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T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细胞中数目最多,作用最重要的功能细胞T淋巴细胞CD4^+、CD8^+亚群是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中小强度有规律的运动提高CD4^+/CD8^+比值,增强机体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而大强度、力竭运动则降低CD4^+/CD8^+比值,减弱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 标签: 运动 T淋巴细胞 CO4^+ CD8^+亚群 免疫 免疫调节
  • 简介: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方法取患者静脉血分离淋巴细胞培养,设为空白对照组(等量培养液);低浓度(125μg/ml)、中浓度(250μg/ml)、高浓度(500μg/ml)黄芪组;分离正常人淋巴细胞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浓度黄芪干预下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的表达.结果空白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空白对照组CD4/CD8比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处理组间的SNK多重比较,得出空白对照组与低浓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中、高浓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高浓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芪注射液对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比值有明显调节作用.黄芪注射液对CD4/CD8比值的影响可能是其治疗银屑病的机制之一.

  • 标签: 黄芪注射液 银屑病 CD4/CD8
  • 简介:0引言调节性T细胞(Treg)即抑制性T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使机体保持保护性免疫又不发生病理性免疫。效应性T细胞对免疫反应的启动和Treg对免疫反应的下调之间的失衡可导致皮肤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描述了抑制性T细胞,但由于缺乏识别的标记,对此亚群的认识未有进展。20世纪90年代Sakaguchi等首先描述了一种天然存在于小鼠的表达CD25的CD4·T细胞。动物研究揭示此亚群细胞能抑制抗肿瘤免疫,预防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和自身免疫糖尿病,并能诱导对皮肤同种移植物的耐受。其后,在人类也描述了此亚群。积累的证据提示这些细胞可能在多种皮肤病中起作用。

  • 标签: CD4^+CD25^+调节性T细胞 皮肤病 20世纪90年代 自身免疫疾病 抑制性T细胞 免疫调节作用
  • 简介:T淋巴细胞瘤是少见的淋巴瘤,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常有高热,并伴皮肤浸润。皮肤浸润常表现为皮下结节或包块,皮肤极易发生褥疮或破溃。破溃后,该处出现顽固性感染,经久不愈,易致细菌和病毒侵入,最终导致败血症而死亡。

  • 标签: 皮肤浸润 T淋巴细胞 破溃 护理 包块 皮下结节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7例肿瘤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肿瘤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并有统计学意义,而CD8^+T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流式细胞术对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的检测具有快速、敏感、准确的特点,对于评价疗效、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流式细胞术 肿瘤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82例热性惊厥患儿、4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及40例正常小儿进行有关免疫检测。用微量全血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法,测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用McAb-APAAP法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和CD25抗原、HLA-DR抗原表达;用生物素-亲和素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γ-干扰素(γ-IFN)水平;用酵母花环实验,测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结果单纯型热性惊厥的每分钟脉冲数(CPM)及刺激指数(SI)分别为5609.4±3587.4,20.5±15.6;复杂型的CPM及SI分别为2817.3±2422.8,11.0±8.40,均分别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0305.9±12810.3,69.2±45.2)及上感组(9785.2±7509.8,44.5±39.8),差异有显著性(P<0.05)。单纯型的CD3,CD4CD4/CD8分别为(40.0±8.2)%,(26.1±9.0)%,1.1±0.4;复杂型则分别为(32.8±6.9)%,(17.8±4.9)%,0.8±0.1,均分别低于正常对照组[(64.1±6.7)%,(47.7±5.5)%,1.9±0.8]及上感组[(63.0±9.3)%,(42.4±8.2)%,1.6±0.4],差异有显著性(P<0.01)。CD25抗原及HLA-DR抗原表达结果,在自然状态下复杂型者分别为(6.3±1.9)%和(12.4±3.4)%,低于单纯型[(8.9±3.6)%,(16.2±5.6)%],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CD25,HLA-DR均分别低于正常对照组[(12.8±2.5)%,(20.2±5.2)%]和上感组[(15.0±3.07)%,(20.5±2.8)%],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PHA刺激后,单纯型者分别为(57.0±5.1)%,(57.8±6.0)%,复杂型者则分别为(53.0±12.0)%和(54.7±9.7)%,均分别低于正常对照组[(65.7±5.7)%,(68.8±6.2)%](P<0.05)及上感组[(64.3±6.4)%,(67.1±8.6)%](P<0.01)。PBMC之γ-IFN诱生水平检测,单纯型者为(1.80±0.4)ng/ml,复杂型为(1.6±0.1)ng/ml,二者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4±0.9)ng/ml(P<0.05),但二者与上感组(1.8±0.7)ng/m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RBC-3bR花环形成率复杂型为(9.1±4.4)%,显著低于正

  • 标签: 热性惊厥 T淋巴细胞 红细胞 免疫功能 小儿
  • 简介: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造血系统疾病的有效方法,但是发生率及死亡率都很高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限制了这一治疗方法的广泛应用。目前免疫抑制药物虽然是最有效的治疗GVHD的办法,但是患者长期服用容易导致严重感染和肿瘤。因此,人们在寻找能够诱导抗原特异性的移植耐受的方法,以减少或减轻GVHD发生。目前发现体内存在一类CD4^+CD25^+免疫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cells,Treg细胞)在减少或减轻GVHD发生方面显示了一定的应用前景,本文就CD4^+CD25^+Treg细胞在GVHD防治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 标签: CD4^+CD25^+调节性T细胞 移植物抗宿主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羧甲基茯苓多糖(CMP)对小鼠T淋巴细胞分泌IFN-γ、IL-10的影响。方法:CMP溶液给小鼠腹腔注射,10天后取外周血分离T细胞,体外将不同浓度的CMP与T细胞共培养,MTT法观察其对T细胞的毒性作用,ELISA法检测IFN-γ、IL-10的含量。结果:CMP在0~500μg/ml对小鼠T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CMP能显著提高IFN-γ水平,降低IL-10含量。结论:CMP具有较好的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分泌作用。

  • 标签: 羧甲基茯苓多糖 T细胞 IFN-Γ IL-10
  • 简介:目的:测定几种恶性肿瘤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并揭示其变化与恶性肿瘤的发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分离后的淋巴细胞经May-gruenuold与Giesa染色,计算花环形式的百分率。结果:霍奇金淋巴瘤(HD),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T淋巴细胞亚群(PTLS)的分布与正常人比较有明显区别,乳腺癌(BC)和肺癌(LC)病人的PTLC则无明显变化。结论:不同种类恶性肿瘤PTLS的分布不同。

  • 标签: 恶性肿瘤 T淋巴细胞亚群 外周血
  • 简介: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其在维持机体T细胞内环境稳定,调节和保持对自身抗原耐受之间的平衡以及移植免疫耐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作用机制以及免疫抑制药物对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CD4^+CD25^+调节性T细胞 免疫耐受
  • 简介:大剂量化疗、放疗后应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是治疗血液系统性肿瘤及某些实体瘤的有效方法之一,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在临床应用日见广泛,其成功关键在于采集足够量的于细胞,进行有效地冷冻保存及复苏,回输后方能获得成功的造血功能重建.本站于2000年6月~12月对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了PBSCT治疗,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 标签: 治疗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临床应用 肿瘤 回输
  • 简介:目的通过对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胞内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研究,探讨尖锐湿疣可能的免疫机制。方法采用三色和双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C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T细胞、CDS8~-T细胞内IL-2、IL-4、IL-12、IFN-γ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CA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CD4~-T细胞内IL-2、IL-12、IFN-γ阳性细胞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IL-4阳性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CD8~-T细胞内IL-2、IL-12阳性细胞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IFN-γ、IL-4阳性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A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和Thl/Th2型细胞因子及Tcl/Tc2失调,这在CA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尖锐湿疣 流式细胞术 T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 简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成熟的B淋巴细胞肿瘤性或克隆性增生的结果。它的定义是:外周血淋巴细胞持续超过于10×10^9/L及骨髓中淋巴细胞浸润达40%以上。若存在B细胞克隆性的免疫标志,则淋巴细胞计数即使小于5×109/L,亦可确诊为CLL。

  • 标签: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 B淋巴细胞肿瘤 克隆性增生 流行病 发病机制
  • 简介:本文介绍人造血干/祖细胞在体外微环境中产生并分化发育为成熟T淋巴细胞的相关环节和影响因素,涉及到人体外微环境的建立,包括模仿胸腺微环境的培养体系、无胸腺组织的培养体系;与T细胞分化有关的细胞因子的研究;T细胞在体外的分化过程;T细胞分化研究的应用与展望。

  • 标签: 造血干/祖细胞T淋巴细胞 微环境 诱导分化
  • 简介:目前认为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是由于“自己”与“非己”识别机制被打破所致。对自身抗原耐受的机制主要是胸腺中对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克隆清除。但是,一些自身反应性T细胞也可逃避胸腺的清除。或仅识别胸腺外表达的抗原。T细胞无能或免疫忽视曾经被认为是控制这些具有潜在自身反应性的T细胞群的主要机制。但是。免疫无能或免疫忽视的T细胞群又有被激活的潜能。

  • 标签: CD4^+CD25^+调节性T细胞 系统性红斑狼疮 自身反应性T细胞 自身免疫病 T细胞无能 识别机制
  • 简介:背景:皮肤CD8^+嗜表皮性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近来报道的罕见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临床表现具有侵袭性。文献中仅有约20例报道。作者在此报道了1例罕见的伴发皮肤血管炎和淋巴组织增生的患者。病例报道:1例42岁的塞内加尔男性患者因其皮损表现为结节且迅速蔓延并发生坏死和溃疡而入院,患者近期还发生体重减轻、发热以及多发性淋巴结增大。皮肤组织学分析显示少见的血管中心性间质和大CD8^+细胞毒性T细胞嗜表皮性真皮浸润,伴有皮肤血管炎和纤维素样坏死,联合化疗4个月后患者死亡。讨论:此患者的特点符合Berti所描述的原发性皮肤CD8^+嗜表皮性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多数本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结节和溃疡,组织学多表现为皮肤组织的多形性淋巴细胞浸润伴明显而持久的嗜表皮性。免疫组化检查显示淋巴细胞表型为CD8^+并且表达细胞毒素蛋白质,这可能解释了本病的局部和系统的侵袭性病变及浸润和坏死皮损血管损坏的实质。

  • 标签: 原发性皮肤淋巴瘤 细胞毒性T细胞 T细胞淋巴瘤 CD8^+ 侵袭性 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