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潇潇是中班时插入我班的.一开始我们就发现他与其他孩子明显不同:任何情况下(不论对错),他都会大声反驳别人、为自己辩解,喜欢对任何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随时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分场合).这让班里的老师很不适应:这个孩子太自以为是、强词夺理了.而我则认为,虽然潇潇表达时不注重场合,不讲究对错,但他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是一个聪明、自信的孩子.作为教师应该帮助他明理,而不是抹杀他的个性.顺应其个性,转变其表达方式才是对潇潇最大的帮助.

  • 标签: 个体经验 尊重 孩子 个性 老师 明理
  • 简介:幼儿园的课程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生成的课程内容深受幼儿个体经验、幼儿群体经验、教师个人兴趣、意外事件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将幼儿的个体经验“小题大做”地开发为幼儿群体性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取得更大的教育价值。

  • 标签: 个体经验 教育价值 幼儿园 教育教学资源 “小题大做” 课程内容
  • 简介:面对大班幼儿绘画时在色彩、造型、构图上的固定模式,笔者结合日常教学,用三部曲——“怦然心动、润物无声、恣意补白”,有效地进行引导,旨在让幼儿摆脱束缚,能用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情感绘出灵性之作,从而爱上画画。

  • 标签: 三部曲 固定化 绘画 大班幼儿 日常教学 灵性
  • 简介: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实施的“课程标准”运动对美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既是良机,也是挑战。宏观上,对美国学前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和增进社会公平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决策者、教育工作者、父母及社会大众监控、测量及持续改善儿童的学业成就与学校品质提供了共同的参考框架;为学前教育机构课程和教学提供了支持,指明了方向。但是,这一标准运动也着实给教师的课程实践带来不小的挑战,引发了课程实践的系列变化,包括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组织方式的变化、课程评价的改变等。研究标准背景下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课程实践,对落实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 标签: 美国课程标准化运动 幼儿园课程实践 课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