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开始阶段,感染者的免疫功能还没有受到严重破坏。因而没有明显的症状,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 标签: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艾滋病患者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疫苗在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再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评价运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抑制剂、抗病毒药物预防乙肝再复发的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复发率8.20%(10/122),平均复发时间(18±19)个月,复发者术前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率高于未复发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rank生存分析检验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发对生存率影响(χ2=0.961,P=0.3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疫苗治疗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效果较好,若后期随访到位,可将复发对患者生存率影响降至最低。

  • 标签: 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 肝移植 再感染
  • 简介:课题通过对68例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患者的调研,对伊曲康唑注射液在治疗EICU患者IFI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分析评价。按制定的入组条件,对北京市某三甲医院EICU2013年2月–2015年2月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IFI患者进行筛选。使用回顾性分析法对符合条件者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年龄范围为35–90岁(平均年龄为(75.1±11.1)岁),包括36名男性和32名女性患者。全部患者抗真菌治疗有效率为60.3%,其中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IFI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33.3%、59.5%、65.2%,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中有11例(16.2%)出现与伊曲康唑相关的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轻中度的肝功能受损及低血钾。伊曲康唑治疗EICU患者IFI疗效确切、安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肝肾功能及各生化指标,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伊曲康唑 侵袭性真菌感染 疗效 安全性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TZ)改良输注(延长2-4h或持续24h输注)与传统输注(0.5-1h输注)治疗严重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Medline、ScienceDirect、CNKI、VIP、万方数据库检索有关PTZ改良输注方式的临床研究,辅以手工检索。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共纳入15项临床研究。改良输注组死亡率明显低于传统输注组[RR=0.76,95%CI(0.63-0.92),P=0.004;I2=0%],改良输注组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输注组[RR=1.11,95%CI(1.01-1.22),P=0.03;I2=53%],而细菌清除率[RR=1.29,95%CI(0.76-2.21),P=0.35;I2=0%]及不良反应发生率[RR=1.22,95%CI(0.71-2.12),P=0.47;I2=0%],两组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延长或持续输注PTZ可以降低感染治疗的死亡风险、提高临床有效率。

  • 标签: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延长输注 持续输注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莫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及安全性的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36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莫西沙星治疗。观察指标根据卫生部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情的恢复情况与症状消失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痊愈人数3例,显效人数5例,进步人数6例,无效人数4例。不良反应恶心5例,占27.8%;呕吐3例,占16.7%;头晕3例,占16.7%;腹泻2例,占11.1%;观察组患者痊愈人数7例,显效人数6例,进步人数4例,无效人数1例;不良反应恶心2例,占11.1%;呕吐2例,占11.1%;头晕1例,占5.6%。观察组总有效率(72.2%)高于对照组(44.4%)。结论莫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小,安全性可以保障。

  • 标签: 莫西沙星 下呼吸道感染 疗效 安全性分析
  • 简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最为有效的药物。肺炎链球菌属于CAP的重要病原体,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肺炎链球菌有很高的耐药性,并且耐药问题日渐明显,近10余年十分突出,应加强重视。

  • 标签: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肺炎链球菌 感染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对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预防效果,并总结有效的管理措施。方法对2014年4月1日—2014年6月30日(2季度)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进行了监测分析,提出了集束化ICU中心静脉导管管理模式,组织科室护理人员集中学习,并于2014年10月1日—2014年12月30日(4季度)落实实施该管理模式,比较集束化ICU中心静脉导管管理模式应用前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结果第4季度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26.47%)与第2季度(28.5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季度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4.37‰)与第2季度(5.10‰)相比,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执行依从性统计:第2季度总达标率显著低于第4季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管理应用于ICU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可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同时提高了护理人执行依从性,应推广使用该管理模式。

  • 标签: 集束化管理 ICU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护理
  • 简介:目的:通过对1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病人的初始抗感染治疗方案进行分析与评价,探讨临床药师在药物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对该病人的初始抗感染治疗方案,从抗菌药物的选择、用法用量、用药时机及疗程、药品费用等多角度分析其合理性。结果:不必要的抗菌药物联用、用法用量不适宜、用药疗程过长、选药不经济是抗感染用药常见的问题。结论:临床药师融入临床开展药学服务,及时发现并协助解决用药问题,对于保障病人安全、有效、经济用药有很好的作用。

  • 标签: 临床药师 腹膜炎 弥漫性 抗感染药/药物疗法 药学服务
  • 简介:目的对于细菌性感染性角膜病变恢复后期的患者,通过配戴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观察其在改善角膜刺激症状和促进角膜修复方面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9眼诊断为细菌性感染性角膜病变患者,通过积极抗感染处理后,采用临床对照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按常规给予治疗用药;治疗组在按常规给予治疗用药的同时加戴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观察比较2组患者角膜刺激缓解症状和角膜愈合的情况。结果治疗组缓解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1%(P〈0.05),术后1周行角膜荧光素检查,治疗组溃疡创面愈合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适当的时机合理使用治疗性角膜接触镜可减轻细菌感染性角膜疾病患者的痛苦,能有效的促进角膜的修复,缩短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带来方便等优点。

  • 标签: 角膜接触镜 软性 亲水性 感染性角膜病变 细菌性 疗效
  • 简介:目的:讨论一例重症胰腺炎伴发多药耐药(MDR)肺炎克雷伯菌(Kpn)脓毒血症治疗成功的抗感染策略,为MDR—Kpn的治疗积累经验。方法:记录病人的临床表现,结合各项实验室检验指标及抗感染治疗药物种类、疗程及联用方案,分析抗菌药物治疗策略。结果:该例病人住院期间依次使用了替加环素+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替加环素+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阿米卡星、替加环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阿米卡星、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磷霉素的多药联合治疗方案。人院第52天血培养转阴并保持,各项细菌感染炎性指标转为正常,病情好转稳定,MDR—Kpn脓毒血症治愈。结论:MDR—Kpn在缺乏明确有效的抗菌药物时,及时联合应用治疗Kpn的一线和二线药物,延长疗程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 多药耐药 联合用药 重症胰腺炎 脓毒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