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芝加哥的装置作品《晚宴》不仅对传统艺术史的书写模式和艺术创作方式提出质疑,并凭借此作品使得重释神话学和重读历史的创作行动得以在其后的女性主义艺术中展开。本文通过回顾《晚宴》诞生的背景和分析该作品的创作样式,重新审视《晚宴》及朱·芝加哥对当时和后来女性主义艺术的影响,客观、中肯地评价作品及艺术家在女性主义艺术研究中的地位.

  • 标签: 晚宴 女性主义艺术 朱迪·芝加哥
  • 简介:C·玛生于法国,自1992年起在意大利生活、创作,善于使用木、石等材料来创作作品,作品取材广泛。此次应邀来华参加2000年泰达国际雕刻大赛,以下是记者对她的采访:问:这是您第一次中国之行,能否对中国的同行介绍一下您的作品?M:我的作品大多以木、石为材料,表现想象中的物品,作品外形很模糊,似乎被布、纱一类的织物包裹,给观众一种神秘感,他们会想“布下面是什么样子”,并主动去体验作品中蕴含的内在的客观存在。它们以一种隐晦的方式与观者进行内心的交流。我

  • 标签: 客观存在表现者 表现者克里斯汀·玛迪
  • 简介:文章通过对产品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何为产品设计教学中追求的设计灵魂以及体、、悟教学形式理论内涵的研究,来进一步探究该教学形式在产品设计专业的合理有效的运用,找回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中缺失的设计灵魂,还原此专业教学的本来面目。

  • 标签: 产品设计 体、迪、悟 教学形式
  • 简介:漢代簡牘墨迹爲研究漢代書法提供了新的資料和視角,東漢書迹曾以銘石隸書爲大宗,隨着近些年多批東漢簡牘的發現,人們把視角轉向東漢簡牘爲代表的手書墨迹,將同近期的簡牘手書墨迹與碑銘書迹進行對,可能會有新的書史研究視點。本文以部分新出土東漢簡牘爲材料,較分析東漢手書墨迹(簡牘)與碑刻隸書的相近處與相異處,以求從新的角度研究東漢書刻藝術特徵。

  • 标签: 東漢 簡牘 墨迹 碑刻 隸書
  • 简介:多足的庞然大物出现在开阔的海岸线上,在风的作用下,它们开始优雅地漫步,遇到海水,它们警觉地躲避;风暴来临时,它们便将自己固定入湿沙;它们有时像马儿一样疾驰猛跑,有时则鼓动薄纱般的翅膀静静等待,如果获得了神秘的力量,它们就会生机勃勃地跃动起来,踽踽独行或蜂拥而至。如果说生命形态是指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独立个体的话。

  • 标签: 怪兽 生命形态 海岸线
  • 简介:皮博埃塞克斯博物馆(PeabodyEssexMuseum,后文简称PEM)源于皮博博物馆,成立于1799年,是美国最古老的博物馆。博物馆的建立者是美国最早的一批企业家,他们从国际贸易中积累财富,并开始了美国本土对于亚洲、非洲和大洋洲艺术的收藏。1799年,刚刚独立16年的美国依旧面临着各种生存的挑战,在文化事业方面更加没有经验。但是这群企业家却将自己见过的世界通过藏品展现在了其他美国人面前,当人们以好奇的眼光打量这些异域珍奇之时,也逐渐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这个世界。

  • 标签: 艺术收藏 美国人 博物馆 外销 中国 国际贸易
  • 简介:豫剧大师常香玉先生有一句名言:“戏天大”。乍听此话,似觉费解:戏不过一技耳,何以大过天去?仔细揣摩咀嚼,方悟出这句话其实是充满哲理的。天地无言,道在万物;前贤有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地间万类万物,无不蕴天道其中。因此,对于一个艺人来讲,戏就是他的人生,就是他的一切,“戏天大”是天经地义的。

  • 标签: 书法艺术 常香玉 豫剧 刘颜涛 审美需求
  • 简介:这篇文章是皮耶兰·卡瓦尔基尼对路易莎·拉亚进行的一次访谈,内容主要涉及拉亚的创作理念。拉亚视绘画为一种书写的方式、一种思想发展的记录,记录那些特殊的时刻以及时间的流逝,她希望通过绘画来探察人类之间的多重联系。拉亚虽身为移民,但她并没有以移民的立场,而是以局外人的眼光来看待旅行中的人,并从新的视角看待变化中的景观和文化。对她来说,景观是人类状况和精神的一种隐喻。在拉亚的画作里,既有她自己对生命的想象,又表达了通过其他人的眼睛所看到的生命和视觉景观,她的创作试图将自己的旅行融进其他人的旅行之中。可以将拉亚的作品看作是对生命、死亡、孤独、时间等的一种思考,也可以将其解读为拉亚试图进入自己以及进入他人内心的一种旅行。

  • 标签: 旅行 移民 生命 时间 空间 景观
  • 简介:一、尼德兰十七世纪时间,荷兰共和国(或称“尼德兰北部地区”,以区别于尼德兰西班牙语地区”)成为海上强国之一.荷兰东印度公司(VereenigdeOstindischeCouipagnie)建立于1602年.在整个十七世纪,荷兰的手工制作艺术十分繁荣,它以银匠,织工和橱柜制作者的产品闻名子世,令人费解的是,十七世纪初的荷兰,竟极少有漆艺制作的迹象留存.而荷兰的橱柜匠人一向是那么善于迅速地效仿外国的风格.我们可以肯定:荷兰人也一定仿制过在欧洲风靡一时的东方漆器.

  • 标签: 十七世纪 尼德兰 荷兰人 绘画作品 北部地区 圣像画
  • 简介:现代主义的生成机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针对这一问题,美国著名批评家格林伯格和当代学者德·弗给出了不同阐释:前者认为,现代主义的发展动力来自对艺术品质和传统的维护,媒介自律是其突出表征;后者则提出,现代主义以媒介自律的方式推动艺术“协定”的生成,在此前提下,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两人的不同结论,在艺术家杜尚的现成品那里形成激烈交锋。但两人的理论体现出同一指向:艺术始终是一股引领人们思索、进步的力量。

  • 标签: 格林伯格 德·迪弗 现代主义 杜尚
  • 简介:意籍画家乔瓦尼·博尔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最出色的肖像画家之一。在成为肖像画家之前,博尔尼从意大利移居法国,曾尝试过多种题材的绘画。本文将从博尔尼的个人境遇出发,对其生平经历和艺术活动进行梳理,追溯其绘画题材和风格的演变过程。同时,并对这一时期画家、赞助人、市场和大众间的关系进行考量,借此从一个侧面还原世纪之交巴黎画坛纷繁多元的文化面貌。

  • 标签: 博尔迪尼“美好时代” 艺术环境风格探索 自我定位
  • 简介:2001年3月29日伦敦索斯拍卖场将举行19世纪欧洲绘画大拍卖。2001年的伦敦索斯拍卖行将把注意力转向德国和奥地利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艺术作品。伦敦索斯拍卖行艺术作品专家克洛德·皮尔宁说:“这种将拍卖的焦点集中于一个地区的艺术作品的作法是索斯拍卖行传统的主题拍卖方式,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维也纳画派、慕尼黑画派等艺术流派的作品将是该次拍卖会的亮点,同时参拍的,还有马克斯·克林格的一大批素描作品。

  • 标签: 19世纪 拍卖场 伦敦 绘画 欧洲 2001年3月
  • 简介:引言近年来,我们见证了一种学术研究的出现。它所理解的“无聊”[boredom]不是永恒的形而上学难题,也不是能被还原成简单病因的心理问题,而是与现代性本身密切相关的情感构成[affectiveformation].这意味着无聊是一种大众现象,是更广泛的社会焦虑和社会变化的试金石.它尤其与我们对时间的体验是如何被改变的这一问题有关。

  • 标签: 无聊 21世纪 列斐伏尔 资本主义 符号 学术研究
  • 简介:中国宋代画院与意大利16世纪塞诺绘画学院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美术教育机构。我们通过二者在招考制度和课程设置上等人才培养方面的比较,并结合当下我国美术院校培养现状,反思经验和教训。从人文精神的内涵角度总结出美术人才培养的具体指导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以真善美的追求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必须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双管齐下,凸显美术教育过程中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 标签: 美术院校 人才培养 16世纪 人文精神 意大利 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