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应用MRI测量腰椎各椎间盘平面多裂肌-最长肌间隙入口与中线的距离,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月行腰椎MRI检查的200例患者,测量腰椎MRI各椎间盘平面双侧肌间隙入口与中线的距离(D),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比较节段间差异,t检验比较左右两侧及不同性别的差异,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各节段D间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节段D与患者年龄、身高、BMI的相关性。结果腰椎各椎间盘平面肌间D从L1/2水平至L5/S1水平逐渐增大,不同节段间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F=3614.84,P=0.00;右侧:F=3411.34,P=0.00),但左右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仅与D2间存在相关性,而D2~D5间则两两正相关。男性与女性患者仅L4/5节段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P<0.01),其他节段D男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节段D与患者的年龄均无相关性。男性患者D1双侧均与身高呈正相关,女性患者D1L、D1R及D2L与BMI正相关,而D4双侧与身高呈正相关。结论腰椎多裂肌-最长肌间隙入口位置与患者年龄、性别、身高、BMI等关系不大。在L1-3水平,肌间隙距离正中线较近,适合作单个正中切口;在L4~S1水平则应根据术前测量结果应用双侧切口。

  • 标签: 腰椎 肌间隙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胸腔引流位置对胸外科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根据胸腔引流位置不同,将接受胸外科手术的62例患者分为3组。A组20例采用单根膈肌上置引流管,B组21例采用单根肋膈角至胸顶置引流管,C组21例采用双根膈肌上及胸顶置引流管。对比3组患者VAS评分、引流时间以及肺不张、胸腔积液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B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A组术后引流时间比C组、B组明显延长;A组胸腔积液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肺不张发生率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适的胸腔引流管置管位置,能有效减少胸外科手术胸腔积液和肺不张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引流位置 胸外科手术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Q分类法评价口腔医生和正畸患者对唇珠位置偏斜与中线位置的美学评价差异。方法利用AdobePhotoshopCS6软件将模特照片PS为唇珠偏移;唇珠、牙齿同时偏移模板,1mm为增量,左右各3mm。由160名口腔医生、165名正畸患者用Q分类法进行评价,相关数据经统计学单向方差分析及两两对比。结果1、大部分口腔医生能识别出2mm以下的偏斜,当唇珠偏斜≥2mm时,首选上颌牙列中线与面中线一致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大部分正畸患者不能辨别出2mm以下的偏斜,当唇珠偏斜3mm时,正畸患者优先选择上颌牙列中线与面中线一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正畸患者较口腔医生对唇珠≤2mm的偏斜感知度低。2、当唇珠位置偏斜3mm时,矫正后应保持牙列中线与面中线一致较符合大众审美。

  • 标签: Q分类法 唇珠 牙列中线 美学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附着位置前置胎盘产妇临床诊疗效果观察。方法选择在2014年1月-2015年5月期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前置胎盘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不同附着位置前置胎盘患者的临床类型、围产期并发症以及新生儿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结果附着于子宫前壁的20例患者中完全性前置胎盘18例,部分性胎盘前置2例。附着于子宫后壁组40例患者中边缘性前置胎盘16例,部分性前置胎盘21例,其他3例。前壁组产后出血6例,产褥感染10例,后壁组产后出血2例,产褥感染4例。结论附着于子宫前壁的前置胎盘患者与多次妊娠、瘢痕子宫有关,产妇围产期并发症多,包括产后出血以及产褥感染等,新生儿的健康状况也不如后壁组良好。

  • 标签: 前置胎盘 胎盘植入 围产期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徒手旋转异常胎头位置的临床观察及护理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徒手旋转异常胎头位置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中经阴道分娩产妇52例,成功率为86.7%,以剖宫产结束分娩的产妇8例。结论徒手旋转异常胎头位置能够有效降低头位难产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徒手旋转 胎头异常 难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管石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120例患者进行分组,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人,其中实验组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采用非手法复位治疗。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首次治愈率及无效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运用管石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值得推广。

  • 标签: 管石复位 良性位置性眩晕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腔支气管插管的患者在体位变动后导管的位置变化,并比较两种方法在体位变动中对导管位置的影响。方法50例行择期开胸手术,术中需单肺通气的病人,ASAⅠ、Ⅱ级,全麻诱导后用传统方法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DTL),A组25人用FOB调整到正确位置,给套囊充气,变为侧卧位后再次用FOB查看导管的位置有无移动及其移动距离。B组25人在改变体位之前先给套囊放气,体位改变后再充气,然后用FOB查看导管的位置有无移动及其移动的距离。结果A组方法(不放套囊组)在病人体位变动时导管在移动方向上更容易过浅;而B组(放套囊组)却更容易过深。在导管就位准确率来看,B组(76%)的满意率明>显高于A组(56%)。

  • 标签: 双腔支气管导管 插管 体位 方法
  • 简介: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技术定量评价健康成年人的髁突位置,并对髁突位置的三维测量方法进行探讨。方法筛选50例颞下颌关节健康的成年志愿者进行头颅CBCT扫描,使用Simplant13.0软件测量髁突在矢状位、轴位和冠状位的相对位置,并进行双侧髁突位置对称性的比较。结果关节上间隙(冠状位)的均值为(4.04±0.93)mm;髁突半径值(轴位)均值为(54.14±2.77)mm;髁突在关节窝内的相对位置(矢状位)(AE’/AC)为(49.27±4.04)%;双侧髁突位置(关节上间隙、髁突半径值及髁突在关节窝内的相对位置)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69、-1.93、0.74,P均>0.05)。结论健康成年人髁突位于关节窝中位,双侧髁突位置基本对称;CBCT影像测量是评价髁突位置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髁突 锥形束CT 测量学
  • 简介:目的研究正常颞下颌关节音的特点及关节音产生时相应下颌位置,探讨正常关节音产生的机理。方法按照纳入标准从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选取26名个别正常殆青年人,应用BioPAKVI颌分析系统(BioJVA颞下颌关节振动分析仪和BioEGN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对最大开闭口运动时产生的关节音与产生关节音时下颌所处运动轨迹中的相应位置进行记录分析。结果个别正常殆青年人的颞下颌关节音频谱图呈单峰.振幅和频率四分数位区间分别为0.40~1.08Pa和48-91Hz.左右侧颞下颌音振幅和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个别正常殆受试者行开闭口运动产生关节音时下颌多处于开口阶段。相应下颌位置比值为74%±15%.显示正常颞下颌关节音产生于下颌运动矢状面开口轨迹距牙尖交错位74%±15%最大开口距离处。结论正常颞下颌关节音振幅和频率呈偏态分布.双侧无明显差异.正常颞下颌关节音产生时下颌处于开口运动轨迹的中下段。

  • 标签: | 颞下颌关节音 下颌位置
  • 简介:目的:研究前臂不同留置部位对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前臂中段三个不同位置(掌侧、背侧和桡侧)各50例病人使用浅静脉留置针,观察比较留置时间、异常情况和病人不适主诉三方面的留置效果。结果:前臂中段背侧留置效果最佳,其次为桡侧,掌侧效果最差。结论:临床中选择前臂中段背侧留置,可有效提高浅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效果。

  • 标签: 浅静脉留置针 穿刺位置 留置效果
  • 简介:南海是我国四大海域中面积最大、水深最深、自然资源最丰富的海区,是世界著名的热带大陆边缘海之一。南北横越约2000公里,东西纵跨约1000公里。整个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其平均水深为1212米,最深处为5559米。此外,在浩瀚的南海海洋上,散布着大小200多个岛屿礁滩,统称为南海诸岛。

  • 标签: 南海诸岛 自然资源 地理位置 海域面积 水深 大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由体位分娩在胎头位置异常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临床分娩方式,研究组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方式,分析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及两组产妇和新生儿的结局情况。结果研究组产程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产后出血量和胎儿窒息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顺产率(86.7%)显著高于对照组(46.7%),而经阴助产率(11.1%)和剖宫产率(2.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经阴助产率(24.4%)和剖宫产率(28.9%)(P<0.05)。结论在胎头位置异常产妇分娩过程中应用自由体为分娩,可显著缩短产程时间,降低剖宫产率,改善母婴结局,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分娩方式。

  • 标签: 产妇 胎头位置异常 自由体位分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治疗无眼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了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BPPV患者204例,分别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Barbecue翻滚疗法治疗,复位过程中均联合乳突叩击。结果204例患者中可诱发出位置性眼震52例(25.5%),未诱发出眼震152例(74.5%),一次复位治疗治愈率88.3%,有效率96.1%,首次复位治愈率比较P>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论对于是否能诱发出眩晕或眼震的主观性BPPV患者,根据其起病形式行试验性手法复位治疗,同样安全、有效。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无眼震 手法复位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导管终端位置对导管留置的影响。方法对83例危重新生儿、早产儿实施PICC置管术,观察导管终端位于不同位置时导管的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导管终端位于上腔静脉与位于锁骨下静脉或颈外静脉的留置时间分别为(25.32±17.98)d和(5.60±3.10)d,差异有显著性(P〈0.01);导管终端位于上腔静脉时,1.37%的患儿发生导管终端周围皮肤肿胀发红,而终端位于锁骨下静脉或颈外静脉时,发生率为70.00%,差异有显著性(P〈0.01),当导管终端位于上述2位置时,患儿在静脉炎、堵塞、败血症方面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新生儿PICC导管终端的理想位置是上腔静脉,置管时应尽量使导管终端置入上腔静脉。

  • 标签: 新生儿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 终端 留置导管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到耳鼻咽喉科会诊的35例老年BPPV患者。结果35例患者经头部变位试验等诊断为BPPV,其中后半规管BPPV居多,其次为水平半规管BPPV和混合型BPPV,所有患者经手法复位效果明显。结论老年BPPV误诊的主要原因是病史的收集,老年病人病情的复杂多样性以及临床医师对BPPV的认识,还有头部变位试验和手法复位的操作性。

  • 标签: 老年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白内障手术患者选择小切口位置和手术后散光情况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0年6月-2012年4月间98例(124只眼)行白内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分为两组,一组的小切口在上方透明角膜隧道,二组的小切口在颞侧透明角膜隧道,选择的患者均在手术前后的六个月、三个月、一个月、一周以及术前检查散光值以及视力情况,术后对患者的裸眼视力以及角膜散光情况进行测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值以及裸眼视力相比较,二组效果显著高于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小切口的治疗效果比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小切口的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小切口 散光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密闭式腹腔引流管引流最高处平切口引流、低于切口30厘米引流和低于切口60厘米的引流效果。方法将90例有腹腔引流管置入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腹腔引流袋(体外连接装置)低于切口30厘米和60厘米的高度进行引流;观察组采用引流袋(体外连接装置)位置平切口引流,两组均为密闭式腹腔引流。观察两组引流效果和引流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引流效果与对照组有同样的引流效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引流袋平切口引流,能够使腹腔内的积液正常引出,并且能够随身携带,促进患者早期活动,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早期康复。

  • 标签: 腹腔引流 护理 引流 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老年BPPV患者临床表现,采用全自动SRMⅣ型前庭功能诊断治疗系统(SRM-Ⅳ)进行复位治疗.结果老年BPPV患者87例,男49例,女38例,平均年龄78.6岁.后半规管BPPV患者76例,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11例,后半规管和水平半规管混合性6例.87例患者中,74例(85%)SRM-Ⅳ复位治疗1-2次症状消失,5例SRM-Ⅳ复位治疗3次以上.结论老年BPPV常见,尽早耳石复位的意义在于避免因眩晕导致老年人跌倒等并发症.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老年人复位治疗ClinicalFeaturesof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intheElderlyChenjin-wenLiuweiDuwen-jinWangchun-ling(DepartmentofGeriGatricsNeurology,GeneralhospitalofAirForce,Beijing,100142)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featuresof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intheelderly.MethodsEighty-sevenelderlypatientswithBPPV,diagnosedandunderwentrepositioningtreatmentinanautomaticvestibularfunctiondiagnosesandtherapysystem(SRM-Ⅳ),wereanaGlyzedretrospectively.ResultsOfthe87patients,49weremaleand38female,withameanageof78.6years.Theposteriorsemicircularcanals(PSC)wereinGvolvedin76patients,thehorizontalsemicircularcanals(HCS)in11patientsandmixedPSC-BPPVandHSC-BPPVin6patients.TheSRM-Ⅳwasusedinallpatients.78patientsrequiredrepositioningtreatment1-2tines,and5patientsrequiredmorethan3times.ConclusionBPPVwascommoninelderlypeople.ThecliKneiycawlosridgsnificanceofrepositioningtreatmentwastominimizepotentialmorbidityoftheirfalls.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ElderlyRepositioningtreatment中图分类号R7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108-02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