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到2021年1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共32例,通过回访,对所有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并搜集所有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后期随访,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优18例(56.25%)、良9例(28.13%)、可4例(12.50%)、差1例(3.13%)、优良率84.38%(27例)。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后,对患者复位关节面进行解剖,利用植骨进行填充,再利用支撑钢板对胫骨平台进行固定可以使患者的胫骨功能恢复更好,增强患者的活动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到2021年1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共32例,通过回访,对所有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并搜集所有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后期随访,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优18例(56.25%)、良9例(28.13%)、可4例(12.50%)、差1例(3.13%)、优良率84.38%(27例)。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后,对患者复位关节面进行解剖,利用植骨进行填充,再利用支撑钢板对胫骨平台进行固定可以使患者的胫骨功能恢复更好,增强患者的活动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最佳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105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急诊或择期分别采用膝前外侧单切口单钢板内固定(A组,26例)、膝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B组,27例)、膝前正中直切口双钢板内固定(C组,30例)、膝前后联合入路单或双钢板内固定(D组,6例)、小切口或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E组,16例)。结果术后均获随访26~110个月,平均36.5个月;闭合性骨折不同手术时机切口并发症发生率:58.3%、45.5%、13.3%、2.4%、33.3%。5组术中平均出血量:(265.7±125.0)、(373.7±137.3)、(308.4±120.5)、(461.7±90.4)、(95.6±31.6)ml;内固定失效率:23.1%、3.7%、3.3%、0%、25%;膝关节功能优良率:76.9%、85.1%、93.3%、100%、68.8%。结论手术时机在伤后6~8d局部软组织肿胀消退、皮肤皱纹出现时最佳,切口并发症最少;多种手术入路与手术方式的灵活、合理应用,有利于高效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 标签: 复杂胫骨 平台骨折 手术治疗 疗效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在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之间,在我科进行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的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 200 例 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00 例患者治疗效果为优 121 例,良 49 例, 中 28 例,差 2 例,优良率为 85%。分析表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在第一年龄、第二骨折类型、第三合并损伤情况,第四手术后的并发症情况,第五手术期间的客观条件等因素,对患者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效果上,有明显影响(P < 0.05)。结论 对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效果,通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合并损伤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手术时的身体状况有着绝大部分因素管理,需要针对实际情况,对症解决。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治疗 影响因素 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纳入传统组与实验组(n=33)。传统组实施传统手术治疗,实验组实施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传统组患者整体治疗有效率为81.82%,实验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有效率为96.97%,差值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患者的各项自主生活能力评分相对较高,数据差距比较包含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较好,患者整体治疗有效率较高,且能够快速改善其自主生活能力。

  • 标签: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手术治疗 锁定钢板内固定 传统手术
  • 简介:摘要胫骨平台骨折以关节面塌陷和劈裂为基本特点,导致手术复位与固定困难。胫骨平台毗邻的膝关节软组织结构较多,阻碍对胫骨平台骨折的复位与固定,骨折伴发伤及手术损伤也会加剧膝关节稳定性的丢失,因此膝关节骨组织稳定性重建与周围软组织保护是胫骨平台骨折治疗难点。笔者就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手术入路、骨折固定技术、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技术、球囊成形术和膝关节置换术、数字骨科技术及软组织损伤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软组织损伤 胫骨平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双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从中选取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采取单侧钢板内固定术)、观察组(应用改良双钢板法),统计两种手术的治疗效果,并展开比较。结果:膝关节锻炼、下地负重、骨折愈合等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中,观察组更低,与对照组相比P<0.05。此外,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对比中,观察组更高,P<0.05。结论:通过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可确保其尽早进行功能训练,加快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双钢板法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对术后效果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方法:对我院在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5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内固定物断裂、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发生,手术后有1例患者发生的关节僵硬,在进行关节粘连松解术后症状消失。所有患者的骨折均在术后7个月内愈合,未发生骨折愈合延迟和不愈合的情况。其中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在90分以上的患者有31例,占比为59.61%,在80~90分的患者有18例,占比为34.61%,70~80分之间的患者有3例,占比为5.77%。结论:对于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患者恰当的手术入路、合适的手术时机,增强患者关节复位确保患者关节面平整,进行充分植骨和加强内固定不但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促进患者恢复,对于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也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手术 治疗效果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胫骨平台骨折康复治疗对膝关节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3月—2021年4月收治入院的50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方式分组,分为第一组(对照组)和第二组(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实行自我恢复训练,观察组实行系统康复训练治疗,观察两组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的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的恢复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实施系统的康复训练治疗,有利于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效果显著,恢复快。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胫骨平台骨折康复治疗对膝关节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3月—2021年4月收治入院的50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方式分组,分为第一组(对照组)和第二组(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实行自我恢复训练,观察组实行系统康复训练治疗,观察两组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的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的恢复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实施系统的康复训练治疗,有利于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效果显著,恢复快。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侧卧位Frosch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具体方法及优势,为临床工作提供新的选择。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来自武汉市第四医院的1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证实骨折范围累及胫骨平台后外侧。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6~59岁,平均38.6岁。均采用侧卧位Frosch入路进行骨折部位的暴露、复位及固定。术后进行规范化的功能锻炼。术后定期随访,拍摄膝关节标准的正侧位片,采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结果随访时间(12±2)个月。所有患者的伤口均愈合,无感染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所有病例均有良好的骨折复位并最终骨愈合。HSS膝关节评分为(92±3)分。结论采用Frosch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效果良好,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诊断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时应用MSCT后处理相关技术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4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隐匿骨折可疑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给予多层CT扫描、X线片、手术等诊断检查,对比分析三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MSCT检查准确性为96.67%(29/30),X线检查为76.67%(23/30),对比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MSCT检查可清晰检查骨折具体部位、形态、骨折线等情况,而X线无法观察,对比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将MSCT后处理技术应用于该种疾病诊断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并且可清晰观察骨折形态、骨折线方向等情况,为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可疑病人提供了更可靠的医学诊断参考数据。

  • 标签: MSCT 胫骨平台 隐匿性骨折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手术入路用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入的4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有20例。对照组采取膝正中入路,观察组采取双切口入路,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下肢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5.00%,显著较对照组的70.00%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较对照组的20.00%低(P<0.05)。结论:对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采取双切口入路能够有效促进下肢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手术入路 双切口入路 膝正中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特征、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治疗27例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19例,女8例;年龄23~68岁,平均43.4岁。根据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Ⅳ型8例,Ⅴ型5例,Ⅵ型14例;三柱理论分型:双柱骨折8例,三柱骨折19例。双髁骨折采用内侧和前外侧入路,内侧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前外侧"L"型锁定钢板固定;胫骨内髁骨折采用扩大内侧入路,分别于前内侧"T"型钢板固定和内后侧锁定钢板固定;合并胫骨前缘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前正中入路,胫骨前缘采用水平带状钢板固定。修复合并软组织或骨损伤。术后和终末随访通过X线片及CT扫描评估骨折愈合、复位情况。采用Rasmussen放射学标准评估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情况,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评分评估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结果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30~350 min,平均165 min。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8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0~18周,平均13.5周。术后12个月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放射学评分为13~18分,平均16.7分,其中优19例,良8例,优良率为100%(27/27)。术后12个月HSS膝关节评分82~98分,平均93.2分,其中优22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6.2%(26/27)。结论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常出现胫骨双髁骨折胫骨内侧髁或胫骨前缘骨折,根据不同的骨折位置选择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同时修复韧带软组织结构,重建膝关节稳定性,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胫骨平台骨折病人围术期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护理目标,对患者随机分组后建立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3),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患者愈合不良发生率;结果:护理前两组疼痛程度和膝关节功能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两组相比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愈合不良事件发生率(4.65%)明显低于对照组(18.6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良好,护理方案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围术期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途径探寻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最佳诊断时机等,判断其效果。方法:有目的的挑选近几年我院诊治的此类疾病患者,共计98例,依照手术方式分类包括A至E共五组。结果:伤后两天内患者的并发症发作风险最高,随时间推移并发症发作率则明显降低,其中的差异性也开始显现。结论:就实际状况可知,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后7到8天左右是最佳手术时机,采取双钢板内固定、膝前后联合入路单方式效果最佳,具体可就患者的真实情况而定。

  • 标签: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手术时机 手术方式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手术治疗264例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以住院期间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为诊断依据,根据术前血栓发生的情况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骨折侧别、骨折类型、合并疾病、吸烟史、饮酒史、合并其他骨折、血小板、血清学指标等影响DVT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264例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术前DVT发生率为39.0%(103/264),以远端深静脉血栓为主。血栓组103例,男55例,女48例;年龄(54.00±11.12)岁;根据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Ⅰ型7例、Ⅱ型37例、Ⅲ型2例、Ⅳ型11例、Ⅴ型29例、Ⅵ型17例;非血栓组161例,男89例,女72例;年龄(48.57±13.25)岁;根据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Ⅰ型23例、Ⅱ型76例、Ⅲ型2例、Ⅳ型10例、Ⅴ型33例、Ⅵ型1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DVT组的年龄(t=3.451,P=0.001)、骨折Schatzker分型(χ2=8.314,P=0.004)、D-二聚体(χ2=18.552,P<0.00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2.869,P=0.004)、血清白蛋白(t=2.292,P=0.023)和血红蛋白(t=1.983,P=0.048)与非DVT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33,95%CI(1.009,1.058),P=0.007]、骨折Schatzker分型[OR=1.829,95% CI(1.014,3.299),P=0.045]和D-二聚体[OR=1.914,95% CI(1.057,3.464),P=0.032]是术前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下肢DVT的发生率较高,主要为远端深静脉血栓。骨折分型、年龄和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是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胫骨骨折 危险因素 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