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原发性胆汁肝硬化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胆汁淤积肝病,线粒体抗体检测对其诊断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师认识的提高以及自身抗体检测的普及,原发性胆汁肝硬化的发病率及患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早期诊断及治疗干预对该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讨论线粒体抗体及其分型在原发性胆汁肝硬化诊断中的意义。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抗线粒体抗体 诊断
  • 简介:【摘要】根管治疗之后牙体组织会存在一定缺损,此时弹性以及刚性都会有明显改变,最为突出的改变便是脆性提升,导致牙体容易折断,此时便需要进行修复治疗,全冠与桩核冠修复属于当前临床中根管治疗后牙的主要修复模式。伴随着全瓷材料与粘接技术的不断发展,无髓后牙的微创修复治疗技术不断成熟,全瓷高嵌体的牙体预备方式可以被临床医师与患者所认可,全瓷高嵌体主要是应用根管治疗后牙体大面积修复的治疗方式,其可以有效修复咬合与邻接的关系,同时还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参与的牙体组织,属于微创修复治疗中效果相对较好的一种。对此,本文简要分析全瓷高嵌体修复无髓后牙的研究进展,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 标签: 全瓷高嵌体 无髓后牙 抗折性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敷贴联合组胺药对过敏鼻炎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7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过敏鼻炎患儿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口服组胺药治疗,观察组采用口服组胺药+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观察组疗程均为8周。对两组患儿的鼻部症状和体征在治疗前以及治疗8周时进行评分并记录,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随访1年,比较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的评分。结果两组过敏鼻炎患儿经过8周治疗后,症状及体征评分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症状、体征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P<0.05),且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对照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分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组胺药对过敏鼻炎患儿疗效确切,口服组胺药联合穴位敷贴较单独使用组胺药治疗过敏鼻炎的疗效更优。

  • 标签: 组胺拮抗药 穴位敷贴 过敏性鼻炎 儿童
  • 作者: 杨红艳 赵丽伶 张蜀澜 胡朝军 曾小峰 张奉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研究中心)100730 杨红艳现在青海省人民医院血液风湿科,西宁 810007,清华大学医学院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风湿免疫科 102218,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研究中心)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线粒体抗体2型、4型、9型(AMA-M2、M4、M9)在原发性胆汁胆管炎(PBC)中的分布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检测的AMA亚型(M2、M4、M9)的1 367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AMA亚型在不同年龄、性别组的分布及各亚型在PBC诊断中的特异度及灵敏度,并对非PBC且AMA亚型阳性的患者诊断进行分析。无序分类变量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M±SD表示。结果在1 367例患者中AMA亚型阳性为236例,其中,男性AMA亚型阳性率为9.41% (37例),女性为20.43%(199例),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792,P<0.01)。AMA阳性患者主要分布在30~65岁(193/965,占20.00%),7~29岁(17/155,占10.97%),66~91岁(26/247,占10.53%),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09,P<0.01)。在236例AMA亚型阳性患者中,PBC为110例,分别计算各亚型在PBC中的特异度及灵敏度得出:AMA-M2灵敏度最高[94.64%(106/112)],同时特异度也较高[92.35%(1 159/1 255)];AMA-M4特异度最高[99.12%(1 244/1 255)],灵敏度不佳[15.18%(17/112)];联合检测各亚型灵敏度及特异度没有明显提高。其他疾病亦可出现AMA亚型阳性,且以AMA-M2为主。结论AMA亚型阳性患者以女性为主,主要分布在30~65岁。AMA-M2在各亚型中特异度、灵敏度均较高,对PBC最具诊断价值。

  • 标签: 胆管炎 抗线粒体抗体 蛋白质亚型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抗磷脂抗体升高的住院患者,评估磷脂抗体和院内血栓形成之间的相关,比较不同种类的磷脂抗体对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且磷脂抗体谱中任意一项检测结果为阳性的3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49例,女236例,年龄1~105岁、中位年龄37岁。依据住院期间是否经影像学检查检测到血栓将所有受试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血栓组102例,男性66例,女性36例,年龄3~105岁、中位年龄58岁;非血栓组283例,男性83例,女性200例,年龄1~94岁、中位年龄31岁。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心磷脂IgM/IgG抗体(aCL-IgM/IgG)和β2糖蛋白I IgM/IgG抗体(β2GPI-IgM/IgG)采用ELISA方法进行检测,狼疮凝物(LA)采用稀释的蝰蛇毒实验(dRVVT)和硅藻土凝固实验(SCT)方法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上进行检测。比较两组之间的年龄、性别、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发生率以及磷脂抗体中位数水平。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判断血栓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用χ2趋势检验确立aCL的中高滴度数值,并用Logistic回归验证。结果血栓组的中位年龄(58岁)以及男性(64.7%)、吸烟(16.7%)、高血压(63.7%)、糖尿病(28.4%)的比率明显高于非血栓组(Z=7.685,χ²=38.077、16.312、37.769、24.749,P<0.01)。血栓组的β2GPI-IgG、dRVVT的阳性率(11.8%和78.4%)明显高于非血栓组(5.3%和60.1%),dRVVT的中位数水平(1.29 RU/ml)也高于非血栓组(1.23 R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864、10.309,Z=3.539,P<0.05)。aCL-IgM的中位数水平,非血栓组(2.3 MPL)高于血栓组(2.0 MPL)。aCL-IgG的阳性率,血栓组(18.6%)略高于非血栓组(10.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高血压、糖尿病、高龄、dRVVT升高、β2GPI-IgG升高是血栓的高危因素。以36 GPL作为aCL-IgG的中高滴度数值,血栓风险增加2.45倍。结论磷脂抗体谱中,DRVVT方法检测的LA、β2GPI-IgG、aCL-IgG可能是对住院患者院内血栓形成有预测价值的实验室指标。aCL-IgG的中高滴度数值设立在36 GPL可以较好的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

  • 标签: 抗磷脂抗体 血栓形成 实验室
  • 简介:摘要在肝移植术后早期,受者的凝血功能处于脆弱的平衡之中。受到各种复杂机制的影响,血液通常会倾向于高凝状态。诸如凝血因子与生理性凝物质失衡、血管血友病因子水平升高、纤溶抑制发生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内在或外在因素,都会导致肝移植术后早期血液高凝状态形成。血液高凝状态可能导致肝动脉血栓形成、门静脉血栓形成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血栓并发症。术后采用药物预防凝,在降低术后早期血栓风险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尚缺乏高质量证据。本文重点阐述目前关于肝移植术后早期凝血功能紊乱、血栓事件发生及预防凝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肝移植 高凝状态 血栓 抗凝治疗
  • 作者: 张冰清 都乐 徐娜 范俊平 范洪伟 曹玮 黄程锦 黄晓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3年第03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全科医学科,北京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北京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非结核分枝杆菌为一种机会致病菌,常见于免疫抑制人群。本文报道1例以骨痛、发热、淋巴结肿大起病的青年女性,伴有反复皮肤和淋巴结破溃以及肺内病灶,起病2年内先后多次病理活检均阴性。最终经病原学检查和分子检查,诊断为抗干扰素γ 抗体相关获得免疫缺陷继发播散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予长疗程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病情终得以稳定。

  • 标签: 干扰素 获得性免疫缺陷 非结核分枝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不同栓方案的治疗现状及有效。方法回顾分析永康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13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无栓组(32例)、利伐沙班组(41例)、华法林组(42例)、阿司匹林组(21例)。在治疗原发病和合并症的同时,无栓组不用凝或血小板治疗;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10 mg/d治疗;华法林组给予华法林2.5 mg/d治疗;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0.1 g/d治疗;观察比较各组1年内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再入院率等。结果各组患者年龄、房颤类型及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各组患者性别、脑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史、合并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1年内,无栓组、利伐沙班组、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总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1.87%(7/32)、7.32%(3/41)、2.38%(1/42)、19.05%(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8,P < 0.05),各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75%(6/32)、29.27%(12/41)、4.76%(2/42)、4.76%(6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7,P < 0.05);1年内,< 65岁、65~75岁、> 75岁各年龄段患者总血栓栓塞事件、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全因死亡、再入院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6、7.56,均P < 0.05)。结论对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早期栓治疗非常重要,治疗方案应遵循个体化,患者年龄增加死亡风险增大。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脏瓣膜疾病 血栓形成倾向 血液凝固因子抑制剂 华法林 阿司匹林 预后 治疗方案 个体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敷贴联合组胺药对过敏鼻炎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7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过敏鼻炎患儿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口服组胺药治疗,观察组采用口服组胺药+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观察组疗程均为8周。对两组患儿的鼻部症状和体征在治疗前以及治疗8周时进行评分并记录,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随访1年,比较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的评分。结果两组过敏鼻炎患儿经过8周治疗后,症状及体征评分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症状、体征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P<0.05),且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对照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分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组胺药对过敏鼻炎患儿疗效确切,口服组胺药联合穴位敷贴较单独使用组胺药治疗过敏鼻炎的疗效更优。

  • 标签: 组胺拮抗药 穴位敷贴 过敏性鼻炎 儿童
  • 简介:摘要轻型卒中和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患者早期复发或恶化的风险很高。血小板治疗已被公认可以降低缺血性血管事件风险,各指南均推荐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血小板治疗。双重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APT)是指应用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阻断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DAPT有多种组合,其安全和有效仍存在不确定性。文章对DAPT在轻型卒中和TIA患者中的有效和安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缺血发作,短暂性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双嘧达莫 替格瑞洛 二级预防
  • 简介:并与40例Sm抗体阴性SLE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  42例Sm抗体阳性病人(阳性组)中,结果Sm抗体阳性的SLE病人病程较短

  • 标签: 临床特征 学研究 抗抗体
  • 作者: 钟声波贾霞关红通信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15-09-19
  • 出处:《中国综合临床》 2015年第9期
  • 机构:钟声波贾霞关红通信作者丹东市中医院辽宁丹东118000第一作者:钟声波,女,研究方向:内科护理,心内科护士长第二作者:贾霞,女,主管护师,山东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导管室通信作者:关红,女,主任护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护理部
  • 简介:目的了解PTCA术后患者服用凝药物依从性状况及影响因素,探讨提高其服药依从的方法.方法选择PTCA术后病人289例患者,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利用自制调查表和Morisky依从量表收集数据信息,并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与调查289例患者中,依从低组为97例,占33.6%,依从正常组为192例,占66.4%.影响PTCA术后患者服用凝药物主要因素为教育程度、职业、恢复期术后时间等(P<0.05).结论PTCA术后患者服用凝药物不规则服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探讨提高其服药的依从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PTCA术后患者;凝药物;服药依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凝治疗及护理对永久心房纤颤患者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160例永久心房纤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华法林药物治疗及针对护理,以治疗后INR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评比项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上述项目,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永久心房纤颤患者使用华法林药物治疗及针对护理能提高抗凝效果,还减少了不良反应。

  • 标签: 抗凝治疗 永久性心房纤颤 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双黄连粉针剂实验心律失常作用。方法:舌下iv氯化钡和氯化钙造成大鼠心律失常模型。结果:双黄连60、30mg/kg舌下iv治疗给药可使85.71%、71.4%氯化钡心律失常的大鼠转为窦性心律;双黄连60mg/kg可减少氯化钙致室颤的大鼠死亡率并可使80%大鼠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且可耐受较大剂量氯化钙的快速注射。结论:双黄连粉针剂对氯化钡和氯化钙致大鼠实验心律失常有良好的对抗作用。

  • 标签: 双黄连粉针剂 心律失常 氯化钡 氯化钙 抗心律失常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药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方法回顾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2018年6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以及颅内动脉瘤特征基线资料。通过单变量分析以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血小板药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相关。结果共纳入9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男性31例(34.44%),女性59例(65.56%),最大动脉瘤直径中位数为4 mm。有46例患者在诊断颅内动脉瘤前服用血小板药,其中36例服用阿司匹林,3例服用氯吡格雷,7例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破裂动脉瘤共31例(34.44%),未破裂动脉瘤共59例(65.56%)。破裂组年龄<60岁(P<0.05)、糖尿病(P<0.1)、缺血性心脏病(P<0.05)、既往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史(P<0.1)、颈内动脉动脉瘤(P<0.01)、前交通动脉动脉瘤(P<0.05)、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0.01)以及诊断前服用血小板药(P<0.1)的患者比例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优势比(odds ratio, OR)4.11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337~12.673;P=0.014)、前交通动脉动脉瘤(OR 5.015,95% CI 1.155~22.559;P=0.032)和后交通动脉动脉瘤(OR 68.796,95% CI 6.762~699.951;P<0.001)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服用血小板药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保护因素(OR 0.320,95% CI 0.104~0.992;P=0.048)。结论服用血小板药尤其是阿司匹林不会增高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而可能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保护因素。对于具有明确适应证的患者,未破裂动脉瘤并非血小板治疗的禁忌证。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 抗血小板聚集药 阿司匹林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既往30年里,随着磷脂综合征(APS)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拓展,临床医生对APS的认识和诊治理念已发生显著改变。本文结合临床中APS常见的十个问题,探讨其最新诊治进展,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APS的认识与理解,实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抗磷脂综合征 血栓栓塞 病理妊娠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选取40例(40眼)。观察组患者采取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BCVA提高人数高于对照组,而BCVA降低人数及并发症发生人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疗效较好,并发症低。

  • 标签: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