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探明CBF转录因子在扁桃中的抗寒分子机理,以新疆栽培扁桃‘矮丰’叶片为材料,通过PCR技术从扁桃基因组DNA中获得CBF1因子,命名为AF-PdCBF1,GenBank登录号为KM245570。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729bp,编码242个氨基酸,推测蛋白质分子量为27.405kD,并且该蛋白没有信号肽。进化树分析表明,AF-PdCBF1与甜樱桃和中国梅的亲缘关系最近。将该基因片段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融合表达质粒pET-PdCBF1,转化到E.coliRosetta(DE3)中进行表达。SDS-PAGE电泳检测结果表明,表达蛋白与预期大小一致,分子量大小约为47.8kD。对重组蛋白的诱导条件进行优化后结果表明,重组蛋白pET-PdCBF1在IPTG浓度为0.2mmol/L、诱导4h时,其表达量最佳。试验结果可为进一步纯化和鉴定目的蛋白及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

  • 标签: 扁桃 CBF1转录因子 原核表达
  • 简介:为改善前列腺癌的预防与治疗,应明确促进其生长与转移的分子机制。Stat5a/b与Stat3在局限性与进展的前列腺癌中处于持续激活状态,且有报道证实两者在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有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不仅在体外证实Stat3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发生转移,且在动物体内转移模型中证实其作用。

  • 标签: 前列腺癌细胞 癌细胞转移 肿瘤生长 STAT5 转录因子 Stat3
  • 简介:摘要bcl-2抑制因子1(Bit1)是失巢凋亡效应分子,可通过下调bcl-2表达发挥非caspase依赖型促凋亡功能。已有研究发现,Bit1可通过Erk、FAK-PI3K-Akt-NF-κB等通路影响细胞生存与凋亡。Bit1在各肿瘤中表达水平呈现显著肿瘤特异性,并与肿瘤TNM分期、分化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文章将对Bit1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情况、主要作用机制及其意义进行综述。

  • 标签: 细胞凋亡 肿瘤 bcl-2转录抑制因子1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后大鼠STAT5表达的活性及龙胆泻肝汤对其的影响情况,探讨龙胆泻肝汤对大鼠体外循环后肝损害的保护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体重480±20g,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A组、龙胆泻肝汤组B组),每组30只大鼠,各组分别在CPB后0h、1h、3h、6h、9h和18h每一时相处死5只大鼠。测定SATA5活性,ELISA法测定血浆IL-1,并光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与A组比较,B组各时相肝脏组织SATA5活性明显升高(p<0.05),肝脏组织光镜下炎症明显减轻。结论龙胆泻肝汤能促进体外循环(CPB)后大鼠肝脏组织中SATA5活性升高,同时调节炎性介质因子减轻大鼠体外循环后的肝损害。

  • 标签: 龙胆泻肝汤 STAT5 信号通路 肝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大多数植物而言,光照是重要的非环境因子,调节其生长发育。在光信号转导级联中,光信号被光感受器捕获,传递给中间转录调节因子,最终作用于下游效应元件。转录因子ELONGATED HYPOCOTYL 5(HY5)处于光信号传导网络的中心节点位置。本文从光形态建成、温度形态建成、内源植物激素调控、逆境响应和氮代谢等方面就转录因子HY5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展开综述,并就HY5的未来研究方向及应用潜力做出展望。

  • 标签: 转录因子HY5 生长发育 信号转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氧外泌体circ_000543对乳腺癌(breast cancer,BC)细胞增殖与侵袭的作用。方法借助生物信息学网站预测circ_000543在BC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及可能对其进行调控的转录因子。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与ChIP实验验证YY1因子与circ_000543的调控关系。对BC细胞进行缺氧诱导,分离常氧BC细胞及缺氧BC细胞的外泌体,qRT-PCR检测circ_000543在外泌体中的表达。干预外泌体中circ_000543与YY1的表达,并与常氧条件下的BC细胞进行共培养。CCK8与Transwell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能力。结果qRT-PCR实验发现,与MCF-10A细胞(1±0.11)和常氧细胞分离的外泌体(1±0.10)比较,circ_000543在BC细胞(1.59±0.13)及低氧细胞分泌的外泌体(1.63±0.12)中均表达上调(t=6.001, P=0.004; t=6.986, P=0.002)。缺氧细胞外泌体能促进常氧BC细胞的增殖与侵袭,敲减circ_000543后部分抵消外泌体的作用。YY1能作为转录因子促进circ_000543在BC细胞中的表达。敲减YY1后circ_000543的表达被抑制,同时也能抑制外泌体对BC细胞增殖与侵袭的作用。结论转录因子YY1诱导低氧细胞外泌体中的circ_000543进而促进BC细胞的增殖与侵袭。

  • 标签: circ_000543 乳腺癌 外泌体 YY1转录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a)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Meox1的转录调控机制及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方法(1)取HDF-a系细胞,用RPMI 1640完全培养基培养(下称常规培养),将细胞分为TGF-β1刺激组和空白对照组。TGF-β1刺激组细胞加入10 μL质量浓度为1 mg/μL的TGF-β1刺激,空白对照组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培养72 h,取2组部分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2组差异表达比值≥2且P<0.01的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代谢途径分析,记录Meox1每百万转录本(TPM)表达值,样本数为3;取2组部分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Meox1 mRNA表达,样本数为3。(2)取对数生长期HDF-a系细胞(细胞生长期下同)常规培养,分为空质粒组和Smad2过表达组、Smad3过表达组、Smad4过表达组,分别转染2 μg pcDNA3.1空质粒和各自搭载Smad2、Smad3、Smad4的pcDNA3.1质粒,转染6 h后常规培养48 h,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eox1 mRNA的表达,样本数为3。(3)取HDF-a系细胞常规培养,同实验(1)分组处理,常规培养72 h,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定量PCR(ChIP-qPCR)法检测2组细胞中Smad2、Smad3和Smad4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样本数为3。(4)取HDF-a系细胞常规培养,分为阴性干扰组、小干扰RNA(siRNA)-Smad2组、siRNA-Smad3组、siRNA-Smad4组和空质粒组、Smad2过表达组、Smad3过表达组、Smad4过表达组,分别转染50 μmol/L随机siRNA、siRNA-Smad2、siRNA-Smad3、siRNA-Smad4和2 μg pcDNA3.1空质粒及各自搭载Smad2、Smad3、Smad4的pcDNA3.1质粒,转染6 h后常规培养48 h,ChIP-qPCR法检测相应组别细胞中Smad2、Smad3和Smad4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样本数为3。(5)取2个批次HDF-a系细胞常规培养,均分为阴性干扰组、siRNA-Meox1组、空质粒组、Meox1过表达组,分别转染50 μmol/L随机siRNA、siRNA-Meox1和2 μg pcDNA3.1空质粒、搭载Meox1的pcDNA3.1质粒,转染6 h后常规培养24 h,1个批次细胞进行划痕实验,划痕后24 h观察划痕宽度,与划痕后即刻对比划痕愈合宽度;1个批次细胞进行Transwell实验,常规培养24 h,计数迁移细胞,样本数为3。(6)2018年1月—2019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3例烧伤后8~12个月增生性瘢痕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35~56岁),取其术中切除的瘢痕组织和瘢痕边缘附带正常皮肤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Meox1蛋白表达分布。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培养72 h,2组细胞差异表达明显的基因共843个,涉及组织修复、细胞迁移、炎性细胞趋化诱导过程等功能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7、细胞外基质受体等潜在的信号通路;空白对照组细胞测序结果的Meox1 TPM表达值为45.9±1.9,显著低于TGF-β1刺激组的163.1±29.5(t=6.88,P<0.01)。培养72 h,空白对照组细胞Meox1 mRNA表达量为1.00±0.21,显著低于TGF-β1刺激组的11.00±3.61(t=4.79,P<0.01)。(2)培养48 h,Smad2过表达组、Smad3过表达组和Smad4过表达组细胞中Meox1 mRNA表达量分别为198.70±11.02、35.47±4.30、20.27±2.50,均显著高于空质粒组的1.03±0.19(t=31.07、13.80、13.12,P<0.01)。(3)培养72 h,TGF-β1刺激组细胞中Smad2、Smad3和Smad4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t=12.99、41.47、29.10,P<0.01)。(4)培养48 h,阴性干扰组细胞中Smad2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为(0.200 000±0.030 000)%,显著高于siRNA-Smad2组的(0.000 770±0.000 013)%(t=11.67,P<0.01);空质粒组细胞中Smad2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为(0.200 000±0.040 000)%,显著低于Smad2过表达组的(0.700 000±0.090 000)%(t=8.85,P<0.01)。阴性干扰组细胞中Smad3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为(0.500 0±0.041 3)%,显著高于siRNA-Smad3组的(0.006 0±0.001 3)%(t=17.79,P<0.01);空质粒组细胞中Smad3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为(0.470 0±0.080 0)%,显著低于Smad3过表达组的(1.100 0±0.070 0)%(t=9.93,P<0.01)。阴性干扰组细胞中Smad4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与siRNA-Smad4组相近(t=2.11,P>0.05),空质粒组细胞中Smad4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与Smad4过表达组相近(t=0.60,P>0.05)。(5)划痕后24 h,siRNA-Meox1组细胞划痕愈合宽度较阴性干扰组窄,Meox1过表达组细胞划痕愈合宽度较空质粒组宽。培养24 h,阴性干扰组迁移细胞数显著多于siRNA-Meox1组(t=9.12,P<0.01),空质粒组迁移细胞数显著少于Meox1过表达组(t=8.99,P<0.01)。(6)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瘢痕组织中Meox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结论在HDF-a系细胞中,TGF-β1通过Smad2/3调控Meox1表达,进而促进细胞迁移。

  • 标签: 转化生长因子β1 Smad2蛋白质 Smad3蛋白质 细胞迁移分析 Meox1 成人真皮成纤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家族成员Krüppel样因子5(KLF5)对肝细胞癌(HCC)诊断与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按自身配对法收集126例HCC术后癌及非癌组织(距离癌组织边缘3.0 cm以上)制作芯片,以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KLF5表达,并分析其表达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价值。收集222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并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测定其KLF5水平;以同期40例正常人血清为对照,以评价KLF5异常对良、恶性肝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对数据进行t检验、Z检验或χ2检验。结果HCC组KLF5表达阳性率为95.2%(120/126),显著高于非癌组的38.9%(49/126;χ2 = 14.385,P < 0.001)。KLF5表达与TNM分期(I期35%、II期40%、III期74.4%、IV期78.1%)、肿瘤大小、甲胎蛋白(AFP)水平、伴门静脉栓塞、HBV感染和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相关。单/多因素分析均显示KLF5高表达为HCC预后独立预测因素。HCC患者血清KLF5水平显著(P < 0.001)高于肝硬化、慢性肝炎和正常对照组;如以血清KLF5 > 800 ng/ml和AFP > 25 μg/L为界,诊断HCC阳性率分别为90.48%和73.81%,比AFP特异、假阳性率低,有助于良、恶性肝病的鉴别诊断。结论HCC组织及血中KLF5过表达,它与HCC临床分期以及预后密切相关;分析KLF5水平有助于HCC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标签: 肝细胞癌 诊断 预后 转录因子 krüppel样因子5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和生物信息分析对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IKZF1基因突变型转录本进行分型和定量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263例B-ALL患者为研究对象。设计一套用RNA-seq数据进行IKZF1本分型和定量分析的生物信息分析流程,并应用于这些患者的测序数据分析。将用RNA-seq分析得到的IKZF1突变型转录本与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263例B-ALL患者中,RT-PCR结合Sanger测序鉴定出53例患者存在IKZF1突变转录本,其中IK6和IK10本分别占67.9%(36/53)和28.3%(15/53),有2例患者IK6和IK10本双阳性。RNA-seq分析共鉴定出51例患者存在IKZF1突变转录本。以RT-PCR结果为参考,RNA-seq分析IKZF1突变转录本的敏感度为94.3%(50/53),特异度为99.5%(209/210)。在50例RNA-seq和RT-PCR分析IKZF1突变均阳性的患者中,有6例患者的突变型转录本占IKZF1总表达量的比值(psi值)[M(Q1, Q3)]为0.14(0.11,0.35),低于其他44例患者的0.88(0.35,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45,P<0.001)。IKZF1突变多发生于以JAK-STAT通路异常为特征的Ph+和Ph样B-ALL,以及伴PAX5易位的B-ALL。结论通过优化的生物信息分析流程设计,可以用RNA-seq数据对B-ALL的IKZF1本进行分型和定量分析,并且发现了IKZF1突变型转录本的表达量分群现象和IKZF1突变与PAX5易位的伴随现象。

  • 标签: 白血病,B细胞 转录组测序 剪接异构体
  • 简介:转录因子NF-κB(nuclearfactorκB)是一类普遍存在的,控制着各种基因转录的重要转录调节因子,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参与许多基因表达的调控,影响着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癌变和个体发育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目前诱导NF-κB活性的改变来治疗疾病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 标签: 核转录因子ΚB 生物学功能 靶基因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目的:应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N-n-butylhaloperidoliodide,F2)对早期生长反应蛋白-1(earlygrowthresponse-1,Egr-1)转录及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对心肌炎症及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成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前5min,舌下静脉推注F2,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缺血心肌组织炎性反应变化.应用RT-PCR方法及Western-blot方法分别检测缺血组织Egr-1mRNA及蛋白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F2治疗组心肌组织内炎性反应及Egr-1的转录与表达均降低,心肌功能也得到明显改善.结论:F2具有明显抑制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组织内Egr-1mRNA及蛋白表达、减轻炎性损伤的作用,这可能是F2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显著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标签: 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 EGR-1 心肌 缺血再灌注损伤 血流动力学 炎性损伤
  • 简介:摘要转录调控是人类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环节,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是转录调控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芯片技术(ChIP-chip)和高通量测序技术(ChIP-seq)的开发以及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相关数据,由此产生了许多转录因子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对基因转录调控及TF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非常重要。本文针对目前较为著名的人类TF相关的数据库作一综述,为进一步探明转录因子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一定的帮助。

  • 标签: 转录因子 数据库 生物信息学
  • 简介:C/EBPs增强子结合蛋白是核转录因子,其作用范围广泛,既参与正常的生理代谢过程,又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其作用方式多样,对转录有正、负调控作用。C/EBPβ是其第二位成员主要通过对靶细胞基因转录的调节,参与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肿瘤的发生与凋亡等重要生命活动;其功能受到蛋白酶降解、磷酸化、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多种途径的调控。本文就C/EBPs的调控机理及其与肿瘤的关系综述如下。

  • 标签: C/EBP增强子结合蛋白β 肿瘤 磷酸化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0-20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0期
  • 机构:著名的免疫学杂志《自然免疫》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关于转录因子Sox2在固有免疫中的重要作用的一篇论文:Sox2在中性粒细胞中能够充当胞内DNA传感器的作用,当Sox2结合了细菌DNA后,Sox2会通过激酶TAK1和转接蛋白TAB2介导下游信号通路,开始转录翻译一系列的促炎因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TCP蛋白家族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家族,它们参与了植物的多种生理生化过程,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根据其代表成员TB1,CYC和PCFs 的首位字母缩写,把含有这段保守氨基酸序列的基因命名为TCP,把这段保守氨基酸序列命名为TCP结构域(Cubas et al.,1999)。TCP结构域中的螺旋-环-螺旋区域(bHLH)含有两个由保守的亲水氨基酸所构成的中性螺旋结构和一个在中间负责连接两个螺旋区域的环结构。目前对TCP转录因子家族的研究主要是模式植物拟南芥、水稻和玉米,对蔬菜和果树尤其是苹果的研究报道还非常少。进一步研究TCP在苹果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方面的功能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 标签: 苹果 TCP 转录因子 全基因组分析
  • 简介:摘要 胶质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s,CNS)肿瘤的 5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分类标准,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可分为I-IV 级;从组织形态学角度胶质瘤可分为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等。手术切除是胶质瘤治疗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也是胶质瘤明确诊断、改善症状以及延长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措施。

  • 标签: 脑胶质瘤 转录因子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反式转录激活因子Tat第41位赖氨酸(K41)在HIV-1活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并对B、C亚型HIV-1中Tat K41的作用进行比较。方法通过荧光素酶活性实验检测野生型Tat、突变型Tat K41A、Tat K41R对HIV-1活性的影响,并比较B、C亚型HIV-1中Tat K41作用的差异;通过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 IP)实验检测B、C亚型HIV-1中Tat K41是否影响Tat与SIRT1的结合;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核内B、C亚型HIV-1的Tat K41是否影响p65 K310的乙酰化水平。结果与B亚型HIV-1不同,C亚型HIV-1的Tat K41突变后显著降低荧光素酶活性,减弱C亚型Tat与SIRT1的结合,降低细胞核内p65 K310ac的水平。结论C亚型Tat K41在HIV-1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人免疫缺陷病毒 反式转录激活因子 转录 B亚型 C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