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从供给侧视角来说,民族地区依然面临贫困面较广、贫困程度较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约束因素。本文从资本、技术、劳动力、制度、土地、民族特色资源等六大经济增长要素和贫困户、农村经济组织、企业、政府等四大参与主体出发,分析了构建民族地区产业精准扶贫路径的理论,探索了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民族地区产业精准扶贫路径,即贫困户、农村经济组织、企业和政府四位一体的有机组合,四个主体承担了六大要素的高质量供给。

  • 标签: 供给侧改革 民族地区 产业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 产业发展
  • 简介: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综合的审美活动。从传统自然山水审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旅游审美文化经历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比德"旅游审美观、"逍遥"旅游审美观、"畅神"旅游审美观、"审美愉悦"旅游审美观。从《诗经》到魏晋兴起的山水诗,可以透视出中国传统旅游审美文化与审美心理的变迁。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旅游审美观念,当代旅游审美活动逐渐趋于世俗化、符号化,而当代旅游审美观在某种程度上的异化,促进了旅游审美观的回归与勃兴——生态旅游审美。

  • 标签: 旅游审美观 变迁 发展 山水文化
  • 简介:高等学校的民族教育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伟大举措,对新疆民族高等教育而言,预科教育是新疆高校重要的特色之一,其在新疆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大力推行双语教育的新形势下,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文中结合新疆民族高等教育的特点,对预科教育面临的新形势,遇到的新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细致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革新策略、措施等。

  • 标签: 民族预科 双语教育 文化基础
  • 简介:文化基因具有与其他形态的基因一样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本质特征,两者的对立统一是研究范式和证伪这两种不同的知识积累和更新方式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提出专家圈子与专家知识可能是联结两者的桥梁,它是决定特定人类文化领域的保守性(稳定性)与开放性(灵活性)的关键。通过分析和探讨领域专家和专家知识的特性,就有可能将微观的个体认知层面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对立统一与宏观的社会“文化基因”层面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对立统一联系在一起。

  • 标签: 文化基因 专家圈子 专家知识
  • 简介:随着“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以及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成立了法学专业,全国13所民族大学(院)也先后设立了法学专业,但随着毕业生的增加,法学专业“招生热、就业冷”的情况,使得各高校的法学专业必须面对扩招后如何结合社会需要培养法律人才的问题,民族高等院校的法学专业更要考虑其民族院校的实际情况,客观的为法学专业定位,即结合所在大学的办学定位,与法学学科的特点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法律人才的需要为法学专业定位。

  • 标签: 民族高等院校 高等法学教育 法学专业定位
  • 简介: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通过协同社会力量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是社会和谐有序运行的基础,更是持续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理论上,学术界对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共治的本土理论建构不充分使得社会共治理论有待提升。实践中,民族地区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良性互动,形成典型的领导型网络治理。从信任、目标和能力三个要素考察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共治的实践可见,需要在信任环境建设、网络目标一致性推进和网络参与能力强化等方面提升基层社会共治网络的有效性,以推进民族地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建构。

  • 标签: 民族地区 基层社会 社会共治 领导型网络治理
  • 简介:元明清时期,格鲁派在蒙古上层的挟持下,依托寺院、活佛、信众及属寺与供奉道场不断发展壮大。贡本(塔尔寺)地处“汉藏黄金桥”中间站,是藏、蒙、汉及其他民族相互交流的纽带,特别是贡本接纳和供奉许多蒙古活佛,与蒙古信众确立了牢靠的供施关系,并在蒙古地区创建属寺和加强与其他寺院的宗教互动。广施福泽。

  • 标签: 蒙古人 格鲁派 贡本(塔尔寺) 宗教关系
  • 简介:灾难的研究以社会学为先,大致强调灾害对社会成员以及社会环境的冲击,并试图找出问题及解决方法。人类学进入灾难研究虽为时尚浅,但对于灾害发生、灾害救援、灾后重建以及减灾过程中文化的作用的关怀却有新意。灾后所生成的新的文化,不仅在灾难应对中形成新的经验,而且对于揭示社会的本质也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灾害人类学 文化研究 文化生成 羌族民间故事
  • 简介:每一个地名都是人们对在地理环境中具有特定位置、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方所共同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侗语地名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命名方式一般为:通名+专名的二元顺行语序结构。其中,汉译地名、侗语地名的语义源流等问题需要从认知语义学视角加以探讨。

  • 标签: 侗语地名 命名分类 语义特征
  • 简介:以六巷花蓝瑶社区为田野点,通过人类学田野调查来探究作为大传统文化代表的国家权力,在乡土民族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历史作用;调查发现,国家权力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变迁上始终是最重要的政治性、经济性动力,地方族群文化在被纳入全国化、全球化过程中,受国家政治与经济因素的影响最为深远。

  • 标签: 国家权力 文化变迁 花蓝瑶 六巷屯
  • 简介: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幼儿教师的流动更多地表现为自主的、单向的无序流动,这种流动的结果会进一步加剧学前教师资源失衡。根据我国国情,促进学前教师合理流动,需要将学前教师的自主流动与各级政府行政干预结合起来。学前教师流动政策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保障条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制度的设计提供了思路,可根据学前教师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健全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幼儿园管理制度、激励制度。

  • 标签: 教师队伍 流动制度 马斯洛 需要层次理论
  • 简介:如何提高城镇化水平关系到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而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则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以及怎样协调它们的关系应是我们在研究城镇化问题中关注的焦点,遗憾的是在实际研究中,几乎很难看到将二者结合起来做系统研究的成果问世.

  • 标签: 城镇化 姜太碧 《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书评 城镇化 农业
  • 简介:本研究基于管理学领域顾客和供应商参与和图书馆用户和供应商参与之间相似性,构建"双一流"建设中用户和供应商参与、知识转移与学科服务创新绩效之间的影响机制模型。通过SPSS19.0对123份对学科馆员的调研问卷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协同创新的形成机理和知识转移的中介效应。最后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协同创新提出建议,以期更好地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

  • 标签: “双一流” 高校图书馆 学科服务 协同创新 用户参与 供应商参与
  •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事业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社会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大教育观应运而生并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将大教育观运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社会工作为树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教育观提供了新视角,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与时俱进,树立社会工作新理念,学习社会工作知识,掌握大学生舆情,提高社会工作能力。高校应当运用大教育观的新视野,分类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档案,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体辅导与救助,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

  • 标签: 社会工作 少数民族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大教育观
  • 简介:文章以综合性大学“文综”实验教学改革为背景,分析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且针对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从融合了系统论、认知论与活动教学理论的现代课程观视角,对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中课程结构、课程教学、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与实践。

  • 标签: “文综” 创新人才培养 管理类本科专业 实验课程体系 系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