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2 个结果
  • 简介:洛克首次将财产权确定为一项基本人权,并通过自然法和自然理性来论证其合法。这一论证模式意味着,财产权是一种天赋权利,它的合法是不言自明的。与洛克不同,黑格尔从理性哲学的原则出发,将财产权看作是自由意志的一种定在形式,因而,财产权既是必要的又是合理的。而且,因为财产权只是最初的一种定在形式,所以它必定在更高的定在中被扬弃掉。关于财产权的这一理解,既肯定了财产权的合法,又强调了这一合法的限度。

  • 标签: 黑格尔 自由 财产权
  • 简介:康宗基、翟丹阳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5期撰文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管理问题提出了鲜明的主张,这些主张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而且适应了当时社会建设的需要。

  • 标签: 社会管理思想 毛泽东 新中国成立 马克思主义 内容 大学学报
  • 简介:由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行政学院王世谊教授撰写、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业绩·思想·精髓》一书,最近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34.6万字,分总论、党建篇、经济篇、政治篇等四个部分。收入该书的32篇论文,对中央三代领导集体中的主要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江泽民等人的思想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探索,阐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 标签: 第二代领导集体 省委 精髓 第一代领导集体 中共 行政学院
  • 简介:在齐美尔笔下,时尚建构了现代速度。时尚的生产机制背后存在着二律悖反:在新奇的追逐中实现自我建构和自我解构。时尚的创新只不过是改头换面地利用传统,它通过周期的模式操作玩着'旧瓶装新酒'的游戏,这是今天时尚的生产隐秘。现代矛盾的解决客观上需要一种平衡的力量,而时尚恰恰具有对社会进行平衡的功能,同时也是对现代矛盾的一种温和的协调。在时尚的动态创新中,时尚通过与日常生活保持一种动态的距离来实现个体的审美救赎。沿着齐美尔到法兰克福学派的阐释路径来审视时尚及其审美话语建构,可以为我们解剖现代的审美质态提供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 标签: 时尚 齐美尔 法兰克福学派 现代性 审美话语
  • 简介:<正>多元的激进民主理论是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新"政治纲领和社会学说,而"articulation"范畴则是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对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起着至为重

  • 标签: 后马克思主义 偶然性 链接 克劳 柏拉图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简介:鲁迅在自己的思想探索和文化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反现代的理论,使现代和反现代、理性与反理性共时存在于他的思想体系中。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主体的发展是其核心和指归。本文拟将分析鲁迅早期的几篇论文中关于科学与民主的认识中所体现出来的反现代的主体建构,揭示鲁迅早期思想理论的时代超越,以及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性行将终结"的今天所昭示的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现代性 反现代性 主体建构 科学 民主
  • 简介:在2014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经中央批准,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邓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这部文集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科技、教育、军事、民族、统战、党建等各个方面。其中,有关'三反五反'、西藏和新疆工作、人民代表选举、整风反右、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国民经济调整和三线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和祖国统一,以及禁毒、救灾、就业、司法、邮电、交通、能源、环保、卫生、体育、工会工作等方面的文稿,大多为第一次发表。集中反映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和祖国统一、执政党建设、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等重要思想的思考。总之,《文集》是从理论的高度对新中国成立后二十多年来一系列重大实践的记录和评判,不仅展示了邓小平在不同阶段,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作出的重要贡献,也从多个方面展示了我们党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历的艰辛曲折。

  • 标签: 邓小平 《邓小平文集》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简介:强调文化自信就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安全。高校是抵御西方不良思潮、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传承优秀文化的主要阵地,强化高校文化安全对进一步继承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高校在维护文化安全中面临挑战:经济社会转型期必然伴随激烈的社会思潮变化;开放环境下,某些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某些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积极利用互联网散布有害信息。高校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以文学作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采取各种措施严防其在高校的影响与渗透:正本清源,逐步消除这些文学作品在高校学生中的心理土壤;敢于亮剑,坚决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学作品的渗透传播;形成舆论,开展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学作品的批驳反击。

  • 标签: 文化自信 文化安全 历史虚无主义 文学作品 高校意识形态
  • 简介:圣保罗已经成为当代欧美激进左翼思想家阐释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法国著名哲学家巴迪欧把圣保罗看作是一位普遍主义的宗教政治家。他认为,把基督复活视为真理—事件,从而产生了忠于该事件的新话语和新主体,并因此打破了基督教发展的特殊和狭隘而使之成为普遍的世界宗教。圣保罗的当代意义在于他以真理—事件—主体模式昭示了普遍政治的新模式,这对于当代谋求左翼事业的复兴具有示范性。

  • 标签: 巴迪欧 圣保罗 律法 普遍性 政治
  • 简介:近年来,案例分析法由于在诸多学科的教学中收效显著,开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中获得普遍的应用。本文以一段有关唯物辩证法的案例分析为例,对案例分析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的适用提出质疑,强调在使用任何教学方法之前应首先反思方法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度与相关度,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 标签: 案例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工作 适用性
  • 简介:萨米尔·阿明(SamirAmin,1931—),埃及著名经济学家,世界知名的全球化问题专家、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国际政治经济学专家,曾提出著名的'依附理论'。阿明曾担任埃及经济发展组织高级经济学家、马里政府计划技术顾问,联合国非洲经济开发与计划研究所所长,第三世界论坛理事长,联合国未来非洲战略局负责人。代表作有《世界规模的积累》(1970年)、《不平等的发展》(1973年)、《帝国主义的危机》(1975年)、《帝国主义和不平等的发展》

  • 标签: 资本主义 系统性危机 全球化 中国
  • 简介:本文在对音乐的哲学诠释中遵从着两个基本方向:其一是强调音乐独有的内在自律,其二是以不同的方式和出于不同的理由否定这一独立。虽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在'反映论'的旗帜下主要强调音乐艺术的社会条件,因此成为反对'纯'音乐理论的坚决支持者,但本文作者坚持认为这样两种态度都是片面的,并且思考这一问题的解决应该遵循布洛赫的思想,寻求在一种宣言式意图之中的更高的综合('恒星的纯化',但同样真实地植根于'新的地球')。根据文本作者的观点,只有将音乐的自律主题和社会制约的主题和谐融合在一起,音乐才可以从根本上决定人类的本质。

  • 标签: 音乐 自律性 社会限定性 反映论 综合
  • 简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团队建设,主要根据“教学与科研”结构内在规律,组成教学与学术研究团队,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关系。只有科研供给质量增强,教学需求质量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教学与科研”结构视角.审视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改革,探寻教学新思路.不断提升新的生长点.这是“学术强院、质量立院”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教学 科研 创新团队
  • 简介: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创。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前30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系统。邓小平从“体系”的逻辑问题域、逻辑起点、逻辑立场、逻辑核心、逻辑主题和逻辑内容等方面,比较系统地阐释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实践。邓小平的实践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本体论思维方式,主张从“现实的个人”的“现实的活动”出发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问题进行探讨,体现了合规律和合目的的辩证统一以及真理性和价值的辩证统一。首创表现其概念,系统表现其内容,实践表现其思维方式,“三”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共同彰显了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独特贡献。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开创性 首创性 系统性 实践性
  • 简介:本文关注了德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布鲁诺·陶特(BrunoTaut)在一战及其后一段时间里富于远见性的艺术行为。陶特发展了一系列新建筑类型,它们并非仅仅是一种对新建筑或新都市主义的想象,而是一种生产乌托邦式'新人类'的完整空间计划的概要。他平衡了现代都市和工业城市的高度组织、空间,日常经验中建造和功能在布置上的一体性,以及现代都市无秩序、未规划的扩张,还艺术性地预示了被异化和分隔的城市与乡村的再联合,并最终拉近了所有那些被分隔开的个体人、自然、宇宙。最后,作者思考了一种更宏大的外在语境条件,它支撑了这种表现主义的建筑乌托邦,并导致陶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突然完全放弃这一主张并转而支持更为冷峻、功能主义的建筑方案,直到其去世。

  • 标签: 布鲁诺·陶特 表现主义 乌托邦 玻璃建筑
  • 简介:列斐伏尔美学研究自始至终遵循人道主义原则。他把审美理想贯注在日常生活中,把消除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异化的希望寄托在审美上,提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他还把审美作为现代批判的武器、作为抵制现代消极作用的解毒良药,力图借助于审美、感性回归、节日和狂欢来超越现代带来的种种弊端。

  • 标签: 审美 人道主义 日常生活 现代性
  • 简介:古尔德所著《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不仅是对马克思《大纲》的系统解读,而且是对哲学向绝对主义回归的响应。通过辩证的解释方法,她把马克思哲学批判性地重建为社会本体论。继而,她深入地探讨了社会、劳动、因果性、自由和正义等核心概念,并系统地阐述了如下观点: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实体;作为对象化活动的劳动是时间的尺度;作为过程的劳动是因果关系的基础;自由是人在劳动中的自我实现;社会关系中的正义是自由得以全面实现的条件。虽然古尔德对马克思本体论的创造解读堪称典范,但是其著作在贡献之余也有几处值得商榷。

  • 标签: 古尔德 马克思 社会本体论 批判性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