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分析了黄河区1960-2000年气候变化特点,对蒸发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植被和冻土的变化,对径流在20世纪90年代后明显减少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黄河区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明显增加,降水在90年代偏少,气候向暖干方向发展,但蒸发变化不大,径流减少的直接原因是降水的减少;在90年代后降水强度的减弱也可能是径流减少的重要原因;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显示植被在90年代后期呈现退化的趋势,冻土在80年代以后表现出的明显的退化趋势,植被冻土的退化可以使得冻结层上水位下移,土壤水向土壤下层的渗漏增加,也会造成径流的减少。

  • 标签: 气候变化 径流 黄河源区 植被 冻土
  • 简介: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国家一级牧气站牧草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可食牧草最高产量达每公顷3571公斤.是2006年以来产量最高的一年.较2009年增加340公斤。2006年至今牧草最高产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另外.气象部门牧草生态环境监测显示,黄河头玛多地区今年牧草最高产量、高度和覆盖率分别为每公顷1641公斤、9厘米和80%.

  • 标签: 生态环境监测 黄河源头 可食牧草 数据显示 藏族自治州 气象部门
  • 简介:<正>私家经历踏进玛多县,可算是到了黄河地区。我们的探索旅程,将从距此60公里的鄂陵源开始。没想到在中下游波浪滔滔、多次泛滥的母亲河,在河源段流入鄂陵湖时是很缓慢的。沿着湖边走,没多久便来到一个鱼场。呵!一大片石滩上铺满了鱼干,甚至连货车上也挂满了。原来,青海高原百里内几乎不长树木,这些从湖里捕来的鱼,除了食用之外,刮开风干后,一样可以当柴火来烧。对于爱吃

  • 标签: 黄河源 VS 郑云峰 鄂陵湖 玛多县 星宿海
  • 简介:"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天上"应该就是青海的玛多吧.九曲黄河,奔流不息.探访源头是许多人的梦想.但黄河头,路途险、海拔高、极缺氧、气温低……不过,正因为其可畏和神秘才激起探险者挑战的勇气.

  • 标签: 寻幽探险 探险黄河 源青海
  • 简介:通过对黄河区主要湖泊的水环境变化特征的论述,运用水文地质学及水环境理论学等方法,对黄河区湖泊萎缩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取得了比较可靠的成果资料,为黄河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黄河源区 湖泊萎缩 生态环境
  • 简介:长江、黄河区是中国湿地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引起了严重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定量分析湿地退化过程,利用1986年的TM和2000年的ETM+卫星遥感数据,在GIS软件支持下,用景观格局指数对长江、黄河区15a来湿地的分布和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a间,长江、黄河区湿地面积减少了2744.77km^2,平均减少率为1.2%/a。长江源湿地的退化比黄河明显。湿地主要是由高寒沼泽草甸湿地向高寒草甸湿地、裸岩裸土地和高寒草原演变,以及由水域向滩地转变。各湿地景观类型斑块数增加,破碎度和分维数提高,优势度降低,湿地景观空间结构趋于复杂,景观异质性增加。15a间研究区湿地生态服务价值降低了37.86×10^8。元。气候干暖化是造成源区湿地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加剧了这一进程。

  • 标签: 高寒湿地 长江 黄河源区 变化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 作者: 张正萍高毅胡佳慧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17-12-22
  • 出处:《科技中国》 2017年第12期
  • 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首先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求各项工作的出发点要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是发展的前提、基础、核心、目的及其价值与意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强调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强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而不是把它当成教条和口号。围绕新理念,结合黄河上游水文工作实际,探索新时代黄河源区水文事业发展道路具有现实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利用1955~2005年黄河区玛多气象站和黄河沿水文站气象、水文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地表水资源、气候及冻土演变规律,揭示了地表水资源变化的成因。研究表明:近51a黄河流量丰枯转化频繁,但在总体上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流量呈减少趋势,流量年内分配表现为单峰型;降水量对流量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黄河区气温的显著升高对于加大流域蒸发量导致流量补给的减少作用要大于其升高致使冰雪融水的补给作用,其中春季气温回升的这一效应更为显著;黄河区冻土呈现出显著的退化趋势,冻土厚度与流量总体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不断减小削弱了自身天然隔水层的作用;黄河区蒸发量呈现出显著的增大趋势,并导致流量的减少;气候变化导致流量的减少量占总减少量的70%,其余30%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加剧造成的,气候及冻土因子对流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冻土、降水、蒸发和气温,显然多年冻土对于黄河区地表水资源的形成和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地表水资源 气候变化 冻土 黄河源区
  • 简介:蒸散发量是流域水文过程的关键因子。由于缺乏区域面上实际蒸散发量的长期观测,很难得到长时间序列的蒸散发时空变化趋势。因此,本研究首先利用架设在黄河若尔盖地区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的2010年全年的蒸散发资料进行分析,对欧洲中心提供的ERA-interim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地表变量再分析数据集进行了局地适用性评估,并依据再分析蒸散数据集,基于统计学方法分析了1979-2014年黄河区蒸散发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ERA-interim蒸散发再分析资料在黄河区适用性较好,均方根误差为0.63,NCEP蒸散发再分析资料在4-7月、10-12月模拟值偏高,均方根误差为0.81。(2)进而利用ERA-interim蒸散发再分析资料,基于MannKendall方法及Sen斜率(Sen’sslopeestimator)检验法,分析了黄河区蒸散发量在1979-2014年期间的变化趋势。黄河区蒸散发量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年变化趋势,北部兴海—共和—贵德地区增加最为迅速,年变化率在1.5-2.5mm/a,西南部曲麻莱—治多—玉树地区减少最为明显,变化率为-1.0--0.5mm/a,东南部玛沁—玛曲—久治地区蒸散发量的变化在0.5-1.0mm/a。(3)利用滑动t检验和SQMK(SequentialMannKendall)方法检测出发生突变的年份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

  • 标签: 黄河源区 蒸散发 长时间序列 趋势
  • 简介:近年来,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青海省内的黄河头区的生态环境十分令人担忧,进入90年代,源头区水量减少22.7%。1997年黄河出现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断流,给流域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本文分析了黄河头区生态环境现状,提出治理对策。

  • 标签: 黄河源头区 生态环境 治理对策
  • 简介:摘要:本课题主要为黄河生态气象分中心建立原始数据框架,为生态气象分中心提供数据支撑和原始数据的汇总及积累。数据类型涉及气象数据常规整编资料、果洛州牧草监测数据资料、积雪遥感资料,果洛州土壤墒情监测资料,以及黄河各类生态气象灾害数据。通过本课题数据统计结果,为黄河生态气象分中心服务产品做出历史数据参考和各类数据基础计算方法,并且提出黄河生态气象分中心未来建设方案及科研方向。

  • 标签:
  • 简介:位于黄河头,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272.3米的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气象站创建于1952年11月。属于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玛多县气象局担负全县地面气象、牧草等监测、天气预报、人工影响天气及防雷技术服务等气象服务工作。现有干部职工12人,其中大学本科8人,大专3人,中专1人。

  • 标签: 黄河源头 气象站 果洛州 青海省 气象服务工作 人工影响天气
  • 简介:摘要: 气候的不断变化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科学工作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黄河区由于受到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以及水文情势都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本文就气候因素对黄河区的影响展开了调查,分析了源区气温的变化趋势以及发生突变的年代,降水的分配以及其发展趋势。

  • 标签: 黄河源区 水文水资源 气候变化
  • 简介:利用1982-2001年NOAA/AVHRR(美国大气海洋局卫星/甚高分辨率辐射计)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资料、2000-2008年EOS/MODIS(地球观测系统卫星/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NDVI资料以及1982-2008年黄河区的玛多、玛曲和兴海气象台站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黄河区玛多、玛曲和兴海地区卫星遥感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全球变化背景下黄河区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黄河区植被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都呈现退化趋势。1982~1990年黄河区植被退化主要发生黄河区鄂陵湖以东区域;1991~2000年植被退化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源区北部兴海共和地区以及若尔盖草原;2000~2008年植被退化范围扩大至黄河上游主要水源涵养区的玛曲草原,但源区北部的兴海和共和地区却出现了植被增加的趋势。黄河区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关系为:黄河区水源涵养区植被对气温的响应最为敏感,气温低于0.0℃时,植被指数对气温的变化没有响应,当月平均气温大于5.0℃时,植被指数随气温的升高呈指数关系增长。局地降水对植被的影响非常复杂,在生长初期(4-6月)影响很大,但随着植被生长丰茂,植被指数达到高值而趋于饱和时,对局地降水的响应就会很小。

  • 标签: 黄河源区 植被指数 气温 降水
  • 简介:用1961—2013年黄河区水文站资料及同期该流域气象资料,运用气候趋势系数、小波变换及突变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黄河区流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的关键气候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流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961—2013年黄河区年平均流量以每10年23.6m^3/s的速率减少,四季中以秋季减少最为显著,自2003年开始,黄河区流量持续增加。年平均流量在1987年发生突变,年内变化由突变前的“双峰型”调整为突变后的“单峰型”,并具有准8a、4a的周期。近53a间,源区气温显著上升,降水增加,进入本世纪蒸发量显著增大,各因子与源区流量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拟合方程表明气候变化是黄河区流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 标签: 流量 特征 影响因子
  • 简介:黄河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青南高原内部,地处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沿水文站以西,各式各雅山以东,东昆仑山东延中列布青山南麓和南列巴颜喀拉山中段之北地区,面积约20930km^2,海拔均在4200m以上,属无冰川分布的多年冻土区。冻融地质作用强烈,冻融地质现象普遍发育,土壤和植被被大面积破坏,荒漠化土地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脆弱生态环境恶化加剧。

  • 标签: 黄河源区 冻融地质作用 生态环境地质
  • 简介:摘要众所周知,水资源作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保障。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提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其不同于传统资源利用模式,在具体实践中必须要结合人口、资源等的协调发展,创新水资源利用的途径以及方法。除此之外,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依托科技进步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实现环境保护的同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 标签: 生态环境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 简介:黄河区生态环境和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该区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相对于其他环境和水文要素而言,大尺度长序列的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不足。本文基于AMSR-E被动微波遥感数据和地面实测数据,首先采用引入Qp模型的双通道反演算法校正AMSR-E土壤水分数据,获得的土壤水分产品(SMD)精度高于官方提供的土壤水分产品(SMO),但其波动范围与实测数据有差异。之后采用逐月回归分析法对SMD进行二次校正,其土壤水分产品(SML)具有更高的精度且变化趋势与实测数据一致。基于SML土壤水分产品,对黄河区及其5个自然分区表层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黄河区年平均表层土壤水分为0.140-0.380cm3/cm3,在2003—2010年间呈下降趋势,在东南部土壤水分较高的若尔盖丘状高原区、黄南山地区和果洛玉树高原宽谷区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其中若尔盖丘状高原区的下降速率最快,而在西北部土壤水分较低的黄河宽谷湖盆区和柴达木东缘山区呈增加趋势;春季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夏季呈增加趋势,秋季的波动较大,冬季的变化的不大,其中9月土壤水分增加率和5月减少率最大。土壤水分受降水和植被指数的影响最大,气温表现为在年高温月份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在年低温月份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为AMSR-E土壤水分数据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深化对区域尺度土壤水分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对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有重大意义。

  • 标签: AMSR-E 表层土壤水分 黄河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