ug/kg(F组实验用药)、维库溴铵0.15mg/kg、异丙酚1mg/kg,2分钟后气管插管,监测并记录病人入室麻醉前(T0)、麻醉用药后气管插管前(诱导用药后2分钟)(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1(T3)、3(T4)、5(T5)分钟的SBP、DBP、HR。在T0~T5时点分别抽取颈内静脉血3ml注入肝素抗凝试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结果麻醉用药后及气管插管后部分时间点S组SBP、DBP、MAP、HR低于F组(p<0.05)。与T0比较,F组T2、T3、T4时血浆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升高(p<0.05)。结论舒芬太尼用于高龄患者麻醉诱导可有效地抑制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应急反应,更有效地减轻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映,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舒芬太尼 高龄患者 循环系统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皮肤创面诱导凝胶(商品名创无痕)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对34处应用皮肤创面诱导凝胶(治疗组)及34处常规处理(对照组)的兔耳创面的愈合情况及愈合时间进行观察,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切口愈合时间(13.4±1.3)d,较对照组(17.6±1.6)d(P<0.01)缩短,治疗组创面愈合后瘢痕较对照组更轻微。结论皮肤创面应用皮肤创面诱导凝胶能缩短创面愈合的时间及减轻创面愈合后瘢痕。

  • 标签: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三氯生 创面愈合 瘢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脱细胞基质(UDM)涂层对脂肪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利用灌注法制备犬UDM,为UDM组,以正常犬输尿管为正常输尿管组。采用HE染色、DAPI染色和DNA定量检测评估UDM组和正常输尿管组中细胞成分的残留情况;Masson三色染色和胶原定量检测评估UDM组和正常输尿管组中胶原的保留情况;阿尔新蓝染色和糖胺聚糖定量检测评估UDM组和正常输尿管组中糖胺聚糖的分布及含量。分离培养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cADMSCs)并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用胃蛋白酶消化法制备UDM涂层作为实验组,Ⅰ型鼠尾胶原涂层作为对照组,将cADMSCs种植在不同涂层上,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ADMSCs的分化情况。结果HE和DAPI染色结果显示UDM组未见明显的细胞核残留;DNA定量检测结果显示UDM组中DNA含量[(38.87 ± 3.40) ng/mg]明显低于正常输尿管组[(1 694.63 ± 169.83) ng/mg,P<0.05]。Masson三色染色和胶原定量检测结果显示UDM组中胶原含量[(265.89 ± 16.40) μg/mg]与正常输尿管组[(288.73 ± 16.32) μg/mg]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尔新蓝染色结果显示UDM组中有糖胺聚糖分布;糖胺聚糖定量检测结果显示UDM组中糖胺聚糖含量[(1.57±0.19) μg/mg]低于正常输尿管组[(3.43±0.12) μg/mg] (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培养3、7、10 d的α-SMA的表达量(2.51 ± 0.27、3.68 ± 0.33、4.91 ± 0.45)均高于相应对照组(0.97 ± 0.09、1.02 ± 0.10、1.00 ± 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培养时间增加,实验组α-SMA的表达量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随着培养时间增加,α-SMA的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示实验组和对照组α-SMA的表达趋势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制备的UDM去除了细胞成分,且很好地保留了胶原结构和生物活性成分;UDM涂层可促进cADMSCs向平滑肌细胞分化。

  • 标签: 细胞外基质 输尿管 脂肪干细胞 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探索对于老年麻醉气管插管患者来说,不同诱导方法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是否可以保证老年患者安全。方法:截选自住院部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探究对象,期限限定为 2016 年 5 月 ~2018 年 7 月,将 110 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诱导方法,根据最终结果判断护理程度好与坏,其中观察组患者 55 名,给予患者健忘阵痛慢诱导法;对照组患者人数为 55 名,以静脉快速诱导法为主,对患者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这 110 名患者分为两组使用不同的诱导方式后,根据各时间点数据分析,以 MAP 指标和HR 指标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可得出健忘阵痛慢诱导法各项数据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以 5:13 的不良反应比作为最终结果,作为参比数据各项数差异较大,可作为统计学意义思考。结论:为减少老年麻醉气管插管时患者所面临的危险,应考虑并使用健忘阵痛慢诱导法,提高安全性。

  • 标签: 不同诱导方法 老年麻醉气管插管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斑马鱼模型下地塞米松诱导骨质疏松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3dpf~9dpf的斑马鱼,根据培养基成分的不同分为空白组、阴性对照组以及不同浓度梯度的实验组,培养至9dpf后对斑马鱼各处骨骼进行茜素红染色,观察不同组斑马鱼骨骼染色面积及染色累计光密度。结果空白对照组染色面积43463单位,累计光密度16223单位;阴性对照组染色面积43073单位,累计光密度16170单位;1μmol/L实验组染色面积41988单位,5μmol/L实验组染色面积29639单位,10μmol/L实验组染色面积26327单位,15μmol/L实验组染色面积23221单位,20μmol/L实验组染色面积20643单位。结论地塞米松可使斑马鱼骨骼矿化量及骨密度降低,在5μmol/L~20μmol/L的浓度梯度内地塞米松对斑马鱼骨骼发育的不良影响随浓度而扩大,在斑马鱼模型下地塞米松可呈浓度依赖性诱导骨质疏松的产生。

  • 标签: 斑马鱼模型 地塞米松 骨质疏松。
  • 简介:摘要脂毒性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有着密切联系,脂毒性诱导甲减的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的研究发现,炎性因子可下调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碘摄取及激素合成;组织中脱碘酶的表达和活性变化可影响T4的转化;氧化应激过度激活可损伤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特异性蛋白表达。此外,赖氨酸琥珀酰化修饰异常及内质网应激(ERS)激活在脂毒性诱导甲状腺功能损伤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对脂毒性诱导甲减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将为脂毒性致全身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脂毒性 甲状腺功能减退 内质网应激 赖氨酸琥珀酰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脓毒症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根据干预时间随机(随机数字法)分组:假手术组、脓毒症1 d组、脓毒症4 d组、脓毒症7 d组。采用荧光素钠检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变化;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和假手术组大鼠相比较,脓毒症组的大鼠呼吸急促,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活动量少、进食饮水少,腹胀明显,排稀便。腹腔解剖可见肠系膜黏连,近端肠管扩张,盲肠结扎部位颜色暗红且表面有脓液渗出,整个腹腔可见血性渗出液。和假手术组大鼠相比较,脓毒症组的大鼠体质量下降,随着脓毒症的病程发展,大鼠体质量持续降低,脓毒症7 d组的大鼠体质量最低,且明显低于脓毒症4 d(P < 0.05)、脓毒症1 d(P < 0.05)以及假手术组(P < 0.05)的大鼠。和假手术组大鼠相比较,盲肠结扎穿孔1 d后大鼠脑组织中的荧光素钠的渗漏显著增加(P < 0.05)。随着脓毒症的病程发展,荧光素钠渗漏含量持续增加。脓毒症7 d的大鼠脑组织中的荧光素钠含量最高,并且明显高于脓毒症4 d、脓毒症1 d以及假手术组的大鼠(均P < 0.05)。和假手术组大鼠相比较,盲肠结扎穿孔1 d后大鼠脑组织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Occludin和ZO-1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均P < 0.05)。随着脓毒症的病程发展,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量持续降低。脓毒症7 d的大鼠脑组织中的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Occludin、ZO-1的表达量最低,并且明显低于脓毒症4 d、脓毒症1 d以及假手术组的大鼠(均P < 0.05)。结论脓毒症可诱导大鼠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并且脓毒症持续的时间越久,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越高。

  • 标签: 脓毒症 脑损伤 血脑屏障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紧密连接 密封蛋白-5 咬合蛋白 闭锁蛋白-1
  • 简介:摘要反流误吸因其高致病率、高致死率而受到人们关注,但忽视了麻醉诱导期间加压面罩通气导致胃内进气而增加反流误吸风险。目前既能保证通气效果又能避免胃内进气的最佳通气模式尚无定论。文章就胃进气的原因和机制、麻醉诱导期间通气模式与胃进气的关系以及在围手术期所能采取的防治措施进行综述,介绍近年来全身麻醉诱导期间胃胀气相关国内外研究进展。

  • 标签: 面罩 通气 胃胀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高眼压诱导小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血-视网膜外屏障的破坏情况。方法选取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57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眼压组,其中对照组25只,高眼压组32只,剔除建模失败或建模不佳的小鼠后,每组最终纳入20只,均选取左眼为实验眼。高眼压组采用质量分数0.9%氯化钠溶液前房灌注法建立小鼠急性高眼压诱导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照组仅作前房穿刺。采用动物光相干断层扫描法检测视网膜厚度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1(ZO-1)分布变化;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检测视网膜毛细血管退化程度;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视网膜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眼压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结构紊乱,伴有明显渗出,局部神经上皮层脱离、隆起。高眼压组小鼠视网膜全层厚度为(235.8±5.3)μm,较对照组的(213.3±3.9)μm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7,P=0.009)。小鼠RPE层中ZO-1主要定位在细胞膜上,少部分在细胞质中,建模后2 d,高眼压组ZO-1出现明显内化,细胞膜上ZO-1减少,细胞质中ZO-1增多,整体分布紊乱。建模后7 d,高眼压组视网膜毛细血管出现退行性变,退化的毛细血管数量明显增加,高眼压组退化的毛细血管数量为(201.0±13.2)根,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1.2±1.7)根,差异有统计意义(t=14.280,P<0.01)。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高眼压组小鼠视网膜中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位于内界膜下。结论急性高眼压诱导小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使视网膜外屏障受到破坏,引起外周循环中粒细胞的浸润及视网膜水肿,视网膜毛细血管退化。

  • 标签: 青光眼 高眼压,急性 血-视网膜屏障 缺血-再灌注 视网膜 病理机制 紧密连接蛋白1
  • 简介:摘要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碘对比剂在介入治疗、血管造影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虽然碘对比剂的临床应用大大提高了疾病的诊疗水平,但其引起的急性肾损伤不容忽视。为降低碘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成立《碘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防治的专家共识》编写委员会,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碘对比剂的结构和分类、已上市的碘对比剂品种及理化性质、碘对比剂的应用现状、碘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定义、流行病学、生物标志物、病理特征、危险因素与风险评估、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等方面进行证据检索和评价,并充分讨论,制定了本共识,为临床医、药、护、技更有效、更安全地合理使用碘对比剂提供指导建议。

  • 标签: 造影剂 急性肾损伤 对比剂肾病 防治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坏死通路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RIP1-RIP3-MLKL)是否参与氟诱导的成骨细胞死亡。方法体外培养人成骨肉瘤细胞株(Saos-2细胞),按如下分组分别处理24、48 h:对照组,氟化钠(NaF)组(5.0、10.0、20.0、40.0 mg/L NaF),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rostatin-1(Nec-1)组(50.0 μmol/L Nec-1),NaF + Nec-1组(5.0、10.0、20.0、40.0 mg/L NaF + 50.0 μmol/L Nec-1),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化学比色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为进一步分析NaF对RIP1-RIP3-MLKL通路的影响,将Saos-2细胞分为对照Ⅱ组和NaFⅡ组(2.5、5.0、10.0、20.0、40.0 mg/L NaF),分别处理24、48 h,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RIP1、RIP3、MLKL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各组处理24、48 h时细胞增殖率(%:100.00 ± 0.59、104.90 ± 0.44、104.16 ± 0.41、82.45 ± 1.91、64.59 ± 1.83、103.56 ± 0.41、107.18 ± 0.87、105.35 ± 1.28、89.63 ± 1.20、77.51 ± 1.30,100.00 ± 0.33、107.92 ± 0.44、101.78 ± 1.06、75.45 ± 0.39、57.94 ± 1.17、106.74 ± 0.21、111.85 ± 0.21、107.82 ± 0.68、82.34 ± 0.56、70.19 ± 0.9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77.13、2 313.43,P均< 0.05)。除10.0 mg/L NaF + Nec-1组处理24 h时细胞增殖率与10.0 mg/L Na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外,其余各浓度NaF + Nec-1组处理24、48 h时细胞增殖率较对应浓度NaF组均显著升高(P均< 0.05)。Saos-2细胞增殖率与染氟浓度呈负相关(r24 h = - 0.976,r48 h = - 0.969,P均< 0.001)。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NaF组处理24、48 h时LDH活性均较高(P均< 0.05);且各浓度NaF + Nec-1组处理24、48 h时LDH活性较对应浓度NaF组均显著降低(P均< 0.05)。Saos-2细胞LDH活性与染氟浓度呈正相关(r24 h = 0.985,r48 h = 0.988,P均< 0.001)。与对照Ⅱ组比较,5.0 mg/L NaFⅡ组处理24 h时RIP1、RIP3、MLKL蛋白表达水平及处理48 h时RIP3蛋白表达水平均较高;10.0、20.0、40.0 mg/L NaFⅡ组处理24、48 h时RIP1、RIP3、MLKL蛋白表达水平均较高(P均< 0.05)。Saos-2细胞RIP1、RIP3、MLKL蛋白表达水平与染氟浓度呈正相关(r24 h-RIP1 = 0.881,r48 h-RIP1 = 0.952,r24 h-RIP3 = 0.867,r48 h-RIP3 = 0.938,r24 h-MLKL = 0.758,r48 h-MLKL = 0.907,P均< 0.001)。结论氟通过RIP1-RIP3-MLKL通路直接引起成骨细胞程序性坏死,细胞受损的严重程度与染氟浓度密切相关,Nec-1可以部分逆转氟的影响。

  • 标签: 成骨细胞 程序性坏死 乳酸脱氢酶
  • 简介:摘要1例52岁患者初期因双膝、双足及腰骶疼痛,就诊于内分泌科诊断为低磷性骨软化症。给予补磷、补维生素D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其后影像学检查发现右眼眶肿物,通过手术切除眼眶肿瘤,患者全身骨痛症状缓解。

  • 标签: 眼眶肿瘤 骨软化症 副肿瘤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藤碱(SIN)在诱导大鼠来源树突状细胞(DCs)中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骨髓来源前体细胞,显微镜下观察青藤碱处理DCs(青藤碱修饰组,SIN组)与常规诱导DCs(常规诱导组,对照组)的形态学差异,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s的CD表型特点。以脂多糖(LPS)刺激诱导DCs成熟,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青藤碱对LPS诱导的树突状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TLR)2、TLR3、TLR4表达的影响。结果常规诱导组可见细胞呈葡萄串样的细胞集落或悬浮生长,细胞表面颗粒感明显;而青藤碱诱导组细胞集落在一起,细胞体积、形态无明显变化。常规诱导组中DCs表面CD80、CD86的相对表达量为70.7%、71.3%,而SIN组中DCs表面CD80、CD86的相对表达量为51.7%、49.4%。SIN+LPS组DCs表面TLRs相对表达量TLR2(51.2±0.34)%、TLR3(50.3±0.14)%、TLR4(52.1±0.16)%,较单纯LPS组DCs表面相应TLRs相对表达量[(94.35±0.16)%、(97.55±0.16)%、(94.6±0.12)%]明显降低。结论SIN可能可以通过抑制TLRs信号通路抑制DCs成熟,从而诱导免疫耐受。

  • 标签: 树突细胞 Toll样受体 青藤碱 免疫耐受 大鼠,Wistar
  • 简介:摘要细胞凋亡从胚胎发育到生物体的整个生长过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有助于组织的更新以及消除炎症细胞。糖皮质激素在不同组织细胞中表现出促凋亡和抗凋亡作用。虽然近几年其诱导凋亡研究进展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详细机制过程至今仍旧不清楚。本文将重点介绍糖皮质激素促进细胞凋亡的机制,并指出了其在各个系统中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进展。

  • 标签: 凋亡 糖皮质激素 信号通路 机制
  • 简介:摘要骨科患者常常由于病情的限制,必须卧床排尿,但总是有一些病人不习惯床上排尿,从而引起尿潴留。处理方法常采用诱导排尿,如下腹部热敷、按摩、听流水声、调整体位和姿势等,但部分病人无效,需采取导尿的方法解除尿潴留。近年来,我们采用开塞露肛注排便而诱导排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开塞露尿潴留骨科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Vitapex糊剂在年轻恒牙根尖诱导成形术中的疗效。方法选择87例年轻恒牙,用Vitapex糊剂根充诱导6个月至两年不等,观察牙根继续发育情况和根尖周变化。结果牙髓炎和牙髓坏死组56例中,成功34例,进步20例,失败2例;根尖周病组31例中,成功13例,进步14例,失败4例,两组总有效率93.1%。结论Vitapex糊剂用于年轻恒牙根尖诱导成形术中疗效明显。

  • 标签: Vitapex 糊剂 年轻恒牙 根尖诱导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剖宫产全身麻醉下使用不同麻醉诱导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0例剖宫产住院病患,均存在腰硬联合麻醉禁忌症。对照组使用丙泊酚静脉麻醉诱导,观察组使用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对比两组产妇手术安全性以及新生儿健康状况差异性。结果随着剖宫手术的进展,在气管插管时心率及血压均显著升高,BIS均显著下滑。在胎儿娩出后,观察组BIS、心率、血压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出生1分钟及出生5分钟时Apgar评分分别为(7.29±0.36)分与(7.64±0.48)分,观察组分别为(8.31±0.42)分与(8.97±0.31)分。对照组新生儿出生时间为(5.58±1.03)min,观察组仅需(3.67±0.94)min。血氧含量方面,观察组达到(30.89±2.74)mmHg,对照组为(27.21±3.58)mmHg。结论相对于丙泊酚而言,吸入麻醉七氟醚在手术安全性上更高,更适合用于麻醉诱导

  • 标签: 剖宫产 全身麻醉 麻醉诱导
  • 简介:目的建立蛋鸡骨质疏松模型,研究蛋鸡骨质疏松,为人类骨质疏松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用低钙日粮(钙含量1.5%),连续60d诱发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并设立对照组(钙含量3.7%),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中钙、磷、碱性磷酸酶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含量;称量蛋鸡股骨和胫骨的重量;游标卡尺测量骨骼的长度、宽度;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三点弯曲实验检测骨骼的强度;并制作观察骨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分析骨切片上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细胞的变化。结果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低钙日粮导致了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含量显著性增加,血清钙含量显著性下降,蛋鸡股骨和胫骨重量显著性变轻,宽度显著性变窄,骨强度显著性降低。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钙组蛋鸡股骨远端骨切片中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含量均增加,但骨细胞含量减少。结论连续60d给蛋鸡饲喂低钙日粮可成功建立蛋鸡骨质疏松模型,且该模型为高转化型骨质疏松。

  • 标签: 笼养蛋鸡 骨质疏松 高转化型 碱性磷酸酶 病理切片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疾病。免疫细胞代谢变化在脓毒症病理生理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缺氧诱导因子(HIF)不仅是缺氧适应性反应的主要调节因子,在脓毒症时免疫细胞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等代谢通路的调控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模式识别受体、转录因子、某些代谢副产物及激酶等均可对HIF活性或其参与的细胞代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对HIF及其信号通路在脓毒症免疫细胞代谢变化中的作用与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开发脓毒症诊断及治疗的新途径。

  • 标签: 缺氧诱导因子 脓毒症 免疫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