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钢丝固定治疗髁突骨折手术方法的可靠性。方法47例53侧髁突骨折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钢丝结扎内固定的方法,术后对关节功能和X线表现进行观察。结果部分病例出现张口偏斜,所有患者张口度恢复正常,无面神经受损表现,9侧关节出现髁突骨吸收。结论钢丝固定髁突骨折操作简单,效果可靠,适用于所有髁头骨折和高位髁颈骨折

  • 标签: 髁突 骨折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双侧髁突骨折的分类方法,根据分类将双侧髁突骨折进行分别治疗,比较治疗后的关节功能。方法63例双侧髁突骨折按照髁突是否骨折以及升支高度是否发生降低分成3类,每类中有3个亚类,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术后6个月检查最大张口度、张口偏斜、单侧侧方运动、双侧侧方运动、前伸运动、关节弹响及杂音、有无前牙开黯等。结果无一例患者出现前牙开殆,有6例最大开口度小于35mm,都在Ⅰ型双侧髁突骨折,Ⅱ型双侧髁突骨折出现单侧侧方运动障碍、前伸障碍、开口偏斜、关节弹响及杂音各占10%,Ⅲ型双侧髁突骨折无明显关节功能障碍。结论双侧髁突骨折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治疗,有无髁突骨折对于关节功能的预后有很大影响,是否有升支高度降低对于采用哪种治疗方法起决定作用。

  • 标签: 髁突 骨折 治疗 分类
  • 简介:目的:探讨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新入路.方法:对6例(8侧)髁突骨折患者行患侧耳屏前直线切口,顺颞浅静脉表面向下分离,寻找面神经颞面干和颈面干,并对其加以保护后,切开下颌支骨膜,在直视下对骨断端行复位内固定.结果:此手术入路视野好,骨断端暴露充分,便于复位固定.所有病例术后咬合关系良好,无面神经损伤.结论:此手术入路是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较好方法.

  • 标签: 髁突下骨折 坚强内固定 手术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髁状突骨折行钛板内固定术后失败的原因。方法收集2003年4月~2012年4月完成的髁状突骨折行钛板内固定术患者,术后随诊复查,X光片及CT检查。根据骨折部位分为髁突囊内骨折髁突颈部骨折髁突基部骨折3组,对3组骨折术后愈合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0例随访病例中,术后咬合关系恢复不良30例;螺钉松动57枚,钛板断裂0例,面神经颧支损伤15例,面神经颞支损伤30例,张口受限伴有下颌偏斜35例。结论术中面神经损伤,术后感染、不适当的应力集中、钛板和螺钉的数量、是否固定于理想部位、忽视术后短期颌间牵引固定,关节周围相关软组织是否良好复位为髁突骨折坚强内固定手术失败的相关因素。

  • 标签: 髁突骨折 坚强内固定 面神经损伤 张口受限 失败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对于成人髁突骨折的治疗方法,评价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利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将咬合关系和开口度作为变量,使用SPSS18.0软件做假设实验,来检验能否使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对不同部位的骨折进行治疗。选取最近几年在我院就诊的86例髁突骨折患者,其中55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保守治疗31例。高位骨折患者43例,手术29例,非手术14例;中位骨折患者13例,手术8例,非手术5例;低位骨折患者30例,手术18例,非手术12例。结果(1)低位骨折和中位骨折患者的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的开口度恢复状况基本相同,高位骨折患者的手术组比非手术组的开口度恢复状况要好。(2)位骨折和中位骨折患者的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的咬合关系恢复情况相同,高位骨折患者的手术组比非手术组的咬合关系恢复情况好一些。结论对于髁突高位骨折患者来说,手术治疗的效果远远好于非手术治疗;而中低位骨折患者采用两种质量方法均可,结果无太大差异。

  • 标签: 髁突骨折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出现移位和功能障碍的下颌髁突骨折的分型和疗效。方法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有骨折移位和功能障碍的下颌髁状突骨折的患者50例(69侧),依据骨折线的水平分为髁突囊内,髁突颈部和髁突骨折,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和固定方法进行治疗。术后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进行临床随访,从临床和影像学两方面评估术后恢复情况。囊内骨折根据杨驰教授的骨折线分类方法,将骨折分为分为A、B、C、M四型,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手术的特点。结果50例患者中获得3个月以上随访的48例(66侧),术后平均随访10.45个月,随访期末平均开口度33.89mm(31.5~43.7mm),8侧出现暂时性额纹消失,3个月后7侧恢复。术后总体满意度97.92%(47/48),仅1例骨折患者因1年后伴有颞区皮肤麻木和额纹消失不满意,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对于发生移位和功能障碍的下颌骨髁突骨折分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对术者的手术技巧和经验要求较高。

  • 标签: 髁突 颞下颌关节 骨折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颌骨髁突骨折的分类、诊断和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德宏州人民医院口腔外科2014至2017年35例下颌骨髁突骨折成人患者采用手术复位固定,术后观察愈合情况,开口度,上下咬合关系。结果34例患者均I期愈合,1例II期愈合。术后效果均满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下颌骨髁突骨折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效果确切。

  • 标签: 髁突骨折 微型钛板 内固定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下颌骨包括囊内骨折在内的髁突骨折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中最佳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51例髁突骨折采用穿腮腺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术后查阅病例资料,进行定期随访,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解剖复位,咬合关系良好,术后关节活动正常,瘢痕隐蔽。结论:穿腮腺入路治疗髁突骨折是较好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穿腮腺入路 髁突 骨折
  • 简介:髁突骨折的治疗一直是广泛讨论的话题.尤其是是否应该使用开放或闭合治疗。我们需要一种实用的循证治疗指南,同时测量客观和主观参数。迄今为止,很少有研究考虑相关的临床主观参数。

  • 标签: 闭合治疗 临床结果 髁突骨折 横断面 单侧 治疗指南
  • 简介:目的:创建羊髁突囊内B型骨折并同期行坚强内固定术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髁突囊内骨折固定术后的愈合情况。方法:12只6个月龄山羊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8只,一侧关节手术造成髁突囊内B型骨折并用两孔钛板+钢丝固定,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3、6个月各处死6只,术后即刻及3、6个月行螺旋CT扫描,手术前和处死前测量实验动物的体重和最大开口度,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自身术后3、6个月体重和术前体重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术前及术后3、6个月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最大开口度自身比较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螺旋CT显示骨折固定良好,固位钉稳固,骨折愈合良好。结论:髁突囊内B型骨折后施行恰当的坚强内固定术,可以促进骨折愈合。

  • 标签: 髁突囊内骨折 颞下颌关节 坚强内固定
  • 简介:目的:通过冠状CT评价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影像学效果。方法:对2002-200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关节组就诊经冠状CT诊断为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的病例183例(242侧),进行不同治疗方法(非手术和手术治疗)的影像学评价。结果:非手术治疗组94例127侧髁突中,48例64侧有3个月以上的随访CT,其中发生错位愈合或改建41例52侧,占81.2%;继发关节强直7例12侧,占非手术治疗的9.4%。手术治疗组89例115侧髁突的术后CT显示,81.7%的髁突达到解剖复位,13.9%接近解剖复位,4.3%复位欠佳。35例48侧有术后3个月以上的随访,其中髁突骨折愈合良好的32例44侧,占91.7%;钛板位置过高2例3侧,占6.2%;髁突骨质吸收、取出钛板1例1侧,占2.1%。结论:冠状CT对髁突囊内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作用。非手术治疗的髁突囊内骨折大部分发生错位愈合或改建,少数形成关节强直;手术治疗可以恢复髁突的解剖形态,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 标签: 下颌骨 髁突 囊内骨折 冠状CT
  • 简介:目的:检验单颗钛金属螺钉作为内固定材料治疗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SagittalFracturesoftheMandibularCondyle,SFMC)的效果。方法:选择20例单侧SFMC患者采用耳屏前切口,单颗钛金属螺钉侧向固定治疗。术前、术后进行临床和CT检查、评价。追踪随访6个月,分析最大开口度、患侧、健侧侧向运动度。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最大开口度,患侧和健侧侧向运动度无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复查CT,无骨折移位。结论:单颗钛金属螺钉内固定治疗SFMC,可以达到两颗钛金属螺钉相同的治疗效果,长期效果稳定。

  • 标签: 下颌骨骨折 髁状突矢状骨折 耳屏前切口 单颗钛金属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髁突骨折患者术后行螺旋式开口器张口训练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06年8月~2009年8月在口腔颌面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1例髁突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指导组和对照组。指导组从术后1~2周起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用螺旋式开口器早期张口功能锻练,出院后继续自行锻炼;对照组无具体指导和监督下完成张口训练。术后半年对两组患者的张口度进行测量。结果指导组张口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螺旋式开口器张口训练可使髁突骨折术后张口度高度改善,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髁突骨折 术后 螺旋式开口器 张口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颌骨后缘小切口穿腮腺入路在髁突中低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南京市口腔医院采用下颌骨升支后缘小切口穿腮腺入路行骨折复位的28例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5岁;左侧髁突骨折11例,右侧13例,双侧4例。术中于下颌骨后缘,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口长度为2~3 cm,平行于面神经走行钝性分离,直接穿过腮腺及咬肌,不必刻意解剖面神经,暴露骨折线后,直视下以2块4孔钛板复位固定骨折断端。于术后3 d及3~6个月期间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估,内容包括:术后血肿、术后感染、神经损伤、涎瘘、最大张口度、张口型、咬合关系、瘢痕情况等。结果28例患者骨折断端均复位良好,无神经损伤,涎瘘等并发症,仅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3个月后进行二次手术取出钛板。所有患者出院时张口度为1.5~3.8 cm,平均3.1 cm,较手术前(0.5~2.0 cm,平均1.2 cm)均有明显改善。1例患者开口时颏部稍偏向患侧,术后配合颌间弹性牵引3~5 d,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其余患者张口口形均基本正常。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瘢痕均不明显,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所有患者于术后3~6个月拍摄术后CT及三维重建,均显示骨折复位良好。结论下颌升支后缘小切口穿腮腺入路对于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效果良好、方法简单、高效、快捷,不需要解剖面神经,不仅能够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损伤面神经的可能性,而且术后瘢痕也较隐蔽。

  • 标签: 下颌骨折 下颌骨髁状突 颌骨固定技术 腮腺 面神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和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的CT表现特点。方法:对2005—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11例和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8例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病变髁突大小、病变范围以及病变周围软硬组织改变。结果:11例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病例CT显示肿瘤与病变髁突无明显分界(8/11)或与患侧髁突有蒂相连(3/11);肿瘤骨皮质及骨髓腔均与患侧髁突相续,瘤体表面均有特征性薄层软骨帽覆盖,瘤体外周密度通常高于中心;瘤体周围均有薄层软组织包绕。患侧颞骨关节面表面均有明显矿化,且因受瘤体压迫改建而较对侧平坦,患侧关节上、下腔间隙较对侧明显变窄;肿瘤生长方向不尽相同。8例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病例CT显示髁突颈部和(或)下颌支延长,髁突形状改变;增生的髁突外周骨皮质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化,硬化层厚度较对侧大;骨髓腔密度较不均匀。结论:CT检查能有效提供病变髁突及其周围软硬组织情况,为鉴别诊断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和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提供良好的依据。

  • 标签: 髁突 骨软骨瘤 增生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颌骨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颌后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了我院口腔科门诊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之间收治36例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耳前入路组和颌后入路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结果耳前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颌后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同时,颌后入路组观察对象手术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结果均明显优于耳前入路组(P<0.05)。结论颌后入路是一种较为有效且安全的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 标签: 耳前入路 颌后入路 下颌骨髁突骨折
  • 简介:颞下颌关节髁突特发性吸收(ICR)是一种髁突渐进性、不明原因的吸收导致前牙开拾、下颌后缩所致的严重的面部畸形的疾病。国内外的研究发现,ICR具有青春期女性发病倾向,患者雌激素水平降低或有口服避孕药史。但迄今学术界尚无法解释ICR患者不出现像骨质疏松症一样的全身性骨骼疾病.而只在髁突发生特异性吸收这一现象。本文对只发生在髁突吸收的这种特异性现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髁突 特发性吸收 雌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