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从脲酶和硝化抑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也对脲酶抑制和硝化抑制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总结,为我国合理使用氮肥,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脲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研究进展 尿素氮肥
  • 简介:摘要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的单克隆抗体可以阻断PD-1与其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恢复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PD-1抑制已被广泛批准用于治疗各种恶性肿瘤。有大量文献报道了信迪利单抗有令人满意的抗肿瘤作用,同时也报道出一些相关不良反应。由PD-1抑制引起的急性自身免疫性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在儿童中非常罕见。现报道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1年11月收治的1例应用PD-1抗体后出现高血糖症儿童。

  • 标签: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糖尿病 儿童
  • 简介:摘要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ICI)尤其是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其导致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报道也逐渐增加,其中ICI相关心肌炎发病率虽然低,但病情进展迅速且病死率高,因此备受关注。该文报道1例危重型PD-1抑制相关心肌炎患者经积极救治后痊愈。

  • 标签: 心肌炎 心力衰竭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被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ICIs导致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可发生在任何器官系统内,但极少累及肾脏。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肾损伤主要病理表现为急性间质性肾炎。本文报道1例经肾活检病理诊断明确的ICIs导致的急性肾损伤,并阐述其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 标签: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急性肾损伤 肾小管坏死,急性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现阶段现场应用的粘土稳定剂效果不太理想、生产成本高等情况,从提高粘土稳定剂的防膨性与长效型、降低成本等出发,合成一种聚羟胺页岩抑制CD-1,选用环氧化合物A和多胺B,在加入有机胺C的条件下聚合,聚合体系反应时间5h、反应温度70℃、单体摩尔比(A:B)为1.2:1,有机胺C用量3%(相当于单体质量)。对CD-1的综合性能评价,得到常温常压防膨率≥87.3%,高温高压膨胀率≤2.8%,耐水洗率≥91.9%,常温造浆抑制率≥85%,性能优良,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多功能页岩抑制,对水敏低渗透油层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羟胺 页岩抑制剂 防膨率 耐水洗率
  • 简介:摘要:质子泵抑制是一类新型的、不断发展的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其与胃壁细胞质子泵结合,使H+-K+-ATP 酶失活而产生抑酸作用[1]。目前临床疾病中的消化不良、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其多数与胃酸分泌过多有关,而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抗酸药,一是抑酸药。一般情况下,对于溃疡等患者,服药疗程较长,而抗酸药物服用次数较多,且不良反应较多,不宜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作用迅速,抑酸作用时间较长,服用次数相对较少,因此一般选择质子泵抑制进行治疗。各类质子泵抑制在作用机制、作用决定性因素、相互作用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特点。因此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根据药物特点选择药物,会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1]。

  • 标签: 质子泵抑制剂 溃疡 胃酸分泌
  • 简介:【摘要】:1例80岁男性,因“发现血糖升高7+月”入院,既往肺鳞癌术,应用注射信迪利单抗7月后出现烦渴、多饮、多尿伴体重下降,随机血糖27.8mmol/L,HbA1c8.0%,尿酮体阴性,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再次因血糖控制不佳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入院诊断为PD-1抑制相关1型糖尿病,予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对于接受PD-1抑制治疗的患者可能出现1型糖尿甚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医师需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PD-1抑制剂 1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方式多样,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外,免疫检查点抑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改善了NSCLC患者的生存,部分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为一线用药。目前常用的PD-L1抑制有阿特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和阿维鲁单抗,联合疗法包括联合化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 标签: 肺肿瘤 免疫疗法 PD-L1
  • 简介:【摘要】目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联合TACE(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观察。方法:研究时间起于2020年12月,止于2022年11月,参考对象具体构成为:罹患中晚期肝癌患者,而后分组,指导原则为:随机抽签法,具体组别为:对照组、实验组,2组中晚期肝癌患者病例数为78,各组中收纳样本数为39;其中,TACE治疗方案用于对照组,PD-1抑制联合TACE治疗方案用于实验组,就2组疗效效果展开比较。结果:中晚期肝癌患者疗效比较,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中位生存期比较,实验组比对照组长,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没有显著差异,治疗后,实验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满意度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晚期肝癌患者临床实施PD-1抑制联合TACE治疗方案,能够优化患者治疗效果,延长中位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中晚期肝癌 PD-1抑制剂 TACE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联合TACE(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观察。方法:研究时间起于2020年12月,止于2022年11月,参考对象具体构成为:罹患中晚期肝癌患者,而后分组,指导原则为:随机抽签法,具体组别为:对照组、实验组,2组中晚期肝癌患者病例数为78,各组中收纳样本数为39;其中,TACE治疗方案用于对照组,PD-1抑制联合TACE治疗方案用于实验组,就2组疗效效果展开比较。结果:中晚期肝癌患者疗效比较,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中位生存期比较,实验组比对照组长,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没有显著差异,治疗后,实验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满意度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晚期肝癌患者临床实施PD-1抑制联合TACE治疗方案,能够优化患者治疗效果,延长中位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中晚期肝癌 PD-1抑制剂 TACE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使用质子泵抑制(PPI)对免疫检查点抑制(ICI)治疗晚期实体肿瘤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12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ICI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204例,根据在ICI治疗开始前后1个月内是否伴随使用PPI分为PPI组(n=73)与Non-PPI组(n=131)。探究PPI使用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PPI使用对患者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PPI使用是否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结果在晚期实体肿瘤ICI治疗过程中,PPI使用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美国东部协作组评分、免疫治疗药物种类及治疗策略均无关(均P>0.05)。Non-PPI组客观缓解率优于PPI组(45.0% vs. 24.7%,χ2=8.286,P=0.004);Non-PPI组疾病控制率优于PPI组(75.6% vs. 52.0%,χ2=11.755,P=0.001)。晚期实体肿瘤患者中PPI组患者中位OS(3.4个月vs. 6.1个月)及中位PFS(2.8个月vs. 4.0个月)均短于Non-PPI组(χ2=9.563,P=0.002;χ2=5.761,P=0.016)。单因素分析显示,在接受ICI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中,PPI与OS显著相关(HR=1.85,95%CI为1.24~2.76,P=0.003);PPI(HR=1.65,95%CI为1.09~2.51,P=0.019)和年龄(HR=1.56,95%CI为1.05~2.32,P=0.029)均与PFS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PPI为影响患者OS(HR=1.90,95%CI为1.27~2.85,P=0.002)及PFS(HR=1.73,95%CI为1.12~2.65,P=0.013)的独立预后因素。亚组分析发现,在肺癌患者ICI治疗过程中PPI组(n=64)中位OS(3.2个月vs. 6.2个月)及中位PFS(2.2个月vs. 3.8个月)较Non-PPI组(n=34)短(χ2=16.187,P<0.001;χ2=5.106,P=0.020)。单因素分析显示,PPI与接受ICI治疗的肺癌患者OS(HR=2.97,95%CI为1.70~5.22,P<0.001)、PFS(HR=1.97,95%CI为1.09~3.55,P=0.025)均相关;多因素显示,PPI是影响接受ICI治疗的肺癌患者OS(HR=3.38,95%CI为1.87~6.11,P<0.001)及PFS(HR=2.31,95%CI为1.22~4.38,P=0.010)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PI的使用降低了ICI治疗晚期实体肿瘤的效果,尤其在肺癌中更显著。接受ICI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应谨慎使用PPI。

  • 标签: 质子泵抑制剂 肿瘤 预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治疗引起的自身免疫性垂体炎临床罕见,垂体炎合并垂体功能减退,如处理不及时可能引起垂体危象,甚至危及生命。本文报告1例胃癌患者使用PD-1抑制后出现自身免疫性垂体炎,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 标签: 垂体疾病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
  • 简介:摘要:医疗领域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临床方面对肿瘤疾病的生物学特征产生了更加明确的认知,蛋白酪氨酸激酶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肿瘤疾病诊治过程中,以其作为靶点诊治肿瘤疾病,肿瘤的临床干预质量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目前酪氨酸激酶抑制类药物已经成为了医疗领域的研究重点,该药物在肿瘤疾病干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将对酪氨酸激酶抑制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应用现状做出进一步综述,旨在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干预质量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肿瘤 蛋白酪氨酸激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几年随着全球粮食危机不断爆发,粮食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氮肥具有改善农作物品质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采用硝化抑制和脲酶抑制是调控土壤氮素转化及阻控农田土壤氮素损失有效措施。氮肥施用后除去被农作物吸收利用的部分,其余以氨挥发、硝化与反硝化、淋溶和径流等形式流失,因此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是研究重点。在肥料中加入抑制减少氮的流失是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方法。

  • 标签: 硝化抑制剂 脲酶抑制剂 产量品质 氮肥利用率
  • 简介:摘要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疾病,各种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开始出现,其中免疫相关性肠炎(IMC)是最主要的一种不良反应。本文报道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例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导致的IMC病例。

  • 标签: 免疫相关性肠炎 程序性死亡蛋白-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腹泻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病情处于晚期阶段的胃癌患者采用化疗联合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方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病情发展至晚期阶段的胃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中40例患者采用常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中40例患者采用化疗联合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方案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病情控制效果、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结果 治疗组患者病情控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 病情处于晚期阶段的胃癌患者采用化疗联合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方案进行治疗,能够帮助改善免疫功能,减少不良反应,使治疗效果提升。

  • 标签: 晚期 胃癌 化疗 程序性死亡蛋白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受者术后再次出现恶性肿瘤后,免疫检查点抑制(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的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44岁男性肝移植受者移植术后11个月肿瘤复发并接受ICIs治疗的临床资料。以"肝移植""免疫检查点抑制""排斥反应"和"liver transplantation OR LT""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OR ICIs""rejection reaction"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Google scholar等中外文数据库中有关肝移植受者出现恶性肿瘤后接受ICIs治疗的文献报道并予以分析。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立至2021年12月31日。分析肝移植受者术后出现恶性肿瘤使用ICIs治疗后疾病应答、不良反应及预后情况。结果本例受者经肝穿刺活检证实为慢性排斥反应合并药物性肝损伤,经间断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及抗排斥反应等治疗后,最终于术后37个月死于肿瘤复发。经检索,本研究最终纳入28篇文献,共47例受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57(14~71)岁。移植术后发生肝细胞肝癌28例(59.6%),恶性黑色素瘤11例(23.4%),非小细胞肺癌3例(6.4%),结直肠癌、胆管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咽下鳞状细胞癌及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各1例(2.1%)。单用PD-1单抗治疗者42例,其中单用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者23例,单用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者11例,单用卡瑞利珠单抗(Camrelizumab)者3例,单用特瑞普利单抗(Toripalimab)者5例;单用CTLA-4单抗治疗者3例,均采用依匹木单抗(Ipilimumab)3例;采用Pembrolizumab+Ipilimumab联合方案治疗者2例。随访时间为37.9(20.5~84.7)个月。ICIs治疗的总体缓解率为29.8%(14/47),疾病进展率为68.1%(32/47);有31.9%(15/47)的受者发生了排斥反应,病死率为61.7%(29/47),中位生存时间为6.5(0.3~48.0)个月。结论目前肝移植术后出现恶性肿瘤受者使用ICIs治疗后的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高,此类受者应慎重考虑ICIs治疗。

  • 标签: 肝移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排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