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丰田织布机的创造和传播是近代东亚工业技术演化的一个实例。丰田佐吉凭借“逆着潮流游泳”的熊彼特式企业家精神,成功开发了丰田织布机这一技术产品,带动了日本工业化的发展。1920年代,通过拆解仿制,中国的大隆机器厂等企业也成功制造出丰田织布机。抗战胜利后,中国机器制造公司通过丰田的技术转让,获取了丰田式自动织机的制造能力。发明创新、逆向工程与技术转让构成了近代东亚工业技术演进的三条路径,后发国家需要凭借企业家的精神动力克服技术演化中的难关,尤其需以“非理性”的动机超越市场需求中理性决策对技术发展的抑制。对后进国的技术演化而言,意识形态起着关键作用。

  • 标签: 技术演化 技术转移 机械工业 企业家精神
  • 简介:藏传佛教密宗金刚神舞──兼谈萨迦夏季神舞边多宗金刚神舞,是藏传佛教所独有的一种属于密宗方面的舞蹈艺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随着藏传佛教的弘扬和发展,这种宗教舞蹈艺术也得到了相应的丰富和完善。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面具。独特服饰、独特乐曲、独特舞蹈程式的宗...

  • 标签: 佛教密宗 藏传 桑耶寺 莲花生 羌姆 佛教教派
  • 简介:复都制,又称陪都制,指一个国家设置复数都城的制度,与单都制相对。复都制始于周代,诸都城地位平等,无核心都城和陪都的区别。到唐代,唐玄宗称洛阳为陪京,表示洛阳只是辅助长安的陪都,将核心都城和副都顺序化,形成了陪都制,北宋时陪都制固定下来。核心都城和陪都的序列化,反映了世界秩序的根源从天转向理。复都制在4—10世纪以北宋为界,从以长安、洛阳为代表的东西复都制转变为以北京、南京为代表的南北复都制。这是由游牧地区和农业地区政治权力形态来决定的。随着复都制类型转变,复都间的交通干线网络从西部内地转向东部沿海,从东西向转变为南北向。陪都制的转变体现了唐宋变革论下农牧复合型国家解体以及向近代国家的转变,这是欧亚大陆共通的历史现象。

  • 标签: 复都制 核心都城 陪都 长安 洛阳 北京
  • 简介:15世纪至17世纪初在以明朝居于支配中心的东亚世界里,琉球王国自始至终以睦邻友好甚至是谦卑的姿态、小心谨慎地与明朝、朝鲜、日本这几个近邻国家保持着政治经济往来,不断扩大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一方面,积极加入明朝为中心的册封朝贡体系,寻求政治庇护和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与日本、朝鲜和平相处,互通商贸,获取最大利益。处予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中,琉球的国家利益始终与宗主国明朝的国家兴衰相连。在明末国家势力衰退之时,日本萨摩藩岛津氏于1609年入侵琉球,体现出其试图构建东亚日本式“华夷秩序”的野心。

  • 标签: 明朝 朝鲜 琉球 日本 朝贡体系
  • 简介:外资在东亚和拉美战后经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张和声外国资本在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其利弊得失也一直为世人所关注,本文将主要探讨东亚的韩国和台湾、拉美的巴西和墨西哥战后利用外资的情况,对两大地区作些横向比较,以求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

  • 标签: 外国直接投资 墨西哥 外资 私人银行 经济发展 韩国
  • 简介:<正>“东亚社会变化与国际环境”共同研究计划是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主持并于1989年开始实施的学术活动。它旨在通过文献史料的研究,搞清18世纪至20世纪初期东亚社会变化与外部世界曾经有过何种有机的联系的问题。该计划拟每年召开两次学术讨论会,每次讨论将安排不同的议题,并邀请外宾出席会议。其成果将依次发表于《东亚史研究丛刊》和史料集《东亚史资料丛刊》。

  • 标签: 东亚社会 内蒙古 国际环境 非语言文化 文献史料 学术讨论会
  • 简介:本文介绍日本学者前田直典关于日本历史是以中国、朝鲜的历史发展为前提条件的观点,以及另一日本学者西嵨定生所提出,以中国为中心的古代东亚世界的运转,系以册封体制(指中国王朝与其周边各国间结成君臣关系的体制或秩序)为轴心的构想。按照西嵨的构想,中国先进的文物制度正是通过这一册封体制向周边传播和得到理解的;而日本,虽没有与中国结成册封关系,但仍以朝贡国的地位,吸收中国文物制度。本文还介绍不同意上述构想,或与之有差异的种种看法。并希望今后中日两国学者进一步加强合作,探讨、研究这一类问题。

  • 标签: 朝贡国 君臣关系 研究动向 句丽 律令制 隋唐时代
  • 简介:六至十二世纪的东亚处于古代中国构建的宗藩体系中,国家间的往来伴随着各类动物的赠送,是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环节。这一时期,孔雀一方面得益于自身的外在特性,另一方面借助佛教东传,成为颇具宗教内涵的符号性动物,被视为动物赠送中的代表之一。以古代国家间的孔雀馈赠为线索,有助于帮助探究其在东亚各国关系中的政治地位、文化内涵,明晰当时的东亚国家外交特性。

  • 标签: 动物赠送 孔雀 中国 日本
  • 简介:清代乾隆到嘉庆年间,对于外面的世界,上上下下的中国人大多还沉淀在两千年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里,那时的朝廷曾以清帝国为中心绘制过几次有关周边世界的《职贡图》,还有宫廷画家也画了《万国来朝图》,记录各国人等到北京贺岁的盛况,人们始终沿袭着古老传统,一厢情愿地描述着想象的天下图像。

  • 标签: 文化共同体 17世纪 东亚 嘉庆年间 宫廷画家 世界
  • 简介:北京大学图书馆珍藏一件日本古代著名的圣德太子的写经,从文书的印章题记和笔迹等方面判断,次概不是圣德太子的真迹。然而,圣德太子名义的写经流传到中国,本身就值得深入研究。在6、7世纪之交,隋朝与日本恢复邦交,隋朝力图重建东亚国际关系新秩序,而日本则想改变汉魏六朝接受中国册封的传统,双方既有共同利益,也有矛盾。日本派遣僧人入隋,名义上是前来学习,实际上是利用佛教的形式展开外交活动,故可称之为“佛教外交”。这种形式在东亚国家间亦有所见,可以追溯其渊源。

  • 标签: 敦煌文书 圣德太子 写经 东亚 佛教外交
  • 简介:公元前108年以后,汉王朝先后在朝鲜半岛北部设四郡,即乐浪、真蕃、玄菟、临屯,中国的文物制度更多地传入朝鲜半岛,并经由半岛传入日本。中国的汉字文化是通过不同的载体传播的,除写在铜镜、铁制刀剑上的铭文外,还可以推测到通过简牍的汉字传播。朝鲜半岛和日本之所以能够积极地引进中国的汉字文化,是因为秦汉以后中国的汉字文化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汉字文化实际上包括成熟的汉字、成熟的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以及成熟的书体。所谓汉字的东传也可以理解成是与汉字有关的成套技术的东传。本文介绍和分析中、日、朝鲜半岛古代木简的发掘及其各自的特点。

  • 标签: 汉字 出土文字资料 中国简牍 日本木简 韩国木简
  • 简介:“天下”原指中国领域,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肇端於五胡建国华北,逐渐形成了将四夷也包含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之内的新“天下”意识。这种新天下意识随着当时规模巨大的人口移动,被传播到高句丽、百济、新罗、倭国等国,并影响到古代朝鲜、日本的国家建设。正是在这样一种国际动向中,倭国王从倭王武时代既向中国皇帝称臣,同时又自称“治天下”之王,到隋炀帝时代倭王自称“天子”,倭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天下”意识。伴随着新天下意识在东亚的形成和传播,魏晋南朝的世界秩序最终被北朝隋唐的世界秩序所取代,东亚各地区也进入新的中华、天下纷然丛生的时代。

  • 标签: “天下”意识 倭国 中国 东亚 世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