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症肺炎患者胸部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4例重症肺炎患者,对其胸部CT扫描征象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4例重症肺炎患者中有60例表现为片状、斑片状实变影,占比60/84(71.43%),有11例表现为空洞影,占比11/84(13.10%),有10例表现为肺纹理模糊伴毛玻璃样影,占比10/84(11.90%),84例患者经胸部CT诊断准确率70/72(97.22%),灵敏度为10/12(83.33%)。结论:重症肺炎患者应用胸部CT诊断后的价值较高,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重症肺炎 胸部CT 灵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肺腺癌的浸润性CT征象,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经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的101例肺腺癌患者[男性42例、女性59例,年龄28~75(56.5±9.4)岁]的薄层CT影像学资料,包括结节内部特征(实性成分、血管征、支气管征、空泡征)、边缘特征(光整、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结节长径、CT值、相对CT值、结节体积、CT值/体积的比值等。根据病理亚型将患者分为浸润前组(25例)和浸润组(76例),并对2组数据进行对照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最佳临界值和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浸润前组25例患者中有纯磨玻璃结节20例(80.0%)、混合磨玻璃结节5例(20.0%)。浸润组76例患者中有纯磨玻璃结节13例(17.1%)、混合磨玻璃结节26例(34.2%)、实性结节37例(48.7%)。浸润组患者结节内部出现实性成分、支气管征、血管征、空泡征的概率均高于浸润前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2.9%(63/76)对20.0%(5/25)、26.3%(20/76)对4.0%(1/25)、43.4%(33/76)对16.0%(4/25)、32.9%(25/76)对8.0%(2/25),χ2=4.14~33.82,均P<0.05]。浸润前组患者结节边缘光整的概率高于浸润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0%(17/25)对10.5%(8/76),χ2=33.36,P<0.001],浸润组患者结节边缘出现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的概率均高于浸润前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3.7%(56/76)对32.0%(8/25)、71.1%(54/76)对0、47.4%(36/76)对0,χ2=14.08、Fisher确切概率法,均P<0.001]。浸润前组与浸润组患者的结节长径[7.50(6.50, 8.25)mm对13.00(11.00, 16.00)mm]、CT值[-537.00(-612.00, -418.00)HU对-61.00(-318.25, 21.50)HU]、相对CT值[-289.00(-412.00, -210.50)HU对-758.50(-839.00, -534.25)HU]、结节体积[ 0.18(0.14, 0.26)cm3对0.86(0.44, 2.16)cm3]、CT值/体积的比值[-2685.00(-3564.00, -1972.00)对-48.19(-422.14,12.80)]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51~-5.43,均P<0.001)。浸润前病变与浸润性病变的最佳临界值:当结节长径≥8.75 mm时,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84.0%;当结节体积≥0.31 cm3时,灵敏度为82.9%、特异度为88.0%;当CT值为-464 HU时,灵敏度为89.5%、特异度为72.0%;当CT值/体积的比值为-1681.7时,灵敏度为93.4%、特异度为88.0%。结节长径、CT值、结节体积、CT值/体积的比值的AUC分别为0.902(95%CI:0.843~0.962)、0.889(95%CI:0.824~0.955)、0.863(95%CI:0.784~0.942)、0.936(95%CI:0.886~0.985)。结论早期肺腺癌的浸润性CT征象与其结节体积、长径、密度、内部特征、边缘特征有关,需多平面仔细观察相关征象,综合分析,一旦发现其具有浸润倾向,应及早手术。

  • 标签: 肺腺癌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肿瘤浸润 磨玻璃结节 征象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64排螺旋CT在周围性肺腺癌中影像征象特点,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老年多发性脑梗塞(MCI)疾病,分析检查诊断方法中CT扫描法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项研究于2020年6月正式启动,截止时间是2022年6月。选用此时间段到笔者医院接受救治的MCI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共计符合选入准则与剔除准则存在60例,均接受CT检测扫描,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观察60例患者检查结果。结果60例患者经DSA检查出病灶125个,CT检查中发现病灶109个,诊断正确率为87.20%,病变部位主要有顶叶、颞叶、额叶、丘脑、基底节区等,其中以基底节区、颞叶病灶发病率较高,分别为25.60%和19.20%;对不同发病时间MCI患者检查图像发现,发病24h、发病1周内、发病2周后患者的CT图像有明显差异。结论:MCI对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影响较大,尽快确诊及治疗能避免病情恶化,其中CT检测方法的应用能够为患者后续诊治提供有利的诊断依据,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多发性脑梗塞 CT 扫描特征 诊断价值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CT靶扫描征象的临床价值。方法:1300例病例样本均为近1年内在本院经过病理证实的肺结节患者,全部给予肺部CT靶扫描,对良恶性结节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肺结节1300例患者中发现1450枚结节,良性结节、腺体前驱病变、恶性结节差异显著,P<0.05;部分实性结节中恶性比例比实性结节、磨玻璃结节高;良恶性结节在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分叶、毛刺等方面差异显著,P<0.05。结论: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等CT靶扫描征象、部分实性结节的实性成分有利于准确鉴别肺结节良恶性,提高临床确诊率。

  • 标签: CT靶扫描征象 肺结节 良恶性
  • 简介:摘要CT是主动脉夹层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介绍了主动脉夹层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并结合最新研究结果,深入解析了重要CT征象在疾病的风险分层、治疗决策、不良预后等方面的临床价值,旨在提高影像医师对主动脉夹层CT征象的认识深度,更好地指导临床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和治疗决策。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主动脉夹层 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肺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接受胸部CT检查的征象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接受检查的重症肺炎合并肺部感染患儿38例进行研究。所有患儿分别接受胸部X线与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技术的阳性率,同时总结胸部CT检查时对于不同病原菌所致感染的CT征象。结果:CT检查结果中阳性率显著高于X线检查阳性率,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可以有效应用于重症肺炎合并肺部感染的检查与诊断,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较高并且可以清晰展现影像学特征,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加可靠的图像数据,值得推广。

  • 标签: 重症肺炎合并肺部感染 胸部CT 征象表现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周围型肺癌、炎性假瘤CT征象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进入本院诊治的82例肺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包含37例周围型肺癌患者,45例炎性假瘤患者,对其实施CT检查,分析检查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影像学特征差异。结果:分叶征、短毛刺、胸膜凹陷征象周围型肺癌发生率高于炎性假瘤,长毛刺、切线征和尖角征周围型肺癌发生率低于炎性假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周围型肺癌 炎性假瘤 CT征象 鉴别诊断 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平扫脑出血血肿征象与早期血肿增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1年6月收治的70例脑出血患者,在其入院后进行颅脑CT检查,并在治疗期间进行复查。分析不同CT平扫征象对血肿增大的预测价值。结果: 入组的70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血肿增大,占比为28.57%。20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在入院CT平扫检查中出现黑洞征,占比为65.00%;有15例患者出现混合征,占比为75.00%。在50例未出现血肿增大的患者中,黑洞征出现14例,占比为28.00%;混合征出现13例,占比为26.00%。计算黑洞征预测血肿增大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5.00%(13/20)、72.00%(36/50)。计算混合征预测血肿增大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5.00%(15/20)、74.00%(37/50)。结论:CT平扫黑洞征、混合征对于脑出血患者预测是否会出现血肿增大的预测价值较高,对于及早制定干预对策有较高参考价值。

  • 标签: CT 脑出血 血肿增大 黑洞征 血肿增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平扫脑出血血肿征象与早期血肿增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1年6月收治的70例脑出血患者,在其入院后进行颅脑CT检查,并在治疗期间进行复查。分析不同CT平扫征象对血肿增大的预测价值。结果: 入组的70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血肿增大,占比为28.57%。20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在入院CT平扫检查中出现黑洞征,占比为65.00%;有15例患者出现混合征,占比为75.00%。在50例未出现血肿增大的患者中,黑洞征出现14例,占比为28.00%;混合征出现13例,占比为26.00%。计算黑洞征预测血肿增大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5.00%(13/20)、72.00%(36/50)。计算混合征预测血肿增大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5.00%(15/20)、74.00%(37/50)。结论:CT平扫黑洞征、混合征对于脑出血患者预测是否会出现血肿增大的预测价值较高,对于及早制定干预对策有较高参考价值。

  • 标签: CT 脑出血 血肿增大 黑洞征 血肿增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浸润型(Borrmann Ⅳ型)胃癌原发灶CT征象评价隐匿性腹膜转移(OPM)的效能。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4年3月至2021年3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01例局部进展期Borrmann Ⅳ型胃癌患者。根据术前CT和腹腔镜探查/灌洗细胞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OPM组(53例)和非OPM组(48例)。记录患者病理结果,包括组织学分化程度和Lauren分型。对术前CT进行分析,评估指标包括肿瘤中心位置、累及分区数、累及方位、黏膜宽带征、分层强化模式、浆膜侵犯、周围脂肪间隙浸润和肿大淋巴结,测量原发肿瘤最大厚度、肿瘤平均CT值(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静脉期与动脉期CT值差值、延迟期与静脉期CT值差值及肿瘤强化曲线类型。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比较组间病理和CT征象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并建立列线图,以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OPM的效能,应用Hosmer-Lemeshow检验模型拟合优度。结果OPM和非OPM组间肿瘤累及分区数、黏膜宽带征、分层强化、浆膜侵犯、周围脂肪间隙浸润、强化曲线模式和组织学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组织学分化程度(OR=0.19,P=0.033)、三分层强化(OR=7.02,P=0.005)、浆膜侵犯(OR=14.27,P<0.001)为OPM的独立风险因素,所建立的列线图预测OPM的曲线下面积为0.826(95%CI 0.745~0.908),灵敏度为0.566,特异度为0.938,拟合优度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表明列线图预测的OPM风险与实际风险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525),。结论Borrmann Ⅳ型胃癌OPM患者原发癌灶CT征象有一定特征性,基于组织分化程度、分层强化和浆膜侵犯的诊断模型评价OPM具有较高的效能。

  • 标签: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Borrmann Ⅳ型 隐匿性腹膜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良恶性肺部孤立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CT象征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良恶性肺部孤立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60例患者纳入研究,分组以病理学检查为依据,良性组(20例),恶性组(40例),对良恶性结节CT征象进行观察。结果 CT诊断出良性、恶性结节的符合率为85.00%(17/20)、90.00%(36/40),与病理学检查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良恶性结节的分叶征、大小、瘤肺界面、内部密度比较,差异显著(P

  • 标签: CT象征 肺部孤立局灶 良恶性 磨玻璃密度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征象联合影像组学模型鉴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和其他病毒性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云南省15家医院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为病毒性肺炎并接受胸部CT扫描的181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患者的病毒类型分为COVID-19组(89例)和非COVID-19组(92例);所有病例按7∶3的比例随机分层抽样分为训练集(126例)和测试集(55例)。从首诊平扫胸部CT图像中提取出肺炎征象和影像组学特征,分别建立独立预测模型和联合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连续净重新分类指数(NRI)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各种模型的诊断性能。结果联合模型由3个重要的CT征象和14个筛选的影像组学特征构成。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中鉴别诊断COVID-19组和非COVID-19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4,灵敏度为85.5%,特异度为84.4%,准确度为84.9%;在测试集中鉴别诊断COVID-19组和非COVID-19组的AUC为0.866,灵敏度为77.8%,特异度为78.6%,准确度为78.2%。联合模型在训练集中鉴别诊断COVID-19组和非COVID-19组的AUC为0.956,灵敏为91.9%,特异度为85.9%,准确度为88.9%;在测试集中鉴别诊断COVID-19组和非COVID-19组的AUC为0.943,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85.7%,准确度为87.3%。联合模型与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诊断COVID-19组与非COVID-19组的AUC值在训练集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43,P=0.015),在测试集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3,P=0.083),进一步采用连续NRI分析,结果显示训练集和测试集中联合模型较单独影像组学模型均具有正向改善能力(训练集:连续NRI为1.077,95%CI 0.783~1.370;测试集:连续NRI为1.421,95%CI 1.051~1.790)。校准曲线表明,训练集和测试集中,联合模型预测COVID-19的概率与观察值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显示联合模型阈值概率0~0.75时,可获得大于0.6的净收益。结论基于胸部CT影像征象联合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诊断COVID-19和其他病毒性肺炎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诊断,鉴别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肺炎,病毒性 影像组学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活动性及非活动性肺结核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方法及形态学征象在术前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脏层胸膜侵犯(VPI)的效能。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肺癌患者220例,其中男145例、女75例,年龄43~89(62.6±10.0)岁,均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按照术后病理检查确诊有VPI 90例、无VPI 130例。将入组患者按照4∶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训练组(176例)与验证组(44例)。基于术前增强CT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选择动静脉期相关性最高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VPI预测模型。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筛选临床资料及CT形态学征象等相关变量,结合最终选择的相关性最高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采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对VPI的预测效能,DeLong检验用于比较模型间AUC的差异。结果从提取出的1 878个影像组学特征中筛选出动脉期及静脉期各10个最具相关性的影像组学特征,分别用于建立动脉期和静脉期影像组学VPI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静脉期影像组学模型AUC值分别为0.867(95%CI 0.815~0.920)和0.855(95%CI 0.746~0.964),均大于动脉期的0.844(95%CI 0.784~0.904)和0.814(95%CI 0.677~0.9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0、2.07,P值均<0.05)。有、无VPI的患者在空洞征、毛刺征与胸膜凹陷征3种CT形态学特征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0、7.87、10.32,P值均<0.05)。训练组与验证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联合模型由最终选择的10个相关性最高的静脉期影像组学特征及上述3种CT形态学征象共同构建,其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AUC分别为0.914(95%CI 0.875~0.953)和0.884(95%CI 0.785~0.984),均大于静脉期影像组学模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09、2.21,P值均<0.05),即联合模型对VPI的预测效能更高。结论基于增强CT静脉期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联合空洞征、毛刺征与胸膜凹陷征3种CT形态学征象构建的联合模型,对于术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否发生VPI的判定具有很好的预测效能,可以协助临床决策。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影像组学 形态学征象 脏层胸膜侵犯 计算机体层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的超声诊断方法,并对其超声征象作出科学分析。方法:随机选取11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入组研究,在经由二维超声诊断后,实施超声造影检查,并对超声诊断结果进行记录。结果:78例患者的结节呈现了不均匀低增强的发展趋势。结论:在采用二维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的过程中,一旦发现病灶的边界模糊、内部伴有不均匀低回声、颈部淋巴结重大、造影不均匀和浸润性生长的特征,应判定其具有较高的恶化概率,并实施科学的预防性治疗措施。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超声征象 超声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