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临床输血检验中采用卡式微凝胶试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 2019年 3月至 2020年 1月收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患者 200例,纳入患者均采集血液样品并行卡式微凝胶试验法、盐水法检验,对比分析不同方法检验结果。结果: 200例输血患者经卡式微凝胶法进行检测,正定型符合率 100.00%( 200/200),反定型符合率 99.00%( 198/200);盐水法检测正定型符合率 96.00%( 192/200),反定型符合率 94.00%( 188/200);卡式微凝胶法检测正定型、反定型符合率相比盐水法明显更高( P<0.05。结论:采用卡式微凝胶试验法进行输血检验能有效提高一次性检验正确率,该检验方法在保障输血治疗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输血检验 卡式微柱凝胶试验 一次性检验 正确率 输血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内侧柱支撑重建辅助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7 月至 2019 年 7 月收治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 94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 47 例,对照组行单纯常规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内侧柱支撑重建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术后随访 6 个月,比较两组关节活动度。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影像学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对患者随访 6 个月,观察组关节活动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 标签: 内侧柱支撑重建 辅助治疗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溶血病检测中微凝胶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本人总结归纳于2017年02月--2019年02月期间实验室接收的66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采集每位患儿的血液,并利用传统试管法、微凝胶技术方法进行三项试验,即分别是游离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放散试验。结果显示:微凝胶技术的抗体游离抗体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放散试验等阳性检出率高于传统试管法(p

  • 标签: 新生儿 溶血病 微柱凝胶技术 临床应用 检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累及后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01月至2020年06月期间收治的累及后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6例,采取前(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手术。记录并比较术后3天及术后随访1年时内侧及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PA)、胫骨平台翻角(TPA),记录并比较随访6个月及随访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恢复(以Merchant量表评价)效果。结果: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02.34±23.40)d,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77%,内固定失效率为0.00%;术后随访1年时,PA、TPA与术后3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大于6个月随访时,Merchant量表评分高于6个月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取取前外侧联合后内联合入路治疗累及后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前后联合入路手术 膝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凝胶技术在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和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70例输血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凝聚胺试验行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观察组采用凝聚胺试验联合微凝胶技术行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对比两组患者血液匹配相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液匹配相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凝胶技术在输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且能保障患者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微柱凝胶技术 输血治疗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凝胶法( MGT)交叉配血次侧不合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抽取我院输注红细胞成分患者共568例,回顾性分析MGT交叉配血情况。结果:568例输注红细胞成分受血者中有34例出现次侧不合,其中抗人球蛋白实验阳性30例,假凝集1例,献血者抗体筛查阳性2例,加样错误1例。结论:因DAT阳性引起的次侧配血不合应确保不是自身免疫性溶贫后,可为受血者输入悬浮红细胞。因假凝集、加样错误等原因引起的次侧配血不合,需要对其采取相关策略,以避免不合。

  • 标签: 微柱凝胶法 交叉配血次侧不合格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聚胺法与微凝胶法交叉配血阳性结果对比。方法取衡阳市中心医院临床受血者样本1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凝聚胺法组与微凝胶法组各600例,比较两组操作耗时与交叉配血阳性结果。结果与微凝胶法比较,凝聚胺法操作时长短;微凝胶法检出主侧阳性134例,次侧阳性412例,假阳性54例,凝聚胺法检出主侧阳性132例,次侧阳性390例,假阳性78例,微凝胶法较凝聚胺法具有较高的阳性标本检出率,P<0.05(具统计学差异)。结论微凝胶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操作时间较长不适用至急诊配血流程,给予凝聚胺法操作易发生漏诊,在急诊配血流程较适用,值得借鉴。

  • 标签: 凝聚胺法 微柱凝胶法 交叉配血 阳性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凝聚胺法和微凝胶法在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意义及不完全抗体检出率分析。方法:选取本院临床输血的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2021年1月~2022年6月,分别进行凝聚胺法、微凝胶法交叉配血实验,筛查患者血清中不完全抗体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并对比检测时间,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在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意义。结果:不完全抗体检检出率微凝胶法高于凝聚胺法,检测花费时间凝聚胺法少于微凝胶法,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凝聚胺法 微柱凝胶法 输血检验 意义 不完全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