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5 个结果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逐6h的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1215—17日江西冬季最强连续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过程是由于南支槽位于大陆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之间,西风气流强度弱和副热带高压的阻挡作用导致槽移动缓慢,长时间滞留导致槽前西南气流沿低层锋区爬坡而形成的。2)冬季暴雨的产生与充沛的水汽输送、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较长的持续时间密切相关,且与700hPa高度层上的水汽、动力等条件联系更紧密。3)相比一般汛期暴雨过程,冬季暴雨过程中比湿、K指数等明显偏小,大气层结比汛期暴雨要稳定得多,但该次暴雨过程在垂直速度、散度、水汽输送条件非常接近汛期暴雨相关指标。

  • 标签: 冬季暴雨 天气系统 南支槽 水汽输送
  • 简介:1暴雨过程据气象记录统计,江西省4—6发生区域性暴雨天气平均每年9.5次,并有时出现连续性暴雨过程,造成局部或区域性洪涝。2012年4—6,江西省10站以上的暴雨日为13d(表1),与历史同期相比明显偏多,且局地降水强度偏大,多体现为对流性特征。

  • 标签: 江西省 天气过程 气候特点 暴雨过程 气象记录 暴雨天气
  • 简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对2013年626—29日江西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维持在21°N附近,副高北侧强盛西南气流将水汽向江南北部地区输送是暴雨产生和稳定维持的主要原因。超低空偏南急流的建立、发展和维持是这次连续暴雨过程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低空低涡南侧出现一串近似东西向排列的30~60km更小尺度的强对流系统,它们与大暴雨区相吻合;整层水汽通量密集区的南北界位置和暴雨区南北界位置基本吻合,整层水汽的大值中心的范围和大暴雨中心的范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水汽通量散度最大辐合中心为暴雨的产生输送了大量的水汽,水汽辐合中心与暴雨的落区有很好的一致性;强降水落区与假相当位温最大值区相对应。

  • 标签: 暴雨 数值模拟 中尺度 物理量
  • 简介:浙江省2009年秋季气温偏高、降水量接近常年、日照偏少。至10,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南海夏季风结束偏晚,东亚冬季风爆发早,与此对应,浙江气温变化幅度大,极端天气频发,深秋罕见的强对流天气,118-18日的低温连阴雨(雪)天气,导致部分地区受灾严重。

  • 标签: 秋季 厄尔尼诺 夏季风 冬季风 极端天气
  • 简介:文章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呼和浩特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5年729日呼和浩特市的一次冰雹天气进行了潜势分析,发现:此次冰雹过程是在高空冷涡东移南压的背景下,前倾槽使高层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空气之上,导致不稳定层结发展,为本次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潜势。较强的的垂直风切变;适宜的0~-20℃层高度;风场结构存在“顺滚流”、T-lnP图上“喇叭口”结构和逆温层,极易触发强对流天气;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的形态和强度、中气旋、较高的回波顶高度和垂直累积液态水数值的明显跃增对冰雹天气的预警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 标签: 冰雹天气 雷达 潜势 垂直风切变
  • 简介:1暴雨过程7—9,江西共出现4次10站以上区域性暴雨过程(表1),均出现在7。630日-73日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过程雨量全省平均98.6mm,有42个县(市)雨量〉100mm。全省先后有37个县(市)出现暴雨,28个县(市)出现大暴雨,局部地区出现了雷雨大风、冰雹天气。中尺度气象观测站资料显示,崇义县聂都乡24h雨量达538.8mm,为有气象记录以来雨量最大值。

  • 标签: 江西省 天气过程 气候特点 暴雨过程 气象观测站 持续时间
  • 简介:本文通过对2003年74~5日出现在西宁及海东部分地区冰雹天气环流特征发现,强对流天气一般在特定的环流形势和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下产生的,与蒙古冷槽相配合的中小尺度对流云团的发展是最为典型又十分常见的强对流天气形势,其水汽条件是由中小尺度系统自身携带或高层特别是400hPa上西南暖湿气流的输送得到满足。假相当位温场和总温度场在垂直方向的变化能够准确地反映大气不稳定能量的真实情况。在出现强对流天气前6~8h前,降雹区上游存在着明显的上升运动区,本地区一般为下沉运动区或上升运动表现得很弱。另外对自动站资料中逐时本站气温、水汽压、本站气压、风向、风速等要素的分析中发现,在降雹前均存在明显的气温下降、水汽压上升、风向和风速发生突变等现象,从而得出较有利的预报依据,以供预报参考。

  • 标签: 强对流过程分析 冰雹 环流形势 水汽条件 中小尺度
  • 简介:利用1951—2004年全国160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500hPa月平均资料,从中纬度西风环流、位势高度、纬向风、经向风、垂直速度场等方面,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6—7降水与500hPa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欧亚中纬度地区西风带多雨、少雨年均表现为长波的两槽两脊形势,但是槽脊系统差异显著。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东亚500hPa上空位势高度场、纬向风、经向风、垂直速度场均有显著的关系,进一步证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6—7降水与500hPa大气环流有密切关系。

  • 标签: 降水异常 500hPa大气环流 长江中下游
  • 简介:浙江省2009年夏季气温持续偏高;梅雨极不典型,梅期短、梅雨量少;盛夏7下旬至8上半月出现百年不遇的低温连阴雨;此外,持续高温、台风“莫拉克”、频繁的强对流等都对浙江省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

  • 标签: 夏季 梅雨 台风 高温
  • 简介:基于北京奥运会实时空气质量预报所用排放清单基础上,利用卫星影像资料提高京津冀大气污染排放清单空间分辨率,并考虑加强污染控制措施对排放源的影响,生成新的污染排放清单。更新排放清单的基础后,利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对奥运会期间北京及周边地区进行大气化学模拟,以评估奥运会期间北京及周边地区污染排放对空气质量状况的影响。模式结果表明,更新后的排放清单能够较好体现奥运会期间的污染排放状况。另外,情景控制试验结果表明,脱硫脱硝等一系列减排措施以及紧急污染控制措施,是奥运会期间北京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的重要原因。

  • 标签: 污染排放清单 大气化学模式 区域污染 污染减排措施 北京奥运会
  • 简介:用常规资料、FY-2E气象卫星云图及格尔木X波段天气雷达产品,对2015年73—4日柴达木盆地一次中到大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归纳此次中到大雨天气过程中的环流形势及一些物理量分布特点。结合环流演变和影响系统特征分析,探讨此次过程形成的可能原因,为今后柴达木盆地出现中到大雨的监测、预报提供参考。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中到大雨 物理量场 诊断分析
  • 简介:采用2017年725日08时-26日08时地面观测资料与欧洲中期数值模式(ECMWF,简称“EC”)、中国气象局全球中期数值模式(GRAPES_GFS,简称“GFS”)和日本气象厅数值模式(简称“JMA”)的降水预报进行对比,分析各模式对此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的预报性能,并将各模式预报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与NCEP1°×1°再分析资料做对比,分析模式降水误差的产生原因.结果表明:EC对降水量预报较好,达到大暴雨量级;GFS降雨量级预报为暴雨,中心位置比EC更接近实况;JMA中心位置预报最好,但降雨量与实况相差较大.各模式均为20时预报优于08时预报,且随着预报时效的临近,预报结果更接近实况.EC预报的低层切变、垂直速度中心、水汽通量散度大值区和假相当位温能量舌均偏北,因而预报的降雨区域偏北.GFS预报低层辐合、θse相对大值区、垂直上升运动中心均明显偏西,故降水大值区在内蒙地区,垂直运动次上升中心对应榆林上空降水中心.JMA的各因素均与实况位置-致,降水中心预报在各模式中最接近实况,由于低层气流较弱以及弱的水汽辐合,导致降水量预报与实况相差较大.

  • 标签: 区域性大暴雨 模式降水检验 误差分析
  • 简介:利用丹东多普勒雷达的基本反射率、基本径向速度和风廓线资料,对2010年819日和20日丹东地区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丹东短时强降水天气形势和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在丹东处于副热带高压内部或边缘时,南下的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后部暖湿空气势力相当时,形成丹东地区较典型的暴雨模式。风廓线产品在强降水前期,会产生一个水汽累积的过程,两次过程中出现短时强降雨时段均表现为高空急流出现和高空动量下传。这种高空动量的下传使低空急流得到加强,低层进一步辐合,使雨强明显增大。两次过程中降水回波区均形成一条40dBz以上的回波带,回波移动方向与回波带轴向一致,导致沿途站降水时间偏长,降水总量偏多。逆风区出现时间与强降雨时段有较好的配合,其位置与强回波区的对应关系揭示出逆风区厚度越大、对应的反射率因子强度越强,产生的降水强度也越大。

  • 标签: 副热带高压 暴雨 风廓线 逆风区
  • 简介:基于1961-2015年东北地区的台站降水观测资料及全球环流和海温再分析资料,利用统计分析、物理量诊断等方法,探讨了东北5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外强迫的关系。研究发现,东北5降水具有和东北盛夏降水明显不同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处于年代际偏少阶段,而在21世纪初转变为年代际偏多阶段。东北5降水在21世纪初的年代际变化主要由5东北亚低压强弱的年代际变化造成,在21世纪初,东北亚低压相对于气候态明显偏强,有利于东北降水偏多;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东北亚低压减弱为较浅的低槽,导致东北降水偏少。来自北大西洋的欧亚大陆位势高度异常波列引起东北亚上空的垂直运动异常,导致了东北亚低压的上述年代际变化。5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很可能是激发上述波列进而造成东北亚低压和东北5降水在21世纪初年代际变化的外强迫信号。

  • 标签: 东北地区 5月降水 年代际变化 东北亚低压 北大西洋海温
  • 简介:基于卫星观测数据,评估了23个CMIP5耦合模式对北半球3—4积雪面积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应用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预估了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北半球3—4积雪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整体上看,CMIP5耦合模式对北半球3—4积雪面积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模式基本能再现北半球3—4积雪面积的分布特征,但对高原等复杂地形地区积雪的模拟偏差较大并且低估了北半球积雪的减少趋势,这些可能是由卫星资料本身的缺陷以及模式参数化方案的不同造成的。多模式集合预估结果表明,未来几十年北半球3—4积雪将继续减少并且集中发生在欧亚大陆中西部地区。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对未来北半球积雪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在RCP8.5情景下,未来北半球积雪减少最显著;在RCP4.5和RCP6.0情景下,在21世纪前半叶北半球积雪减少趋势与RCP8.5情景相当,但是在21世纪后半叶积雪的减少趋势明显小于RCP8.5情景;在RCP2.6情景下,北半球积雪减少趋势最小。所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未来北半球积雪的生存至关重要。

  • 标签: 积雪 CMIP5 预估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1°×1°再分析产品以及雷达回波资料,对陕西北部榆林市2012年714—28日3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表明,华北冷涡后部有强冷平流,850hPa偏南风较大,气层有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可引起陕北北部局地突发性大暴雨;雷达回波显示反射率突然增强到60dBz以上,并有中气旋出现;副高西伸北抬,其外围形成较强的西南风急流到达陕北北部,当有西风槽东移或有北路冷空气下滑时,触发陕北北部区域性大暴雨;大暴雨前期对应有假相当位温高能区、高位涡和能量锋,散度、涡度、垂直速度均较一般暴雨量级明显偏大;来自东海、南海及盂加拉湾的水汽均是大暴雨的水汽来源。

  • 标签: 陕西北部 大暴雨 中气旋
  • 简介:利用NCEP.DOE再分析数据分析了2008年126~28日中国南方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扰动能量的生成以及各种能量之间的转换。在急流中平均动能(Km)先转换成相互作用动能(Ki)然后再转化成扰动动能(Ke)。相互作用动能流是顺急流方向的。位势高度平流和有效位能与扰动动能的转化生成的扰动动能比平均动能转化的要小一个量级。中国中南部扰动有效位能(Ae)的产生主要由平均有效位能(Am)间接提供,其中相互作用有效位能(Ai)流起到了关键作用。生成的扰动有效位能在26日12:00(协调世界时)主要来源于两个地区:一个位于青藏高原,另一个位于中国东北部。随着两个主要源地的向东移动,转化也向东移动。相互作用有效位能流的方向同时存在逆急流方向和顺急流方向。

  • 标签: 扰动有效位能 扰动动能 相互作用能量流 南方雪灾 能量转化
  • 简介:采用WRF中尺度模式,对2014年621—22日发生在江西省的一次连续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模式输出的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开展了江西省东北部复杂地形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建立在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等系统基础上的一次降水。低空急流向暴雨区输送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低空切变线上中尺度系统活跃,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θse的垂直分布结构有利于中低层气旋的发展,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暴雨发生和维持的机制之一。2)地形对这次暴雨的强度有很大影响。武夷山脉阻挡了切变线的南压。当武夷山脉存在时,山脉北侧在西南风环境中为迎风坡(以辐合为主),山脉以南在西南风环境中为背风坡(以辐散为主)。移除武夷山脉后,其北侧和东北侧辐合减弱,南侧辐散减弱。武夷山主峰附近(117.6°E)的经向环流也表明,山脉移除后,主峰北侧(浙赣铁路沿线附近)的上升运动减弱,最终致使该地区降水减弱。

  • 标签: 暴雨 数值模拟 控制试验 敏感性试验 地形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站、加密自动气象站和雷达监测资料,分析2013年727-28日内蒙古东部地区暴雨过程,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和鄂霍次克海低压稳定少动,使低压槽发展加强形成东北低涡,是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2)当副热带高压阻挡在内蒙古地区南侧,南方暖湿气流无法向北输送时,渤海湾水汽北抽和局地大气含水量充足是这次暴雨过程发生的必要条件;(3)在大气层结处于相对稳定情况下,当前期大气含水量极高时,即使多个对流指数值都显示未来不可能有强降水发生的情况下,暖空气下方的冷平流侵入会通过降温凝结的方式产生大量级降水;(4)在满足以上条件时,风场垂直切变的加强同样会带来短时强降水,但降水量小于冷平流凝结作用产生的强降水量.

  • 标签: 暴雨 副热带高压 东北冷涡 冷平流 凝结作用 垂直风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