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屈菜碱对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调控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别以白屈菜碱和二甲基亚砜处理MCF-7细胞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细胞计数试剂-8(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65、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应用GraphPad Prism 9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分析。结果CCK-8显示实验组A450(0.414±0.023)小于对照组A450(1.042±0.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83,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凋亡率[(20.14±3.25)%]高于对照组[(4.12±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26,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总蛋白实验组p65表达量(1.526±0.251)与对照组(1.624±0.2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1,P>0.05),bcl-2表达量(0.486±0.063)低于对照组(0.785±0.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5,P<0.05),bax表达量(1.235±0.251)高于对照组(0.426±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2,P<0.01);对核蛋白和胞质蛋白进行分别检测,结果提示实验组细胞核内p65表达量(0.565±0.075)低于对照组(0.956±0.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3,P<0.01),而实验组胞质中p65表达量(0.725±0.125)高于于对照组(0.327±0.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492,P<0.05)。结论白屈菜碱通过抑制p65核转位抑制核因子-κB信号促进MCF-7细胞凋亡。

  • 标签: 白屈菜碱 乳腺癌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长春瑞滨(vinorelbine,NVB)联合阿霉素(adriamycin,PLD)后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体外抗癌效果及相关机制研究。方法CCK-8实验检测NVB和PLD单独及联用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蛋白表达。结果CCK-8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长春瑞滨处理组、阿霉素处理组及联合处理组的抑制率分别为27.6%、31.2%及65.4%,联合处理组与NVB组和PL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vs 0.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各组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为3.54%、16.95%、15.01%及32.24%,联合处理组与NVB组和PLD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 vs 0.005)。各组活性氧水平为1、1.03、1.06及1.57,联合处理组与NVB组和PLD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 vs 0.007);Western blot结果表明NVB与PLD联用后p-ERK和p-STAT3的表达量降低,抑制ERK/STAT3信号通路。结论NVB与PLD联用能高效低毒的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凋亡、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协同发挥抗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细胞中ROS水平,进而抑制ERK/STAT3通路的激活有关。

  • 标签: 长春瑞滨 阿霉素 乳腺癌 活性氧 ERK/STAT3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LINC00662能否靶向微小RNA(miR)-186-5p/叉头框转录因子D1(FOXD1)轴调控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方法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28例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LINC00662、miR-186-5p和FOXD1 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FOXD1蛋白表达。分别转染LINC00662小干扰RNA(si-LINC00662)、共转染si-LINC00662与miR-186-5p抑制剂、si-LINC00662与FOXD1过表达载体至MCF-7细胞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检测p21、E-钙黏蛋白(E-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FOXD1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LINC00662与miR-186-5p、miR-186-5p与FOXD1的调控关系,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乳腺癌组织组中LINC00662(1.01±0.08比2.36±0.09,t=59.324,P<0.01)、FOXD1水平(0.97±0.07比1.93±0.09,t=44.553,P<0.01)高于癌旁组织,miR-186-5p水平(0.96±0.05比0.34±0.04,t=51.236,P<0.01)低于癌旁组织。si-LINC00662组克隆形成数[(114.00±7.93)个比(62.00±5.81)个,t=15.869,P<0.01]、迁移细胞数[(164±10.03)个比(75±7.14)个,t=21.687,P<0.01]、侵袭细胞数[(103.00±7.83)个比(44.00±4.35)个,t=19.761,P<0.01]少于si-NC组,存活率[(100.03±8.12)%比(52.29±5.34)%,t=14.737,P<0.01]、MMP-2(0.71±0.05比0.24±0.03,t=24.181,P<0.01)蛋白水平低于si-NC组,P21(0.15±0.02比0.58±0.04,t=28.845,P<0.01)、E-cadherin(0.23±0.02比0.66±0.04,t=28.845,P<0.01)蛋白水平高于si-NC组。LINC00662靶向负调控miR-186-5p;miR-186-5p靶向负调控FOXD1。si-LINC00662+抗miR-186-5p组克隆形成数[(60.00±±5.62)个比(102.00±7.23)个,t=13.759,P<0.01]、迁移细胞数[(74.00±7.26)个比(131.00±9.91)个,t=13.920,P<0.01]、侵袭细胞数[(45.00±4.41)个比(88.00±5.67)个,t=17.959,P<0.01]多于si-LINC00662+抗miR-NC组,存活率[(52.31±5.35)%比(85.06±6.46)%,t=11.714,P<0.01]、MMP-2(0.23±0.03比0.59±0.04,t=21.600,P<0.01)蛋白水平低于si-LINC00662+抗miR-NC组,P21(0.57±0.04比0.26±0.03,t=17.400,P<0.01)、E-cadherin(0.64±0.04比0.35±0.03,t=12.969,P<0.01)蛋白水平高于si-LINC00662+抗miR-NC组。结论LINC00662通过发挥miR-186-5p分子海绵上调FOXD1促进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 标签: 乳腺癌 微小RNA 增殖 迁移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浅表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抽取2009年6月至2021年7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浅表透明细胞肉瘤患者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7例浅表透明细胞肉瘤患者中,男2例,女5例;年龄12~44岁,平均26岁;包块位于足部5例,上肢1例,下肢1例;肿瘤长径<5 cm。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无特异性,总体为良性肿瘤征象,MRI 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与周围边界较清晰。病理学结果示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呈多边形或梭形,被胶原纤维分隔成小叶,巢状分布。免疫组化染色黑色素瘤标志物(HMB45)阳性。7例患者均行根治性切除术,因包块长径<5 cm而未行淋巴结清扫,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随访24个月均存活。结论透明细胞肉瘤罕见,恶性度高,但浅表透明细胞肉瘤经规范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 标签: 透明细胞肉瘤 磁共振成像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状RNA-7(circularRNA, ciRS)-7在食管鳞癌细胞放疗抵抗中的作用及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慢病毒转染食管鳞癌细胞系KYSE410和KYSE510构建ciRS-7敲降细胞系(分为正常对照组和sh#1组、sh#2组)。不同剂量射线(2 Gy组、4 Gy组、8 Gy组)照射上述细胞,收集各组细胞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活细胞比例。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ciRS-7与微小RNA(microRNA,miR)-7的调控关系;KYSE410细胞分正常组、ciRS-7敲降组,RT-qPCR检测miR-7表达。shRNA转染KYSE410细胞,分为干扰组(正常对照组、敲降ciRS-7组);过表达组(ciRS-7和miR-7同时过表达组、阴性对照组、miR-7过表达组),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bcl-2)的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KYSE410细胞sh#1组(0.36±0.03)、sh#2组(0.37±0.12)ciRS-7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组(1.00±0.01, t=24.460、8.910, P<0.05); KYSE510细胞sh#1组(0.40±0.08)、sh#2组(0.34±0.08)ciRS-7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组(1.00±0.08, t=8.514、9.550,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 Gy射线照射后,KYSE410细胞sh#1组[(37.00±3.07)%]、sh#2组[(39.50±0.70)%]活细胞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63.50±6.36)%, t=7.400、5.301, P<0.05]; KYSE510细胞sh#1组[(39.00±8.48)%]、sh#2组[(39.50±0.70)%]活细胞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73.50±6.36)%, t=4.600、7.509, P<0.05]。8 Gy射线照射后,KYSE410细胞sh#1组[(22.50±3.53)%]、sh#2组[(39.50±0.70)%]活细胞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50.50±2.12)%, t=9.604、11.800, P<0.05]; KYSE510细胞sh#1组[(33.00±2.82)%]、sh#2组[(31.00±2.82)%]活细胞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60.50±2.12)%, t=11.000、11.800,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KYSE410细胞过表达ciRS-7组(1.00±0.23)的miR-7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0.54±0.08, t=3.191, 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证实ciRS-7吸附结合miR-7。同时过表达miR-7及ciRS-7组的bcl-2表达高于过表达miR-7组(0.59±0.11, t=6.013, P<0.05)、敲降ciRS-7组(0.83±0.08, t=3.717,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iRS-7通过靶向miR-7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放疗抵抗。

  • 标签: 食管鳞癌 凋亡 环状RNA 放疗抵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的临床特征,探讨该病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4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JMML患儿7例的临床资料,随访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7例JMML患儿中位诊断年龄8个月4 d;发热是主要就诊原因,多伴肝脾肿大。外周血白细胞中位值36.1×109/L,单核细胞中位值4.5×109/L,血红蛋白中位值88 g/L,血小板中位值47×109/L。6例外周血涂片可见髓系幼稚细胞。染色体检查:1例为-7单体,6例为正常核型。6例胎儿血红蛋白增高。基因检测4例:1例PTPN11+NF1突变,2例N-RAS突变,1例K-RAS突变。3例放弃治疗,3例接受低强度化疗,均因合并感染死亡;1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随访14个月仍无事件生存。结论JMML发病年龄小,临床特异性差,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低强度化疗可延长生存期但不能改善预后,感染为主要死亡原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可能治愈该病的方法。

  • 标签: 白血病,粒-单核细胞,幼年型 诊断 基因,抑制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造血干细胞移植 感染 预后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117阴性/CK7阳性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LO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与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肾肿瘤(HOCT)、肾嗜酸细胞瘤(RO)和嫌色肾细胞癌(chRCC)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5例)和湘雅二医院(2例)2012年至2019年病理档案中7例LOT,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和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分析。结果7例LOT病例均为成人,年龄49~72岁(年龄中位数56.0岁,平均年龄60.7岁),肿瘤最大径2.5~6.0 cm(中位数4.3 cm,平均4.3 cm)。患者男性3例,女性4例,发生于左侧3例,右侧4例。所有肿瘤均为孤立性病变,无Birt-Hogg-Dubé(BHD)综合征或嗜酸细胞瘤病临床病理背景。随访患者5例均无病存活(中位数69.0个月,平均64.6个月,随访时间23~95个月)。镜下观察,所有的LOT均界限清楚(7/7),3例有不完整的包膜。肿瘤主要表现为明显致密的小巢状及纤细的分支薄壁血管围绕瘤巢的生长方式(赋予其器官样结构),但在小巢间常可见到数量不等的腺腔(样)结构(7/7)。肿瘤也常有富含水肿性间质的疏松区,肿瘤细胞在其中呈网状、梁状或单个细胞排列(6/7)。致密区和疏松区常有局灶的出血(5/7)。此外,1例LOT的致密区有局灶的囊肿形成,1例疏松区有局灶骨化。LOT同一肿瘤细胞常有RO和chRCC的杂合/交界细胞学特征: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状胞质,核卵圆形或圆形,核膜光滑,可见细小的核仁(RO特征)及细微的核周空晕,偶见双核(chRCC特征)。LOT典型的表现为CK7阳性和CD117阴性的免疫表型(7/7)。PAX8(5/7)、P504s(2/7)、波形蛋白(1/7)在LOT中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而CK20、CD10、FOXI1均阴性。所有肿瘤均保留SDHB免疫染色。结论LOT是一种罕见的、惰性的嗜酸细胞性肾肿瘤,具有同质性的RO和chRCC的杂合/交界细胞学特征,且与散发性HOCT有一定程度的临床病理重叠。LOT独特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提示其可能是一个独立的肿瘤实体。

  • 标签: 肾肿瘤 病理学,临床 癌,肾细胞
7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莪术醇对人肝癌Huh7细胞Oct4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设空白组及药物组,药物组以50μM莪术醇干预人肝癌Huh7细胞,空白组添加相同体积的DMSO,处理48 h后,提取各组RNA,经qPCR观察莪术醇对人肝癌Huh7细胞Oct4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与空白组相比,药物组人肝癌Huh7细胞Oct4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莪术醇对人肝癌Huh7细胞Oct4基因表达具有抑制作用。

  • 标签: 莪术醇 人肝癌Huh7细胞 Oct4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症肌无力(MG)患者白细胞介素-7(IL-7)/CD127信号通路对CD8+T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收集2017—2020年在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初治MG患者57例(MG组),同时入组健康对照者35名(健康对照组),采集两组受试者的外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中IL-7和可溶型CD127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中膜型CD127的表达比例,分析上述指标在不同性别和发病年龄、有无胸腺瘤、不同Osserman分型之间的差异及与定量重症肌无力(QMG)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纯化MG患者CD8+T细胞,使用重组人IL-7(5 μg/L)刺激培养,比较可溶型CD127和膜型CD127的水平变化,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穿孔素、颗粒酶B、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CD8+T细胞中免疫检查点分子mRNA表达量。结果MG组血浆IL-7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293.4±74.7)pg/ml比(233.8±70.8)pg/ml,t=3.78,P<0.001],可溶型CD127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102.7±13.7)pg/ml比(131.2±20.9)pg/ml,t=7.91,P<0.001]。MG组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35.4%±7.1%比30.2%±7.5%,t=3.31,P=0.001),膜型CD127+CD8+T细胞比例亦高于健康对照组(45.5%±7.7%比34.7%±11.5%,t=5.44,P<0.001)。上述指标在不同性别之间、早发型和晚发型之间、非胸腺瘤组和胸腺瘤组之间、不同Osserman分型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QMG量表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IL-7刺激MG患者CD8+T细胞后,培养上清中可溶型CD127水平、膜型CD127+CD8+T细胞比例、免疫检查点分子mRNA表达水平与未经IL-7刺激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IL-7刺激后CD8+T细胞分泌穿孔素[(208.1±67.2)pg/ml]、颗粒酶B[(941.8±273.9)pg/ml]、干扰素-γ水平[(19.1±5.2)pg/ml]高于未经IL-7刺激时[分别为(168.8±46.2)pg/ml,t=2.16,P=0.038;(782.4±137.2)pg/ml,t=2.33,P=0.025;(15.3±4.5)pg/ml,t=2.47,P=0.018]。TNF-α的分泌水平在经IL-7刺激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G患者中升高表达的IL-7介导的信号通路可增加CD8+T细胞分泌毒性分子和细胞因子,增强CD8+T细胞功能活性。

  • 标签: 重症肌无力 白细胞介素7 CD8阳性T淋巴细胞 白细胞介素7受体α亚单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框/WD-40域蛋白7(FBXW7)基因突变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免疫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1)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125例,男70例,女55例,年龄[M(Q1,Q3)]为64(57,70)岁;收集其临床治疗及预后资料,分析FBXW7突变与免疫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2)在cBioPortal数据库检索与免疫治疗相关的NSCLC数据集,共261例患者纳入研究,作为免疫治疗队列,男120例,女141例,年龄66(57,73)岁;其临床数据及基因突变数据均从cBioPortal数据库下载,分析FBXW7突变与NSCLC患者临床特征和免疫治疗预后的关系。(3)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1 030例NSCLC患者转录组和基因突变数据进行后续分析,作为TCGA队列,男633例,女397例,年龄为67(60,73)岁;分析FBXW7突变对免疫治疗疗效的影响,以及其影响NSCLC免疫治疗疗效的关键分子及其生物学功能。结果125例NSCLC患者中,FBXW7突变率为5.6%(7/125);7例患者的FBXW7突变类型均为截断突变,在接受免疫治疗后,部分缓解4例,疾病稳定2例,疾病进展 1例,客观缓解率(ORR)为4/7,疾病控制率(DCR)为6/7。FBXW7突变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3.0个月(95%CI:7.0~22.0个月),优于FBXW7野生型患者的4.0个月(95%CI:2.0~11.5个月)(P=0.046)。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FBXW7突变型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临床获益更高。免疫治疗队列中FBXW7突变型患者的肿瘤突变负荷[M(Q1,Q3)]为17.8(11.5,29.3)个/Mb,高于FBXW7野生型患者[5.7(3.0,10.4)个/Mb,P=0.001]。TCGA队列中,FBXW7突变型患者的肿瘤突变负荷为15.9(4.2,28.1)个/Mb,基因插入或缺失来源的肿瘤新抗原为192.5(70.8,535.0)个,单核苷酸突变来源的肿瘤新抗原为363.0(194.8,534.8)个,均高于FBXW7野生型患者的5.6(3.2,8.9)个/Mb、53.0(12.0,131.0)个、83.5(34.0,178.0)个(P=0.002、0.008、P<0.001),表明FBXW7突变型肿瘤具有更强的免疫原性,可能产生强大的抗肿瘤免疫。FBXW7突变与T淋巴细胞的激活有关,表现为T淋巴细胞受体复合物与信号传导的激活。进一步对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程度分析发现,FBXW7突变型肿瘤的CD8+T淋巴细胞和M1型巨噬细胞浸润率分别为10%(8%,14%)、8%(4%,11%),均高于FBXW7野生型肿瘤的7%(4%,12%)、4%(1%,8%)(P=0.049、0.046)。结论FBXW7突变型NSCLC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临床获益更高,FBXW7基因突变具有作为NSCLC患者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标志物的可能性。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基因 突变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预后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XC趋化因子受体7(CXCR7)在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元中的功能及机制。方法采用小干扰RNA(si-RNA)技术干扰CXCR7在人神经母细胞细胞SH-SY5Y细胞中的表达;在SH-SY5Y细胞中构建氧-葡萄糖剥夺/复氧(OGD/R)损伤模型;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XCR7蛋白表达以及细胞周期;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CXCR7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信号通路蛋白质表达。结果与OGD/R 0 h相比,OGD/R 6 h后CXCR7表达明显降低(CXCR7/GAPDH:Western blotting检测为0.483±0.098比1.000±0.000,FCM检测为0.686±0.052比1.000±0.000,均P<0.01),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1.190±0.040比1.000±0.000,P<0.01);CXCR7 si-RNA干扰SH-SY5Y细胞后再次构建OGD/R 6 h,与相同环境下阴性对照组(si-NC组)相比,CXCR7与磷酸化Akt(p-Akt)表达明显降低(CXCR7/GAPDH:0.471±0.051比1.000±0.000,p-Akt/ GAPDH:0.616±0.027比1.000±0.000,均P<0.001),并且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1.105±0.033比1.000±0.000,P<0.05)。结论CXCR7可以通过Akt信号通路调节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元的周期,对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氧-葡萄糖剥夺/复氧 CXC趋化因子受体7 蛋白激酶B 细胞周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小RNA(miR)-373-3p对胶质母细胞细胞自噬和舒尼替尼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常规培养U251细胞,采用50 μmol/L舒尼替尼作用72 h构建耐舒尼替尼U251细胞株。(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U251、耐舒尼替尼U251细胞miR-373-3p的表达。将耐舒尼替尼U25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无义序列组、miR-373-3p模拟物组,后2组细胞分别转染miR-373-3p无义序列、miR-373-3p模拟物,采用RT-qPCR检测细胞miR-373-3p的表达。将细胞分为U251组、耐舒尼替尼U251组、无义序列+耐舒尼替尼U251组、miR-373-3p模拟物+耐舒尼替尼U251组,转染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凋亡、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2)构建pGL3-自噬相关基因7(ATG7)野生型(WT)和pGL3-ATG7突变型(MUT)质粒,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系统检测miR-373-3p模拟物组、无义序列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将细胞分为U251组、耐舒尼替尼U251组、无义序列+耐舒尼替尼U251组、miR-373-3p模拟物+耐舒尼替尼U251组,转染后采用RT-qPCR、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细胞ATG7 mRNA和蛋白的表达。(3)将耐舒尼替尼U25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ATG7阴性对照组、ATG7过表达组,转染后采用RT-qPCR、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细胞ATG7 mRNA和蛋白的表达。将U251细胞、耐舒尼替尼U251细胞分为U251组、耐舒尼替尼U251组、无义序列+耐舒尼替尼U251组、miR-373-3p模拟物+耐舒尼替尼U251组、miR-373-3p模拟物+ATG7阴性对照+耐舒尼替尼U251组、miR-373-3p模拟物+ATG7过表达+耐舒尼替尼U251组,转染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与U251细胞比较,耐舒尼替尼U251细胞miR-373-3p的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无义序列组比较,miR-373-3p模拟物组细胞miR-373-3p的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U251组比较,耐舒尼替尼U251组细胞活性增加,凋亡率下降,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的表达升高,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的表达和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Caspase 3值降低,Beclin 1蛋白的表达、LC3Ⅱ/LC3Ⅰ值增加,p62蛋白的表达减少。与无义序列+耐舒尼替尼U251组比较,miR-373-3p模拟物+耐舒尼替尼U251组细胞活性降低、凋亡率提高,Bcl-2蛋白的表达降低,Bax蛋白的表达和活化Caspase 3/Caspase 3值升高,Beclin 1蛋白的表达、LC3Ⅱ/LC3Ⅰ值降低,p62蛋白的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U251组比较,耐舒尼替尼U251组LC3荧光颗粒增多且荧光亮度升高;与无义序列+耐舒尼替尼U251组比较,miR-373-3p模拟物+耐舒尼替尼U251组细胞荧光颗粒减少且亮度减弱。(2)对于pGL3-ATG7 WT质粒,miR-373-3p模拟物组荧光素酶活性低于无义序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U251组比较,耐舒尼替尼U251组ATG7 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加;与无义序列+耐舒尼替尼U251组比较,miR-373-3p模拟物+耐舒尼替尼U251组ATG7 m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空白对照组、ATG7阴性对照组比较,ATG7过表达组细胞ATG7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义序列+耐舒尼替尼U251组比较,miR-373-3p模拟物+耐舒尼替尼U251组细胞活性降低、凋亡率较高,Bcl-2蛋白的表达降低,活化Caspase 3/Caspase 3值、Bax蛋白的表达升高,Beclin 1蛋白的表达、LC3Ⅱ/LC3Ⅰ值降低,p62蛋白的表达升高;与miR-373-3p模拟物+ATG7阴性对照+耐舒尼替尼U251组比较,miR-373-3p模拟物+ATG7过表达+耐舒尼替尼U251组细胞活性增加,凋亡率降低,Bcl-2蛋白的表达升高,活化Caspase 3/Caspase 3值、Bax蛋白的表达降低,Beclin 1蛋白的表达、LC3Ⅱ/LC3Ⅰ值升高,p62蛋白的表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373-3p通过调控自噬而增强胶质母细胞细胞舒尼替尼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靶向ATG7有关。

  • 标签: miR-373-3p 白噬相关基因7 胶质母细胞瘤 舒尼替尼 自噬 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7-H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2013年5月至2019年5月于临沂市中心医院初诊的103例DLBCL患者的石蜡包埋肿瘤组织进行检测。分析B7-H3蛋白的表达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与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PFS和OS的因素。结果DLBCL患者B7-H3蛋白阳性率为68.0%(70/103)。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治疗效果、B症状、病理类型等临床病理特征分层患者间B7-H3蛋白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的5年PFS率和5年OS率分别为24%和32%,B7-H3阴性患者和阳性患者的5年PFS率分别为47%和14%(P<0.01),5年OS率分别为50%和24%(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B7-H3阳性为DLBCL患者PFS(HR=2.685,95%CI 1.503~4.789,P=0.001)和OS(HR=2.262,95% CI 1.248~4.098,P=0.007)不良影响因素。结论B7-H3的中高强度表达可能与DLBCL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预后 B7-H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的影像表现、病理特征及手术效果。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8月至2021年12月手术治疗的7例成人神经节细胞胶质瘤患者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总结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的CT、MRI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手术效果。结果7例患者中,肿瘤为实性肿块型1例、囊实性肿块型4例、弥漫浸润型2例;实性部分在CT上呈稍低或等密度影,在MRI上多为T1稍低信号、T2稍高信号、T2 FLAIR高或稍高信号、DWI等或稍低信号。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标本中胶质细胞成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S-100蛋白表达阳性,神经节细胞成分神经元核抗原、突触素表达阳性。肿瘤全切5例、次全切1例、部分切除1例,非全切者均为弥漫浸润型。患者术后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中位数为80分,随访7个月~11年均无死亡病例。结论成人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在影像上多呈边界清楚的囊实性病灶,混合肿瘤性神经节细胞和胶质细胞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其主要诊断依据,手术效果通常较好,但弥漫浸润型全切难度较大。

  • 标签: 神经节细胞胶质瘤 影像表现 病理特征 手术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异紫堇碱衍生物COM33对肝癌Huh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以0.625、1.25、2.5、5、10、20、40、80 μmol/L COM33分别处理正常肝细胞LO2和肝癌细胞Huh7 24 h后,采用细胞计数法(CCK-8)检测细胞吸光度(A)值,并在Graphpad prism软件中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获得半数抑制浓度(IC50)。随后采用COM33处理Huh7细胞,以无COM33组设为对照组;细胞克隆实验用于评估COM33对Huh7细胞增殖的影响;10 μmol/L COM33处理Huh7细胞24 h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碘化丙锭(PI)双染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给药前后细胞中Gasdermin D(GSDMD)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9剪切体(cleaved Caspase-9)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结果COM33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uh7细胞增殖,且在Huh7细胞中的IC50值明显低于LO2细胞[(11.99±0.53) μmol/L比(33.33±3.10) μmol/L,t=11.810,P<0.01];给药组细胞形成的克隆集落少于对照组[(681±13)个比(387±29)个,t=15.950,P<0.01];Huh7细胞经COM33处理后出现皱缩变圆、贴壁不良;给药组Annexin V阳性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7.28±0.86)%比(1.37±0.09)%,t=11.820,P<0.01];两组细胞GSDMD蛋白表达并无差异,且未检测到GSDMD剪切体;bax蛋白相对表达量给药组高于对照组(1.02±0.04比0.50±0.06,t=12.250,P<0.01);cleaved Caspase-9蛋白相对表达量给药组高于对照组(0.39±0.11比0.07±0.03,t=4.726,P<0.01;0.39±0.11比0.16±0.07,t=2.942,P<0.05);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给药组低于对照组(0.54±0.06比0.82±0.12,t=3.551,P<0.05)。结论COM33对LO2细胞毒性不明显,可有效抑制Huh7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 标签: 肝细胞癌 异紫堇碱衍生物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7受体α抗体对MRL/lpr狼疮小鼠免疫炎症和肾脏损伤的作用。方法15只体重15~16 g无特定病原体3~4周龄雌性MRL/lpr小鼠饲养至14周龄,随机分为IL-7受体α抗体干预组、IL-7受体α同型抗体组(阳性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阴性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IL-7受体α抗体、同型抗体和生理盐水,每周3次,每次100 μg,共4周。18周龄时处死小鼠,考马斯亮蓝法检测24 h尿蛋白量;过氧化物酶法检测血清肌酐;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自身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IL-21的表达;PAS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检测肾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CD3、F4/80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调节性T细胞、囊泡样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Tfh)和囊泡样调节性T细胞(follicular regulatory T cells,Tfr)亚群并计数。结果与生理盐水组和IL-7受体α同型抗体组比较,IL-7受体α抗体干预组24 h尿蛋白量及血清肌酐、抗双链DNA抗体、γ干扰素、IL-21均降低(均P<0.01),但三组间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9,P>0.05)。与生理盐水组和IL-7受体α同型抗体组比较,IL-7受体α抗体干预组肾脏组织CD3和F4/80阳性浸润细胞减少,Ⅰ/Ⅲ型胶原纤维比值下降(F=41.11,P<0.01);血液中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效应T细胞(CD4+CD25+)比值增高(F=21.64,P<0.01),且外周血和脾脏中Tfr(CD4+CXCR5+Foxp3+)/Tfh(CD4+CXCR5+)比值均升高(F=38.95,P<0.01;F=12.90,P<0.01)。结论IL-7受体α抗体可能通过升高调节性T细胞比例、Tfr/Tfh比值,降低自身抗体如抗双链DNA抗体生成,减少炎性因子生成,从而减轻MRL/lpr狼疮小鼠的免疫炎症和肾脏损害。

  • 标签: 狼疮肾炎 白细胞介素7受体α亚单位 T淋巴细胞,调节性 囊泡样辅助性T细胞 囊泡样调节性T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髓系细胞特异性Clcn7-G763R突变的骨硬化小鼠模型,并进行表型研究。方法构建条件性敲入Clcn7基因p.G763R错义突变小鼠,并与溶菌酶M启动子-重组酶转基因小鼠(LysM cre)交配繁殖,最终获取髓系细胞特异性Clcn7-G763R突变的骨硬化小鼠。利用Micro CT分析不同基因型小鼠骨微细结构的差异,利用HE染色观察骨组织形态学改变。诱导原代破骨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破骨细胞分化和成熟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利用骨吸收陷窝实验观察破骨细胞功能。结果4周龄时纯合突变小鼠体重较野生型小鼠减轻[(12.000±1.666)g对(15.630±2.314)g,P=0.021],股骨长度较野生型缩短[(1.160±0.096)cm对(1.300±0.082)cm,P=0.037)]。Micro CT发现纯合突变小鼠骨密度在4周龄时较野生型小鼠显著增加[(0.753±0.002)g/cm3对(0.143±0.034)g/cm2,P=0.003],而杂合突变小鼠骨密度在8周龄时增加明显[(0.236±0.021)g/cm3对(0.180±0.020)g/cm3,P=0.030]。HE染色发现纯合突变小鼠骨髓腔消失,松质骨骨小梁数量显著增多,软骨肥大区增宽;杂合突变小鼠骨小梁较野生型小鼠增多。体外实验中,杂合突变小鼠破骨细胞数量较野生型无明显变化(P=0.358),但破骨细胞面积增大[(3.590×106±0.911×106)μm2对(1.352×106±0.260×106)μm2,P=0.043],骨吸收陷窝相关检测结果提示破骨细胞功能降低,而破骨细胞分化和成熟相关基因NFATc1、c-fos、Ctsk和Acp5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变化。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髓系细胞特异性Clcn7-G763R突变的小鼠,突变型小鼠破骨细胞功能受损,骨量显著增加且股骨变短,为后续机制研究和治疗探索提供工具。

  • 标签: 骨硬化 CLCN7 破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