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选取《汉语大字典》所收的10个音义未详的未识字进行了考证,希望能引起学术界对这项工作的重视,推进汉字系统整理工作的开展。

  • 标签: 楷书 未识字 考证
  • 简介:阳明洞与天泉桥是王阳明思想成立与成熟的两个代表性场所,它们一个出现在阳明的早年,另一个出现在他的晚年,两处皆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阳明入“道”的象征。阳明与余姚、绍典的关系,多年来一直是引起两地学者争论的问题。事实是:阳明十岁就已随父迁居山隐,此後有五次归姚,其中还有雨次重要的讲学活动,证明阳明不仅仍把余姚视为故乡,而且还将其作为重要的讲学教化之地。但如果余姚是阳明的出生与讲学之处,那么绍典则可以说是阳明学的发生与成熟地。至于“守”字辈的命名舆排序,不馑锐明阳明祖辈在严守儒家道德规范上是无可挑剔的,而且表明阳明的妹妹也是严守妇道、颇有才华的,故其受到父亲王华及长兄阳明的爱也是理所当然的。而关于阳明结议日本人以及封阳明遗像的考证,则不仅说明阳明本人与日本人有遇多次直接或同接的接触,而且还使我们从阳明遗像的临摹、复裂及演变的过程中,看到了王阳明在中日人士人心目中的形象之变迁。

  • 标签: 王阳明 史迹 儒家道德规范 讲学活动 日本人 代表性
  • 简介:朱子書信年代考察關乎其思想定位,本文將思想判定與事實考察相結合,重新證數十封書信年代,試圖提出幾個共性問題:一是《朱文公文集》雖爲原始文獻,然經後人之手,難免存在書信的雜糅、重出;二是《朱子語類》同樣由後人删補而成,未可全據記録者來判定其年代;三是作爲確定書信年代中心綫索之一的朱子《四書》處於不斷修改過程中,將其作爲判定年代依據時當採取靈活、審慎態度;四是判定各書信之年代應相洽而無矛盾。

  • 标签: 信年代 年代新 新考
  • 简介:<正>成语,是旧词、现成词语的意思。形式多种多样,自两字以上至一句不等。始称成辞,后又称为成言、全语等,主要用于骈文、诗词;反对骈文的古文家则贬称为陈言。本文拟考释这些词语的历史源流关系。【成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篇,讲诗文用典,分为:“举人事以徵义,引成辞以明理”,即引事、引言两类。大致是对言则别,混言不分,因而命题统称为“事类”。黄侃

  • 标签: 成语 成言 骈文 词源 双音复合词 子京
  • 简介:多罗郡王在清代宗室封爵中位列第二等,清代对郡王册封及予谥均有着特殊的规定。初封时要拟加封号,薨逝后要追加谥号。本文根据清代皇族家谱一玉牒的记栽,主要介绍有清一代关于宗室郡王的封谥情况并予谥时所用的满字与汉字等问题。

  • 标签: 郡王 翻译 宗室 封爵 谥号
  • 简介:<正>发生在乾隆时期的“高云从案”,牵涉到一批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事件。乾隆皇帝借此案处罚了一批官吏,加强了对太监的管束,目的是为了威慑百官、打击太监、加强皇权。此案不仅影响到乾隆一朝,而且还影响到乾隆以后的嘉庆、道光、咸丰几朝,使得太监不敢轻易干预朝政,保证了清王朝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避免了由于宦官专权所导致的政治黑暗,有力地维护了皇权。

  • 标签: 太监 弘历 高云 宦官专权 乾隆皇帝 于敏中
  • 简介:文章考察发现,南宋《会稽志》和《宾退录》中均明确记载“通判为(曰)倅”,古代文献中有大量“倅”表示“通判”义的语言事实,历代职官辞典及类书中也记载“倅”为“通判”之别名,但现代通行的权威辞书却没有收录“倅”之“通判”义这一义项。基于此,文章建议权威辞书能够根据史实订补“倅”之“通判”义,以使“倅”之义项更加全面、读者理解文献更加准确。

  • 标签: 通判 辞书释义
  • 简介:作为目前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红校本”《红楼梦》,采用参校本“己卯本”中明显错录的“酡?”,甚而以讹传讹认定为颜色词,殊为不解,特求教方家。

  • 标签: 酡? 酡绒 驼绒 《红楼梦》 颜色词
  • 简介:在现代汉语的方位词里边,“里”是使用频繁、活动能力强的一个,朱德熙先生(1982)曾指出:“只要意思上讲得通,我们可以任意在名词后头加上‘里’和‘上’。”(页44)《现代汉语八百词》对方位词“里”的解释是“在一定界限以内”。在“名+里”的格式下一共列举了“...

  • 标签: “里” 方位词 《现代汉语八百词》 名词化形容词 《文苑英华》 维空间
  • 简介:《闲窗录梦》是一部道光年间的满文日记。该日记因详细记载了清中叶北京社会经济、满汉关系、京旗生活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对其作者的身份、家境等问题进行考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这部满文日记的形成背景和内容,拓展相关研究工作。

  • 标签: 《闲窗录梦》 穆齐贤 松筠 日记 满文
  • 简介:《广雅·释诂四》“交,定也”的“定”为“一定、必定”之义。“交”的这个义项广泛存在于中古时期文献之中。

  • 标签: 《广雅》 必定
  • 简介:“闹忙”、“闹猛”、“闹孟”、“闹暖”同为表示“热闹”之义,“闹猛”、“闹孟”、“闹暖”都与“闹忙”音义同,词汇中的“猛”、“孟”、“暖”都是“忙”在“闹”后产生语流音变而使用的不同记音字。“闹”后“忙”、“猛”或“孟”都是“咙”的同音字,本应作“闹咙”。“闹咙”是个吴语的特征词。

  • 标签: 关语 闹忙词形 闹咙 本字
  • 简介:本文就古今聚讼纷纭的庄子籍贯故里这一疑难问题作了较全面系统的梳理、审视和辨,认为历史上“宋蒙”提出最早,证据最多,最为可信,其余“梁蒙”、“齐蒙”、“楚蒙”诸,都不足置信;而以“楚蒙”旧为前提,近年来颇为盛行的“安徽蒙城”,乃集学术史上因异代异地同名据後为、蒙前假冒、歪曲误解、断章取义乃至“指鹿为马”等错误之大成,亦根本不能成立。文章申发庄子籍里为宋之蒙邑即今河南商丘之说,并对此作了补证。

  • 标签: 庄子 籍贯 历史考证 思想家
  • 简介:一、本居春庭的自他(动词)研究关于日语动词的自他问题,早在江户时代就已开始研究。本居宣长的长子本居春庭是当时最优秀的语法学家。他于江户中期宝历十三年(1763年)生于伊势松吸。春庭十三岁时,父亲命他抄录贺茂真渊的《新学》,契冲的《万叶代匠记》,新井白石的《东音谱》等,培养了他的语学素养。二十岁时,记父亲《御国词活用抄》的笔记。后来专门研究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二十四岁前后,从事《古事记传》的

  • 标签: 自动词 日语动词 词汇意义 使役态 助动词 词组
  • 简介:历来有不少学者把后置词“行”看作是蒙古语格助词的译词。本文把宋元明文献中有后置词“行”的句子分为A式和B式两种,A式:动/介+N行(+VP);B式:N行+VP。通过对方位词“上、下”用法的历史考察,发现N上和N下有跟N行A式相同的用法,其语法意义也相同,因而认为:从句型的角度看,A式是汉语自古就有的,B式是元代汉语受蒙古语语序影响而出现的新句型。文章进而对山东、山西诸多方言点“上”字的白读音进行了调查和横向比较,认为后置词“行”是“上”的白读音的变音,也就是,“行”的本字是“上”,其身份原本是个汉语词。

  • 标签: 后置词 “行” “上” 语法意义 方位词 蒙古语
  • 简介:"△"公盨铭例特异,前所未见,文辞古奥,艰涩难读。文章在诸家考释的基础上,对△公盨的句读、语词、句子之缺省成分以及铭文性质提出了新的看法。文章指出,"敷土、隓山、濬川"是大禹治水的三种方法,对此句的理解,必须充分注意大禹的神性。"■(擣)方"指禹平定下土之后,对四方不服势力的征讨。"降民、监德"是两个并列的动宾结构。"康亡不楙"读为"康娱丕懋",义即安乐勤勉。"孝友■明"指四种德行,即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忧恤贫病,明察是非;"■"释■,相当于《周礼·大司徒》"六行"之一的"恤"。"好祀"义即"宜祀"。"复"训安,"克"训肩任。通过对与△字相关字形的全面梳理,释△字为"豳"。盨铭与《尚书》"诰"体相同,可名之曰"豳诰",通篇都是豳公的告诫之辞,是一篇独立的文章,其铸造目的当如中山王方壶所云"明■之于壶而时观焉",亦如史■簋所说"其于之朝夕鉴"。文章对以大禹开篇的原因及"德"的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豳公盨 语词考释 铭文性质 豳诰 大禹治水
  • 简介:在青年人的谈话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我和朋友每一次聚会都是“AA制”。我们“AA制”去郊游吧!他们在家庭开支方面采取的是“AA制”。

  • 标签: “AA制” 俄语 家庭开支 青年人 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