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间接荧光法(IIF)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抗双链DNA的检测结果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在我院确诊或疑似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清晨空腹抽取所有受试者的静脉血液4ml装入2个干燥清洁的试管内,每个试管2ml,对试管进行标记(编号、IIF或ELISA等),离心处理后妥善保存,当天进行检测。每位受试者的样品均接受IIF法和ELISA法的检测。结果IIF法检测4例阳性,ELISA法检测9例阳性,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IF法和ELISA法各有特点,临床检测应该灵活选择,充分发挥两种方法的优势。

  • 标签: 间接荧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抗双链DNA IIF ELISA dsDNA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与ELISA法检测乙肝两对半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35例乙肝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与ELISA法两种不同的检测方法对乙肝两对半的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检测乙肝五项指标准确率更高,而且具有重复性,对HbsAg和HBeAg这两项指标的检测没有明显差异(P>0.05);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检测HbsAb、HbeAb、HBcAb等指标与ELISA检测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对半检测结果表明,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检测率明显比ELISA法检出率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与ELISA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以根据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确诊乙肝,并为乙肝治疗和预后提供有效的监测,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 ELISA 乙肝两对半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TRFIA)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五个血清学标志物进行临床评价。方法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法和酶联免疫法(ELISA)对定值样品和200份临床标本同时测定,对二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分别为HbsAg97%、HbsAb86%、HbeAb94%、HbcAb86%,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X2分别为4.17、X2=26.04、4.92、20.35);HbeAg符合率为99%,无显著差异(X2=0.5,P>0.05)。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法测定结果有较高的符合程度,但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特异性、灵敏度等方面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高。

  • 标签: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 酶联免疫分析 乙型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在检测婴幼儿尿液和其母乳中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山西省汾阳医院就诊的疑似HCMV感染患儿的尿液和母乳,通过FQ-PCR的方法对不同样本进行HCMV-DNA定量检测。结果在采取的68例尿液样本中,PCR检测的阳性率13.2%(9/68)显著低于54例母乳样本中阳性检出率66.7%(36/54),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且尿液中HCMV-DNA的平均含量为10767.7copies/mL低于HCMV-DNA的平均含量为53870.08copies/mL。结论FQ-PCR可以准确地检测患儿尿液及其母乳中HCMV-DNA的含量,其检测结果可以为婴幼儿的临床诊断以及患儿的治疗提供指导意义。

  • 标签: 人巨细胞病毒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母乳 尿液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快速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TEN、VEGF和RRM1mRNA表达水平的体系,并对表达水平进行评价。方法以正常人外周血构建PTEN、VEGF、RRM1和管家基因actin的定量标准曲线,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中的“双标准曲线”模型对80例肺癌患者和200例正常人的上述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标准曲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PTEN和VEGF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正常组织,PTEN、VEGF基因表达与患者的性别、组织学类型无关,而与P-TNM分期存在显著相关性。两者的基因表达呈负相关。RRM1基因表达与患者的性别、组织学类型以及P-TNM分期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能够较好的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PTEN、VEGF和RRM1mRNA表达水平进行定量检测并给予客观评价,为后期的治疗和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荧光定量PCR PTEN VEGF RRM1 表达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免疫荧光法和层析法对于检测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效果,旨在指导临床诊断。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间于我院进行诊断和治疗的124例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检测方法的不同,分成免疫荧光组(n=62)和免疫层析组(n=62),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测阳性率和敏感度。结果免疫荧光组的男性阳性率为30.77%,免疫层析组的男性阳性率为20.00%,则两组数据无明显差异(χ2=0.4308,P>0.05);免疫荧光组的女性阳性率为28.57%,免疫层析组的女性阳性率为10.64%,则两组数据差异明显(χ2=4.8600,P<0.05)。免疫荧光组的敏感性为86.67%,免疫层析组的敏感性为46.67%,则两组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差异明显(χ2=5.4000,P<0.05)。结论对于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而言,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较好,方便快捷,且检出率和敏感性高,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泌尿生殖道 沙眼衣原体 感染 免疫荧光 免疫层析 性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荧光PCR技术和细菌培养法用于产前筛查B族链球菌(GBS)感染的检验效果。方法收集500例孕34-37周孕妇阴道肛门拭子,分别进行GBS核酸检测(PCR)及细菌培养检测,对比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500例样本中,PCR技术检测GBS阳性43例,阳性率8.6%,细菌培养法检测GBS阳性26例,阳性率5.2%,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测序法对照,PCR技术正确占89.5%,细菌培养法正确占10.5%,差异有显著性(P<0.05);PCR技术与细菌培养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99.6%和61.0%、99.8%,二者敏感性差异显著(P<0.05)。结论产前B族链球菌检测,PCR技术明显优于细菌培养法,其阳性率高、准确性大、敏感性好,检测速度更快。

  • 标签: 实时荧光PCR 细菌培养 B族链球菌 围产期 阳性率 敏感性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合传统方法检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皮肤科、泌尿外科、妇科就诊患者的泌尿生殖道标本115例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液体培养法检测,分析比较结果。结果通过对同种标本的2种方法结果的比较,检测阳性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Q—PCR呈阳性的标本,液体培养法均呈阳性;而液体培养法呈阳性的标本,FQ—PCR可能为阴性,考虑原因主要是液体培养时间过长,标本被污染,导致假阳性。结论液体培养法可作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初筛检查,结合FQ—PCR检测能提供准确的诊断,2者阳性的基础上结合液体培养法的药敏试验,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用药方案。

  • 标签: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液体培养法 泌尿生殖道 支原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ICGA)及诱发电位(CMEP)联合监测在术中的联合应用价值,以进一步提高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8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显微手术进行ICGA及CMEP联合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术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术后复查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后3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OutcomeScaleGOS)。结果6例动脉瘤夹闭后CMEP出现异常变化;18例动脉瘤夹闭后,ICGA发现3例载瘤动脉狭窄,2例发现瘤颈残留,术中及时调整动脉瘤夹之后,诱发电位恢复如初,其余异常现象均及时纠正,术后3月随访GOS评分优良18例。结论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过程中进行ICGA及CMEP联合监测,相互弥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术者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尽可能减少手术并发症,改善病人预后。

  • 标签: 诱发电位 吲哚菁绿荧光造影 术中监测 大脑前动脉瘤 夹闭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深圳地区不孕育龄妇女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感染情况以及与不孕症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本院就诊的581例不孕妇女和162例正常妊娠妇女,取尿液样本进行Ct和Uu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的检测。结果研究组Ct和Uu阳性率分别为24%和33%;对照组阳性检出率为8%和3%,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CTχ2=18.91P<0.05;UUχ2=15.63P<0.05;Ct+Uuχ2=6.7P<0.05。结论女性生殖道Ct和Uu的感染是引起不孕的因素;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是一种简便、快速、经济的病原体的检测技术。

  • 标签: 沙眼衣原体 解脲支原体 不孕症 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于实时荧光PCR的探针熔解曲线分析(PMCA)技术作为耳聋基因基因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1-4月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经MALDI-TOF-MS诊断为耳聋基因携带者的婴儿的脐带血标本92份和正常的脐带血标本4份,采用PMCA技术对上述96份标本进行耳聋基因检测,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样本,以DNA测序技术作为金标准,对上述两种方法检测耳聋基因突变的检测性能进行评估。结果探针熔解曲线分析法除了2例不在检测范围外,其余的94份标本均能正确检出。经测序鉴定,该两例未能检测出,是由于基因检测位点的不同所导致。结论PMCA技术可作为MALDI-TOF-MS技术检测耳聋基因基因突变的替代或验证方法。

  • 标签: 耳聋基因诊断 熔解曲线分析 质谱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分型法检测乙肝病毒B、C基因型的方法学的应用价值,掌握不同类型感染者的基因型分布特征。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接受诊疗的73例乙型肝炎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荧光定量PCR分型法进行检测,判断患者基因型。结果利用荧光定量PCR分型法成功分型70例(95.9%),其余3例(4.1%)未检出;70例成功分型的患者中,B型45例/61.6%,C型11例/15.1%,B/C混合型14例/19.2%,B型显著高于C型、B/C混合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荧光定量PCR分型法检测乙型肝炎患者,分型成功率较高,且乙肝病毒以B基因型为主。

  • 标签: 荧光定量PCR分型法 乙肝病毒 基因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2)和多重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在口咽癌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中的检测性能。方法采用HC2和多重荧光PCR检测31例口咽癌患者中高危型HPV感染情况,通过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两种检测方法在检测结果中的一致性。结果HC2和多重荧光PCR两种方法检测高危型HPV一致性较好,总符合率为90.32%,总一致性指数(Kappa指数)为0.7364。结论在口咽癌患者中应用HC2技术进行高危型HPV检测有可行性。

  • 标签: 杂交捕获 多重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口咽癌 人乳头状瘤病毒 高危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萋-尼氏抗酸染色、金胺“O”荧光染色与结核菌快速液体培养在结核病诊断方法的差异。方法将我院2012年6月—2012年12月六个病区350例住院患者痰液标本进行调查,分别采用萋-尼氏抗酸染色法、金胺“O”荧光染色法、快速液体培养法。结果350例患者痰液标本中,抗酸染色阳性共94例,阳性率为26.86%,金胺“O”荧光染色阳性共138例,阳性率为39.43%,快速液体培养法培养阳性为183例,阳性率为52.29%。结论选择有效的实验检测方法是发现疾病的关键。

  • 标签: 结核病 结核杆菌 诊断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速率散射比浊法(NEM)和免疫荧光法(FIA)检测对全血C反应蛋白(CRP)测定结果的可比性。方法选取72例新鲜全血标本,在我院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两组各36例,观察组及对照组。取免疫荧光法(FIA)检测的是观察组,择速率散射比浊法(NEM)的是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检测患者C反应蛋白的阳性情况,并给予相应的记录;且需观察分析两组患者两种检测方法的C反应蛋白的含量,并记录下来。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检测C反应蛋白的阳性率69.44%,观察组患者经免疫荧光法(FIA)检测之后是72.22%,两组对比差异不显著,无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86.3±20.2)mg/L,观察组患者检测之后的C反应蛋白的含量(85.8±19.3)mg/L差异不显著,无意义(P>0.05)。结论针对选取的72例新鲜全血标本,分别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NEM)和免疫荧光法(FIA)检测,差异无显著意义,但是针对感染性疾病而言,C反应蛋白的预后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上应按照实际选择,两种方法具备各自的优缺点。

  • 标签: 可比性 全血C反应蛋白 速率散射比浊法 免疫荧光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技术筛查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价值,分析巨细胞感染与肝脏损害相关性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以2017年5月—2018年3月我院42例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为例,予以血生化和病毒DNA检测,并根据诊断结果对症治疗,观察诊断效果,评价疗效及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患儿尿液样本病毒DNA均呈阳性,准确率100%。经治疗,显效15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92.86%。患儿治疗后肝功能指标TBIL、ALT、AST,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荧光定量PCR技术是诊断小儿巨细胞感染的有效手段,本病可引起肝功能损害,基于肝功能指标检查结果予以小儿对症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巨细胞病毒感染 荧光定量PCR技术 肝脏损害 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