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9 个结果
  • 简介:背景与目的:经蝶入路的手术范围已经从鞍区扩展到海绵窦、颅中窝等处。本研究对蝶窦气化延伸及其与周围神经血管关系的解剖进行观测,旨在为扩大经蝶手术的术前评估提供参考,避免术中重要结构的损伤。方法:结合尸头解剖与头颅CT,对蝶窦外侧壁的气化方向的变异及其与邻近神经血管结构的关系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结果:当蝶窦气化向外侧方向扩展超过连接圆孔颅外端内侧缘与翼管前端开口内侧缘的VR线(Vidian-Rotundumline)时,该蝶窦被称为外侧型蝶窦。VR线外侧的蝶窦部分称为蝶窦外侧隐窝。外侧型蝶窦可分为蝶骨大翼型、翼突型和全外侧型。本研究在100例CT扫描中,外侧型蝶窦占46%。其中蝶骨大翼型占12%,翼突型占11%,全外侧型占71%。结论:外侧型蝶窦中的外侧隐窝可为经蝶窦和经上颌窦入路切除海绵窦区和颅中窝病灶提供自然手术通道。

  • 标签: 蝶窦 气化 扩大经蝶手术入路 神经 血管 显微解剖
  • 简介:目的评价结直肠癌手术患者采用集中式术前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186例拟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102)和对照组(n=84),试验组采用集中式术前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一对一口头术前健康教育,利用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参加术前健康教育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同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96.1%,明显优于对照组(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分别为(55.6±15.7)、(57.4±17.5)和(50.2±10.7)、(52.6±9.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进行健康教育后,再次评定结果显示,术前1d、术后1d和7d,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下降,但试验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集中式术前教育,有助于患者掌握手术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轻患者术前、术后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结直肠癌 护理 术前教育 集中式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家属同步认知对宫颈癌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状况和行为特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和34例围手术期接受家属同步认知干预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行为特征。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SD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社会支持和C型行为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属同步认知可以有效地缓解宫颈癌患者围手术期的负面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家属同步认知 宫颈癌
  • 简介:目的:对比结直肠癌分别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所取得的远期疗效。方法选择金湖县人民医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以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以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远期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9%,对照组为29.3%,两组间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术后1、3与5年生存率分别为94.8%、86.2%、77.6%,对照组为72.4%、65.5%、55.1%,两组间差异显著(均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相比较,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可缩短住院时间,在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术后并发症较少,且术后的生存率较高,在临床上可优先选择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

  • 标签: 腹腔镜 结直肠癌根治术 开腹手术 远期疗效
  • 简介:外科引流在胃肠外科疾病的诊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腹腔感染、消化道漏或重症胰腺炎等治疗中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国内外已经实践多年,是否放置引流管在胃肠道手术的ERAS临床实践中一直争议不断。本文就外科引流的定义及其分类、引流的目的尧适应症、引流物的选择、在ERAS理念下胃肠道手术常见放置引流管(包括鼻胃管、尿管尧腹腔或盆腔引流管、肛管引流管)的争议与对策等相关问题做一深入探讨。

  • 标签: 加速康复外科 胃肠外科手术曰外科引流 治疗
  • 简介:目的因为顾忌早进食固体食物引起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等一系列并发症,术后患者传统的营养方案是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再到软质饮食,最后恢复普通饮食。本随机对照研究目的对比结直肠择期手术患者术后第1天给予低渣饮食或全流质饮食对患者的影响。方法111例行结直肠择期手术的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低渣饮食组(n=54)或全流质饮食组(n=57)。主要观察指标是术后第2天呕吐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是恶心指数、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方式、术中情况、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在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与低渣饮食组比较,全流质饮食组术后第2天呕吐率更高(28%VS14%,P=O.09),平均恶心指数更高(4.7VS.3.5,P=O.01),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更长(4.8VS3.7天,P=O.04),住院天数更长(7.0VS.5.0天,P=O.01)。即使调整协变量(腹腔镜技术、手术部位、术后伴随疾病、造口、鼻胃管),低渣饮食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仍短于全流质饮食组。两组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对次要观察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全流质饮食相比,低渣饮食可以使患者有更好的临床结局(P〈O.01)。结论结直肠手术后第1天低渣饮食在减少恶心感、加快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天数等方面要优于全流质饮食,同时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半流质饮食 择期手术患者 术后早期 结直肠 随机对照试验 平均住院天数
  • 简介:目的分析并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绵阳市协和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治疗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共100例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将其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每组各50例。腹腔镜组采取腹腔镜治疗的方法,开腹组则采取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出血量情况和手术需要的时间,比较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结果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的手术时间、盆腔淋巴结切除数目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数目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安全性高、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腹腔镜 开腹手术 早期子宫内膜癌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LPS)与开腹手术(LPT)在早期卵巢癌全面分期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150例早期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LPS组和LPT组,每组各75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一般情况,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恢复情况、肿瘤标志物水平和1年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LPS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LPT组(P﹤0.001),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LPT组(P﹤0.001);LPS组患者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数、盆腔淋巴结切除数均明显多于LPT组(P﹤0.001);LPS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LPT组(P﹤0.001),但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S组患者手术前后HE4、CA125水平差值均明显高于LPT组(P﹤0.001);两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S在早期卵巢癌全面分期手术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腹腔镜 卵巢癌 肿瘤标志物 生存率
  • 简介:背景与目的:儿童第四脑室肿瘤术后易出现的枕部皮下积液或假性脑膜膨出、切口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本文探讨儿童第四脑室肿瘤手术计划的制订,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2006年5月以来26例第四脑室肿瘤患儿在切除肿瘤前均行右侧脑室-前额Ommaya囊安置;术中及术后通过Ommaya囊持续外引流;经膜髓帆入路手术切除儿童第四脑室肿瘤。结果:所有患儿在切除肿瘤前均行右侧脑室-前额Ommaya囊安置;术中及术后通过Ommaya囊持续外引流;肿瘤全切23例,次全切除3例,无一例出现缄默症,本手术组无死亡病例。6例颅内感染者得到有效控制,无一例出现脑积水而需要行分流术,未出现一例枕部假性脑膜膨出及切口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论:多数儿童第四脑室肿瘤患者可经膜髓帆入路在不需要切开小脑蚓部的情况下予以肿瘤切除,仅少数患者为了充分显示肿瘤上极而切开小脑下蚓部。术前安置Ommaya囊术后持续外引流,可以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第四脑室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OMMAYA囊 侧脑室外引流
  • 简介: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及措施在高龄患者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间在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高龄患者临床资料,按围术期是否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措施分为ERAS组(n=30)和对照组(n=30),ERAS组患者围术期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和措施,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术前基本资料、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2周胃肠功能生存质量、手术并发症的情况。结果ERAS组术后住院时间[(8.51±0.97)天vs.(9.43±1.55)天,P〈0.05]、住院费用[(49482.07±4486.59)元vs.(51774.47±3464.14)元,P〈0.05]均少于对照组,ERAS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67%vs.30.00%,P〈0.01)。结论高龄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围术期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和措施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老年人 胃癌 腹腔镜 加速康复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连台手术术前禁食时间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livercancer,PLC,简称“肝癌”)患者术后血糖水平的影响,为临床上减少术后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将96例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根据手术开始时间分为连台组和首台组,其中连台组40例,首台组56例,比较两组术前禁食时间及术前、术后第1日、第3日、第5日、第7日的空腹血糖值。结果连台组术前禁食时间长于首台组(P〈0.01),连台组术后第3日、第5日、第7日的空腹血糖值高于首台组(P〈0.01)。结论连台手术术前禁食时间延长可能是导致肝癌患者术后血糖水平升高的原因之一,临床上应重视对连台手术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术前饮食指导,以减少术后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

  • 标签: 肝肿瘤 连台手术 高血糖 护理
  • 简介:目的评价保留膀胱手术联合动脉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4月-2006年12月,对35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或膀胱部分切除术联合GC(吉西他滨+顺铂)方案动脉化疗治疗,总结分析肿瘤控制情况、膀胱保存率和患者的生存率。结果33例患者获随访,2例失访,平均随访24.3个月(3-45个月)。27例无瘤生存,2例带瘤生存,4例死于肿瘤转移,2年生存率为88.8%;19例无复发及转移,5例浅表性复发,3例浸润性复发,6例转移;25例保留膀胱生存,4例行挽救性全膀胱切除,4例死亡,2年膀胱保存率为74.1%。全部患者对动脉化疗耐受良好,无严重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结论保留膀胱手术联合GC方案动脉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近期疗效满意,毒副作用轻,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研究。

  • 标签: 膀胱 移行细胞癌 浸润性膀胱癌 保留膀胱手术 动脉化疗
  • 简介:对恶性脑肿瘤的治疗,已不再单纯依赖手术切除,而已经开始使用包括分子治疗在内的手段来完善现有的手术、放疗及化疗,对恶性疾病进行干预。神经外科医生在手术切除肿瘤的同时,将具有抗癌作用的药物、分子或细胞置入瘤腔,从而起到杀灭残存肿瘤细胞的作用,防止肿瘤局部复发。在脑肿瘤分子治疗时代,神经外科医生能在分子水平上干预恶性脑瘤的发生、发展,其重要性并不亚于肿瘤的切除。所以,治疗脑(神经系统)肿瘤的神经外科医生,应该是既善于操手术刀,又会操"分子刀"的神经肿瘤外科医生。本文简要介绍在手术切除脑肿瘤的同时还可以应用的,包括已经可以临床实施的和正在研究的局部治疗技术,主要有局部化疗、间质内放疗、局部免疫治疗、微包囊技术在神经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神经干细胞技术、对流增强的药物释放技术。

  • 标签: 脑肿瘤 神经肿瘤学 局部治疗 分子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清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Ⅳ型胶原(ColⅣ)和透明质酸(HA)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和放射免疫法测定66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bFGF、ColⅣ和HA的含量,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大肠癌组治疗前bFGF、ColⅣ和HA均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与淋巴结转移和肿瘤临床Duke's分期有明显相关性(p<0.01)。行根治性手术组术后bFGF、ColⅣ和HA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而姑息性手术组bFGF、ColⅣ和HA则无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血清bFGF、ColⅣ和HA的水平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和病程有关,检测大肠癌患者血清bFGF、ColⅣ和HA的变化,有助于估计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大肠癌 围手术期 血清 bFGF ColⅣ HA
  • 简介:目的探讨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合并肺癌围手术期肺功能的变化及处理措施。方法2004年1月至2011年10月,对26例中重度COPD合并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15例,肺段切除术6例,肺楔形切除术5例。围手术期给予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氧疗、辅助排痰、呼吸康复训练及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比较术前综合治疗后与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患者的肺功能与血气分析情况。结果26例患者术前经综合治疗后,MVV、FEV1和FVC均明显改善(P〈0.01),PaO2、SpO2上升(P〈0.05),PaCO2显著下降(P〈0.01)。术后1个月的MVV、FEV1和FVC较术前低(P〈0.05),PaCO2较高(P〈0.05),PaO2和SpO2已无差异(P〉0.05)。3个月时各项指标均已达术前水平(P〉0.05)。26例术后死亡2例(7.7%),24例康复出院。结论中重度COPD合并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给予适当的综合治疗能有效改善肺功能,增加手术耐受性,有利于术后肺功能的康复。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癌 肺功能保护 围手术期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miRNA-101、miRNA-21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0例行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为胃癌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健康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检测胃癌患者,体检时检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miRNA-101、miRNA-21表达水平;并比较不同临床特征胃癌患者的血浆miRNA-101、miRNA-21表达水平。结果术前胃癌组患者血浆miRNA-101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miRNA-21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胃癌患者血浆miRNA-101相对表达量逐渐增高,血浆miRNA-21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P﹤0.05)。不同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胃癌患者术前血浆miRNA-101、miRNA-21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浆miRNA-101、miRNA-21可作为胃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有望成为胃癌诊断、手术疗效评估的新手段。

  • 标签: 胃癌 根治性手术 miRNA-101 MIRNA-21 临床意义
  • 简介:背景与目的:垂体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以手术治疗为主。保护肿瘤周围正常结构,顺利暴露肿瘤是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影像资料下神经导航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垂体瘤患者78例。其中47例患者均应用神经CT导航辅助手术切除垂体瘤,31例患者均在神经MRI导航下,辅助手术切除垂体瘤,对两种手术方法的术中准确性及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应用神经导航辅助手术切除78例垂体瘤的过程中均准确找到病灶,导航误差范围1.4~2.9mm。结论: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应用神经导航可靠、准确性高,同时可提高手术的疗效。

  • 标签: 脑肿瘤 垂体瘤 神经导航
  • 简介:2016年第5届粤闽赣腹腔镜胃肠外科手术治疗学习班将于2016年7月22日至24日在梅州(梅州市昌盛豪生大酒店)举行。大会由梅州市医学会胃肠外科分会主办,梅州市人民医院承办,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协办。大会邀请了全国各地知名专家教授进行学术讲座和精彩手术演示,为广大医务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 标签: 胃肠外科 手术演示 市医学会 肿瘤杂志 学术交流 腔镜
  • 简介:目的分析进展期近端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为进展期近端胃癌的胃切除范围以及是否需要联合切脾提供临床病理学依据。方法选择1989年1月—2010年10月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进展期近端胃癌87例,记录每例患者的淋巴结数目和大小,计算淋巴结总数和平均值,计算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以及No.1~16淋巴结转移率。结果87例手术标本共检出淋巴结4828枚(30—157枚),平均(55.49±20.19)枚/例。其中≤5mm的淋巴结占80.39%(3881/4828)。87例中71例有淋巴结转移。有癌转移的淋巴结中,≤5mm的淋巴结占61.22%(562/918)。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为81.61%,No.1~4和No.7~9淋巴结转移率较高(40.22%-79.31%),而No.12~15淋巴结转移率极低(0—2.30%),No.16淋巴结转移率为14.94%;No.5和No.6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1.84%和14.94%,No.10和No.11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4.48%和19.54%。结论了解进展期近端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有助于指导淋巴结切除术,因为切除No.5~6和No.10~11淋巴结的需要,进展期近端胃癌宜行全胃切除联合脾切除术。

  • 标签: 进展期近端胃癌 淋巴结转移规律 淋巴结数目 淋巴结大小 胃周淋巴结转移
  • 简介:背景与目的:手术后肿瘤残余是影响胶质瘤患者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应用术中磁共振影像(intraoperativemagneticresonanceimaging,iMRI)导航手术,可达到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和保护神经功能的双重目的。本研究评估iMRI导航手术切除脑胶质瘤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158例脑胶质瘤患者接受iMRI神经导航手术。结果:手术总耗时2.5~8.5h(平均5.2±1.5h)。图像质量优144例(91.1%),良9例(5.7%),差5例(3.2%)。iMRI扫描次数2~5次(平均2.5±0.7次),其中3次42例(26.6%),4次15例(9.5%),5次6例(3.2%)。39.9%的脑胶质瘤病例经iMRI发现肿瘤切除范围未达术前计划,仍需进一步切除。术后早期MRI证实肿瘤全切率达90.5%,术后严重致残率6.8%。无iMRI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iMRI实时影像导航手术治疗脑胶质瘤安全有效,可实时纠正术中脑移位误差,精确定位脑胶质瘤的影像学边界,定量评估手术切除范围,有效提高肿瘤切除率。

  • 标签: 脑移位 胶质瘤手术 术中磁共振成像 神经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