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1998年4月14~19日蒙古和我国北方连续发生2次强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减弱后的浮尘随高空西风急流东移,跨越黄海到达韩国南部。通过分析认为,这是一次发生于纬向环流中的沙尘暴天气,主要影响系统是蒙古西部热低压和地面冷锋。

  • 标签: 沙尘暴 大尺度 分析
  • 简介:一、青海省出现历史上最暖冬季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全省平均气温-6.7℃,较常年偏高2.4℃,为1961年以来最暖冬季,全省大部气温偏高2~4.5℃,全省87%的地区气温偏高幅度位列历史前3位,其中民和、门源、甘德等23站达到历史第1位。二、东部农业区春季较早出现第一场透雨4月中旬及5月上旬,青海省先后出现了两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降水持续时间长,范围广。

  • 标签: 降水天气过程 青海省 气候事件 平均气温 东部农业区 持续时间
  • 简介:3·23世界气象日,学会秘书处和《中国气象报》青海记者站积极投稿,通过《青海日报》、《中国气象报》、《青海气象工作》等报刊开展了宣传报道工作;省气象台、省局办公室利用天气预报影视节目和青海气象网站,围绕世界气象日的宣传主题“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制作专题节目(栏目)进行了宣传。

  • 标签: 气象学会 青海省 大事记 世界气象日 影视节目 宣传报道
  • 简介:对广西南宁市3年(1985~1987年)的上感、下感、发热、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急性腹痛、急腹症、急性胃肠炎、腹泻与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等十急症的43184个病例与同时期的气象要素进行了多元回归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十急症的大部分都与相应的气象要素明显相关。除心、脑血管及急性腹痛外,其余各种急症,均可建立以气象要素为参数的预报方程。本结果对南宁市的疾病预报及处理提供可靠的资料。根据天气预报,可提前做出各类疾病的发生趋势,采取预防措施,对预防医学方面也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急症 气象要素
  • 简介:利用"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集"、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分析了2001年0103号台风"榴莲"陆上维持及暴雨增幅的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榴莲"登陆后正好位于低压带中,中纬度西风槽加强南伸,构成典型的"北槽南涡",阻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使得"榴莲"陆上长时间维持。西风槽后的西北气流将中纬度冷空气输送至低纬,在"榴莲"环流北部外围与东南风暖湿气流汇合,有利于强降水发生。此外,索马里和100°E越赤道气流增强显著,加强西南季风,从阿拉伯海东部,经孟加拉湾和中南半岛中南部,直至南海北部到广西大部形成一条完整的水汽输送带,充沛的水汽直达"榴莲"东北侧,有利于该时段暴雨增幅。低纬夏季风10~20天低频振荡处于极端活跃位相时,低纬低频西风偏北及低频水汽向北输送至广西南部,有利于低层辐合并提供充足水汽,对"榴莲"暴雨增幅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台风陆上维持 暴雨增幅 环流特征 季节内振荡
  • 简介:2001年3~6月厦门市共出现到暴雨(日降水量≥38.0mm)天气7次。在日常预报中预报正确的只有1次,其余6次漏报,另外空报了7次,这在多年来是极为少见的。本文想通过对出现到暴雨的天气形势和造成空报的天气形势进行回顾分析,总结一些预报成败得失的原因,期望对今后的预报有所帮助。

  • 标签: 暴雨预报 天气形势 日降水量 厦门市
  • 简介:文章通过对1957-1996年37次区域性黑风暴高空和地面环流形势的分析研究,归纳出形成黑风暴的3种环流型及其特征,给出了黑风暴的预报思路和着眼的天气学条件,可供黑风暴业务预报作参考。

  • 标签: 黑风暴 预报思路 内蒙古 大尺度环流 冷空气
  • 简介:当前气象行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着“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缺失”、“对系统运行维护工作重视不够”以及“相关管理规范基础不齐备”等三问题;其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尚未完全掌握并运用现代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同时基础性工作的滞后、固有的不合理体制以及长时间形成的积习也是造成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的根源所在。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继续认真制订并不断完善相关战略规划、调整并改善项目建设的模式及规范、加强并夯实相关管理规范基础、必要的现代管理培训等措施的确定并落实。

  • 标签: 信息系统建设 CMA 现代管理 信息化战略 气象行业 维护工作
  • 简介:2013年11月25日爆发性气旋引发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范围暴雪天气,本文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从尺度环流背景着眼,对气旋的爆发性发展及与其引发的暴雪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气旋在具有疏散结构的发展槽槽前获得发展,并始终位于北支高空急流核右后方和南支高空急流核左前方,为强辐散区,有利于气旋爆发性增长。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加强了气旋中心附近的上升运动,有利于强降雪的持续和加强。气旋自生成后主要在海上移动,水汽含量十分充沛,其东侧有不断增大的低空急流相伴,增强了水汽向北输送的强度,加强了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降雪。850hPa以下出现水汽辐合中心预示降雪强度增大,与强降雪对应。大气水汽饱和区的厚度减小至对流层低层,表明降雪强度减弱。暴雪与高空锋区的锋生关系密切,低层强锋区自南向北移动经过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时间和位置与暴雪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锋区随高度向北倾斜,高空暖锋锋区移出,降雪强度减小;锋区全部移出,降雪结束。

  • 标签: 爆发性气旋 大暴雪 环流特征 急流 锋区
  • 简介:该文用卫星云图和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2001年7月8-9日青海东部的到暴雨过程。分析认为:这次大到暴雨出现在亚欧强经向环流形势下的融高西北边缘特定的有利地区,主要受两个中尺度云团直接影响。该云团的形成和发展,是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近地面层弱冷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 标签: 青海 暴雨 中尺度云团 2001年 7月 天气过程分析
  • 简介:利用天气形势图、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资料,对西宁地区2012年7月29-30日出现的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本次区域性降水天气的环流背景是巴湖低槽分裂短波槽和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在青海东部地区交汇;前期低层大量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及不稳定层结满足了到暴雨天气的基本条件,大范围强烈上升运动和深厚的水汽辐合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

  • 标签: 西宁地区 大降水 综合分析
  • 简介:利用NCEP.DOE再分析数据分析了2008年1月26~28日中国南方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扰动能量的生成以及各种能量之间的转换。在急流中平均动能(Km)先转换成相互作用动能(Ki)然后再转化成扰动动能(Ke)。相互作用动能流是顺急流方向的。位势高度平流和有效位能与扰动动能的转化生成的扰动动能比平均动能转化的要小一个量级。中国中南部扰动有效位能(Ae)的产生主要由平均有效位能(Am)间接提供,其中相互作用有效位能(Ai)流起到了关键作用。生成的扰动有效位能在26日12:00(协调世界时)主要来源于两个地区:一个位于青藏高原,另一个位于中国东北部。随着两个主要源地的向东移动,转化也向东移动。相互作用有效位能流的方向同时存在逆急流方向和顺急流方向。

  • 标签: 扰动有效位能 扰动动能 相互作用能量流 南方雪灾 能量转化
  • 简介:分析1998年夏季长江中游严重洪涝灾害前期以及洪水出现期的和尺度环流的作用。厄尔尼诺事件为这次长江流域夏季洪涝提供了气候背景。在梅雨前期江南出现7个月的多雨期,这使得梅雨开始时暴雨区的土壤水分接近饱和,江河湖的水位很高。梅雨期出现强降水后,大量雨水只能涌向河流,使得江河泛滥;土壤水分饱和也使得暴雨区的水分内循环增强。研究表明:1998年梅雨期降水强度较大,这期间有来自南海南部的两次大气低频振荡,输送大量不稳定的湿空气到暴雨区。7月下旬出现二度梅以及8月长江上游出现5次洪峰都与当时西风带南部静止波列的调整有关。

  • 标签: 长江流域 洪涝灾害 气候背景 大尺度环流
  • 简介: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4月4—5日发生在内蒙古东北部的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到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背景条件是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鄂霍次克海冷涡,而低空急流、切变线、地面气旋是到暴雪的主要触发机制;(2)高低层散度的有利配置及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是该次过程的动力原因;(3)充足的水汽条件和不稳定能量的积累以及高空西风急流、低层南风急流和东风急流的共同作用是该次暴雪产生的根本原因;(4)近地面东风的加强,促进了低层的辐合或抬升,有助于垂直风切变加强和上升运动发展,对降水的加强有指示意义。

  • 标签: 大到暴雪 急流 物理量配置
  • 简介: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研究了登陆中国热带风暴频数的非平稳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主要周期型。对1951—2006年登陆中国的热带风暴频数序列进行分解,分别得到包含有准4年(C01)、6~7年(C02)的年际周期分量和14~16年(C03)的年代际周期分量的时间变化型。这些分量给出了登陆中国热带风暴频数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独立的变化特征,其中C01周期分量强度最大,且与ENSO有关。登陆中国的热带风暴频数趋势分量不显著,表明近56年来登陆中国热带风暴无明显增加(减少)趋势。这些周期分量与夏季海平面气压场的相关分析表明,登陆中国热带风暴频数年代际变化与南半球热带和中高纬度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 标签: 登陆热带风暴 中国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 海平面气压场
  • 简介:运用NCEP、HadISST再分析资料,北大西洋涛动(NAO)月指数序列,探讨了海表面温度(SST)锋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北大西洋SST锋的主要气候变率及其与北大西洋风暴轴和大气尺度环流异常的关系。研究表明,剔除季节循环后的SST锋显示其最主要变率为锋区的向南/北摆动,其对应的风暴轴发生相应的西南/东北移动,并同时在北大西洋上空对应一个跨海盆的位势高度负/正异常。这种环流异常可引起高纬度海平面气压(SLP)的反气旋/气旋式环流,这有利于增强海表面风对大洋副极地环流的负/正涡度异常输入,进一步减弱/加强了高纬度上层冷水向SST锋区的输送。北大西洋SST锋的另一主要模态为锋区在南北方向的分支和合并。当SST锋异常在40°N^45°N以单支形式加强时,对流层位势高度场和SLP南北梯度增大,对应NAO正位相,此时风暴轴也为单支型;同时SLP异常场促使冰岛附近具有气旋式风应力异常,亚速尔地区具有反气旋式风应力异常,导致副极地环流和副热带环流均加强,增加高纬度冷水和低纬度暖水在锋区的输入,从而进一步增强40°N^45°N附近的SST锋区。当SST锋异常在40°N~45°N纬带南北发生分支时,风暴轴也同时出现北强南弱的南北分支,此时对应了负位相NAO,来自北南的冷暖水输送减弱,SST锋也发生减弱分支。此外,位于大洋内区的SST锋东端也存在一个偶极子型的模态,尽管其解释方差相对较小,但仍与偏东北的NAO型具有显著相关。谱分析表明,北大西洋SST锋与风暴轴具有1~3年和年代际共振,与中高纬尺度环流也存在周期1~3年的共变信号,其中准一年共变信号体现了SST锋和NAO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诊断分析表明,SST锋上空的近表层大气斜压性和经向温度梯度随着SST锋的增强而增强,经向热通量的向北输送导致涡动有效位能的增加;海洋的非绝热加热产生更强

  • 标签: 北大西洋 海表面温度锋 风暴轴 NAO
  • 简介:他来自大山,虽然没有伟岸的身躯,但大山赋予了他山一样的胸襟和山一样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从光泽、泰宁、将乐县直至三明市,从气象学校毕业后,他默默地耕耘在基层气象事业的第一线,从测报员、预报员、气象服务人员到县局副局长,再到三明市防雷减灾局局长,他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勤勉、努力和对气象事业的满腔热情,以“天道酬勤、人心向善”这一质朴的勤劳善良理念,为气象事业发展挥洒汗水、奋斗不息,

  • 标签: 气象系统 福建省 气象事业发展 意志品质 服务人员 防雷减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