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Draf手术是治疗顽固性窦炎症、黏液囊肿、内翻性乳头状瘤、骨瘤、脑脊液鼻漏或进行前颅底肿瘤前期切除的主要手术方式。经典的Draf手术需要首先辨认开口再进入,易导致术腔出血和手术时间延长。经中线入路手术即“outside-in”(由外向内)技术,避免了寻找口的步骤,早期即确定解剖界限,大大降低了手术时间和难度。本文介绍这一手术技术的有关解剖和操作方法,并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探讨。

  • 标签:
  • 简介:中文版《》一书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发行,上海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于洪猛博士和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赵长青教授担任主译,原著主编之一的德国WolfgangDraf教授、王正敏院士及许庚教授分别作序,郑春泉和王德辉两位教授担任主审,国内30余位专家联合翻译。

  • 标签: 额窦 眼耳鼻喉科医院 科技教育 东方医院 同济大学 复旦大学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总结磨削手术Draf Ⅱb、扩大Draf Ⅱb和Draf Ⅲ)中应用鼻腔黏膜瓣的临床随访结果,探讨和归纳不同黏膜瓣的应用适应证及使用黏膜瓣对术后口开放状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2019年于北京同仁医院接受内镜下额磨削手术的48例患者,根据术中是否使用黏膜瓣进行口重建分为黏膜瓣组(24例,男19例,女5例,年龄19~71岁)和非黏膜瓣组(即对照组,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21~63岁),利用OsiriX®软件对术后7 d和术后1年引流通道截面积进行测量,并进行Lund-Kennedy评分,分析2组患者预后的差异。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8~102个月。黏膜瓣组术后上皮化时间(2.5±0.9)个月(均值±标准差,后同),对照组术后上皮化时间(3.0±0.7)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P=0.024)。随访终期黏膜瓣组开放良好者23例(95.8%),狭窄者1例(4.2%),无再手术病例。对照组开放良好者16例(66.7%),狭窄者8例(33.3%),再手术者4例(16.7%)。黏膜瓣组口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92,P=0.027)。黏膜瓣组术后1年口面积缩小(0.87±0.58)cm2,对照组口面积缩小(1.54±1.15)c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P=0.046)。2组均无口闭锁病例,无手术并发症。术后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提示,黏膜瓣组平均Lund-Kennedy评分比对照组低0.78分,即手术方式对Lund-Kennedy评分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F=5.33,P=0.035)。结论磨削手术中应用黏膜瓣覆盖裸露骨面可减轻黏膜瘢痕及新骨形成,显著降低口狭窄率。

  • 标签: 额窦 内镜 黏膜瓣 Draf Ⅱb型额窦手术 Draf Ⅲ型额窦手术
  • 简介:目的比较开颅手术中两种方法封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术中开放病人的临床资料。对照组85例病人接受标准关闭法封闭,观察组104例病人接受自体带蒂骨膜封闭。通过比较病人术后脑脊液漏、窦炎以及颅内感染的发生率,评估两种方法处理术中开放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颅内感染及窦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92%、2.88%,明显低于对照组12.94%、11.7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16)。对照组病人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2.35%,观察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为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1)。结论自体带蒂骨膜封闭是一种快速、有效、可靠的封闭方法。

  • 标签: 开颅手术 额窦 开放 额窦 封闭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鼻丘径路开放术治疗慢性窦炎的效果及对患者嗅觉功能和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武装警察部队河南省总队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窦炎患者的资料,其中48例实施鼻内窥镜下改良鼻丘径路开放术为观察组,32例实施鼻内窥镜下常规入路开放术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临床疗效,手术前、手术2周后嗅觉功能,以及术后6个月内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平均嗅觉阈值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鼻丘径路开放术治疗慢性窦炎可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复发率,利于患者嗅觉功能恢复。

  • 标签: 慢性额窦炎 鼻内窥镜 鼻丘径路 改良 额窦开放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颞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海绵区三叉神经鞘瘤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的8例海绵区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都采用颞硬膜外入路,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2例。结论颞硬膜外入路可适用于鞍旁三叉神经鞘瘤,该入路能安全切除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海绵窦 显微手术 三叉神经鞘瘤
  • 简介:AbstractThe Draf Ⅲ procedure involves the creation of a common frontal sinus cavity. The most common indication for the Draf Ⅲ procedure is chronic rhinosinusitis of the frontal sinuses despite the failure of more conservative interventions such as bilateral Draf Ⅱa procedures. Primary Draf Ⅲ may be indicated in patients with a high risk of failures such as those with severe polyposis and those with a frontal sinus opening less than 4 mm on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Other indications for the Draf Ⅲ include access for tumor removal and repair of traumatic fractures of the frontal sinus. The "inside-out" Draf Ⅲ procedure is the standard approach when the frontal recess anterior-posterior diameter is wide enough for instrument access, usually larger than 4-5 mm. The "outside-in" Draf Ⅲ procedure can be done when the frontal recess is too narrow to safely accommodate instruments. Regular follow-up with debridement should be done to prevent neo-ostium stenosis.

  • 标签: Draf III endoscopic modified Lothrop procedure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rontal sinus surgery
  • 简介:目的探讨开颅手术窦炎的原因及神经内镜下处理窦炎的效果。方法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1例经开颅手术窦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流脓涕和眼睑上方流脓,发病时间平均3.9年;MRI表现为窦炎;均行神经内镜下额造口术。结果患者术后窦炎症状均消失,随访6-13个月,未见复发。结论经开颅手术后出现窦炎可能与手术处理不当有关,特别是骨蜡将夯实致粘膜分泌物阻塞,引流不畅。神经内镜下处理窦炎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方式,内镜下暴露至后清除骨蜡、炎性肉芽组织及扩大额口,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 标签: 神经内镜 额窦炎 开颅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颅术后感染的病因以及采用显微外科联合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开颅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显微外科联合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分析开颅术后感染的可能病因、术中情况及疗效。结果20例患者术中均可见引流通路堵塞,其中人工材料堵塞12例,骨质畸形愈合6例,瘢痕形成堵塞2例。术中留取脓液细菌培养阳性者13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星座链球菌3例、阴沟肠杆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20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6个月至5年),患者头皮切口及皮肤道伤口均愈合,颅内、鼻腔均未见迟发性感染征象。结论开颅术后感染多见于鼻窦内人工异物残留及引流通路不畅;显微外科联合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有利于彻底清除感染灶并使鼻窦引流通畅,有助于患者的预后。

  • 标签: 额窦 感染 手术后并发症 显微外科手术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 简介:摘要经底纵裂入路进行手术时,正确修复开放的对预防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至关重要。本研究结合日本札幌祯心会医院和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手术经验,对黏膜缝合及脂肪填塞技术在底纵裂入路修复中的应用方法进行总结,以促进技术交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经跗骨入路手术治疗 Sanders Ⅱ、Ⅲ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 2017年 2月 -2019年 2月)收治的 24例 Sanders Ⅱ、Ⅲ跟骨骨折,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分为实验组( 12例,应用经跗骨入路手术方法)和对照组( 12例,应用传统切口外侧 L型钢板内固定手术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 Sanders Ⅱ、Ⅲ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切口开裂、切口感染以及皮缘坏死等)发生率。结果:两组 Sanders Ⅱ、Ⅲ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 Sanders Ⅱ、Ⅲ跟骨骨折患者的切口开裂、切口感染以及皮缘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经跗骨入路手术治疗 Sanders Ⅱ、Ⅲ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经跗骨窦入路手术 Sanders Ⅱ Ⅲ型 跟骨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滑车上动脉(supratrochlear artery,STA)和眶上动脉(supraorbital artery,SOA)的定位方法,及通过血管定位伴行神经在内外联合径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住院接受内外联合径路手术的14例患者,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18~69岁。术前分别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CT血管成像(CTA)、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3种方法进行STA和SOA定位,同时测量28侧别眉毛处STA、SOA与面正中线的距离。根据术前定位的STA和SOA确定外切口位置,并记录3种方法的检查用时、费用等指标和术后并发症。手术验证14侧别定位的准确性。使用GraphPad Prism 8.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DFI、CTA、CE-MRA均可定位STA和SOA,3种方法测量的眉毛处STA、SOA与面正中线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可根据定位结果确定外径路切口位置以保护相应血管及伴行神经,患者术后均无前额皮肤麻木等并发症。CDFI、CTA和CE-MRA检查用时分别为22.50(15.75,30.00)、30.00(28.00,34.25)和48.00(44.00,52.75)min[M(Q1,Q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DFI费用最低,用时最短。结论CDFI是高效、经济的STA和SOA定位方法。该定位有利于外径路切口位置的精确选择,可保护伴行神经,减少手术并发症。

  • 标签: 额窦 内镜 耳鼻喉外科手术 并发症 滑车上动脉 眶上动脉
  • 简介:  2007年7月20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棋盘井镇,东乌铁路牵引变电所工地.  51岁的铁成正在紧张地进行现场指挥,头盔、工作服一丝不苟,面对复杂的图纸镇定自若,娴熟从容地用手提电脑测定参数.然而,或许仅仅片刻过后,人们就会看到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铁成——粗手大脚,直言快语,麻利地提起工具箱,轻松地爬高钻低,就像工地上新来的小伙子.专家?工人?铁成不停地在这样两种身份中转换着.知识的智慧和劳动的力量,就这样在他的身上合二为一.……

  • 标签: 牵引变电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理论知识 干中学 中国工人 铁路
  • 简介:》一书中文版历经全国同道两年余的努力,终于付梓印刷。不论读者将怎样评价这本书,我自己在翻译和组织翻译的过程中,心灵又受到一次震撼,同时也先睹为快的欣赏了原版书中的许多亮点,在此愿与大家一起分享,若有错误或荒谬之处,恳请指正。

  • 标签: 翻译 中文 额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FESS手术中上颌口的大小对手术疗效有什么影响。方法在我院收治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中选择具有可比性的50例,随机分为两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的慢性鼻窦炎患者25例,手术中上颌口大小为0.5~1.0cm,对照组的患者25例,手术中上颌口大小为大于等于1.0cm,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以及术后3个月对患者做定期检查,对比治愈率。结果手术中上颌口大于等于1.0cm的慢性鼻窦炎患者比口大小为0.5~1.0cm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并且术后3个月患者都能恢复,治愈效果差异不大。结论在FESS中上颌口大小约为1.0cm时手术的疗效最好,并且能够减少炎症不愈等症状的发生。

  • 标签: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 慢性鼻窦炎 上颌窦窦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3种摘除上颌囊肿进路的选择。方法本组上颌囊肿共40例,术前均经鼻窦CT扫描和鼻内镜检查,明确鼻腔情况、囊肿的大小及位置。其中12例伴鼻窦炎鼻息肉者,经中鼻道自然口开放术进路行Messerkling术;21例单纯上颌囊肿患者,鼻内镜下经改良柯-陆进路行囊肿摘除术,另7例采用下鼻道开窗进路行囊肿摘除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年,鼻窦CT冠状位扫描或鼻内镜检查,21例经改良柯-陆进路者术后无复发;12例经中鼻道自然口开放术进路者,2例复发,1例术后口闭锁,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7例经下鼻道开窗进路者,1例复发,2例失访。结论3种术式各有优缺点,临床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酌情选用。

  • 标签: 上颌窦 囊肿 内窥镜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颞断颧弓入路在海绵区神经鞘瘤手术切除中的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采用颞断颧弓入路显微外科方法切除28例海绵区神经鞘瘤患者临床资料(资料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结果全切除27例,1例次全切除,术后短期出现外展神经功能障碍2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肢体轻瘫1例,3个月后均完全恢复,无死亡病例,标本经病理证实为神经鞘瘤。结论经颞断颧弓入路能够充分暴露中颅底及海绵,有助于该部位肿瘤的全切除及神经功能保护。

  • 标签: 海绵窦 神经鞘瘤 额颞断颧弓入路 中颅窝
  • 简介:摘要根据患者上颌穿孔及上颌瘘孔大小,选择个性化手术方案,探索在口腔上颌穿孔及上颌瘘修复中的应用疗效和意义。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口腔上颌穿孔及上颌瘘患者28例,进行前瞻性病例临床研究。在保证上颌内炎症得以控制的情况下,以双层封闭技术为核心,根据穿孔及瘘孔的大小选择相应的手术修复方法。通过锥形束CT测量穿孔和瘘孔直径大小,对直径≥3 mm且<7 mm的14例患者,采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填充修复法;对直径≥7 mm且<15 mm 的7例患者,采用PRF+颊侧组织瓣修复方法;对直径≥15 mm且<25 mm的4例患者,采用邻位颊脂垫组织瓣+腭侧组织瓣+颊侧组织瓣重叠修复法;对直径≥25 mm的3例患者,采用鼻唇沟轴皮瓣或鼻唇沟任意皮瓣修复法。所有患者在术后第1、2、4周随访检查,初次干预后总成功率为96.4%(27/28);1例(4.6%)患者术后第2周复发。在保证上颌内炎症得以控制的情况下,以双层封闭技术为核心,根据穿孔及瘘孔的大小程度选择相应的手术修复方法,可提高口腔与上颌穿孔及上颌瘘的一次性治愈率。

  • 标签: 上颌窦 口腔上颌窦瘘 口鼻腔相通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颊脂垫 鼻唇沟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和间接颈动脉海绵瘘(carotid-cavernous fistula, CCF)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CCFs患者,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主要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和治疗方法,对直接与间接CCFs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31例CCFs患者,29例(93.5%)伴有眼部症状,以结膜充血水肿(24例,77.4%)、眼球突出(19例,61.3%)和眼眶杂音(18例,58.1%)最多见。直接CCFs组23例(74.2%),间接CCFs组8例(25.8%),前者多有头颅外伤史(78.2%对12.5%;P=0.002)、流量更大(高流量CCFs:100%对37.5%;P<0.001)、更易引起眼眶杂音(69.6%对25.0%;P=0.043)。血管内栓塞治疗安全有效,EVAL胶联合弹簧圈栓塞(18例,66.7%)和单纯可脱式球囊栓塞(6例,22.2%)为常用的血管内栓塞方式。结论CCFs以眼部表现最为突出。直接CCFs更多见,通常有头颅外伤史,临床和影像学征象更典型。介入栓塞是CCFs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 标签: 颈动脉海绵窦瘘 栓塞,治疗性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