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出发,寻找优良治疗方案。方法随机选取临床病例,并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取地西他滨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的联合化疗,于疗程结束后对两组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的对比。结果两组在临床疗效上无明显差异,但是实验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地西他滨治疗MDS具有更好的临床综合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血液内科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临床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及研究外伤性肝损伤患儿保守治疗前后血流变及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高尔基体蛋白73(GP73)、一氧化氮(NO)、白介素(IL)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的22例外伤性肝损伤患儿为观察组,同时期的22名健康同龄儿童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2、24、48、72及96小时和对照组的血流变及血清RBP、GP73、NO、IL水平进行检测,然后将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2、24、48、72及96小时的血流变及血清GP73、NO、I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RBP则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中治疗后24h的血流变及血清GP73、NO高于其他时间段,血清RBP低于其他时间段,血清IL则在治疗后48h高于其他时间段,P均〈0.05。结论外伤性肝损伤患儿保守治疗前后血流变及血清RBP、GP73、NO、IL的变化较大,应针对其变化情况给予密切监测及针对性干预。

  • 标签: 外伤性肝损伤 儿童 血流变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 高尔基体蛋白73 一氧化氮
  • 简介: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正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DNA拓扑异构酶(TopoⅡ)、P-糖蛋白(P-gp)、Ki-67抗原(Ki-67)及P53基因(P5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术前未做化疗的24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生存〈1年组8例和预后生存〉1年组16例,分析GST-π、TopoⅡ、P-gp、Ki-67及P53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两组患者GST-π、TopoⅡ、P-gp、Ki-67及P53的表达阳性率。结果:24例结直肠癌患者,GST-π表达阳性9例(低度表达7例,中度表达2例),TopoⅡ表达阳性23例(低度表达15例,中度表达8例),P-gp表达阳性23例(低度表达8例,中度表达15例),Ki-67表达阳性24例(低度表达3例,中度表达11例,高度表达10例),P53表达阳性10例(低度表达3例,中度表达3例,高度表达4例)。预后生存〉1年组GST-π、P53的表达阳性率均为12.5%,显著低于预后生存〈1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opoⅡ、P-gp、Ki-67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GST-π、TopoⅡ、P-gp、Ki-67及P53的表达有助于结直肠癌早期发现及评估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结直肠癌 生物标志物 表达 联合检测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