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清代移民台湾是闽、粤,乃至中国移民史上的重大事件,故而也成为近年来移民史研究的一个热点,不仅有很多相关文章对其进行了讨论与分析,还有一些相关的专著问世,可谓硕果累累。但这些移民史研究大都习惯于以俯视的视角(自上而下),在大历史框架之下考证国家对移民的推动与影响,讲究数据的推算与精确,因此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粗线条的移民动向与趋势,而忽视了移民中最重要的因素——人的存在,以及人在移民活动中的能动性。

  • 标签: 19世纪 客家村落 移民史 重大事件 人的存在 移民活动
  • 简介:从学理上说,1920醒狮派的公民教育思想既是一种以国家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以国家主义为灵魂的政治理想。醒狮派在对当时中国自由主义公民教育进行反动的同时,更希望通过公民教育的的形式唤醒国人的国魂与国性,重树国人的自尊与自信,规范国人的信仰与道德,以便为"全民革命"提供精神支持。这种公民教育思想由于过分重视国家、民族的神圣性与至上性,而相对忽视了个人、社会在国家中的应有地位,因而是一种狭义的、不完整的公民教育思想。但由于它暗合了近代中国要求民族解放的时代节拍,因此也不乏一定的合理性,并对以后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醒狮派 国家主义 公民教育 中国青年党
  • 简介:三夏志清在1940的主要精力都用于求学和苦读,他的享乐时光很短暂,由于长时间沉迷于西洋文学,可能也导致了他性格的偏执,热衷于文学,却不善于交际,尤其在情感表达方面,他的这种内敛、压抑的性格,到了后来却发生了很大转变。夏志清曾提到:'从大三开始到离沪赴台的

  • 标签: 交友年代 年代夏志清 读书交友
  • 简介:19331月创刊的《中等算学月刊》,是以中等数学为内容的期刊,为当时国内所首创,该刊总社设在南京南捕厅钟英中学内,由武汉大学出版部印刷发行,16开本,全年10期,每期正文48页,特刊则多达86页,1937抗日战争爆发,报纸价格飞涨,且不易买到,不得已该刊不能按时出版,这一只出了5期,且最后一期(第5卷第5期)于当年12月出版,其时日本侵略军已兵临城下,在这一期的编后语中,是这样结尾的:“目下时局紧张,下期能否继续出版,暂无把握,不过本刊同人誓竭其全力以维护此唯一之算学定期刊物,一俟时局敉平,仍当按期出版,以慰读者之望、”然而战火迅速蔓延,日军大举入侵,该刊乃被迫停刊,自19331月至1

  • 标签: 30年代 算学 中等 武汉大学 创刊号 教科书
  • 简介:沙市地处长江荆江险段,每年汛期,全市人民都把保卫荆江大堤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举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都要率先奔赴防汛第一线参加抗洪护堤的战斗。60初,我在沙市纱厂工作,每逢汛期,我们厂里干部(包括领导干部)和身强力壮的工人组成抢险队,集中在厂里枕戈达旦,严阵以待,随时听候防汛指挥部的调遣。1962汛期,我(时任沙市纱厂计划科科长)和本厂另几位同志被抽到宝塔河防汛指挥所,执行巡回检查堤脚浸漏的任务。一天深夜,我与皮弗苏工程师结伴在我们所负责的地段巡回检查。我们身着长油衣衫和长裤(既可防蛇、蚊叮咬,又免得凌晨受凉),每人一手持马灯或电筒,一手拄根竹棍(竹棍既可在野草丛生的地方打草惊蛇,

  • 标签: 防汛抢险 60年代 深井抽水 井水位 总指挥部 堤防工程
  • 简介:在学者夏志清的人生历程中,有两个时期无疑是最关键的,即1940和1950。目前,学界重点关注的是夏志清在50所进行的学术研究活动。1961,夏志清历经数年写作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海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著作不仅开创了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局面,而且也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使得他能够立足欧美汉学界。当然,也正是因为这部著作,确保了夏志清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教职。此后,尽管夏志清仍

  • 标签: 交友年代 年代夏志清 读书交友
  • 简介:1980起,经济史学家开始重新检讨世界大萧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观点认为1930中国出现的经济危机和世界大萧条并无直接关系,对当时中国经济真正的影响是来自日本对中国的军事袭击和世界银价的大幅波动。1930的中国,对于国民政府、英美日列强和中外商人来说,不是破产的年代,而是一个博弈的年代。国民政府恰是抓住此时机推行了币制改革,掌控了国家财政,"萧条"于中国有"危"也有"机",不可概以负面论之。

  • 标签: 世界大萧条 1930年代 中国经济
  • 简介:2050是冷战的高峰期,也是美国插手西藏事务的关键期。美国高层及其重要情报机构都积极卷入到这一活动当中。本文以时间为序,系统阐述了50美国的西藏政策的重要变化及其国务院、中情局在西藏的秘密行动。这一时期美国的西藏政策与行动直接导致了达赖出逃国外,并使美国由幕后走向前台,利用联合国公开插手西藏问题。

  • 标签: 中美关系 西藏政策 中情局 秘密行动
  • 简介:台湾问题,在中共建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上,从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之所以重要,除了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确信它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外,还在于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共才能够名正言顺地宣布它已经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毛泽东成就其历史辉煌的最后一步,受阻于19506月朝鲜战争的爆发。

  • 标签: 毛泽东 50年代 炮击金门 1950年 台湾问题 对外政策
  • 简介:对中世纪教会史研究而言,中世纪主教档案是一个极为基本且极具价值的史料来源,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20,以地方档案协会为主的档案出版机构对中世纪主教档案进行了重新整理和出版,促进了这些档案在教会史领域中的研究和使用。在这一过程中,受西方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演进的影响,西方学者们对中世纪主教档案的使用经历了从制度史研究范式逐步到社会史研究路径的转变。随着研究重心的变化,人们对主教档案的解读不断深入,其史料价值也不断得到挖掘。

  • 标签: 中世纪 英格兰 主教档案 地方档案协会
  • 简介:本文主要以法国18的文本为基础,试图利用语义学的分析路径,同时结合对当时法国社会政治变化的实证陈述,追溯一种被称为"公众舆论"的现象开始出现在此时的法国。"公众舆论"的出现以及当时文人对它的意义认知和阐释,表明18中期之后法国的政治思想氛围已悄然转变。公众舆论,这个同样带有绝对主义特征的新权威,在观念的世界里取代了传统的绝对主义王权,并成为后来法国历史以那样激烈的方式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公众舆论 绝对主义 政治争论 政治文化
  • 简介:复都制,又称陪都制,指一个国家设置复数都城的制度,与单都制相对。复都制始于周代,诸都城地位平等,无核心都城和陪都的区别。到唐代,唐玄宗称洛阳为陪京,表示洛阳只是辅助长安的陪都,将核心都城和副都顺序化,形成了陪都制,北宋时陪都制固定下来。核心都城和陪都的序列化,反映了世界秩序的根源从天转向理。复都制在4—10以北宋为界,从以长安、洛阳为代表的东西复都制转变为以北京、南京为代表的南北复都制。这是由游牧地区和农业地区政治权力形态来决定的。随着复都制类型转变,复都间的交通干线网络从西部内地转向东部沿海,从东西向转变为南北向。陪都制的转变体现了唐宋变革论下农牧复合型国家解体以及向近代国家的转变,这是欧亚大陆共通的历史现象。

  • 标签: 复都制 核心都城 陪都 长安 洛阳 北京
  • 简介:15初,中国伟大的航海家、中国海军的先驱者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和2万多海军官兵,历时28,七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不仅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更是开辟了中国海军乃至世界海军走向远洋的先河。战略海域运用的近和远,是衡量一国海军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21是海洋世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海军也正面临从混水走向蓝水、从近海走向远洋的新的战略性转折。今天,我们回首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实践,更感到其意义重大,具有震撼性的历史穿透力。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中国海军 21世纪 历史条件 世界航海史 15世纪
  • 简介:“一带一路”倡议以促全球繁荣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理想,体现了人类大多数人的共同价值观和普梦想。它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儒家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种“和合”理念与“一带一路”的核心内涵高度融合。通过多渠道传播“一带一路”,形成更多共识,奠定全球标准化建设的基石,激荡起“一带一路”的“和合之美”,悠悠奏出中华文化的曼妙韵律,才能更好、更快、更健康地推动全球标准化。

  • 标签: 和合共生 21世纪 国际标准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化 全球标准化
  • 简介:大量工资劳动者的存在,是15、16英国农村非常突出的现象。本文对他们的构成、数量、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发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仍然表现出传统农民的诸般特征。他们主要受雇于农民家庭,而非资本主义的企业;他们被附着在土地上,虽有流动,却难以与土地分离;他们的经济也不是纯粹的工资经济,而是小持有地经济。因此,我们认为此时他们不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的工资劳动者。忽略其农民特征,而将他们看做无产阶级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

  • 标签: 16世纪 15世纪 英国 农村 工资劳动者 无产阶级
  • 简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21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价值在于:它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给21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正确指导;它在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基础上所作出的新的理论结论对21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揭示了21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问题;它指出了21多模式社会主义新的共同本质规定性;它揭示了21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 标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社会主义 21世纪
  • 简介:本文旨在比较12拉丁文流行的欧洲地区和中国宋代的书信文化。在这两种文化里,书信都由知识精英所写,用以达到文化和实际沟通的目的。宋朝士大夫群体作为一个庞大和具备深远影响的政治共同体,其内部的书信往来和官僚系统关系密切;欧洲的政治格局比较分裂,文人群体也较分散。在这两种文化中,书信文化有着不同的重要性。宋代的文人文化比较发达,成员在沟通方式上有较多选择,所以书信文化在宋代社会相对没有在中世纪欧洲那么重要。中欧书信文化最突出的差异在于书信的物质性,西欧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发展出一套书法传统,而中国的通信活动却跟书法艺术密不可分。

  • 标签: 中国西欧 书信文化 文化比较
  • 简介:“行会”这一西方近代学术概念对中国商人组织历史研究具有长期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商人组织是中国社会与文化建构的产物,反映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特定过程。本文以重庆为中心,结合巴县档案等材料,分析了重庆历史上的“行”、“帮”、“会馆”、“公所”以及神会等不同组织概念的历史内涵,提倡在中国文化与社会环境基础上理解和解释中国商人组织的制度变迁问题。

  • 标签: 重庆 会馆 公所 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