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以来收治的骨折患者6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手法复位后,用牙弓夹板做单颌固定,并辅助头帽颏兜制动4~6周即可。

  • 标签: 下颌骨骨折 临床特点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游离再植术在颈部高位骨折开放复位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颌后切口,下颔支部垂直斜形截骨,取出升支后缘骨块,:将游离取出,体外与升支后缘骨块复位固定后再植入,最后复位固定升支截骨部。结果:10例14侧采用本方法复位固定,经1周~3年临床观察,面部形态及张口咀嚼功能均满意。结论:颈部高位骨折并严重移位、脱位者,可用本方法手术治疗。

  • 标签: 髁状突 骨折 下颌升支部截骨 髁状突再植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要点。方法临床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收集整理佳木斯大学附属口腔医学院口腔外科和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口腔科2001年~2010年间下颌骨骨折住院患者256例,对其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合并伤、治疗方案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折患者主要为青年男性,病因以交通伤为主,坠跌伤居其次,多合并有其他创伤。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都比较满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治疗方案,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宣教在骨折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通过交流讲解、示范,书面指导等方法对36例骨折患者在心理、饮食、口腔卫生、功能锻炼、专科特别指导等五方面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结果出院后回防,患者张口自如,上下颌咬颌关系良好,骨折恢复理想。结论骨折患者出院前给予正确的康复指导,既有效的保证了疾病的早日康复,又为患者节约了大笔的医疗费用,融洽了医患关系,为医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 标签: 髁状突 骨折 康复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解剖复位对下颌骨骨折患者口腔结构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5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68例下颌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复位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实验组患者进行解剖复位,对照组患者进行游离复位,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口腔结构、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结果手术后3个月时,实验组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6.47%(x2=4.221,P<0.05);咬合关系正常、张口型正常、张口度正常、咀嚼正常均明显高于对照组(x2=4.660~5.314,P<0.05);最大开口度、前伸运动距离、侧向运动距离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6.394~7.534,P<0.05);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5.193~7.678,P<0.05)。结论解剖复位治疗下颌骨骨折的疗效更为理想,能够有效重建口腔结构、改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 解剖复位 口腔结构 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下颌骨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效果。方法选自本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下颌骨骨折患者共28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其临床治疗措施以及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经过平均时间为1年的随访,所有患者均为1期愈合,没有出现感染或者涎瘘等并发症出现。2例患者出现面神经损伤、1例患者出现颞下颌关节强直以及1例患者出现张口受限等并发症。结论对下颌骨骨折患者应用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或者切开复位等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收到突出的治疗效果,但是患者翼外肌附着应该保留,手术方法经过颌后区入路,能够降低患者出现神经损伤并发症的概率;对囊内粉碎性骨折以及骨折伴有关节盘显著移位的患者,需要有妥善的处理和护理,避免出现颞下颌关节强直症状。

  • 标签: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 临床治疗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颌间固定治疗骨折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0例骨折患者施行颌间固定治疗,进行术前和术后护理总结。结果经过精心护理,施行颌间固定治疗骨折的患者均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结论对骨折患者施行颌间固定并配合详尽的术前术后护理,可以预防并发症,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口腔护理 颌面部损伤 髁状突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颌骨骨折最佳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通过68例骨折的临床资料,随访结果,总结治疗体会。结果骨折的治疗,临床观察、总体疗效满意,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张口度正常。结论认为颌间固定保守治疗,仍为首选治疗,手术切开固定应严格选择适应症1。

  • 标签: 下颌髁状突 骨折 治疗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32例骨折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2006~2010年5年间,对32例骨折的年龄、性别、病因、骨折部位、类型、治疗方案进行分析,以开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面型作为评价,进行分析,总结临床应用经验。结果骨折男性远高于女性,交通事故伤为主要致伤原因,主要治疗方法是坚固内固定术,采用可吸收螺钉或微型钛板内固定。结论骨折以颈部最多,髁突下骨折最少,坚强内固定技术效果确切,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 标签: 髁状突骨折 坚强内固定 微型钛板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区疾病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探讨手术指征和处理方法。方法非手术治疗45例对于骨折可先通过颌间结扎、牵引等方式。对于颈部骨折移位,以及发生在的疾病57例可通过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可选择耳屏前切口以及颌下切口。结果突发生在帽部骨折以及儿童,大部分通过牵引方法而治愈。对于移位,颈部骨折以及疾病,影响咀嚼及张口受限,通过手术方法,能改善症状以及治愈。结论通过对发生在骨折以及关节疾病,影响到张口和咀嚼功能,可通过手术方法改善。该区手术操作较复杂,容易引起相应一些损伤并发生并发症。

  • 标签: 髁状突 疾病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X线透视下骨折线方向对Gartland Ⅲ伸直型儿童肱骨骨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小儿骨科就诊并行手术的Gartland Ⅲ伸直型儿童肱骨骨折153例患儿资料,根据术前位X线透视下骨折线方向分为顺斜型(骨折线前下后上走形)、水平型(骨折线水平走形)和逆斜型(骨折线前上后下走形)3组,比较3组患儿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肘前瘀斑、术前神经症状、手术时间、切开比例及末次随访肘关节Flynn评分等的差异。结果随访时间6~15个月[(8.65±2.47)个月]。骨折线为顺斜型60例,水平型64例,逆斜型29例。3组患儿在性别、侧别及致伤原因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顺斜型骨折年龄为(4.76±2.51)岁,水平型为(4.71±2.09)岁,逆斜型为(6.32±1.98)岁,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26,P<0.05)。顺斜型骨折患儿术前10例肘关节出现瘀斑,水平型为7例,逆斜型为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2,P<0.05)。3组患儿术前神经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斜型骨折手术时间为(43.28±24.25) min,水平型为(40.95±27.41) min,逆斜型为(58.66±34.08) min,3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37,P<0.05)。顺斜型与水平型骨折术中闭合复位失败各1例,行切开手术,逆斜型骨折4例闭合失败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3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83,P<0.05)。末次随访顺斜型骨折优良率为96.67%(58/60例),水平型为95.31%(61/64例),逆斜型为93.10%(27/29例),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斜型Gartland Ⅲ型肱骨骨折是临床比较少见的骨折,该类型骨折软组织损害较重,肘前瘀斑更明显,传统复位方法较困难,复位时需临床医师先将肱骨远端转到骨折线前方后,再进行固定。

  • 标签: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Gartland Ⅲ型 骨折线方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骨盆位参数与关节化对L4~S1融合术后近端邻近节段(L3,4)关节关节退变(facet joint degeneration,FJD)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L4~S1后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患者共54例,男28例、女26例;年龄(54.59±5.48)岁(范围45~60岁)。应用X线、CT、MRI及Weishuapt分级评估近端邻近节段L3,4关节有无退变并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末次随访时脊柱-骨盆位参数,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随访时间、术前诊断、下腰椎前凸角(lower lumbar lordosis,LLL)、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椎间隙高度(height of disk,HD)及近端关节关节角。比较术前及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功能评分及改善率。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邻近节段FJD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时间(33.44±6.85)个月(范围24~36个月),关节退变组17例,关节非退变组3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BMD、随访时间、术前诊断、术后LLL、LL、S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关节退变组PI为56.28°±6.03°、PT为17.90°±7.06°,大于关节非退变组的47.87°±8.30°、14.41°±5.5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退变组近端关节关节角为58.48°±2.00°,关节非退变组为54.69°±3.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退变组HD为(7.50±3.60) mm,关节非退变组为(9.30±2.79)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P=0.031)。按下腰椎前凸分布指数是否异常进行分层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P=0.00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增大(OR=1.22,P=0.005)及近端关节关节角增大(OR=2.04,P=0.008)是术后邻近节段FJD的危险因素。末次随访时关节退变组ODI改善率为58.14%±13.41%及JOA评分改善率为44.72%±9.53%,小于关节非退变组的70.18%±8.03%、68.86%±8.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后PI增大及关节化(即近端关节关节角增加)是术后邻近节段FJD的危险因素;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FJD患者下腰椎前凸分布异常及PT恢复不良更为明显,可能与PI增大有关;邻近节段FJD患者关节方向趋向化。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关节突关节 危险因素
  • 简介:咬合重建是颞下颌关节病(TMD)永久性修复治疗的方法之一,关键在于(hé)重建时如何确定最适颌位。但是,由于对口腔修复中所采用的最适颌位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标准,对运动中心及基本颌位下,位的稳定性及位置的研究存在争议,对位重建后的口腔功能还不能进行客观的评价。本文就有关最适颌位的概念、参考位与骱重建的关系、TMD患者的(hé)重建等问题作一综述。提出尽管正中关系位(CR)是生理性的最适位,可以用于建(hé),但TMD病人的最大牙尖交错位(MI)也可能是生理性的。有些情况下,应采用生理性的MI建(hé)。若MI不是生理性的,应首先调整肌肉的状态,然后再选在CR位或适应性正中位建(hé)。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病 髁状突参考位 颌位 he重建
  • 简介:目的:探索小鼠形态发育及此过程中RUNX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取胚胎14.5d(E14.5)至出生后7.5d(P7.5)的小鼠下颌骨,制备髁突位切片,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观察。免疫组化方法检测RUNX蛋白表达分布。结果:E14.5开始,髁突间充质细胞聚集,而后逐渐分化出完整的软骨细胞分层,髁突逐渐由半圆变扁平。免疫组化示RUNXl、2阳性信号主要位于增殖层、前软骨细胞层及部分肥大层细胞,RUNX3阳性信号主要位于前软骨细胞层及肥大层。髁突前后部,RUNXl、2在前软骨细胞层的信号强度较肥大层更高。RUNX整体的表达呈现双峰曲线。结论:髁突前后部成熟较晚,更易发生改建。RUNXl、2协同作用于软骨细胞分化早期,RUNX3调节作用于软骨细胞成熟期。

  • 标签: RUNX1 RUNX2 RUNX3 髁状突 小鼠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26例上窦损伤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对我科自2004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2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26例病人中,治愈20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结论对于上窦损伤的手术治疗,术前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正确的手术方案是提高救治成功率及减少后遗症的关键。

  • 标签: 上矢状窦损伤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Roussouly Ⅱ型脊柱腰椎融合手术中位参数调整对脊柱位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需要进行Roussouly Ⅱ型脊柱腰椎融合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各30例。A组患者术中腰椎融合时维持原有腰椎前凸角(LL),B组患者术中腰椎融合时LL增大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腰腿痛情况、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影像学参数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腰部和腿部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8.15±1.42比7.98±1.39,t=3.276、1.839,P>0.05)、JOA评分(7.20±1.30比7.36±1.25,t=1.689,P>0.05)和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腰部和腿部VAS评分(3.25±0.51比2.06±0.29,t=7.276,6.158,P<0.05)、胸腰段后凸角(TLK)(14.42±1.25比10.14±0.98,t=0.025,P<0.05)、骨盆倾斜角(PT)(18.56±2.82比12.23±1.63,t=0.037,P<0.05)、冠状位Cobb角(12.25±1.52比7.14±1.67,t=0.024,P<0.05)、位垂直轴(SVA)(43.26±13.24比35.50±11.15,t=0.009,P<0.05)、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PI-LL)(15.52±2.96比8.59±2.22,t=0.030,P<0.05)水平低于较术前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JOA评分(2.49±0.46比1.85±0.30,t=7.158,P<0.05)、LL(26.63±2.43比38.64±3.76,t=0.017,P<0.05)、SS(27.61±4.52比33.91±5.94,t=0.023,P<0.05)水平较术前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Roussouly Ⅱ型脊柱腰椎融合手术中增大LL能够缓解术后腰腿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促进术后脊柱位平衡。

  • 标签: Roussouly Ⅱ型 脊柱腰椎融合手术 矢状位平衡