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脑梗死上肢瘫痪患者,分析针刺与康复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9.04~2021.04月收治的脑梗死上肢瘫痪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30例对照组和30例研究组,分别接受康复技术干预和联合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变化。结果: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患者的FMA评分、ADL评分均有提高,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针刺与康复技术应用于脑梗死上肢瘫痪康复治疗中,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临床可进一步推广运用。

  • 标签: 脑梗死 上肢瘫痪 针刺与康复技术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肢骨折应用微创下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入院治疗上肢骨折者88例纳入研究,入组后应用随机式分组,为微创组入组患者实施微创下内固定术治疗,传统组应用传统钢板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相关指标、肩关节评分作为此次研究观察指标实施对比。结果:微创组治疗有效率相比于传统组显著更高,有对比优势性(P<0.05),微创组、传统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结果显示,优势小组为微创组(P<0.05),微创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传统组,均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肩关节评分均高于传统组,指标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上肢骨折患者应用微创下内固定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

  • 标签: 内固定术 微创 上肢骨折 治疗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索康复治疗在上肢骨关节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取了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某医院接受治疗的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5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5例。其中实验组采用康复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常规性治疗方法。之后,对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上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活动程度和受累关节相关的肌群肌力、运动功能的效果评定都要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p<0.05,有明显的差异和不同。结论 针对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肢体关节活动程度,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上肢功能,在骨科创伤的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 标签: 康复治疗 上肢骨关节损伤 应用效果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Bobath运动疗法与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治疗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将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7例,给予对照组使用Bobath运动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肌电生物反馈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各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Bobath运动疗法与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能够有效的改善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Bobath运动疗法 肌电生物反馈 偏瘫患者 上肢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上肢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进行综合康复治疗,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肘关节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以提升疗效,能够缓解疼痛症状,有利于改善肘关节功能,具有较好的推广性。

  • 标签: 综合康复治疗 上肢骨折 肘关节 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早期术侧上肢功能锻炼在永久起搏器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通过回顾分析本病区2020年9月-2021年4月接受永久起搏器植入的58例患者,按时间顺序进行分组护理,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的术侧上肢功能锻炼,观察组(29例)患者接受早期术侧上肢功能锻炼干预,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一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的概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术后一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和传统的护理方式相比,早期术侧上肢功能锻炼干预在永久起搏器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和价值,其前景广泛。

  • 标签: 术侧上肢 功能锻炼 永久起搏器
  • 简介:摘要:目的:对针灸联合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后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进行观察研究。方法:以我院2023年3月—2024年3月收治的84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针灸治疗方式,观察组则采用针灸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方法。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FMA-UE评分、NI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数据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FMA-UE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针灸联合经颅磁刺激应用到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临床疗效明显,对于患者恢复上肢功能有着重要帮助,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并应用。

  • 标签: 针灸联合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 上肢功能恢复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上肢骨折手术中联合应用瑞芬太尼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 。方法:收集 2015 年 11 月 -2016 年 12 月我科收录的上肢骨折手术病患共 74 例,按照数字表法的分组原理,对 74 例入选病例进行分组:观察与对照两组各 37 例。两组术中都联合应用瑞芬太尼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其中观察组瑞芬太尼的泵注速率为 0.1ug/ ( kg*min ),对照组为 0.05ug/ ( kg*min )。分析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 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的达优率为 81.08% ,对照组为 54.05%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 结论:于上肢骨折手术中合理联用瑞芬太尼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并严格控制瑞芬太尼泵注的速率为 0.1ug/ ( kg*min ),可增强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提高麻醉效果 。

  • 标签: 瑞芬太尼 上肢骨折手术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效果
  • 简介:目的:评价儿童上肢骨折术手超前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8岁儿童上肢骨折内固定术,按患儿执行神经阻滞麻醉手术日期分组,单日为观察组,共50例;双日为对照组,共50例。观察镇痛起效时间、止痛持续时间,以及有无不良反应。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成实验,无因不能耐受而退出者。术后疼痛出现前应用镇痛药效果明显较疼痛出现后用药效果良好。结论:使用儿童型双氯芬酸钠超前镇痛方法简便,镇痛效果明显,副反应程度轻,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患儿及家长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儿童 上肢骨折 超前镇痛 疼痛护理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对上肢骨折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对其术后疼痛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 2019年 3月 -2020年 1月间收治的上肢骨折患者 8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根据抽签法将此次研究的 82例患者平均分为每组各有 41例的对照组与实验组,并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以及舒适护理,对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疼痛评分以及护理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术毕时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12h、术后 24h以及术后 48h时,实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患者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 对上肢骨折患者实施舒适护理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舒适护理 上肢骨折 疼痛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参数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进入课题研究的 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 5Hz组, 10Hz组,每组 1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分别对患侧大脑 M1区进行不同参数下的 rTMS治疗,连续治疗 15天,并于第一次治疗前和治疗 15天后对各组进行疗效评定,评定采用上肢 Fugl-Meyer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上肢 Fugl-Meyer评分均有所提高, 10HZ组和 5HZ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 5HZ、 10HZ重复经颅磁刺激作用于患者患侧大脑半球 M1区均能提高患侧脑区运动皮质的兴奋性,有助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且 10HZ比 5HZ的经颅磁刺激更能改善患者功能。

  • 标签: 高频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恢复期 上肢功能。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重复经颅磁结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进入课题研究的 3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除常规康复治疗外,同时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和镜像疗法训练,并于第一次治疗前和治疗四周后进行上肢 FMA及 Barthel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上肢 FMA评分、 Barthel评分上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05);治疗四周后两组患者上肢 FMA评分、 Barthel评分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镜像疗法能促进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 标签: [ ]重复经颅磁刺激 镜像疗法 脑梗死恢复期 上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烫熨对改善老年上肢骨折中后期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8例老年上肢骨折中后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功能锻炼,观察组给予中药熨烫联合功能锻炼,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关节屈度和伸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关节屈度和伸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SS、ADL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HS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药烫熨能有效促进老年上肢骨折中后期上肢功能康复,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 标签: 中药烫熨 上肢骨折 功能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上肢骨折创伤后肢体肿胀患者中采取综合护理对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均选自在我院医治的上肢骨折患者,共60例。将采取常规护理的4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取综合护理的4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愈合时间、消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在愈合时间、消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上,观察组相较对照组均明显更低,2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综合护理应用于上肢骨折创伤后肢体肿胀患者中,有利于加快骨折的愈合,促进肿胀消失,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广泛开展。

  • 标签: 上肢骨折 肢体肿胀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上肢骨折小夹板外固定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影响功能锻炼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将我院于2012年3月到2014年5月接诊的120例上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观察组的患者在心理支持、功能恢复、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评价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骨折小夹板外固定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患者功能锻炼有积极意义,可以帮助患者更顺利地恢复。

  • 标签: 上肢骨折 小夹板外固定 护理干预 功能锻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灸康复护理对脑梗死上肢瘫痪及日常生活能力的临床应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份—2018年10月份,脑梗死上肢瘫痪的患者64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将64位脑梗死上肢瘫痪患者分为了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2)。对照组的32位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的32位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加入针灸康复护理。10d后对观察组的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上肢恢复效果及其日常的生活行动能力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恢复与生活能力的评分。结果两组脑梗死患者在治疗护理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32位患者在常规治疗与针灸康复护理的双重作用下,其上肢恢复效果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针灸康复护理运用到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其治疗护理效果好,能够及时有效的帮助患者上肢快速康复,助于患者在治疗后尽快恢复日常的生活能力并利于提高患者愈后的自理能力,对患者的整体治疗有着极大的帮助,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针灸康复护理 脑梗死 日常生活能力 上肢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